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04 16:33:39

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运用

正确的语言是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要求更为严格。语言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门艺术,它的正确运用既能积极引导学生们的学习,又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1]。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认真把握语言艺术。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语言艺术的把握决定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需要通过教学中所运用的语言艺术来体现,这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效果,也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2]。(一)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就无法清楚明了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也无法向学生表达生动形象的情感,更无法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并非形成于一时,而是通过平时教师在课堂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讲述和熏陶逐渐提升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运用技巧和习惯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艺术影响,会慢慢使学生对语言的应用和表达更加熟练,对语言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从而逐渐掌握语文中语言的技巧。相反教师对语言艺术的不熟练、不精通也会直接造成学生对语言学习的不重视,从而影响对语文的学习。(二)教师的语言艺术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技巧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则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课下进行总结和思考,了解教师在语言艺术上的思维方式,认真思考和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在课堂以外的语言艺术和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通常情况下,教师的语言艺术形式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比如,理性的逻辑分析讲究语言的缜密性和严谨性,可以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而故事之类的讲解则讲究生动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课堂幽默的语言艺术则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思维方式,因为在将语言艺术传达给学生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受到禁锢,失去独立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三)教师的语言艺术影响学生的审美取向。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而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魅力也会成为学生追求的一种美,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师的讲解中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提高自身的语言审美意识,让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语言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门艺术[3]。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是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为目的,讲究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其中语言特点必须生动形象、清晰明了、通俗易懂。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具有一般事物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科学的语言艺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语文教学是为学生传授知识、传播文化、交流情感的过程,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科学授课的素质。大学语文教师作为教学工作者、知识和文化传播者、情感传达者,必须合理运用语言艺术。教师是教学中语言的主导者,其对语言艺术的运用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要用词用语缜密、准确、合理、规范、符合逻辑,即语言艺术的运用要讲究科学性。(二)语言艺术的运用要有针对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日常交际用语讲究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也很有针对性。大学生虽然不同于初中生、高中生,有一定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缺乏一个规范、系统的知识结构,有的大学生甚至还存在着叛逆心理。鉴于此类问题,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运用要讲究技巧,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听课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进行故事的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或者进行情景的模拟,让学生融入到教学课程中。对于一些掌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加以简单引导教学;对于一些比较难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语言的使用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4]。(三)启发式的语言艺术。时代在发展,教学也在进步。传统的一言课堂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已经登上教育的舞台[5]。当代教育中,学生已逐步开始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书本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四)口语化的语言艺术。语文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加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复杂的知识内容口语化,讲课时要求声色俱佳,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知识更容易理解,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大忌就是教师只会拿着书本开始念书,而不是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得很多的名词定义难以理解。只有将书本内容口语化,使内容通俗易懂,才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口语化的语言艺术融合了语音、语速、语调,加以情感的渗透,能够将复杂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口语表达,使语境的表达更加生动传神。大学语文教学中,口语化的语言艺术已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不仅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还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但是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口语化并不是将一些口头禅或简单的日常口语用于教学,而是将语文书本内容和口语相结合,使语文更具有语言魅力[6]。(五)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与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学也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严谨。除此之外,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有吸引力,教师的语言艺术要生动形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7]。之所以具有此特点,原因在于语文的文学特点,语文中的很多文章来自于各个名家作品赏析或者节选,而名家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在名家作品赏析时的语言特点必须把握生动形象的特点。而在诸多的名家文学作品中,其内容又多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流露,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情感的表达和流露无形中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对于散文类的作品或者情感类的作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语言艺术的运用则要注重情感的流露,将文章中作者或者主人翁的情感清晰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动人和可贵之处。情感的交流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彼此之间的沟通才能更顺利。如果语文教师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只注重文章内容本身的教学,忽视情感的表达,则只会降低课堂效率,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不能够真正理解和感悟作品的情感,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远。从整体来说,大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言艺术要讲究科学合理、要有针对性,能够启发学生,能够通过口语化的方式生动形象的传达情感。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学工作变得轻松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在无尽的变换之中体验语文文学的魅力[8]。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提升措施

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水平越高,其影响力和魅力就越大。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要提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提高朗读水平。朗读在语文中的意义十分重要,朗读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讲课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提高教师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其次,创造新的语言艺术。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社会文化与文明也在不断进步。社会中的新鲜用语也在不断更迭,大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关注这些新的语言形式,并细心总结,加以灵活运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创造自己独特的语言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再次,学习优秀的语言艺术。语言艺术要想提高,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优秀的语言艺术,从中吸取精华,然后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艺术。学习的过程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与自己的语言艺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语言艺术,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张彬 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俊霞.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探析[J].语文建设,2013,(01):68-69.

[2]王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读与写杂志,2012,9(11):55.

[3]雷艳.试论大学阶段语文教师语言教学的艺术表达[J].语文建设,2014,33(31):17-18.

[4]吴杨春.浅析大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艺术表达[J].中国教育,2012,(19):25-27.

