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21:41:49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字】大学语文教学;大学生道德境界;优势体现与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H319

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国家的大力培养,如何在培训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工作,成为了现阶段大学教育最常见的讨论问题之一。结合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从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优势体现和具体方法这点内容展开了论述,为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一大学语文教学在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方面的优势体现

大学语文教学在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方面的优势,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德育资源分丰富,学生的思想易于接受;二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渲染强烈,学生的思想易于感化。

1.1德育资源丰富,学生思想易于接受

大学语文教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语言文字、民族文化等诸多领域里所沉淀的历史瑰宝,理应受到大学生的关注与学习,从中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使自身的道德境界得以提升。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德育资源,作为母语文化内容,能够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这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奠定了良好的教学资源基础。

1.2情感渲染强烈,学生思想易于感化

大学语文教学有着极为强烈的情感渲染作用,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群体的骄傲,在民族情感、爱国情感等方面十分敏感,他们会对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流露的各类情感所影响,其个人思想意识易于感化,这对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提升有着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将情感印证和思想感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优秀的思想品质等。

二大学语文教学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教学方法

2.1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所谓专题讲座,就是将大学语文教学中相类似的文章意境内容选取出来,然后制作成课题演讲公开形式化,由学术研究权威性高、受学生尊敬的导师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某一种道德品质方面受到启发和培养。例如,陶渊明层写到“不为五斗米折腰”,陆机则说过“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而李白也曾表明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通过将这些诗词大家的名句总结,可以向学生灌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做人道理,使大学生受到前人先辈们崇高思想品质的影响。

2.2通过情感的引导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大一的时候找不着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大二的时候为了和同学相处好而烦恼,大三大四则会为谈恋爱、找工作而困扰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学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压力,通过合适的课程内容选择来引导学生进行感情的宣泄。例如,大学生在外读书学习,也会时常想念家乡,教师就可以将我国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老先生的《望大陆》进行宣讲:“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然后通过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甚至于可以让学生回忆和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

2.3推荐名著阅读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古往今来,无数文学大家创作了非常多的文学著作,这些文学著作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对每一位读者都会带来思想上的洗礼和升华。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能枯燥的、单一的按照课本照本宣科,而是应该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有选择的进行名著阅读推荐,让大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休息日里孜孜不倦的阅读和感悟文学著作。例如,我国的《论语》《乐府诗集》、唐诗宋词、现代散文大作,以及国外如《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文学巨作,都可以成为大学生闲散时间的阅读内容,通过对这些文学内容的阅读理解,无疑会使大学生在情感和思想方面得到启发,从而在道德境界上获得提升。

三总结

将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相结合,是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性目标,面对现阶段大学语文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广大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和主动参与到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并采用专题讲座、情感引导、名著推荐阅读等教学方式,使大学语文教学肩负起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刘宝春,管清佩,孙正凤,刘虎.大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方法尝试[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5)

[2]蔡晶.论大学语文的心灵教育功能及实施策略――基于“立德树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3(02)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 反思 重构 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07-02

大学语文在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此外,大学语文还带有一定的工具性色彩,因此可以说大学语文完美融合了人文性教育和工具性能力培养的任务。大学语文教学一直受到学界关注,并在高校教学中被设定为基础教学课程。目前,高校大学语文教育面临困境,学科地位不容乐观。没有人可以否定语文的重要性,但为什么大学语文会“失落”到这个地步,这是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失落”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

大学语文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对任课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需要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知识面较广、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的教师。由于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较低,大学语文教师未来的发展方向比较模糊,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大学语文教师职称的评定,不仅涉及文学水平,且与教育水平有关,因此无法直接认定,通常是以大学教师的意愿为主。这种情况导致大学语文教师不能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去提升职称,只能选择挂靠中文系相关学科的方式去提升职称,这类现象的存在导致实践教学无法良好开展。二是目前大学语文并不是独立的学科,师资队伍没有对应的教学科研机构,也就导致师资建设没有一定的方向,尤其是教学研究与发展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难以突破,教师对语文教学失去了兴趣,大学语文教学自然会逐渐走向“失落”。

(二)学生

学生是学学语文的主体,也是对语文教学感受最有发言权的群体。大学生对语文教学的部分看法是:“语文课没有开设的必要,对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没有直接的帮助;即使开设了,也没必要用高中教学那种一字一句的教学手段;大学语文课需要给专业课让路,因为专业对我们的现实作用更大,工作单位一般对学生的语文要求没有明确的标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只是高中语文的简单延续,没有必要花更多精力去学习。”总而言之,学生并不是讨厌语文,但也不喜欢语文,而是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语文完全不放在心上,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也就难以开展。

(三)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虽然在不断更新,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一定的素质教育内容,但依然存在“实用”方面的问题。以徐行言主编的《新大学语文课程》为例,教材整体分为哲理、语言、情感、形象、逻辑等部分,所有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新的高度上认识语文,形成语文意识,提升语文素养,并潜默移化地自觉学习语文。这类教材虽然能让学生感受到很深的人文性,也符合当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的趋势,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何时才能体现大学语文的学以致用,大学语文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能够有多少帮助,能够提高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

