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材范文

时间:2023-03-18 12:04:20

大学语文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材 结构 体例

近几年,专家们对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张承明认为:“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如何通过更为合理、有序的单元编排使语文教学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在系统学习语文知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语文能力训练,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问题。”①可见,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对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尽管目前市面上的大学语文教材铺天盖地②,但基本属于四种类型,即人文主题类、文学史类、文选类、专题类。从教材结构入手,分析大学语文教材的优劣,对于理想大学语文教材的探讨和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是助益良多的。

1.人文主题类

人文主题类的大学语文教材比较多见,也比较普通。本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宗旨,此类教材多从几个常见主题出发进行归纳总结,一般都是将人文精神和主题提炼成几个方面,把类型教育和主题内容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各个方面。徐中玉第八版《大学语文》教材即本着人文主题的编选理念,将教材分为十二单元,每一单元均用四个字进行概括归纳,分为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思亲情、爱情婚姻、人物风神、咏史怀古、写景记游、论学品艺。各个主题部分的选文基本上都能做到各体兼备,以品格修养部分为例,其中既有诗词――《离骚》、《饮酒》、《念奴娇》,又有议论文――《孔子论修养》、《以修身为本》,还有散文――《前赤壁赋》、《我的世界观》。就主题而论,每一个主题部分都体现了时代性与通变性的融通,既有古之韵,又有近之美。但此种类型教材,容易产生主题先行的观念,就自主学习而言,也不利于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2.文学史类

文学史类型的大学语文教材,在教材的选编方面体现了编选者对文学史乃至历史的高度重视。此类教材虽然在编选体例上仍然以文选为主,但增加了很多高附加值的东西,比如对历史和文学背景的介绍,相关人物的介绍,以及文学和史学发展的分析。以南大版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教材选取了自诗经以来的名家名作,共四十一个单元,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中的优秀作品。如先秦的散文、汉魏六朝的赋文、唐代的诗歌、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古代小说、现代散文、现代小说、现代新诗、现当代戏剧、当代散文、当代小说、当代新诗等。这种方式比较易于提纲挈领地抓住事物的对象,能够使教材内容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的掌握。这种编写模式“改变了传统大学语文课的讲解单篇作品为主的习惯做法,实行文史与作品并重,创建了以历史文化带文选的编排模式,以拓展并丰富学生的人文视野与文史知识,进而达到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③但深入分析,这种教材也容易犯主线不清,重点不突出,知识细碎的问题。如唐代的文学研究缺少一定的统筹,主要分为初盛唐诗(上)、初盛唐诗(下)、李白、杜甫、唐代散文、中唐诗(上)、中唐诗(下)、晚唐诗、唐五代词几部分。全似乎是全了,但从整体体例上来看,就显得不那么整齐划一,编选者的主体思想也不是很突出。如果编选者不能高屋建瓴地对所选之内容进行统编的话,就会造成主线不清、一盘散沙的后果。

3.文选类

中国的文学研究历来有文选的传统。从萧统的《文选》开始,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以文代评的观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选亦不例外。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从现当代文章、古代文章、诗歌、西文汉译角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了选编,每一类别当中涉及的文学史和文体方面的文章也是非常丰富的。以诗歌为类,教材的选编贯通古今。

文体类大学语文教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材编写模式,从数量上来看不占少数,但相对于文学史类、文选类、人文主题类教材,非常出名的不多。这类教材主要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议论文几方面对选文进行划分,所体现的体裁特点多与现代文写作相关。如孙昕光高职高专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以第三单元小说类为别,选取了《红楼梦》、《风波》、《围城》、《百合花》、《春之声》、《绳子》、《老人与海》七篇作品。这种结构有助于学生学习相关文体的写作,但是对于自主学习来说,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地学习某一种文体可能会产生枯燥的感觉。集中对某一文体的学习,会固定某种思维,不易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深度和思路来看,此类教材的编写并不十分突出,比较适合文学水平较低的学生;对于文学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比较浅显,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文学能力的提高。

4.专题类

专题类的大学语文教材,在现有大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此类教材多能从横纵两个方面,对文学发展史上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进行分析。温儒编的《高等语文》就是采用此种“专题”型的方式,对以往传统大学语文的编选模式――选文+解释的方式进行了重新的审定。该教材共选取了二十五个专题。这二十五个专题基本涵盖了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兼顾了文学艺术的普及性,如武侠、言情与通俗文学。由此可见,专题型的教材突出了专业性,专题的选择彰显了作者的观点和价值取向,选取的角度也比较多元化,关注的是学生的高层次文化修养。“应该说该教材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有较强的学术性,但由于专题内容都是由著名专家执笔,因而内容太专太深,涉及面也不够宽,比较适合于综合性名牌大学使用”。④正如上文所述,专题类的教材确实适合文学素质比较高的学生,或者对此话题比较感兴趣的人群。因此,它在教学中会受到一些限制,不适合一般的普及性教育,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材编选体例中并不常见。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四种类型教材各有优长,从理想教材角度出发,对四种教材类型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大学语文教材层次与口味的提高,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注释:

①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修订版).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68.