[5]曹永军.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学科建设,2012,(02):176.

[6]马传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探析[J].吉林教育•教研,2014,(13):52.

[7]郭丽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下月刊),2014,(06):207-208.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 反思 重构 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07-02

大学语文在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此外,大学语文还带有一定的工具性色彩,因此可以说大学语文完美融合了人文性教育和工具性能力培养的任务。大学语文教学一直受到学界关注,并在高校教学中被设定为基础教学课程。目前,高校大学语文教育面临困境,学科地位不容乐观。没有人可以否定语文的重要性,但为什么大学语文会“失落”到这个地步,这是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失落”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

大学语文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对任课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需要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知识面较广、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的教师。由于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较低,大学语文教师未来的发展方向比较模糊,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大学语文教师职称的评定,不仅涉及文学水平,且与教育水平有关,因此无法直接认定,通常是以大学教师的意愿为主。这种情况导致大学语文教师不能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去提升职称,只能选择挂靠中文系相关学科的方式去提升职称,这类现象的存在导致实践教学无法良好开展。二是目前大学语文并不是独立的学科,师资队伍没有对应的教学科研机构,也就导致师资建设没有一定的方向,尤其是教学研究与发展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难以突破,教师对语文教学失去了兴趣,大学语文教学自然会逐渐走向“失落”。

(二)学生

学生是学学语文的主体,也是对语文教学感受最有发言权的群体。大学生对语文教学的部分看法是:“语文课没有开设的必要,对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没有直接的帮助;即使开设了,也没必要用高中教学那种一字一句的教学手段;大学语文课需要给专业课让路,因为专业对我们的现实作用更大,工作单位一般对学生的语文要求没有明确的标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只是高中语文的简单延续,没有必要花更多精力去学习。”总而言之,学生并不是讨厌语文,但也不喜欢语文,而是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语文完全不放在心上,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也就难以开展。

(三)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虽然在不断更新,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一定的素质教育内容,但依然存在“实用”方面的问题。以徐行言主编的《新大学语文课程》为例,教材整体分为哲理、语言、情感、形象、逻辑等部分,所有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新的高度上认识语文,形成语文意识,提升语文素养,并潜默移化地自觉学习语文。这类教材虽然能让学生感受到很深的人文性,也符合当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的趋势,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何时才能体现大学语文的学以致用,大学语文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能够有多少帮助,能够提高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

二、重构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突破单一的教师惯例背景

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师背景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有中文专业“血统”,仿佛中文系的教师才能成为大学语文教师,久而久之,这成为了“行业准则”。从当前的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这种形式并没有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中文背景的教师因为专业限制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一个行业都有自身需要的语文知识,这里可以借鉴高中教师团队的方式,让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的教师共同来研究教学机制,把与不同的专业、行业相关的语文知识综合起来,开展分散性教学,进而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优势。例如:对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讲解法律文本的写作;而对机械专业的学生可以从说明书与实验报告的讲解入手。这能有效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能有效将“工具性”渗透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细节中,有助于突破单一的师资模式,充分将语文知识与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启发学生从自身的专业领域中进行研究,进而用储备的语文能力进行会话、写作等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实践性训练。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知识广度,也让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就业有了实质性的帮助,并最终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

大学语文教学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并没有完全摆脱高中语文的“桎梏”,共同性非常明显,而针对性则十分缺乏,更少了一点时代特色。当前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了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在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学生未来的实际发展的帮助作用却需要重新考量。从本质上说,实用性教育其实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方式,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来编排,要与社会的大背景充分结合,体现语文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可以收集与社会实践岗位需求相关的资料,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将人文精神与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扩展,让大学语文突破当前的局限。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段

高校一般在大一阶段开设语文课程,但是传统的人文素养教育,只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延续,很容易让刚刚脱离高中语文疲惫学习的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再次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传统的教学法必须改革,要让学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明确自己应该学什么,并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安排在实习或者实训之后。如:大学语文的《课程认知》,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与“定岗实习”真实工作情境的优势,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目的,进而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也是推进学习与工作岗位相连接的有效手段之一。大学语文教育有了针对性,学生所期望的专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语文能力都得到了实质性的锻炼,久而久之,大学生也明白了未来工作对语文能力的需求。

语文教学是提高汉语运用能力,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学功能应真正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着力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总结经验,探索研究,不断改进大学语文教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雪紫,刘茜.失落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11-11-07.