二、重构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突破单一的教师惯例背景

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师背景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有中文专业“血统”,仿佛中文系的教师才能成为大学语文教师,久而久之,这成为了“行业准则”。从当前的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这种形式并没有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中文背景的教师因为专业限制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一个行业都有自身需要的语文知识,这里可以借鉴高中教师团队的方式,让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的教师共同来研究教学机制,把与不同的专业、行业相关的语文知识综合起来,开展分散性教学,进而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优势。例如:对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讲解法律文本的写作;而对机械专业的学生可以从说明书与实验报告的讲解入手。这能有效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能有效将“工具性”渗透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细节中,有助于突破单一的师资模式,充分将语文知识与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启发学生从自身的专业领域中进行研究,进而用储备的语文能力进行会话、写作等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实践性训练。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知识广度,也让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就业有了实质性的帮助,并最终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

大学语文教学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并没有完全摆脱高中语文的“桎梏”,共同性非常明显,而针对性则十分缺乏,更少了一点时代特色。当前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了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在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学生未来的实际发展的帮助作用却需要重新考量。从本质上说,实用性教育其实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方式,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来编排,要与社会的大背景充分结合,体现语文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可以收集与社会实践岗位需求相关的资料,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将人文精神与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扩展,让大学语文突破当前的局限。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段

高校一般在大一阶段开设语文课程,但是传统的人文素养教育,只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延续,很容易让刚刚脱离高中语文疲惫学习的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再次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传统的教学法必须改革,要让学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明确自己应该学什么,并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安排在实习或者实训之后。如:大学语文的《课程认知》,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与“定岗实习”真实工作情境的优势,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目的,进而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也是推进学习与工作岗位相连接的有效手段之一。大学语文教育有了针对性,学生所期望的专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语文能力都得到了实质性的锻炼,久而久之,大学生也明白了未来工作对语文能力的需求。

语文教学是提高汉语运用能力,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学功能应真正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着力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总结经验,探索研究,不断改进大学语文教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雪紫,刘茜.失落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11-11-07.

[2]王乐.大学语文非得中文老师教[N].文汇报,2011-12-06.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42-01

1 引言

高等教育直接影响到能否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大学语文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因多方面原因,且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2 现阶段国内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究现阶段国内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教学资源相对欠缺,教学模式有待创新。现阶段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教材的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图书资料的缺乏的重要问题。其教学理论、方法都缺乏科学和系统的研究,词汇、语言方面的知识,在教学模式上,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唯一的指挥者、控制者和评判者,翻译知识传播单方向的从教师指到学生,注重终端的翻译效果,缺少互动的实践。第二,教材编排、教学课程与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设计。国内高校针对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缺乏整体的设计规划,教材编排与课程设置应进行可行性论证,教学重点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实践锻炼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设置上,部分大专院校未单独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学生在学学语文的过程中产生迷茫的感觉,就业过程中所学知识与社会的需求相背离。

3 国内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措施分析

伴随国内教育事业不断深入的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然与社会快速发展的动态人才需求相脱节,改革翻译教学理念已势在必行。

第一,改革翻译教学理念,提供学生实践平台。高校首先要肯定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重视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蓄地从教育心理学、语言教学及其他交叉学科领域吸收养分来促进翻译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革。实践教学中高校要科学安排大学翻译教学的修课时数,由专门教师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高校要充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切实有效的实践平台,通过实践平台的系统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

第二,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的质量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建立强有力的培养机制,进行系统的职业训练、专业化的学术训练是大学语文教学效果良好的重要保证,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是校园建设之根本。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高层次教师资源的引进,现代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体系建设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教师资源相对匮乏,教师缺少自我提升的空间,需要引进专业知识过硬、创新意识较强的优秀人才来补齐教师队伍建设的空白。

第三,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创新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是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社会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师知识结构做支撑。科学、合理、系统的教师结构是优质课堂教学的基础,是为学生具备优秀专业知识基础、强大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实践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组织能力与教育能力、展示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传授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强化自身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知,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与学科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因材施教,铸就学生学习品格。

与此同时,紧跟社会的动态需求,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进行精准的内容讲解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践,实时更新传统的教授内容,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表征形式,锻造学生优秀的学习品格与实践能力,为现代化的社会输入真正的可造之才。

4 结语

国内高校大学教学要高度重视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加强翻译教学师资的队伍建设,同时健全大学语文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机制,制定系统完整的翻译教学大纲,编写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翻译教材,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理念,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提供学生实践平台,强化实用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同时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实现大学语文教学培养人才目标,为社会输入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卓立.论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职能与作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01:96-102.

