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吟诵教学经验谈

时间:2022-06-17 09:44:49

《大学语文》吟诵教学经验谈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讲述大语吟诵教学的经验:一论及把吟诵引入课堂及学生心得。二言及大语吟诵教学与经典训练的关系。三述传授古诗文吟诵相关规则,并论及吟诵调选择问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吟诵;经典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73-02

《大学语文》(以下简称大语)怎么教?我相信这是每位想教好大语的老师必定会思考的问题。我执教大语已有五六年了,近年中华传统经典教育逐渐复兴,我也有幸接触到传统诗文的吟诵方法,在教授大语的过程中,我逐渐把吟诵读书方式引入教学,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谈谈大语吟诵教学的经验以及教学效果,抛砖引玉并与诸同道共勉。

一、大语吟诵文选与引入

我们学校使用的大语教材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或第十版,在实际教学中,教材文选不宜一一照搬。不过大部分教学篇目我还是从教材中选出,同时添加一些重要的经典篇目,并按照体裁或同一主题对其进行重新编排,如儒家四书一类、诗经一类、道家作品一类等。为了便于吟诵教学并引起学生的关注,我把《诗经》的篇目放在最前面,十版的教材只有《蒹葭》一篇,我另外加了四篇:《木瓜》、《关雎》、《采薇》和《蓼莪》。

为了引入吟诵方便,第一次的语文课里我首先让大家一起来学习《诗经・蒹葭》。我选用陈琴老师的吟诵调,容易上口,难度小,也好听。连续播放三遍,让大家先感受一下吟诵的气氛,从视听上引起同学的关注,听第四遍时要求同学们一起跟着录音学习。一开始很多同学觉得这什么奇声怪调嘛!他们在习作中提到各种感触,有的觉得很新鲜、很有趣,有的惊讶原来文言诗文还可以这样读,还有“感觉调有点怪怪的,好不适应,总是忍不住笑”。原因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现在“距离吟诵的传统相当遥远了”。[1]

要让学生接受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虽然有困难,但并非不可能,大语老师有责任和使命传承古老的优良传统。我带着同学吟诵,一句一句到一段一段领吟,觉得好笑的同学也会跟上来,所以,吟诵教学的关键点是老师首先要会、有热情,甚至必要的时候可带上表演的色彩,再加以细心的引导,方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让同学习惯吟诵读书法,学会《蒹葭》的吟诵后,继续让大家学习吟诵《诗经・木瓜》,约一节课大家便学会吟诵乃至背诵这两首诗。为强化学习效果,分小班吟诵,分男生、女生吟诵。课后有同学写道,“吟诵是高效的学习方法,吟诵诗词不仅记得牢,而且有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还有同学写道“每次吟诵完古文后,走路、吃饭的时候,头脑总是不自觉地想到吟诵的调子,自动回放吟诵的画面……”。

如今已有很多专家学者就“什么是吟诵”这一问题有阐述。徐健顺教授指出,吟诵是“古代汉语诗文最主要的创作方式、唯一的诵读方式、最基本的教学法”。[2]张本义在《吟诵拾阶》指出吟诵即“吟咏诵读”,“不仅是治学方法,更是古人创造的艺术形式”。[3]叶嘉莹先生则强调“兴道讽诵”之“诵”,即“以声节之”的吟诵。[4]无论哪一种定义,都突显了中国传统诗文特有的读诵方式――“乐”读,即有节奏的读诵,这种读书法能使人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诗文的含义。

二、吟诵与经典训练

由于长期从小学起便忽视语文经典教育,导致大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的局面。时下的大学生,对过去蒙学篇如《三字经》、《千字文》等内容的学习基本是空白,诗词歌赋的记诵亦仅限于狭隘的考试范围,遑论四书五经。故大语教学应承担经典训练的责任,培养学生喜欢文言文、记诵文言文。朱自清《经典常谈》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他所指的经典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5]尽管大学生已失去记忆的最佳年龄,但仍有必要补救:运用吟诵教学法,由浅入深,吟咏诗词散文,激发其兴趣。

1.吟诵是经典训练的有效方式。白话文成为主流语文教育后,传统经典训练遭受重创,故近年大兴传统文化教育,亦经典训练之必须。吟诵教学,更容易让学生牢记和进入经典的学习。吟诵有节律,有音乐感,深入人心。吟诵声音的长短、高低、轻重、抑扬等,皆体现出诗文的家国天下、喜忧别离之情怀。会计班的一名学生写道:“当吟诵之韵律充盈耳边时,方知以前的朗诵是如此的寡淡无味,吟诵所营造的意境享受和情感浸染是现代朗诵不能比拟的”,“在复习课上,我们全班一起吟诵时,自己再次被震撼。原来当你用心去吟诵的时候,自己的情感完全被诗词古文的作者带走,反馈回来的是感动、或是澎湃、或是悲伤”。