[2]王乐.大学语文非得中文老师教[N].文汇报,2011-12-06.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方法

作为一门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进入非常尴尬的境地,文科生认为语文非常简单,而理科生认为语文在高中阶段学习已经应付大学阶段的需求,因此不愿意多花时间学习语文。实际上,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补充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对大学生的观念和人格进行塑造和培养。因此,我们应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有效措施与方法。

一、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制的限制

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体制,过于强调学科建设,并且在所有学科中受重视程度不高,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参与到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来,使得很多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并且,由于教师的教学评价与职称直接相关,使得很多教师在评职称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没有专注在教学中,导致教学质量过低,从而影响了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依然将古典文学、诗词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忽略了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和爱好的变化,没有及时在教材中补充新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没有与当今时代接轨。同时,在教材的设置上,依然沿袭初中、高中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原文进行阅读后回答问题,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将大学语文当做大学阶段的课程,只是将其当做高中教学的延伸,对教学内容缺乏共鸣。

二、如何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

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面临着很大的阻力,我们应关注新时代中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结合当前的新文化和新思想,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一)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认知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无法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导致大学生普遍不喜欢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应不断扩大大学语文的教学外延,并增加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内容。首先,应打破原有思想的束缚,将一些与文学相关的内容引入到教学中,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国外的文化等等,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学;同时,应适当加入与时代相结合的新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增加学生喜欢的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带着兴趣走入语文的世界,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大学生喜欢看的影视作品,或者适当加入网络语言如“喜大普奔”、“细思恐极”等,让大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是随着时展的、是与大学生活紧密相连的,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

(二)增强课堂上的互动

大学教学与高中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不涉及到升学率,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之后,就离开教室,没有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得大学生缺乏与教师的良性互动,无法与教师探索语文相关的知识与内容,渐渐与教师产生了心理上的隔阂,从而影响了对语文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不仅作为传输知识的载体,而应该作为大学生的朋友,分享在语文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让大学生能够慢慢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自觉寻找、学习与大学语文有关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立“你讲我听”环节,让大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手,与同学分享自己最近看到的书籍、了解到的语文知识,教师对大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并且适当点评大学生的表现,让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丰富自己对大学语文的了解。

(三)将大学语文渗透到大学生生活中

充分利用大学生校园生活自由、宽松的特点,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与高中阶段相比,自由宽松的多。既没有升学的压力,,可支配的时间又相对较多,同时大学的硬件设施也较多样齐全,各种社团活动亦很丰富,这使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以及活动的主体性大大加强。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改变过去单纯以“讲”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结合大学语文的特点,分门别类实施多样化教学。例如,对于诗歌、散文的教学,以开朗诵会的形式实施;对于戏剧,可以尝试让同学们自写、自编、自演;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实施影像教学等。

三、结语

大学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但是,很多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大学语文在个人性格培养、世界观树立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是将其作为高中语文的延伸。因此,我们应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变革,促使大学语文在大学生的人生道路上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吉春,赵丽光.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0(01):61-65.

[2]闫红,崔伊飞.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03):283-287.

[3]邓文华.试论“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7):126-127+130.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教育;语文教学研究;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前言

在大学教育体系中,语文作为社会人文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大学都以专业教学见长,对语文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语文在师资力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随着教育部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我们应认真开展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做好大学语文师资构建、教学过程优化和提高教学评价水平,使大学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效果。

二、大学语文教学关于师资力量的研究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然而要想把它教好,深入学生之心,并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教"成了各个环节的核心问题。然而,在当前,这个问题却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使大学语文课程处在非常尴尬的位置: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一些开设大学语文的高校,有不少是由一些兼职的、非专业课的教师来担任的。他们本身无论在学历还是在教学水平方面都有待提升,由他们充当大学语文教师,无疑给这门课程造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也有一部分高校是由中文系/文学院的各学科的专业老师充任的,他们的学术背景、知识积累和文化修养等方面各不相同,造成了大学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更主要的是他们常常以专业的眼光或者态度来讲授大学语文教学,要么倾向于"深"与"涩",要么倾向于"专"与"精",而对于大学语文所要求的综合性往往注意不够。

一些高校把大学语文的教研机构也往往由基础部或公共课部来进行管理,无形中就萎缩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即使设置大学语文教研室,也很少有真正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学人员,不过是由其他教研室的人混合而成;即使有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但对他们的要求往往低于其他专业课教师,由此导致了大学语文师资力量不强。

三、大学语文教学关于教学过程的研究

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而言,只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保证大学语文的整体教学效果满足实际需求。通过了解发现,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中,学生是主要因素,只有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大学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优化应对学生的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并根据大学教学实际,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2、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注重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对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与大学语文教学实际进行深入结合,要认真分析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具体应对现有的语文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进行认真分析,找出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保证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取得积极效果。

3、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要在特定的教学目标下进行的。为了保证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效果,应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成为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优化的有力的指导,满足教学过程优化的需要,使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取得预期效果,满足教学需要。

四、大学语文教学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准确评价,进而对教学过程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从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价来看,整体教学评价水平还不高,教学评价还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为此,应制定具体措施,提高教学评价水平。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认清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评价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要将教学评价作为大学语文教学开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基于这一考虑,应全面推进教学评价深入发展,使教学评价成为保证大学语文教学取得积极成绩的关键,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

2、保证大学语文教学评价公正、客观

对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评价公正性和客观性不强的问题,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应在推进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使教学评价能够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保持教学评价的独立地位,提高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提高教学评价质量。