[2]陈璐.基于演化原型框架的汉字教学设计及其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李燕群.浅谈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几大关键[A]. 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2012:4.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策略;语文课程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已全面在社会、学校与家庭中深入开展。国家也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兼顾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培养。其中,美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而且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同时也能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智力,在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需要尽可能地改变审美教育相对比较薄弱的情况,把审美教育真正贯彻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并促使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成为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及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一)审美教育的基本内涵。审美教育又简称为“美育”,主要是指通过各种各样的审美意识形态以及文学性艺术,对大学生实施的审美层面的教育,并极为重视与智育、德育、体育、劳育的有机结合,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鉴赏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及感受美的技能,激发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动力与激情,摒弃假恶丑的扭曲价值观与审美观念。[1]同时,审美教育属于一种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美育教育,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也是陶冶思想情操的一种情感教育;更是一种自由性的现代化教育,即属于自由与自觉的审美性教育形式。根据审美教育的这一系列特征,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兼具知识、智慧以及审美情趣的现代化人才,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情操。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高职大学语文隶属文学类目,而审美是文学的本质性特征,这就使得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紧密关系。同时,由于高职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其他所有专业的素质教育必修课程,而且该课程更是汇集了诗歌、宋词、园区、散文、小说以及戏剧等数不胜数的文学经典,这也为加强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因而,从本质上讲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核心任务是相一致的,理应将审美教育作为高职大学语文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审美情操又可称之为审美情趣,指的是个体在审美具体实践中对审美目标表现出的态度与追求等,简而言之就是个体在审美过程中对审美目标流露出的喜欢或厌恶的感情倾向。比如,在作品《警察与赞美诗》中,整个画面艺术是以人物的丑类形象为主,然而正是在折射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时,作者却将自己的审美情操与审美愿想注入了其中,进而促使现实社会中的丑恶事物转化为充满魅力的艺术,尤其是读者并未欣赏到现实中的各种丑与恶,而是感受到了对这些不良现象的否定、鞭策以及批判,在此过程中读者获得的是一种审美享受。大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离不开对具体审美目标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培养,一旦缺乏必要的审美对比能力,就无法对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行区分;没有必要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也就难以体会到多姿多彩的艺术美好形象等。因此,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但能够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作品中复杂的情绪以及丰富的情感,而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

(二)有助于大学生构筑充实的精神世界。到目前为止,所谓的审美教育其实已经演化为了普通意义上的美术课或者音乐课。对这种较为狭隘的审美教育理解,与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宏观视域去看,在高职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与作用。同时,由于审美能力和知识讲授息息相关,因而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于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行培养,调动大学生对追求美好事物的激情与动力,帮助大学生培育较强的鉴赏美技能,深化其美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艺术层面的修养等。高职大学语文作为传播文学经典的载体,筑建精神家园的场所,承载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兼顾审美教育责任重大且意义深远,对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而言作用十分关键。

(三)有助于建立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助于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进行完善,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美与人格美。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其核心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培养乐观积极的良好心理素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博大的胸怀等,进而促进健全的人格塑造。孔子就曾提到审美教育、人格塑造、命运发展三方面的紧密关系,也指出文学在培养人们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实际要求,而且也是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格的重要举措,在塑造大学生人格美方面影响巨大。

三、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有机融入审美教育理论。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任何作品都可以作为审美教育的对象或目标,即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不同艺术特色、形态之美等进行观察与感悟,从而得出自己不同的审美体验,如兴奋激动、哀伤悲痛、荒诞幽默等。将审美教育理论科学合理地融入到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对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审美品位等十分有益。具体而言,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要坚持灵活多变的原则,要敢于打破教材中固定的教学顺序,紧密结合审美的特性采取分门归类式的讲解,让大学生将审美教育理论带入到同类作品中进行反复解读与消化,真正理解与把握相同的审美理论在不同作品中的不同应用方法与表现,从而总结出自己对审美的认识、理解以及应用。譬如,在讲解审美教育中的优美形态理论时,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次序,将《无题》、《醉花阴》、《归园田居》等作品放置到一起进行教学,虽然这些作品出自不同的作者,所刻画的景物也不尽相同,然而不管是水流、山村与炊烟,还是蜡炬、春蚕与东风等,都体现出了一种柔性之美与宁静之态,即所展现出的优美形态却是十分相近。因此,将这些作品罗列在一起向大学生讲授,不但可以让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指引大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而且能够让大学生对作品中物象的优美形态做到深入把握,进而总结出这些对象的美感特性。另外,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为大学生预留充足的审美想象空间,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体会篇章中的各种艺术之美。

(二)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积极营造浓厚的审美情境。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就是创造美,只有学会创造美,才能让大学生的聪明智慧、主观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自我人格完善以及自我主动教育等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审美情境包含多种审美要素,不仅可以启迪大学生的思维想象,而且可以帮助大学生构建完整的审美结构。同时,教师在讲解作品审美知识与艺术时,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到审美讨论活动中,以此有效引导大学生对美的感受与认知,并督促大学生将审美体验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深入剖析与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美。其中,审美意境的营造可以通过片段、动作以及语言的科学切入,以及精致的板书设计、多彩的活动穿插等举措予以实施。比如,对《雷雨》这一篇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对舞台进行布置,让大学生对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模拟表演,从而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审美愿望。

(三)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技术。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形象美教育,充分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语文教学的形象美,陶冶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以文学类作品为主,而文学艺术形象则是各种文学作品的显著特性,因而教师对这些文学艺术形象的有效教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多媒体作为集声音、图像、文字、画面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技术,为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制作出最为生动逼真的课件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大学生共同欣赏同作品内容相关的视频、录像或者电影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让大学生对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做到更深层的理解。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有助于教师开展审美教育,而且能够更加栩栩如生地展现作品的形象美,让大学生深入地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之美,从而提高审美教育的实效性。另外,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还可以适度增加自己教学语言与表情的生动性、丰富性以及形象性,尽可能地促进教学语言、面部表情、声音节奏等与教学内容保持高度一致,从而从各方面帮助大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形象美。