2.吟诵记忆诗文,是文字能量的积累过程,从而改变大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的局面。吟诵唐调传人唐夫子强调吟诵诗文要在精熟,方可玩味其辞,方可作文。他说:“学者读文,务以精熟背诵,不差一字为主。其要法每读一文,先以三十遍为度。前十遍求其线索之所在。划分段落。最为重要,次十遍,求其命意之所在。有虚意、有实意、有旁意、有正意,有意外之意,有言内之意。再十遍,考其声音,以求其神奇。细玩其长短疾徐抑扬顿挫之致。三十遍后,自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虽读百边而不厌矣。能得斯境。方能作文……。”[6]这是诗文学习“音声求气”的总括,如是能得“百读不厌”之境,能得文章浑然天成之功。

3.吟诵还是体悟经典诗文的自然方式。我在教授《诗经・蓼莪》吟诵时,吟诵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泪流满面,他们从吟诵中体会“千古孝诗”的精神,体悟父母的苦心,感动自然流露。有同学写道,听着《蓼莪》的吟诵,情不自禁流眼泪。还有工商专业的一位同学写道:“当吟诵‘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时,内心对于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油然而生,这几句诗文承载了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吐诉多年来一直未曾表达的心声”。他还说到,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吟诵,百无聊赖之时,随口而出的竟然是吟诵诗词,这种自娱自乐的方式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吟诵经典能达到自我教化之功,自然属于语文教育的一种成功。

三、吟诵规则的教学和吟诵调的选择

一开始教从未学过吟诵的学生,我先让他们模仿、跟读,不讲吟诵规则。当学生能吟诵一些诗文后,则需要讲解吟诵的基本原则。公认的吟诵基本规则是“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此外还有些细致的吟诵规则,如讲诗词格律和平仄时,可使用两条口诀。

口诀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口诀二:一三五字可随意,二四六位需分明。依字行腔气息匀,节奏点上停一停。[7]

要落实这些原则,须掌握汉字四声和韵读。一般的大语教学,很少会注重汉字的四声、韵律、平仄等。我在考试的测试中发现,这是我们现代大学生语文学习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四声平仄方面,平声容易掌握,但入声字融入现代汉语的各种声调,故比较难辨别且重要。入声字一般读短音,“短促急收藏”,故有必要让学生尽量熟记常见入声字,在吟诵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入声字,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一首诗我选用文怀沙的吟诵调,此调有一种特别哀婉的感觉和触动,自然流露杜甫当时的心境。熟悉吟诵后,讲解平仄韵字(并结合七律特点),平声韵:森、阴、心、砧,读时注意回缓;入声字:玉露、峡、波、接、菊、日、一、尺、白、急,这些字在吟诵时读音短促。通过实例讲解口诀,简单易明,学生也容易接受。

针对传统吟诵,叶嘉莹先生更强调要遵循节奏,她指出“平长仄短”也不是绝对的,“诗歌的感情不同,仄声有时也可以拖长,甚至于入声,你把它收住以后,调子也一样可以拖长”。没有绝对的“哪个字长,哪个字短;哪个字高,哪个字低”,诗歌写作背景不同,感情也不同,但节奏是一定的,“在常态的规律之中有抑扬高低的变化”。[8]当然,这必须深入学习诗文后才能慢慢有所体悟。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选择自己读得好、容易上口、好听的调子来教授学生,这样有利于教学。

至于散文的吟诵,可选择“矿泉水调”,读《论语》、《孟子》、《老子》、《礼记》等文选,我通常使用这种读法。辞赋散文类则喜欢选择唐调,我比较喜欢陈以鸿先生的唐调,尽管陈先生有的读法带有地方口音,但其读文的气势实在妙,他做到“细玩其长短疾徐抑扬顿挫之致”,真不失为唐夫子之受业弟子。在大语课上,我会选一些篇目专门用唐调来读,如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也会使用其他一些吟诵调,如《前赤壁赋》用戴逸先生的调子来读。一篇散文的吟诵,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课后下功夫方可得其神。通过课堂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我发现好学生,大概一周左右能学会一篇散文吟诵且能背诵,这都在我意料之外。

总之,自从大语课堂引入吟诵方法教学以来,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精神更集中,作文水平有所提高,或自觉使用文言写作,或书写繁体字,自觉读诵经典,还有同学组织大家每天早上晨读经典,把诗词吟诵搬上舞台表演等。在此衷心希望大语的教学能为“往圣继绝学”尽责尽力,如是不枉为“国子”矣!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古典诗歌吟诵九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序言:2.

[2]徐健顺,陈琴.我爱吟诵[M].(初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前言:12.

[3]张本义.吟诵拾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4]叶嘉莹.古典诗歌吟诵九讲[M].13-21.

[5]朱自清.经典常谈[M].中华书局,2007,序言:1.

[6]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15.

[7]唐文治.国文经纬贯通大义[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3.

[8]陈琴.经典即人生[M].中华书局,2014:31.

[9]叶嘉莹.古典诗歌吟诵九讲[M].序言,4.d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做”数学 下一篇:论文抄袭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