民间传统手工艺回族刺绣引入中职学校的探索

时间:2022-06-23 05:18:06

民间传统手工艺回族刺绣引入中职学校的探索

【摘 要】回族刺绣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在海原民间广为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刺绣也面临着工艺萎缩,面临着传承断层问题,民间刺绣已日渐稀少,很多回族刺绣工艺已经失传。海原县职业中学特开设了民族手工艺《回族刺绣》专业课程,试图探索出一条以中职学校为主阵地,让山区学生学会一门技术,使这一宝贵的民族手工艺技能得到传承。

【关键词】回族刺绣;中职学校;传承;探索

回族刺绣历史悠久,图案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工艺水平,长期以来在海原民间广为流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等因素, 回族刺绣在传承上也面临着严重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原始的手工刺绣工艺逐渐被现代机械工艺代替,由过去农闲季节"村村刺绣,家家做针线",变成了刺绣只有个别村、个别人会的现象,手工刺绣越来越少。根据我县手工刺绣优势状况,海原县职业中学特开设了民族手工艺《回族刺绣》专业课程,试图探索出一条以中职学校为主阵地,将回族刺绣打造成具有海原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品牌。

1 回族刺绣工艺概说

海原回族刺绣手工技艺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集我国四大名绣之长,结合地方民情习俗,构思精巧而独特,色泽艳丽而华贵,有着很好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深受广大穆斯林群众和收藏者的喜爱。

1.1 回族刺绣的构图

回族妇女在创作刺绣图案时,大胆创新,提高技艺,绣出新式样的绣品。由于受伊斯兰等文化的影响,当地刺绣具有独特的构思和风格,一般以素净的布料做底子,喜欢用山水树木花鸟以及阿拉伯书法等图案。刺绣作品主要是头巾、衣服、门帘、围裙、枕巾、鞋垫等日常生活用品。妇女在刺绣作品上很注意变化装饰,给人以整体美,有的回族姑娘或媳妇买回一块干净的布料后,洗完大小净便请阿訇书写上阿文中堂,然后便不分昼夜,千针万线地刺绣。绣完字,一般还用传统的阿拉伯几何图形或云纹样绣上花边,挂在墙上,颇受人们的喜爱与好评,充分体现了回族妇女的审美心理。

1.2 回族刺绣的用色

回族妇女喜欢以黑、白、藏青、深紫色作为底色,将红、黄、蓝、绿等作为花色,在色彩上崇尚冷暖对比,用色大胆、新奇。在换色和变色上,追求大平面色彩对比,效果丰富而强烈,使作品饱含大自然之意境,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刺绣阿拉伯文字时,则以素雅为妙,如绿与白、蓝与白等,但也强调色彩对比,显得比较厚重。

2 回族刺绣的特点

传统的回族刺绣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2.1 严禁偶像崇拜

由于回族严禁偶像崇拜,故传统刺绣作品禁止出现偶像和动物,在纹样选材上,更多撷取大自然中各种不同的植物和叶,构成自己想象中的花草树木,枝与叶、花与蔓和谐统一,花卉以牡丹、茶花、夹竹桃、鸡冠花、梅花为多,图案概括简练,纯真自然,弥漫着悠悠的乡土情思。

2.2 艺术性地表现

回族刺绣中经常出现阿拉伯书法。无论在图案、色彩还是针法上都凝聚着回族文化的底蕴和回族的生活理念。回族妇女的刺绣,不仅表现自然美,也艺术地表现其。解放前,回族女性大多没有进过正规的学堂,可她们的绣品个个心思巧妙,技艺娴熟,再复杂的花蔓构图都无须设计、打稿,全凭了自己的心思和灵巧的双手,将色彩纹饰交织得恰倒好处,每一个绣片,都是一件精湛的艺术品,一些图案还吸收了汉族传统刺绣的内容,如象征吉祥的“凤凰来仪”、 “百鸟朝凤”; 象征爱情的“蝴蝶双飞”、“蜜蜂采花”等;寄寓子孙厚望的“状元游街”等,但那仅仅是一种装饰,作为一种吉祥符号,把古老的文化信息传递下来,并非为了崇拜。