(四)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开辟审美实践性的第二课堂。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辟有趣的第二课堂,可以有效丰富大学生在审美方面的实践经验。实践也是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高职大学语文的核心教学内容都是以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为基础,也是对作品中的艺术美进行鉴赏或者评论,但归根到底所有艺术美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开展审美实践也是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与关键。诸如,车尔尼雪夫斯基作为俄国著名的美学家也曾提到过,生活就是美,美也是生活。从中可以看出,只有真正潜入到生活的神秘海洋之中,我们才能够探究到蕴藏在文学之中的艺术美的灵魂与真谛。所以,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秉承开放教学模式,积极开辟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将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拓展到音乐、绘画等各种艺术领域中,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综上,与普通审美教育形式相比,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为注重教育活动的情感性与形象性,更为关注想象思维的培养,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好审美教育的科学合理推进,而且还要求教师坚持灵活性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带动性与引导性,尽可能地促进审美教育更为多样、有趣且生动。同时,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审美教育活动时,必须秉承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积极营造宽松的、民主的、活泼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合理地自由学习空间,培育其创新性的人格与独特的审美思维。

参考文献:

[1]魏向阳.大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审美教育[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78-79.

[2]张莉.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82-83.

[3]蒲日材.审美教育: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4-95.

[4]徐佩,毛维,朱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2-113.

[5]裴惠云.论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128-129.

[6]陈纯洁.论大学语文教学开展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1):68-69.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基础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和大学语文教学是紧密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非常久远,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陶冶学生情操,充实学生的人文情怀思想。为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必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程度,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基于此,下文就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以期能够把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

一、传统文化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大学生来说,经过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系统语文知识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当学生具备这些能力之后,才能进入大学学习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内容。如果大学语文教学依然重复这些知识,那就无法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而且也会产生“高四语文”的感觉,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需要在当前的基础上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2.传承传统文化是培养语文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著名教育学家匡亚明先生曾经提到过:“大学语文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语文作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期能够培养出道德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近几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大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教育体制改革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教育,并且在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全面改革和创新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从而为大学语文教学创造良好条件,夯实基础。在中国大学语文课程中,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学。自此以后,我国的大量高等院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纷纷开设了带有传统文化教学环节的大学语文课程。这种大学语文课程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从而在自己的内心里打下深刻的精神烙印。

3.传承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久远、博大精深,是一代代先辈们在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了古人智慧和各种宗教文化思想,同时包含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文化与思想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不可缺少的。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肩负着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所以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极大一部分内容,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

1.打造一流师资团队

受到许多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大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比较低下。许多高校制定的语文学时比较短,对于教育目标的要求比较高,任务非常繁重,所以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高校为了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容易发生偏差,教学计划偏向于写作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学时比较浮动,半开半停的教学模式。正是由于高等院校教师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发生偏差,所以造成了大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在一些大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各种代课、兼课的现象,许多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教学缺乏重视程度,认为只需要教好学生的理论知识即可。不愿意从深层次去进行精确教学、创新教学,缺乏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认识。有一些教师认为传统文化教育非常简单,认识过于肤浅,认为只要穿插传统文化,就属于传统文化教学,这种拼凑式的传统文化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具备传统文化修养和综合性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打造一流师资团队,才能够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对于大学语文教师来说,首先,必须具备系统、完整的语文专业知识;其次,要具备传统文化修养,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再次,必须具备崇高的理想和健全的人格;最后,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对文化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够引导学生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从历史发展中了解中华民族先贤们的人格道德品质和思想价值观。

2.选择蕴含中国特色文化的教材

语文教材是实现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基础工具,所以必须用心选择合适的教材。语文教材内容不能一味地偏向于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应该更加偏向于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选择语文传统文化教材时,尽量选择与传统美德相关的教材,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语文教材还需要包含政治、经济和道德文化方面的内容,并引进现代化环境保护的内容,这样才能适应高校所有学科的学生语文教学需求。

3.大学语文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实际,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做好积极备课和授课,及时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通过学习《道德经》、四大名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和道德素养,让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著作中,感悟人生哲理,提高人文道德素养。除此之外,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传统文化教育本来就是生涩乏味的,对于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大学生而言,非常排斥学习语文知识,认为语文知识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帮助,而且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所以,为了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效果。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法或情境教学法来促进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语文综合性应用人才。为了促进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必须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队伍,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为学生搭建传统文化教学平台,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才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黄志程.大学语文教学应如何传承传统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58-260.

[2]刘晓慧,刘慧敏.浅谈大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交融[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50-252.

[3]郭海军,张旭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81-184.

[4]朱明言.浅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贯彻传统文化精神[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6,(6):68-68.

[5]李慧英.浅论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渗透[J].吕梁学院学报,2011,01(5):81-83.

