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会学视野中的音乐节

时间:2022-06-23 05:22:46

文化社会学视野中的音乐节

[摘 要]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己成功举办了三十一届。它不仅带动了哈尔滨市音乐事业的茁壮成长,也极大地促进了哈尔滨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音乐文化积极的社会效应。

[关键词] “哈尔滨之夏”; 文化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J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337-1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文化社会学是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学性质与功能的一门科学,其研究文化的根本,最终是为了有利于社会。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有人将它比喻成文化的价值隐喻符号,甚至可以直接成为文化的精神化身,这是音乐的魅力及其感召力特性所决定的。随时代应运而生的音乐节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有益的社会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价值工具。它不断地影响制约着社会人的行为,产生的积极社会效应还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哈夏音乐会”创办于1961年,是我国举办时间最长、届次最多的音乐节。目前它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的部级音乐盛会,成为哈尔滨展示社会文化活动的国际性舞台。据统计,每年参与“哈夏”演出人员上千人,观众达50余万人次。“哈夏”已成为哈尔滨的城市名片之一,发挥它的社会效应对于促进哈尔滨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举办的最初目的是“进一步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坚持文艺为大众服务的方向,检阅专业和业余文艺队伍的成长情况和创作成绩,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它从创建伊始,立足点就是为了活跃人民文化生活,展示哈尔滨市文化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哈夏”也曾走过弯路:“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目的渐渐被人遗忘,上演一些所谓的高雅艺术。“群众文化活动从最初的主角一度沦为旁观者,只是为烘托氛围而存在,自身发展被冷落。”2004年,“文化立市”的战略方针使群众文化工作再次得到重视。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伴随“哈夏”的兴盛,音乐成为了哈尔滨人的重要文化生活内容。现在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最大可能的实现了它应有的文化价值,每届都有数十万群众参与其中,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等贴近群众的活动使得“哈夏”得到了群众的拥护,这才有久办不衰的“哈夏”音乐会。“哈夏”开创了群众文化的新舞台,群众文化也由此成为了哈尔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夏”不仅仅是高雅音乐的专场奉献,更是为哈尔滨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登上舞台展示自我的机会。在一场场的专业演出的饕餮盛宴中,哈尔滨人受到了美的熏陶,在一个个业余的文化活动中,哈尔滨人享受了参与的快乐。在享受与参与的同时,哈尔滨人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提高,让这个本就喜爱音乐的城市更加激情澎湃。伴随着音乐素养的提高整个城市的文明气息更加浓郁,文明城市建设的步伐也更加稳健。从音乐会生存环境来看 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影响力在进入21世纪受到了冲击。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品的提高,精神消费能力越来越高,这在为“哈尔滨之夏”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日益增长的空间的同时也对音乐会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之互联网和电视业等新兴媒体的繁荣,使得“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次,在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的情况下,从国外不断涌入的文艺类节目以及国内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提供给消费者的试听盛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要求,也束缚住了人们的手脚,让人们越来越愿意呆在家里享受文化食粮。这无形中成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扩大影响力的阻力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应该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特色建设,可以依托哈尔滨的特色旅游,也可以将“哈夏”的发展纳入到哈尔滨建设国际音乐名城的蓝图中,打造一个既有专业的高雅盛宴,又有可以让群众参与的体验式休闲娱乐活动。莱茵地区盛产葡萄、葡萄酒,每每举办音乐节之际,所有来宾可以在品尝着美酒同时,欣赏着音乐节的精彩演出。但是这种休闲的方式并没有降低音乐节的节目质量,每场演出都是一流的音乐人奉上一流的音乐作品。“哈夏”的组织者可以借鉴德国“莱茵地区音乐节”的成功经验,将“哈夏”办成一个集专业与娱乐与一体的,有特色,极具吸引力的音乐会,让各个层次的受众都愿意走出家门,融入音乐会。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的称号。这是对哈尔滨的音乐文化事业的一种肯定。而将哈尔滨建设成为一座国际音乐名城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满足多方面条件。在这个背景下,“哈夏”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哈夏”让更多的国内外一流水准的音乐作品空降冰城,但是哈尔滨现有的文化设施及配套功能无法满足这样高水准的视听盛宴。因此,建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歌剧院、音乐厅等顺势被提上了议程。可以说,“哈夏”对哈尔滨的音乐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也促进了哈尔滨音乐事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了哈尔滨国际音乐名城的建设工作。此外,类似于“群力音乐广场”这样的公益设施给哈尔滨的群众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总的来看,“哈夏”充分发挥了它的积极社会效应,在哈尔滨的社会文化沿革中历久弥新,蒸蒸日上。一是体现了城市群众性音乐工作的成功。有地方去,有节目看,有活动参加,使得群众享受音乐,参与其中的热情高涨,从而更有利于音乐的群众化以及全民音乐素养的提高。二是促进了哈尔滨社会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通过“哈夏”,形成了社会会、全民参与的音乐文化活动,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最终实现了有益于社会的目标。三是为龙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音乐契机。借助“哈夏”这一契机,经济上建设一条健康且运行良好的音乐产业链,为龙江经济注入新活力;精神层面,可以修建一些音乐普及场馆,如音乐博物馆,也可以修建音乐雕像、音乐喷泉,这些都将成为哈尔滨独特的音乐风景线,提升整个城市的音乐氛围。

总之,“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不仅仅是两年一度的音乐盛宴,它给冰城哈尔滨带来了更多更有意义的影响与变化,并在这条大道上越走越远!

作者简介:苗鑫(1981-),女,汉族,硕士,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及翻译。

上一篇: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及管理探讨 下一篇:高校要改变传统观念,积极推行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