3、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学评价是保证整体教学过程准确有效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教学评价结果必须是客观准确的,不能存在主观和虚假。为此,大学语文教学评价应不断提高实效性,使教学评价成为保证教学过程取得积极效果的重要手段,充分满足大学语文教学需要。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考虑到大学语文教学实际,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主要应从师资力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以大学语文教学需求为主,全面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教学研究成为满足大学语文需要的重要手段,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晓城;;"文学阅读思路"的彰显与建构--评王先霈主编的《大学语文》[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5期

[2]王群芳;;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3]孙丽丽;;大学语文教材的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4]唐哲;;构建《大学语文》立体化教学新模式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8期

[5]李海燕;刘同军;;90后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期待及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第5篇

就语文教学而言,一直以来,基本上是沿袭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师讲授方式。从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再到大学语文,毋庸置疑,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它在培养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经验和值得借鉴之处,也不乏优秀的语文教师驾驭语文课堂教学的超凡魅力。但当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执教时代与我们说声告别之时,起初的欣喜若狂,并没有持续多久,接踵而至的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碰撞,继而化为深层思考:现代教育技术之于大学语文教学喜忧参半。

就目前高校的教学硬件环境而言,基本上实现了设备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各种设施配备齐全。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及软件,利用图片、声音、影像等媒介将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大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无疑是对大学语文执教者的一个挑战。

首先,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从选篇上大多是文学作品,但传统的教学媒介只限于单一的语言文字符号,因此很难发挥出作品形象性的特征及其优势。而多媒体技术中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声像、图片、动画等于一体,既可打破时空界限,将枯燥的、线性的教学文本转换为形象的、多维的画面,又可将执教者从单一的口头讲授解放出来,创建生动形象的、互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从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不可避免存在局限性,倘若执教者的地位被无所不能的科技手段取而代之,那么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也许一时会激起学生的兴致,但久而久之必将把大学语文教学推向窘境。大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是要提高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精神和审美悟性。如果执教者在教学中一味地、过多地依赖于音频、视频等资料,势必会禁锢学生对文字美感的领悟,甚至有悖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初衷。笔者在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之初,每节课都试图借助多媒体手段,带给学生与文本相关的更多的信息,以期达到对作品的多元的阐释和理解。然而,事与愿违,笔者先是发现学生不愿阅读文本,甚至根本不读;继而在教学考查中发现学生的阅读、书写表达能力下降。基于此,我们认识到如果大学语文只热衷于声情并茂的教学氛围,最终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这门课程本身。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应该从课程性质及文本解读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字,从文本的阅读中,不断提升其对审美的感悟和对哲理的思考。

再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大学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传统的教学理论是以教师为主导,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中的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是以学生为主导,这其中的“角色”转化,则要求执教者必须在信息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下,转变其教学观念,掌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原则,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担当起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的是“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鉴于此,大学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建立在此理论及其原则基础上,还要凸显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任务。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固然先进,但毕竟是一种辅的手段。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其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堂结构等诸多方面发生深刻变化。教师由过去的“主讲者”变为“设计者”、“指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机地参与教学、参与评价的“主动性接受”。

为了更好的深化教学改革,笔者的做法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与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入手,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全方位的设计;划分课件教学内容的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利用各种媒介收集、选编与课件内容相关的声像资料;运用PPT制作多媒体课件,对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分析、检验、评估;力求探寻一种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多媒体教学新模式,以期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全新的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提高了教师教学时间内的教学效率,而且极大弱化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枯燥感,更加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均有显著提高,品尝到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可喜成果。在大学语文课程结业考核中,我校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汉族生源),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四级、少数民族生源),均取得优于同类同级院校的成绩及评价。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反思性教学、创新教育课程越来越多。语文是大学阶段重要的学科,加强语文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具有显著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

第一,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不够明确。语文在小学到高中阶段,都是核心课程,对我国整个素质教育阶段来说意义重大。由于语文在学生升学考试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在步入大学后,尽管语文还是很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但是由于专业型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语文课程的地位大打折扣。

第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不明确。在高校中开设语文课程,很多学校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在理工科学院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但是在语文性质定位上还有很大的问题,应该让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但是如果过于增加大学语文的难度,就失去了其补充基础的效果,也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第三,大学语文教学师资力量较弱。但凡具有中文系的高等教育学院,大多教师都想从事中文专业课程教学,愿意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很少。在现在技术性、实用主义理念下,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备受欢迎,而大学语文教师在科研、职位晋升等方面都不受到重视。这些因素都导致大学语文教师不能安心的进行语文教学工作,而大学语文教师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在教学经验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导致大学语文教学出现边缘化的现象。