[6]姚俊平.注重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教学浅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7):123-124.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6篇

1.要求不明确,缺少必要的约束力探究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首先就要从学校本身出发。高职院校本身对待专业课和对待文化课就是不一样的态度。面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严重“边缘化”的倾向,很多教师不以为然地说:相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大学语文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权威性;相对于外语四六级考试而言,大学语文缺乏技术层面的强制性要求。可见,要求不具体,缺乏强制性的约束手段,是导致大学语文课程严重“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2.认识不到位一些高职院校的负责人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的功利效果,以牺牲学生的长远利益来谋取自身的眼前利益。即使是语文教师,也没有端正对大学语文的看法,他们认为语文是“副科”,是为了迎合上级的要求,学生学好学不好都无所谓。而学生更是由于对大学语文的认识不到位,感觉学语文没用,所以在语文课上存在着违纪、逃课等现象。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边缘化”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

高等职业院校的高层领导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出台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目的相关条例的论述,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既具有人文性又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继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的教育与熏陶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在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品格、道德修养等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语言素养、文学品位等诸多方面的特殊功能。与此同时,国家教育部门应从制度层面对大学语文教育作出硬性而具体的规定,比如,大学语文教学应达到多少课时,学生应达到什么水平才能通过,否则不予毕业,以刚性的约束来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

(二)根据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1.将现代多媒体电教设施引进大学语文教学课堂。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将沉闷、静态的大学语文教学课堂幻化为生动的、鲜活的、立体的大学语文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学语文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大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习惯。2.开展课外经典美文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写作运用能力。每学期开学伊始,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自选10篇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或者1—3本中外名著作为课外阅读文本,并要求学生每读一篇经典美文或者一部中外名著就要写出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读后感。3.开展演讲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越趋活跃,因此锻炼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尤显重要。而高等职业院校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演讲比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加强大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很多学生之所以不重视大学语文,就是因为感觉学语文没用,到以后的工作中用处不大。所以要想改变大学语文的“边缘化”地位,在根本上还是需要加强大学语文的实用性和工具,多教授一些学生能用到的东西,根据学生的专业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穿插下列实用性教学内容:(1)读后感;(2)评论;(3)总结;(4)合同;(5)假条;(6)通知;(7)会议记录;(8)报告;(9)请示等,尽管这些内容我们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会作专门讲授,也应根据所选内容进行适当穿插,以强化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使二者相得益彰,以提升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总之,要想改变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边缘化地位,提高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教学设置上作出制度安排,学校要在制度落实上务实到位,教师则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综合施策,从而探索出一条更适应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之路。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7篇

在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体系设计时,要始终将学生对汉语综合运用能力作为核心教学内容。目前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考试内容等方面存在不足。大学语文教学应当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加开放互动的外部条件,对学习成果考核形式要科学地设计,不断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水平与效果。

关键词:

大学语文;系统化;教育理念

引言

近年来,教育界十分关心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问题,根据教育学研究成果和语文教学实践成果,大学语文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只有教学内容达到多层级、高质量和高层次,才能保证教学方法多元化和系统化,才能改变原有传统教学单一模式特性。如何通过教学研究与改革,为教学创建一个正确科学、有效稳定的教学内容框架系统,也就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其他问题的要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是有关我国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要事业,学生拥有语文能力和素养能够丰富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提高人文修养和道德素质。在互联网时代,学生面临各种知识和信息的冲击,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新手段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是大学语文教学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做好教学理念更新,不断满足学生求知和社会实践需求,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一、大学语文教育基本理念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应把汉语理解与应用实践能力作为主要方向,主要以听、说、读、写为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基础能力、分辨词意、理解句子和阅读写作为教学目标。[1]大学语文应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学科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践升华,主要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写作和阅读的实际运用能力,从听说读写基础技能上提高一个层次,做到在这个教育理念中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构建。大学语文坚持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心不动摇,同时部分内容也要与不同语言和文化相比较,通过对比语言结构、语言习惯、文化内涵、思维思想等差异,进行对比式教学掌握汉语运用能力以及提高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综合素质、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一,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对语言本身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大学语文对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比中学的培养要求高一个层次,不再将语言运用基础能力作为目标和重点,而是将重点放在高等教育层面,对语言理解和应用的综合能力提升的深度与广度都要进一步加深,使学生对事物理解更深刻,对语言应用更得心应手,并将语言能力与未来工作生活相结合,从而提升实践综合能力。根据语文教育学家顾黄初的观点,他认为语言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与载体,不仅具有字面含义与意义,在传播过程中对语言工具的利用包含着情感、深意、理论、趣味等多元化内在因素,这要求大学语文教学者在教学中还要把语言传播载体中所蕴含的深意和隐性内涵讲述给学生,使学生透过语文字面含义透析到内在情感哲理、趣味深意等内容。[2]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选式教学,即通过在教材中精选出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教学。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语言应用方法,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对各种文体熟悉并熟练应用,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典的文选中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情感、人生哲理、社会变迁、历史经验和做人的道理等深层次内容,这体现了语文教学中隐和高层次功能,也正印证了学者顾黄初的语文教育理念。第二,大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精神水平的任务。我们在重视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精神培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多个学科综合教育的结果,在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素质培养的同时,不可忽视语文教学的独立性,要始终将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不能将人文思想教育目的超越语文教育目的,不能动摇大学语文教学根本,因此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以汉语运用能力为核心。