②参看童自樟,张国强.民族振兴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时代教育,2.008,(4),31.从上世纪80年以来,我国各种大学语文教材有1402种,全国各大专院校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达100多种。这还不包括一些学校组织编写的自编教材。

③彭书雄.近十年中国高校语文改革简述.中国大学教学,2007,(3),34.

大学语文教材范文第2篇

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这个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多程度上体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所讲述的内容要以应用为主,在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当中是切切实实用得到的。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也毫不例外要打上以应用型为主的烙印。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实用性是指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学生今后会用得上的教学内容来讲授,一方面,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用;另一方面,这些实用性的内容大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它可以避免出现很多枯燥的、与他们专业联系不大的且难以用得着的纯理论的内容,这是三本学生很反感的。实践性是指通过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在课后通过各种机会去多实践,去锻炼自身,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准备。这是学生很喜欢参与的内容。比如,讲完演讲与口才的内容后,学生可以借助学院展开的各种主持人比赛、辩论大赛和演讲比赛等去锻炼自己;讲完应用文写作之后,可以结合需要在学生会、在社团各种信息等。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材要体现大学语文人文性、工具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不能整本教材都是属于文学鉴赏性质的内容,这不符合三本学生的特点。考虑到三本学生的语文基础还比较差,所做的作业,还有很多错别字,标点符号也有使用错误的地方等,以及所写的毕业论文通篇散文式的道来,甚至还有一些学生连说话都说不清楚,因此独立学院大学语文的教材要有应用文写作以及演讲与口才这两部分的体现。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而应用文写作以及演讲与口才是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希望借助大学语文这个课堂想要学到的内容。或许有人会认为应用文写作应该另外开设一门课,但是真真正正在独立学院另设应用文写作课是很少见的,除非是应用文写作与本专业联系很紧密。而且应用文写作这一部分,老师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将各种类型的文书,通过报纸、学院发的公文等讲1~2范例,其他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借助网络信息、多媒体、视频等自学。

演讲与口才,也是大学语文教材必须要体现的,尽管和应用文写作一样所占的比例少,课时少,但是不可缺少,这一部分重点在锻炼,通过课堂上的少许时间的讲述,让学生在课后抓住学院开展的各种活动去实践,去锻炼。市面上的教材很多都只有文学鉴赏部分,针对的都是本科院校,所以在独立院校的学生看来,这些教材不符合他们实际需要。教材的各大主体部分,要有主次之分,各部分前面要有一个总的概述,特别是文学鉴赏部分,哪个时期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家及作品,便于学生了解整个文学的来龙去脉。文学鉴赏部分、应用文写作部分和演讲与口才部分,文学鉴赏要占大部分,而文学鉴赏中的现代文要占主要部分,古文占少部分。相比文学鉴赏部分来说,应用文和演讲与口才占小部分,但不能少,且在教材后面应当附有常见错别字、正音表等。这是大学语文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的重要体现。市面上出现的一些大学语文教材尽管文学鉴赏、应用文写作和演讲与口才都有体现,但是偏离了大学语文学习的主旨,主次不分,应用文写作和文学鉴赏处于同等地位等,这是在编写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材时需要主要的地方。

教材在选材方面一定要新,要切合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不能老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所学的文学类的文章放到里面,特别是拿一些现实意义不强的文章放到大学语文的教材当中。本来,大学语文是一门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各大专业的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它具有大众性,面对的是各种不同的专业,要让各种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接受它,就必须做到在选材上与学生的生活相贴切,与他们的思想动向相贴切,所以选材一定要有新意,与时俱进。比如,可以选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一些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思想反应了当代“80后”“90后”的主流思想,也是“80后”“90后”崇拜的对象;同时,可以选入最具中国风的歌手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等来学习,让学生了解到词的创作以及它是如何配乐的,从而学会这首歌。总之,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不能沿用本科院校的教材,内容要有新意,符合学生主流思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有主次之分,各部分前面要有一个总的概述,特别是文学鉴赏部分,要兼具工具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要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要附有常用错别字、正音字表等,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

作者:钟柳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大学语文教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差异性

【Abstract】The language has utilizable, ideological and the artistic three kind of attributes.The university language also is a language, also has utilizable, the ideological nature an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similarly.Moreover,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also does not have with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Both have certain difference.In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collection process, should utilizable, the ideological nature, the artistry, the different four proper attentions to both, not be able not to be able to attend to one thing without losing track of another thing.