2.3 注重实用性

回族刺绣不仅注重装饰性,还强调它的实用价值,多见于日常生活用品,有婴儿帽、盖头、裹肚、香包、钱袋、坎肩、枕头、帐帘、褥面、花鞋、鞋垫、嫁妆等,针针线线虽不能昭告伟大理念,其间却浸润着回族女性来自生活的感悟,既展现了回族妇女的聪明才智,也寄托着她们对亲人和美好未来的憧憬。

2.4 回族刺绣的针法

回族刺绣的常用的针法有平绣、盘绣、结绣、扎绒绣、剪贴绣、垫绣、挑绣、环绣、珠绣等。无论哪种针法,都讲究针脚的细密精致、纹样清晰活泼。

3 回族刺绣在海原民间传承的现状

回族刺绣是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中最珍贵的品种之一,刺绣是海原县民间艺术的一大瑰宝,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内容。根据手工刺绣在海原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总结出海原刺绣的几个特点。

3.1 点多面广分散

海原县共有167个行政村, 5000多人的刺绣大军分散,但各类手工刺绣手工艺品,有独特的民族民间工艺资源,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传统的民族民间刺绣手工艺品逐渐进入大众市场,成为艺术品,被众多消费者青睐。然而刺绣手工艺精湛的农村民间艺人却远离繁华,深藏山中,传承了几千年的民族手工艺面临着渐渐消失的危险,一旦消失将是一件令人十分惋惜的事情。

3.2 商品观念淡薄

几千年的历史,固化了大山里农村女性独有的刺绣手工艺,民间刺绣艺术静悄悄地在丰富文化脉络中传承,她们纯真地停留在先祖的饰物作护身符,绣山花浪漫展示自己的美好心灵,绣鞋垫送爱友,绣马褂点缀夫君,绣图腾崇拜教儿女传承,在人情友好、环境友好中延续。精湛的民族民间刺绣手工艺还停留在自然的文化圈里,难予走出大山,更没有体现出民族民间刺绣工艺的自身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久居在大山里的农村女性,不知道怎样才能实现刺绣手工艺的最大价值。

3.3 整体发展困难 刺绣市场萎靡

虽然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可艰苦的生存环境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大山绣娘”。由于受大山的阻隔,遥远的市场严重制约着民间刺绣手工艺的规模发展。开设民族民间刺绣手工艺品专业我们在看到乐观的时候,同时面临危机,我们发现,妇女们对刺绣越来越没有多大的信心,她们觉得做刺绣花了她们很多时间,所以宁愿在街上买也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做;青年一代,会做刺绣的越来越少;缝纫机的普及手工刺绣面临挑战;农村妇女都普遍认为,刺绣工艺没有给她们带来经济上的收入,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搞刺绣上。民族刺绣手工艺品无人炒作,没能进入发达城市、发达国度的仿古艺术追求大潮,传统与艺术、民间与大众的壕沟是制约民族民间刺绣手工艺品规模发展的主要障碍。

4 刺绣手工艺在中职学校的传承

海原县职业中学位于宁夏南部山区,是一所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根据我县手工刺绣优势状况,我校自2011年开始,在学校开设了民族手工艺《回族刺绣》专业课程,探索通过职业教育渠道,让民间手工艺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形成具有海原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品牌。通过几年的摸索,这门专业课程在学校的开展显得红红火火大有起色,为了了解这门课程开设的现状,笔者对刺绣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跟踪分析。笔者对34位刺绣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实际收回问卷34份,回收率100%。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现阶段回族刺绣专业的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掌握刺绣技艺的情况不容乐观

据调查,超过半数的学生还没有具备独自进行刺绣创造的能力,这些学生以前也没有亲手实践过,有的还没有见过刺绣,她们上刺绣课感到没有基础,认为刺绣比较难绣,针法难以掌握,她们认为十字绣针线均匀,还带有方格,容易学会,比较简单,学校老师应该从最简单的十字绣开始让她们练习,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刺绣。这样她们在绣刺绣作品的时候会感到作品整齐度好,针法也不缭乱了。