二、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编写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普遍使用《大学语文》教材并没有真正突破中学语文教材编写思路,仍旧沿用中学教学思路进行教材编写,所编选的内容不能够与时俱进,内容较为陈旧,不能够吸引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成长的年轻学生。大学语文教材中对阅读能力培养的内容占据比例较大,而忽视了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环节,如写作能力、听力理解、语言表达、演讲等社会实践部分覆盖内容较少,教材缺乏此类培养内容,进而影响了语言教学思路。[3]同时针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和任务,目前全国各地缺乏统一的教学方案与大纲,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等内容缺乏统一认识,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要求,缺乏统一认识,整体教材编写需要系统整合,提升教材整体编写水平。

(二)课程重视度不够

由于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其教学效果不会在短期内呈现。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形式一般以基础公开课模式为主,相比具有考试和就业实践要求的专业公开课处于劣势地位,很多学生和教师用功利主义思想看待大学语文课程,对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视度不够。学生主要重视专业课程或一些学习成效立竿见影的课程,大学语文容易被其他课程挤占教学时间,处于边缘化地位。[4]目前,学校对大学语文重视度不够、科研方向不明确、师资力量不够,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进而不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使教学质量进一步下降,进入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目标,削弱语文教学的影响力。

(三)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以大班教学的公开课形式进行,由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课堂人数较多并且与教师距离较远,师生之间互动和沟通都比较困难,仍然沿袭了中学填鸭式、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语文教师为了课程进度的完成,加快讲述速度,学生没有机会思考和发言,单纯记录和吸收,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学形式难以吸引学生学习热忱,难以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展现给学生。加之学习之后考核形式要求学生按照教师划定重点进行复习,一般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和个人综合能力考核,从而导致大学语文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三、大学语文学科建设探索

(一)语文教学内容“三部”设计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由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三个方面组成,课堂教学以语文教材学习为基础,实践环节教学以专题训练为基础,自主学习以社会实践和调研为基础。教材内容可以分为基础、提升和实践三个层次。第一部“基础篇”。通过语文教师对经典文学作品、名篇精华、古典文化、民族文化等内容进行补充,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对语言听、说、读、写基础应用加以巩固,并对课后语文学习方法予以教授,让学生形成长期积累的学习模式。第二部“提升篇”。语文教师要重点提升学生对专业文献的理解、归纳、总结和运用能力,要将语文学习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重点在教材中添加理论论文、学术著作等内容,强化学生理解、总结、观点论述能力,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对所学专业的指导作用。第三部“实践篇”。语文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将调研和专题训练等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扩充教材实践环节,可采用设计问题进行讨论、调研报告撰写或阅读理解等任务型教学内容,通过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理解、阅读、交际、演讲和写作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语文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大学语文教学要使教学模式更加具有开放性。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要创新教育理念,将多个学科、社会热点、网络热词等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将书本中基础教学内容与社会海量书籍文献有机结合,为语文教学设计营造新情景。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十分重要,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专业、个性、爱好等,根据学生状况进行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5]

(三)语文考核形式多样化

大学语文考核形式可以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方式,这种仅关注教材理论,不考核学生思维和实践的考核模式不符合社会人才储备需求。[6]因此,建立一种科学化语文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化、多元化的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语文学习考核环节里,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7]例如,可以设置成语接龙大赛、诗歌接龙大赛、演讲比赛、诗歌创作大赛、小说创作评比、排练语言情景剧等方式进行学习成绩考核,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既要将大学教学目标融入到考核中,又要结合新颖模式进行考核,将考试成绩与平时实践成绩相结合,保证考核数据的科学性、多元化、新鲜化和可行性。

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十分重要,只有不断完善语文教学体系,才能够保证达到教学根本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不断将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促进学生人文思想素质提升。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教学方式创新与考核方式科学化,相信大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创造出更高成就,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贠晓晴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曹明海,史洁.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考察[J].语文建设,2007(11).

[3]郑玉财.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制、写作与评价[J].语文建设,2016(16).

[4]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5]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的对话[J].语文建设,2012(05).

[6]温晓芳.论汉语阅读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育[J].语文建设,2016(23).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如何有效进行地开展人文教育是大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大学语文教师实际上只是简单套用中小学语文教学法新理念、新教法,缺乏对高职院校和大学生特征的充分认识,只是简单地追求 “创新”,如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借助情景画面、趣味故事、角色游戏等方法以引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类教学法过于依赖外在的新颖来弥补内涵的缺失,既无益于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也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对高职院校来说,比较有效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是学导式教学法,为此,本文拟对该方法及其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加以全面分析,并希望由此对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开设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然而,一些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使用非常陈旧的灌输式教学,至使大学语文不仅达不到这种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在高职院校,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那就是: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学生往往凭着自己的喜好与能力去尝试着主动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与实践训练。所以,教师如果按照普通中学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必然会导致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失去兴趣,甚至对整个人文学科产生厌倦情绪。

