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时间:2022-10-13 08:34:46

《大学语文》

摘要: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依赖于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大学语文》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文章通过对当下《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试图找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从而实现对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关键词:大学语文;民族文化;传承;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46-02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文化传承机制,而教育正是文化传承的最主要形式,曾有教育文化学家指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文化的教育。”语文的本体构成是文化,文化教育理应是语文的重要教育内容和优良传统。因此,在高校教育中,作为必修课的《大学语文》注定要担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

一、编订校本教材,凸显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语文教材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构成,而语文教材的编写也就是对文化的选择。曹明海、陈秀春在《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中指出:“就语文新课程的内容选择取向来看,选择主体以文化的眼光,精选具有文化内涵与生命活力的课程内容,是语文新课程文化建构的重要使命。”语文教材建设也是一种文化建设,教材的选编是完成这项重任的基本和有效途径。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核心部分和文本基础,也是语文教材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开发新课文的一大着力点就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倪文锦教授认为:教材编制的本质在于选择文化。从总体看,我国近代以来的语文教材还是恪守民族文化为主的立场,民族文化始终是教材的主流。但从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来看,内容大致相同,极少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缺乏地域差异,以民族地区为例很难实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因此,教材的编订在满足国家语文课程要求的基础上,要针对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既吸收主体民族文化和国外的先进文化,又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具体说来,就是在课文的选择上要符合本地区的民族情况,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促进学生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增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以笔者所在的云南省为例,云南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有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26个,其中15个为云南所特有,其中白族、纳西族、藏族、傣族最具代表性。然而,以上这些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云南各高校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却少有体现。由于受教材篇目限制,少数民族文化不可能都出现,但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应当多少有点反映,否则将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认识淡化,逐渐被汉族文化所同化。因此,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应当增加反映云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学作品,如《云南的歌会》、《孔雀胆》、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白族的《山花碑》、纳西族创世史诗《创世纪》、傣族叙事长诗《娥并与桑洛》,等等。

二、培养师资队伍,担负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师资力量是制约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授课内容、方式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以及对问题的理解,都会渗透到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和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对学生人生观、民族观、文化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增强教师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语文教师要把自己看做“文化研究者”,而不是简单的文化传播者。作为文化主体者,除了独立思考、学习之外,还应对社会文化进行分析、选择和继承。教师对教材中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人文传统等相关民族文化内容进行梳理时不仅了解教材,更提升了课程意识。教育部课改专家组组长钟启泉说:“教师即课程,教师即学校文化。”教师是学校文化和教育环境的构建者、体现者。要使语文教师担当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除了具有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外,还必须树立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拥有宽大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去吸纳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在教学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2.研究教材的民族文化内涵

大学语文教育的文化使命、现行大学语文教材的多样性及教材内容所体现出来的多元文化对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化传授给学生,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自身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的长处与不足,还要研究本校所在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认真研究当地的学生文化,根据其特点来进行文化教学,才能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展培训,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因此,必须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提高整体水平。首先,要把教师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力量,鼓励他们加深对所在地民族地区历史及文化的了解,系统地对教师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使他们充分掌握当地的民族文化知识,理解当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承担民族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其次,依托师范院校、民族大学等培训基地,开展校本培训、教学观摩等活动,多渠道地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专门人才。还可以聘请当地的民族艺人、团体等民间力量来指导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不断丰富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不断发展。

三、探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对于民族文化的教学,语文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语文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尝试体验式教学来进行文化的教育与传播。例如,讲授少数民族文化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介绍其历史、宗教、经济、政治、饮食、服装、婚姻、传统节日等文化,还可以借用电影、音乐、美术、旅游等其他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多媒体网络的运用。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必将置于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要正确认识网络教育的文化传播价值,改变教育模式,尽快实施民族传统文化网络教育。教材体现的文化毕竟有限,还需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来丰富其文化内涵。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形势下,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的浸润、变迁越来越频繁,我们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和挑战。《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必修课,必须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伟大旗帜,担负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不仅是教师的历史使命,更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5,(01).

[3]于建坤.语文教材建设要坚持先进文化方向[N].中国教育报,2002-8-15.

[4]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5]孙亚娟,曹能秀.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J].学术理论与探索,2007,(06).

[6]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7]汪军秀.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21).

上一篇: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 下一篇:戴耐德英语的教学实践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