【Key word】Utilizable, ideological nature, artistry,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最近几年,大学语文教育受到了许多大学的重视。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也加大了对语文教材建设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上百种之多,但教材质量却是参差不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总选文66篇。按时代地域分,古代作品46篇,现当代作品15篇,外国作品4篇,港澳台作品1篇;按体裁分,抒情类作品65篇,叙事类作品1篇,戏剧类0篇;与中学作品(安徽省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重复19篇;应用文0篇。吴满珍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总选文72篇。按时代地域分,古代作品50篇,现当代作品15篇,外国作品6篇,港澳台作品1篇;按体裁分,抒情类作品62篇,叙事类作品9篇,戏剧类1篇;与中学作品重复15篇;应用文0篇。江少川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总选文78篇。按时代地域分,古代作品56篇,现当代作品14篇,外国作品3篇,港澳台作品5篇;按体裁分,抒情类作品68篇,叙事类作品9篇,戏剧类1篇;与中学作品重复22篇;应用文0篇。席嘉主编的大学语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总选文72篇。按时代地域分,古代作品44篇,现当代作品17篇,外国作品10篇,港澳台作品1篇;按体裁分,抒情类作品58篇,叙事类作品11篇,戏剧类3篇;与中学作品重复6篇;应用文0篇。王建设主编的大学语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总选文55篇。按时代地域分,古代作品38篇,现当代作品14篇,外国作品3篇,港澳台作品0篇;按体裁分,抒情类作品46篇,叙事类作品8篇,戏剧类1篇;与中学作品重复21篇;应用文0篇。

五种教材共同反映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忽略了应用文的选编。2、古代作品比重过大。3、抒情类作品比重过大。4、与中学语文选文有所重复。

我们认为,对于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应该坚持如下原则:

一、以工具性为前提

目前,我国的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是通才教育,所谓通才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的人,学理工的要会欣赏绘画,学经济的要了解历史,学历史的要懂电工。可见通才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实际的情形却是,我们现在培养的毕业生往往理论掌握的比较透彻,而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如写作能力、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等等。不用说毕业论文这类比较规范的学术性文章,就连一些常用的应用文,如计划、工作总结之类,有的学生也写不好。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必须加强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它设置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在中国语言文学方向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因此,在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过程中,首先应该凸显其工具性,也就是选择一些典型的应用文作为范文,通过这些范文的讲解,让学生逐步掌握应用文的写作。具体到选文,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选择。一是必用应用文,如毕业论文、自荐信,求职信等。这类应用文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他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和就业,相比较来说,这类应用文也有一定的难度,应该当作教材的难点。二是常用应用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申请之类。这类应用文是工作中常用的一类,几乎每个人每年都要用到,应该当作教材的重点。三是选用应用文,如市场调查报告、分析报告、简报等。这类应用文不是每个学生都要必须掌握的,可以选择性对待。

二、以思想性为主导

我们党的文艺指导思想一直提倡“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①,这就从思想上规定了我们的教育任务,大学语文教育承担着鼓舞、激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重任,承担着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任。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也就是要引领当代大学生学习优秀的古代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现代文化。因此,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选文。一是古代作品,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上至诸子百家下至近代资产阶级维新革命,儒、释、道各种思想交相辉映。这个部分距离我们较远,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应该当作教材编写的一个难点。二是现当代文学作品,它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从五四的“新文化革命”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这些作品距离我们较近,但却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这个部分应该是教材编写的一个重点。三是外国作品,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文化上的落后也是制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很有必要学习西方的一些先进的思想文化。这个部分也应该是教材的一个重点。四是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侨作品,这部分相比较来说,不作为选择的重点和难点,但应该有所涉及。

三、以艺术性为旨归

语文拆开来看,就是语言和文学。文学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其艺术性是不言而喻的。古代希腊哲学家贺拉斯就曾提出“寓教于乐”的原则,也就是要把作品的思想性融于艺术性之中,因此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考虑作品的艺术性;也就是要选择一些经典的有艺术成就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学生能够达到一种审美的体验,进而达到情感的熏陶和想象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应该从文学体裁方面来体现其艺术性,也就是不能局限于一种体裁,而要百花齐放,各个体裁都应该有所选择。一是抒情类作品,这类作品主要包括诗歌、抒情散文等。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要想领略语言之美,应该自诗歌欣赏开始。这应该是选文的一个重点。二是叙事类作品,这类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报告文学等。文学中的许多经典艺术形象多诞生于此类作品之中,如孙悟空、曹操、武松这些典型。这类作品应该是选文的难点。三是戏剧类作品,主要指戏剧文学、戏剧文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利用矛盾冲突来反映社会生活方面的某些本质。这类作品不作为重点和难点,但也应该有所选择,不能一概放弃。