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属于普及性的素质教育课程,科班出身的中文系学生一般不开设大学语文课。中文系以外的专业,需要在保证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着力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既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也是学生未来岗位的实际需求和个人得到充分发展所必需。

大学生身心发展与中学生相比,呈现出巨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展,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他们越来越清楚地明确了道自己的兴趣与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他们对课堂的要求不再是教师运用技巧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希望利用课堂来充分地锻炼自己,以为未来的职业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注定了职业院校的大学生期待着被教师当做一个个平等的社会个体,而不是对老师言听计从的小学生。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育务必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与宽容性,既要注重学生各正专业实践技能的教育与训练,更需注重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素质教育如何更具针对性、可行性。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前,高考在考试内容上仍然实行的是文理区别对待。为应对高考,学生在高中教育阶段就不得不在“文”与“理”之间做出选择,这必然导致理科学生在高中时代对文科有了一定的疏远,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大学语文对他们来讲是次要的、不受重视的。这就必然使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为解决这种种难题,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该课程的定位上要有一中极具开放性的视野和战略性发展眼光,不能从短期的功利角度去要求大学语文教育;另一方面,作为具体教育实践活动执行者的老师,更要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特殊性,要明确意识到该课程对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所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去认真探索教学方法。学导式教学法正是在这一教育背景下探索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二、大学语文教师在学导式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学导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把学生认知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发展自自己的智能。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师适时加以引导。教、学双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种教学法的本质是教师掌握掌握学习的导向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使得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要有积极性,更要求教师主动运用有效的方式,去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学导式教学的具体作用不是知识性的,而是方法性的”。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和组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掌握分寸学,充分做好教学设计,积极设计教学技巧。运用什么方式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并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去深入思考、探索是学导式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比如,在讲先秦文学时,《论语》、《庄子》和《道德经》等是该部分的基本教学任务,简单地疏通字句、分析内涵恐怕不能达到教学目的。但是,教师如果能够结合一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人生问题来设计、组织教学,一定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欲望。如此,就有效引起了学生的关注点,教师再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专门性参考书,让他们带着诸如“古代的哲人现实人生问题、怎样面对世俗功利的”等问题去阅读,这样,大部分学生必定会主动阅读、认真思考,教师再利用课堂组织开展讨论,同学之间不同观点相互激发,教师适时引导总结。如此,不仅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三、学导式教学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学导式教学法重在教师有效地引导,因而,其最关键的环节依然在于课堂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下是否会积极主动查阅相关典籍及研究资料、是否会就相关问题积极探寻、思考,在于教师在讲授新课前的引导;授课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是否有成效,在于教师能否对来自学生的不同观点恰当地分析、引导。因为就一个班级来讲,学生人数相对较多,每个人思考的角度、方法都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不同,这就使得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信息多元化,缺乏明确的方向。“当公众热情介绍某个事件时,也就意味着这个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的议题。这时,公众往往需要有人出面对复杂的信息加以整理。”教师就要利用“整理”这些“复杂的信息”的机会,恰当地加以引导方能实现相应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运用学导式教学法:

(一)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几乎没有可能去耐心地听一些抽象理论的堆叠,课堂结构的新颖性、教师语言的趣味性与知识传授过程的创造性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准备和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然地将课本与生活结合起来,抓住学生兴趣点进行一些教学设计。

(二)注重学生自己的实践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妨就某一个问题引发不同意见,有意造成分歧,然后,教师根据不同意见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证明自己的论点。各小组同学在收集、分析和整理好本小组的资料之后,教师鼓励各小组以主题演讲的形式阐明本组观点,其余小组作为专家评定。如此以来,一堂生动的大学语文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也会使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高涨。

(三)注重成果验收

教师不仅要把引导、指导都做好,更要注重最后成果的检验。这样级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形成与总结,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梳理。理科学生大都不喜欢写作、不喜欢总结,但是总结确实对学习、对生活都很有益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每堂课上都进行阶段性教学总结,提炼出核心教学内容和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写出自己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或者是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无论学生以什么的方式写,写出一些什么,教师都要尽可能的加以评议和再引导,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教学效果反馈的一种具体表现,对随后的教学探索与改革都具有极大的导向性。

总之,学导式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的身心实际以及社会现实进行课程设计。既要注意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更要充分培养学生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用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方法问题[J].天津职业学院学报,2011(01).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9篇

一、从社会需求视界出发进行法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大学语文教学承担着我国母语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形成,大学生在文化学习与语言运用方面呈现出了一系列的新的特征,其中一部分对于丰富社会文化元素,充实人们的文化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一部分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母语的运用产生较大的冲击。社会对大学语文教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仅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也不仅仅是要求大学生掌握母语规范应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较强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包括理解、分析、写作、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并拥有较强创新创作能力的综合创新型人才。与此同时,也要求通过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并规范社会语言环境,形成健康、活跃、充实的语言文化环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与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社会需求视界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向探索