4.2 学生对这门课程存在偏见

学生在思想上对刺绣课程存在成见,她们说她们到学校是学文化课来的,不是学刺绣来的,刺绣是农村人在闲暇时间消磨时光的,她们对刺绣专业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这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课程,她们认为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才是她们应该学的课程,在这些学生的心中,她们要学文化基础课,因为她们的家长要求她们以后上大学,而花时间学刺绣会耽误她们的学习,因此,这些学生就不好好的学习刺绣课程,她们在上刺绣课程时不听老师讲课,在刺绣作品时不负责任,乱绣一气,随意性很强,经常在绣布上乱涂抹。

4.3 刺绣课程时间偏少

现在的刺绣课程上课次数比较少,因为刺绣是一门手艺活,所以在上课时就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课,基础文化课一节课是45分钟,有的学校是40分钟,这种情况不适合刺绣课程,我校根据刺绣专业的特点把刺绣课程安排在晚自习,学校晚自习的时间共有两个小时,一周一次,这样有利用学生进行刺绣技艺的学习。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课题组发现学生练习刺绣的次数不够,近80%的学生认为刺绣课程应该一周开设两次,有利于他们对这门技艺的掌握和提高。她们说刺绣这门课应该多实践,一周一节课不能满足她们的实际需要。

4.4 缺乏刺绣教师

尽管学校招聘了两名刺绣教师,这两人都是被确认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在教学方面还是缺少经验,没有从学生的基本需求出发,一开始就让学生绣作品,导致部分学生因没有基础,绣不好而产生抵触情绪,单个学生三年时间下来,连一件完整的作品都没有绣完,课题组通过访谈对话,认为这是老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仓促开课导致的,随后课题组建议刺绣教师对刺绣课程进行了修改,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作品开设,如先让学生自己绣鞋垫、香包等小件绣品,绣完后教师对她们的作品进行打分,让刺绣差的学生继续这种练习简单的作品,对绣工好的学生进行更高级别的练习,可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多传授些刺绣技艺,然后让这些学生对班上其他学生进行传帮带式的“师徒制”教学方式,制定了一套符合学生实际的、从易到难的刺绣课程,

5 刺绣手艺传承任道重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回族刺绣和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回族刺绣也面临着在现在社会经济冲击下传统文化传承所存在的普遍问题,民间刺绣已日渐稀少,很多回族刺绣工艺已经失传,民间的优秀回族刺绣艺人已凤毛麟角,所剩无几,有的年事已高,眼花手颤,难以胜任传承技艺的重任。具有精湛手艺的一代人渐渐老去,新一代人对刺绣工艺完全陌生,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回族刺绣这种优秀的传统手艺将在民间中消失。目前的刺绣品大多手法单一,工艺粗糙。原有的丰富多彩的回族刺绣种类及风格几乎不复存在,传统工艺严重萎缩。

海原职中将回族刺绣工艺引入课堂教学,通过教育传承,实现回族刺绣传统工艺的保护。学校成立了海原县民间手工艺有限责任公司,利用现有的早年回族刺绣资料,研究并复活其工艺,通过学校这一传承文化的阵地,系统地、科学地将回族刺绣工艺完好地传承下去。同时让刺绣艺术走进市场,实现刺绣艺术经济化, 使人们从事刺绣活动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在利益的带动下使刺绣活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不仅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会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回族刺绣不但使山区学生学会了一门技术,更重要的是这一宝贵的民族手工艺技能得到了传承,也使的民族刺绣手工制品产业成为海原山区妇女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朱光潜.谈美[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龙叶先.苗族刺绣工艺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2005.

[4]杨正文.复兴与发展黔东南苗族社区变迁态势[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4).

[5]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苗族服饰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

[7]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8]庄孔韶.教育人类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0]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1]钱贵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武宇林.宁夏西海固回族刺绣传统工艺现状调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3(6).

上一篇:全面推进法治烟草建设 下一篇: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