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之我见

时间:2022-10-09 05:42:35

大学语文之我见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人生观;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0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46―02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阅读、鉴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养。

中国古代教育中所说的“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的,大学与小学的区别在于,小学主要学习基本的礼仪和技能,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而大学则是大人之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即学习如何“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质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今天的大学教育虽然不像古代那样将终极目标指向参与国家政治,但也是以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为目标的,以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如果说大学教育中各项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为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建设做准备,属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范畴,那么公共课,特别是大学语文,则更多属于个人素养的教育,即“修身、养性”的范畴了。笔者在近十年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略有体会。

一、构建完整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人生观的确立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面对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在心理上他们要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在学习方法上要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在学习目的上要完成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的转变,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帮助新生完成这些转变。

最新版的《大学语文》课本,所选篇目都是国内外的名家名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并分专题做了编排,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法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笔者就是先从学生人生观的定位人手,逐层深入进行教学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大学生?

1.如何严格要求自己?

在这个主题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先秦诸子百家的修身理论,比较最具代表性的儒、道、法家的异同,以及这些理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哪些内容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内容已经滞后于时代,需要将其摒弃。

2.如何宽容对待他人?

大学里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庭过集体生活,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生活在一起,学习、生活当中难免有磕磕碰碰,而且大学生活在给学生提供了诸多锻炼机会的同时,也将学生推向了更多的竞争当中,现在的学生又大都自我意识强烈,教师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偏激情绪。那么,如何与同学、老师融洽相处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就从《大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一些经典篇目,让学生学习如何宽容待人,懂得“和而不同”,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还结合时政新闻,将学生感兴趣的、新近发生的或是具有典型性的社会现象、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

3.大学生活与以前的学习生活有哪些不同?

大学生活与以前的学习生活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学习要从“致知”到“修身”,再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大学语文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做人。中国古代有男子“加冠”之礼,现在虽然没有成人礼的仪式,但大家都知道十八岁是一个人从孩子跨入成人的分界点,大学新生的年龄多在十八岁左右,面对这个跨越,教师必须让他们明白成人与孩子的区别,让他们懂得自己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二、大学语文教学要实现让学生从“有所得”到“有所悟”

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说过:“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有一专之长,但通才教育需要他们尽可能具有较为广博的学识、高远的视野,具有人文精神与素养,因为每个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要同各种人各种事打交道,仅有一些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对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健全人格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大学语文课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大学语文》武汉大学出版社,前言)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是知识的积累和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的过程更倾向于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满足于课堂的学习和课外作业的完成。大学生需要的却是独立自主的学习,需要广泛涉猎,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吸收知识,最终将其表达、展现出来。大学语文课堂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自我的机会。

笔者认为,相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来说,大学语文的学习在“有所得”的基础上,更应该“有所悟”,与其让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不如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应该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舒适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名篇佳作或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中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让他们在课堂上静下心来思索、感悟,从“有所得”到“有所悟”,最终将“所得”和“所悟”实践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

三、搭建轻松的教学平台,将课堂交给学生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逐渐减退。小学阶段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到了初、高中阶段,愿意配合老师教学的基本只有性格外向和学习相对轻松的学生,多数学生只是埋头苦读,到了大学阶段,能够站起来主动回答老师提问、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简直是风毛麟角。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可以改善这一状况。

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本身不是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为考察目的的,它更注重的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首先在心理上不存在考试能否过关的压力;其次,大学语文的课时虽然不多,但涉猎面十分广博,古今中外、诗词曲赋等都有所涉及,历史、地理、自然等各项知识也都囊括其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所以,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师应搭建一个轻松、活跃的教学平台,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不仅学习、理解、鉴赏,更要思索、分析、表达。

大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更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兼容并包的精神;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更要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不但可以独善其身,更能兼济天下。

上一篇: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味 下一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四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