(一)从人本角度出发,注重语文教学的综合性与人文性

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母语教学,对于母语的重视程度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面对外来文化、网络媒体文化对汉语应用的冲击,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改善大学生语言环境,已成为当前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在社会需求的视界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语文能力基础,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要在教学方法设计中,抓住大学生心理认同的关键点,在加强大学生母语运用能力过程中,可以深入挖掘母语文化中的深层内涵与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营造,为大学生语文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有一定的区别,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其综合性与人文性的发挥,而不再仅仅是教授语言的运用方法,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人格、审美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使大学生真正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成为祖国文化建设的接班人。

(二)着眼社会生活,优化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构建

语文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应该与生活相结合,将社会生活作为着眼点,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融入社会生活的元素。首先,在教材内容的选编方面,应注意所选文章与时展的契合性,满足新时期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需求,并更多选择大学生所普遍关注的内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大学生的心理认同。其次,要想实现大学生将语文知识与能力应用于实际的社会工作中,就要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衔接,结合工作中对语文能力与知识的实际应用需求,将其融入到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中,提高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

(三)从兴趣角度切入,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兴趣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改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对于教师就要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储备,要能够从教学内容及相关内容中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教学的深度来使学生信服,避免运用低俗趣味迎合学生,并且要留意学生的文化生活与关注热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拉近教学活动与学生间的距离,以对社会热点的深入解析以及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

母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髓,我国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积淀下了丰富优秀文化财富,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也要求对传统文化良好的继承与弘扬,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既要抓住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要承担起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创作与文化创新能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语文教学;思考探索

随着经济逐渐全球化,对大学生大学语文的课程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尤其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各个国家也在不断开展汉语教学,在这个时期,大学语文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汉语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中国历史的象征和代表,它曾经鼓励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也曾经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然而,现如今,在国内大学生的严重,对语文教学的忽视使得思考,因此,对大学生语文教学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在汉语逐渐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对大学生大学语文的教学并未得到相应的关注,各个高校对大学语文的教育还停留在原来的位置,教师们的教育方式也较为传统,这样的教育环境造成了对大学生大学语文的教育的长期停滞。进而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汉语的忽视也越来越多,这对于现在大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具有消极的意义。高校现有的教育机制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不能够全面关注现在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正面解决这些先存在的问题,进而使得问题越来越严重化,造成了大学生对语文知识增长的停滞。

二、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们的教育方式较为死板

大学教师们还是继续延续以前传统的教育方式,按照课本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和教学,这种枯燥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影响下大学生教育的需求,进而使得学生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影响了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怎么能够对大学语文进行全面的掌握和认知。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得大学语文教育停滞,使得教育效率不高,影响了汉语文学的传播,不能够使汉语文化发挥其本有的价值,进而使得大学语文的教育在某一方面失去了意义。

2.学生们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国际之间文化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自己本国语言的学习慢慢失去了兴趣,反而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进而也就谈不上对文化内涵的认知了。除此之外,各个高校在开展大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一个良好的方式在大学生之间宣传,使得大学语文教育并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也就不会去重视和参与这件事,在这样一个不积极的环境下很难培养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和喜好。这样的恶性循环只能使得对大学生大学语文的教育效率越来越低,使得课堂教育的氛围也越来越不好。

三、新形势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1.按照社会需求重新认识大学语文教学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语文教学的定位也应当紧随时代的脚步,然而,当前大学在语文教学定位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突出的表现就是,角度缺乏人文性和目标感,为了教学而教学。教育部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发挥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视角下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要做到:首先,充分认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社会性,在此基础上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的深刻社会意义,使教学行为产生推动力,而不是机械性的、盲目地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其次,明确树立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最好将目标进行量化,以便后期考核,使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学工作的目标所在,并在考核压力的推动下,增加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途径的动力;最后,转变精英化教育的思路,采取大众化教育的思路,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培养个别的学科尖子生,而是提升学生整体的综合语文素质,要采用大众化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行为更广泛地被学生所接受,最大面积地提升语文教学对象即学生群体的语文素质。总之,社会需求视角下,重新定位大学语文教学,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是科学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性和前提性的一步。

2.教师们改进教育方式

现如今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师们也应该跟紧步伐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总结和改革。教师们应该对大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教育,这样才能够提高教育的效率,使得大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够顺利教学,良好的教育方式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能够对汉语文化充满兴趣。这样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然,对大学语文的教育以及大学生文化涵养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教育方式得到了,教育效率也得到了相应大的提升,这样一来,大学语文的教育也就能够有新的方向和希望,文化的传播也就有了新的起色。

3.培养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

学习兴趣在教育中是教学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它对于教学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具有积极地影响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应该为学生学学语文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学语文,有了主动性和爱好,自然效率也就提高了,那学习的知识也就不用说了。因此,培养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提高大学生对学学语文的主动性对于大学语文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对大学生语文教育的意义。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语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大学生的语文教育的影响作用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对汉语文化的传播,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各个高校应该对自己本校教育制度中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问题之后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找到解决的方式,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机制,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了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这样才能够解决我国现在对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桑迪欢.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思考与探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4:47-50.

[2]程春霖.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思考与探索[J].才智,2015,20:117.

[3]师伟.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走出大学语文教学困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No.31601:249.

作者简介:

上一篇:辅导班暑假教学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斯求和教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