第四,语文教学面临网络语言的冲击。在网络时代下,网民为了能够方便自己的喜好创建的语言称之为网络语言,在网络中传播较快,有时候网络语言是一种毫无逻辑的语言。网络语言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不同,具有不全面性、不系统性、无逻辑性的特点。网络语言给语文造成较大的冲击,新时代大学生在语文表达中潜意识中会使用网络语言,包括东东(东西)、酱紫(什么样子)等等。在大学语言改革过程中,如何应对这些网络语言,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语文表达和网络语言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利用网络语言优势等,是目前大学语文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1.做好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与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别,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中学阶段仍然是学生打基础,尽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性、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特点,但并未达到中学阶段的最高程度。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与中学阶段的语文有所区别,明确自身的目标,提高专业性和综合性。同时,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语文文化素质,提升学生在汉语言阅读、理解、鉴赏以及运用方面的能力,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总之,应该将大学语文定位性、工具性以及审美性的有效统一。

2.注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

第一,应该坚持合理性原则,大学语文教材中引用的课文应该与教学目标定位相一致,以培养学生日常书面表达能力、阅读鉴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为依据,保证教材编选的合理性。第二,突出教学重点,大学语文教材除了应该具备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以外,还需要作为重点突出,注重个性化发展。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可以说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编选人员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重点突出才能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养成,才能够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第一,加强大学语文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一方面需要将理论知识透彻的讲给学生听,同时还应该加强课堂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讲授关于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要求,然后让学生通过写作比赛,或演讲稿写作并演讲等形式,提高教学的实践性。第二,综合讲练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朗读、提问、练习、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利用一些优美的语句,让学生朗读经典片段等,引发学生与文章的共鸣,帮助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第三,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语文知识多元化的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大学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性。第四,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性。大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高层次语文能力,同时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最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根据大学生实际需求等,让学生写求职信、调查报告或时事评论等。由于大学语文课时较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社团文化,让学生进行采风、演讲等活动,提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机会。另外,在校园内还可以安排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等比赛,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竞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尽管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语文在高校的课程中日趋边缘化,但我们不能冷眼旁观。在探索过程中要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出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新路子。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广泛地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来,真正提高文化素养,达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

4.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把好教师招聘关。在大学语文教师选聘过程中,学校必须制定严格的标准,安排知识面宽、学术水平高,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语文教师;第二,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按照在职语文教师参与调研工作,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参加硕士或博士进修等,不断的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三,政府以及高校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解决大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团队,保证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5.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其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中。大学语文教学也应该体现现代化教育特点,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效果。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并不是需要在所有的教学内容中使用,有些文章能够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集合声音、图片、文本等,将文章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示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多媒体能够通过直观的显示基础传播信息,也能够起到文化氛围熏陶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是在课程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等方面还面临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明确语文课程定位,找准教学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宏亮.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J].读书文摘,2014,15(08):255-256.

[2]耿静静.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J].语文学刊,2014,21(09):99-100.

[3]陈红玲.大学语文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探讨.[J].语文学刊,2016,25(12):85-86.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第7篇

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时代的发展已经对大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新的时代要求为研究背景,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模式等几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学展开了研究,以期切实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大学语文;新时期;教学;改革

1.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同,大学语文教学侧重于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以更加广阔的视角来定位教学目标。《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全日制高校语文课程主要在于充分发挥其人文性与基础性,顺应人文科学与子安科学交叉发展的潮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1]。因此,对大学语文而言,其教学目标便是:首先,保证学生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和陶冶;第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第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技能。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从该教学目标出发,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为己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2.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时代需求

要想切实提升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教育理念,确保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相符合。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2.1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相结合

在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把对语言知识的传授看得比较重要,比较注重对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对于技能培养较为忽视。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对语言知识提高重视,认识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必须加强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处理问题而言,语言知识的作用非常被动,只有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才能主动获取知识,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好这些知识。所以,在大学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把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重点,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不断改善教学。

2.2运用情感教学,提升人文素养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中,学习态度是教学过程中一直在强调的问题,但是,忽视了对学习态度建立途径的分析。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必需通过内因的作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语言与文学的兴趣会引发其内心的需求,继而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需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引发学生心灵的感应,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3教学理念多元化

在教学领域,不可能存在只用一个理论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现象,任何教学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需意识到这一点,注重教学理念的多元化发展[2]。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差异,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且语文教学中问题的答案往往具有多元性,如果教师一直采用一种教学方式,那么学生的思维模式便会僵化。因此,在现代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提倡多元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3.构建科学的大学语文培养模式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以讲授知识为主,侧重于向学生灌输知识与技能,但是并不能体现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心理。通过行为主义观、认知主义观等进行分析发现,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属于认知主义学习观的产物,虽然教师能够从学生需求出发设计教学,但是学生是否能够把这种信息转换为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则被忽视。这正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之处。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即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已有知识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并主动获取新知识,完成对知识的构建。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与主动构建状态并存。前文已经提及,现代语文课程的实施必需从学生需求出发,而且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必需为学生营造合适的言语交际氛围。合作学习模式正好迎合了现代语文教学的这一需求,把人际交往活动纳入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产生的作用比其他外界因素产生的影响更加强大。我国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中,重点研究师生之间的影响作用,无法落实现代构建学习观等思想,新课程理念很难落实。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充分运用合作学习理念,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大胆创新。

4.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改革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品德等多方面的考验与量化,在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以标准化试卷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分数高低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展开全面系统的评价[3]。现代大学语文教学必需从教学目标出发,对评价目的与内容进行明确,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第一,明确评价目的,在于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进步,强调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第二,改变传统以知识考核为主的方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除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进行评价,还要考核其运用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人文素质等方面。第三,考核形式以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注意答案的多元化,以完成对学生的全面综合评价。

作者:马金月 单位: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20-21.

[2]王步高,张申平,杨小晶等.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3):19-22.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第8篇

1.1教材脱离应用性

据统计,1978~2008年间,350种大学语文教材尽管在不断的演进,融入了素质教育元素,总体上仍然存在着重文学性、脱离应用性等问题。多数教材不顾及大学的专业针对性,大量地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拓宽高校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其文学素养,增强其综合文化素质,培育其高雅审美趣味,提升其人格修养。将文学性作为学习基础,将人文性作为学习重点,脱离了工具性和应用语文的内容。这与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相悖。

1.2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老师教授“大学语文’课程时仍采用传统的中学语文讲课模式,侧重给学生讲解词句,分析篇章结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得信息内容变得丰富形象,导致教学枯燥无味,使得学生的排斥心理越来越强烈,教学效果越来越差。上课形式的一成不和考试形式模式的单一死板,学生仅仅简单机械地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考试过后,知识全抛诸脑后,素养和能力的提高变为空谈。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更无法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

2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是各高校应重视大学语文的作用和地位,增加大学语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时量,支持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2.1组建教师和专业多样化的教学团队

大学语文的讲授常由一个教师从头讲到尾。而学生的学习内容,常超出一个教师所擅长范围。因此,可以尝试借鉴20世纪30年代西南联大国文课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这种“从一而终”的授课方式,由几个老师按照所擅长领域共同完成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既提高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又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传统观点认为,只有中文专业的人才适合作大学语文教师。可是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各个行业都有自己需求的语文知识,而中文专业背景的教师会因专业局限性,不足以胜任所有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因此,可以引入多专业教师团队共同教学机制,把与不同专业、行业相关的语文知识实施分散教学,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将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拓展语文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2选编文学性与应用性并重的教材

笔者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发现,因一些课文的文学性过强,加之学时少,仅凭教师的讲解分析,学生难以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选取教材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和专业,选用难易合适的教材,注意文学性与应用性融合。在选择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时,要依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社会背景和大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适当联系社会实践的岗位需求,采用分专题讲授。将人文精神和实用性的教育并重,既有古今中外的名篇解读,也有市场调查报告等针对性的训练,切实发挥各个专题的教育功能,建立起就业导向的大学语文教育模式。

2.3改进教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者变成主动者,而不是由老师唱“独角戏”。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哈姆雷特》是年代久远、作品内容丰富和人物性格复杂、语言精彩的异邦戏剧,需要在教师指导基础上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笔者在讲授这一作品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讲授法与研究性学习法相结合等多种方法。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经典电影《哈姆雷特》的片断,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使其身临课文情境中;然后,对该剧的故事背景、情节作简单介绍,并要求学生依照剧本情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老师点评并从中选取最优秀的一组进行公开表演。最后,教师对哈姆雷特人物形象进行详解。事实证明,因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之由被动变主动,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4考试时多设置主观试题

在考试的时候可以多设置一些主观发挥的试题。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表达对作家或作品的看法,根据自己对作品理解来完成试题。这样,既可以检测出学生对作品的接受情况,又可以避免出现学生考前突击机械记忆、考后抛诸脑后的情况。真正做到了教学与思考相结合,真正检测出学生这一学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程性质 改革 再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79-02

本人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已多年,但是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总觉不满,在《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曾提出过自己的一些思考。近几年来,随着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呼声的不断高涨,反思和研究大学课程教学的氛围越来越浓。这不乏有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想法和理念。但都脱离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实际,脱离了对课程的正确认识。所以,呼声虽然高涨,效果仍然差强人意。

1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瓶颈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面临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1课程地位问题

语文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受到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到了大学以后,尽管大学语文课被大多数高校确定为公共基础课程,但由于受大学教育专业化的影响,重视专业课程,轻视基础课程。因此,有部分高校只把大学语文课程当作摆设。更为重要的是,有些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对此课程没有明确其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应有的地位。虽然教育部曾多次向全国高校提出要求,希望各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但该课程的开设仍然处于自由状态,随意性极大。

1.2 课程性质问题

关于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一直成为语文界讨论的热点,但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因对其地位的认识不足,所以也没引起太多人的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其工具性?还是强调其人文性?亦或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这个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目的在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基础性”就是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语文课程对学生具有语言修养、文学修养、文化素养、人格品质、思维创新等多种教育功能,而语言修养是基础。就目前理科学生的语文能力来看,大多数学生的论文,语言不通,结构混乱,错别字比比皆是,让人堪忧。所以,语文教学必须突显学科的工具性(基础性),重视和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我们既要反对实用主义至上的功利性思想,但也不能回避大学语文的实用性,在教学中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既是对中学语文课程的提升,也是大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

1.3师资素质问题

因为对课程地位和性质的模糊认识,也就影响了高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就目前来看,凡有中文系的院校,绝大多数老师都想从事中文专业课程教学,很少愿意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因为,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意谓着将会受到更大的重视,在晋升职称、科研经费等方面差别甚大。另外,还有不少高校的大学语文老师则是从其它部门抽调过来临时客串大学语文教学的,这难免不乏有学历低、教龄短、经验少的教师。这就造成了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是有水平的老师不安心本课程教学,都想拼命挤向专业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是新来的教师又没有太多驾驭大学语文课堂的经验,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学生是怨声载道,老师是苦不堪言。

1.4 教学理念问题

任何改革都必须与时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大众流行文化如通俗歌曲、影视文化、激光唱片、时尚服饰、广告文化、网络文学与文化等不断涌进中国,使广大青年学生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纯文学教学语境己不复存在,学生变得更加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因此,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既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也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改变大学语文教学观念,创造多角度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守正出新,不仅形式要新,而且教法要新。只有做到了求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除此之外,还有教材编写、课程考评等等问题,都影响着大学语文的教学与改革进程,都无法回避。

2 加强和改进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面对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既要考虑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要针对大学课程教学的实际,转变教学理念,建立起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语文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

2.1立足工具性,坚持 “文化”性

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仍然必须突显“工具性”,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指提纲挈领把握重点的听说能力、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料检索整理阅读能力、严谨准确地表述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的写作能力。这就必须改变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法分析而忽略语感的体验、强调将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略对学生视野的开拓的教学现状。学生掌握语文能力的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大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生活与工作需要的语言能力。

当然,面对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语境,在学科间关系不断趋向融合、学科边界逐渐模糊的时代,我们也不能一味强调工具性或单一审美性的语文教学观念,而应把“文化”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线,全面打通文、史、哲、艺术、宗教等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树立“文化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在“大语文”教学中充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既培养大学生日益欠缺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在打破学科间界限森严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智慧,以培养大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切合社会需求,追求实用性

语文课程的实用性,既有“形而下”的语言层面的应用,又有“形而上”层面的“用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强调语文在专业运用中的实用性,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夯实就业实力和基础。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只精通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因为,语言文字的规范熟练运用能力已广泛渗透在各行各业中。“语文”从字面上理解即“语言”和“文字”,或者说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分析、品评、写作各类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交际过程中,面对不同类型的人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内心想法的能力,如何迅速获取语言信息而从容应变的能力,一句话,即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写擅文”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创造更多机遇,提高竞争力。

2.3 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大学生整体上思维更加活跃,接受的信息更加丰富,自主能力也更强。因此,教学上不能还是老一套,而要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2.3.1实施主题教学

大学本科课程设置要求是,厚基础,宽口径。教师必须扩大课堂知识信息量,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平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文本内容为中心,多向整合,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知识收集起来,形成小课题,集小课题为专题,实行课题式的主题化教学。这种 “主题化教学”,或“话题式教学”,即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选取相关内容(当然也包括教材内的课文),进行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如“爱情与友谊”、 “就业与人生”等;也可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确定,如“个性阅读”、“口才与演讲”、“应用写作”等;或从时事政治的角度来确定,如“北京奥运”、 “西部开发”、“奥巴马获奖”等;还可以从作家作品、流行文化的分门别类的角度来确定,如“老舍的幽默”、“我看韩寒”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

2.3.2融学术性于趣味性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各门类、各学科的知识,这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博)。但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化,大学生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浮于表面的介绍必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又要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并用科研推进教学的深入,追求学术性(专)。从向大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首先必须有一定的学术品位。要做到这点,要求老师既要“博”又要“专”,老师必须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深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地带,探索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引入课堂,从而使本课程教学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其二,在注意学术性的同时,也要讲究趣味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因而也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一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趣味性的优势,如丰富的史料知识、各具特色的作家生平、古老而又新奇的汉字文化、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等等,教师可以结合自已的研究方向或专业特长加以发掘发挥,并用之于课堂。二是要调动各种因素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就是其一。教学中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将文学典故、文学故事等课堂知识,描绘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镜,不断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3.3贴近学术前沿,追求时代性

文学内容是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人说∶一切文学都是当代文学。这里强调的就是文学的时代性问题。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研究发展很快,当代文坛更是瞬息万变。这要求教师应当积极关心文学研究动态,及时把当下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引进课堂。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又都是千年前前人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与情感,而这些与当代学生的生活语境相差甚远。要使学生读懂前人的智慧和生活,教师就必须善于挖掘文本的时代性主题。于丹解读《论语》、易中天演说《三国演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实际上,中华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死亡,它仍然还是生生不息的,它们仍然能给人以启发和智慧,象《孙子兵法》现在已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商业等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许多社会问题和各种文化现象作出理论的文化阐释,以培养学生理性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效果差、不够实用的现状,需要老师遵循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围绕语文的教学目标,立足现实,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突出知识性、工具性的培养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使大学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金国.论语文个性化阅读[J].当代教育论坛,2008第5期.

[2] 李雪.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2007第11期.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第10篇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逐渐转向应用型,高校教育要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地转变思路,从而为社会输送优秀建设人才。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需要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大学语文改革,更好适应社会发展与当前大学生所具有新特点,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本文先对当前大学语文在教学方面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大学语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

一、引言

在大学教育中,语文这门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所开设的基础课,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健全大学生人格以及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在社会对应用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学教育可以通过语文课程的创新和改革,完善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模式,大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和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目前,大学语文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同时对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带来不利影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改革和创新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效地通过语文这门课程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分析大学语文在教学方面所出现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目前的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积极性和热情不高的情况,尤其是考虑到就业问题,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或者是投入外语学习中,从而轻视对母语知识的掌握。因此,大学生对语文这门公共基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还出现了普遍厌学的局面,再者就是学习目标模糊,学生认为语文课不用过多学习也可以轻易通过考试,如在考前看看书、背背考题,学生这样的做法即使在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没有对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带来帮助,如当前大学生执笔写作能力不高、口语表达能力较弱、阅读能力不足等。[1]第二,对大学语文的定位不明确。由于语文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因此,学校设置语文课程方面把它划分为非中文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对大学学习目标定位出现了误区。大学语文到底如何定位,这是许多研究者高度重视的问题,正如张福贵教授所说:语文教育和专业中文教育比较,当前许多学校还把语文放在边缘化学科状态,除了把语文视为存在于发展的基础科学之外,大学语文在自身的完整性以及自主性方面还需要确立自身的特殊性与独立性。[2]第三,教材开发水平有待提升。当前高校中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经过了几次修订,使得大学语文教材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教师在选择方面出现一定的分歧,教师认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而学生不喜欢,而学生喜欢的语文内容,教师从教学开展的角度并没有给出具体指导。因此,当前的大学语文需要从教育角度出发,然后真正从促进学生发展、人文素质提升的角度作为衡量标尺。此外,大学语文所使用的教材还有的是高校自己编写的,但是在开发方面却忽视了大学生主体地位。[3]

三、探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的改革方式

第一,加快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语文课程的地位。大学语文宗旨在于培养达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同时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因此,大学语文在改革中需要加快教学理念转变,提升大学语文地位:首先,领导重视语文教育,积极构建良好的语文教学方式:其一,从师生角度出发,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视语文,把语文中所蕴含的知识挖掘出来,供学生学习,而大学生在学习中也要调整自己对语文基础课程的认识与态度;第二,学校领导要对语文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开发与指导,发挥大学语文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此外学校要为语文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加强对大学语文研究,使得大学语文能够把自身的应用性发挥出来;其二,改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学生对语文认识需要转变之前的态度,因此,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与大学生做好沟通,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对语文学习所产生的期待,教师则可以根据大学生需求而积极地调整语文教学方式,一方面是适应达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便于语文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二,对语文教学内容做出改革,注入应用能力。语文教材各个不同版本中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把文学作品作为主体。有的则把应用写作作为主体,而有的则把文学作品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但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中,大学语文这些教材与授课内容需要做出改革。一方面是在大学语文中突出对大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把语文中的基础知识以及写作能力作为辅助学习的部分,而通过语文知识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完善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生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按照大学生不同的专业而开设不同的语文课程教育内容,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情况不同,对语文知识需要也有差异性,所以大学语文需要在理工类、艺体类以及医学类等不同背景中设计不同的语文内容,帮助大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对自己发展具有帮助的应用知识。第三,改革语文教学手段,体现大学生的参与性。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出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改变大学语文教学手段。如教师可有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还原语文中的场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其一,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给予指导为辅根据应用人才的特点,教师就可以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应用性,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应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如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解写作知识,然后让大学生进行现实情景模拟写作,最后教师再分析大学生在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如用词不当、语言组织不科学以及应用文格式不正确等,教师根据学生在应用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其二,结合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当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同时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大学生兴趣、爱好而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提升大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度。例如教师根据不同大学生不同专业背景而开设诗词朗诵的活动,让大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理解而选择自己最喜欢诗词配背景音乐朗诵,这一方面是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大学生的口语能力;其三,改革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大学语文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简单地说,在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板块,即“语”与“文”。如在语言类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从现代与古代汉语基本知识出发,培养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而在文学内容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古代、现当代和外国文学相关知识融入教学中,从而不断丰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性知识。

四、结束语

由于应用型人才能够较好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当前大学语文面临着重要改革课题,通过大学语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革除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适应社会发展与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把应用型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当前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语言文字能力,同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大学生今后进入社会以及踏上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大学语文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应用能力,积极培养具备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

作者:黄玉芳 单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时红.“大语文”观的理论建构与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2):143-148.

[2]骆兵.国学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协同论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6):104-106.

上一篇:旅游市场管理范文 下一篇:趣味地理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