四、以差异性作为取舍

大学语文教育是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不仅是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教材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在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一定要参考中学语文教材;为了避免炒剩饭之嫌,在选文时就不应该重复。可能有些编者认为熟悉的作品便于授课,但是我们不能从教师的角度选文;而应该从学生的角度选文。熟悉的课文吸引不了学生,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学生没有学习过但又属于经典的一类作品。这类作品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选文时要讲究差异性,避免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复。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②所谓器也就是工具。教材就是我们做教师的必备工具,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增色;一本劣质教材则可能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大学语文的选编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工具性为前提、以思想性为主导、以艺术性为旨归、以差异性为取舍的原则,精心选文、慎重对待;不能敷衍塞责、草率行事。

注释:

①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

②李明阳译注.论语[M].黄山书社,2005:171.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吴满珍,邓先正.大学语文[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江少川.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席嘉.大学语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语文教材范文第4篇

一、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要以人文性为基础,注重大学生“精神大厦”构建

主席曾说“人要有点精神”,实践证明,“精神”的力量可以超越任何物质力量。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的日益丰厚,人们过度的追求物质生活,造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荒芜。“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这个社会走到了一个理想主义遭到普遍耻笑的年代,曾经拥有思想巨人的国度正从精神的高地往下滑。”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社会氛围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着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的殷切期望,面临着学业、友情、爱情各方面的困惑,面对着各种物质的诱惑,这些都考验着大学生们是否能正确处理和对待,是否能分清是非、黑白。近些年,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自我封闭、休学、自杀甚至犯罪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除了有教育不当、经济压力、社会体制的欠缺等表面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一部分同学精神世界的缺失。因此,如何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大厦”,对面临着教育体制转变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学科不是应用学科的装饰品,其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思想上有所提升,进而达到求真、知善、爱美。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在构建大学生“精神大厦”方面应该首当其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本好的大学语文教科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学语文教材是沟通学生和老师、学生和课程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可见,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多么重要。大学语文编写无论形势上还是内容上都应该立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兼顾思想性,在此基础上打破以往的以文学史为线索的编排方式,在内容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大学语文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等正确观念的树立,离不开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说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不能离开传统文化。面对丰富的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材可以以专题的形式来选文,进而体现其思想性。譬如,以人生观为主题的单元,选择泰戈尔的《生如夏花》,通过学习达到对学生心理疏导的目的,使学生保持正确的人生观。经过了夏花般的肆意绽放,尽情欢乐之后,对待得失,哪怕是死亡,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人生也应尽兴而为,不要压抑自我的情感,对于所渴望的要极力争取。还可以选择庄子的《庄子•养生主(节选)》,通过解牛之理得养生之道的学习,让学生领悟生活的道理,领悟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集中全部精力,通过努力奋斗,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地,做事才能得心应手,化繁为简,运用自如,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学业为专题的单元,可以选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一类文章。我们为什么要上学?有人说是为了以后更轻松地赚钱,有人说是为了有个更好的将来,有人说是为了摆脱现在的窘境,甚至有人说仅仅是为了将来有个饭碗,有个好家庭,也有人说是为了报效祖国。不论为了什么,我们都需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学习不“为了什么”那是虚伪的,学习带有目的性更不是可耻的,相反,我们有了目标,才有动力,才能更好地学到知识,从而改变自己。2013年国庆期间,央视记者询问了社会各界约2000人对爱国的看法。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给爱国下的定义也不同。对老年人来说,他们最大的感触是当年的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和反抗殖民者的斗争,对此,年轻人和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却无动于衷,并说“管好自己的事”就是爱国。更有甚者说,爱国就是“爱国者”导弹。学校尤其是高校有义务也有必要让学生内化和理解什么是爱国,所以在以“爱国”为主题的单元中,可以选取高震东《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之类的文章,让学生从中领悟:爱国,不是没有方向的;爱国,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也可以选择德国海因里希•海涅的《论“爱祖国”》,让学生去思考什么是“爱国”,爱什么“国”,怎样才是“爱国”,如何才能“爱国……”“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爱国,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热爱自己的民族和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基本的感情、责任和良知。爱国,就要身体力行;爱国,就要爱祖国人民;爱祖国,就要爱祖国文化……在今天,国家的兴亡、人类的进步,不仅仅与每个个体生命息息相关,更是我们奋斗的动力和希望。以爱情为专题的单元可以选鲁迅的《伤逝———涓生的手记》,通过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最后却以悲剧告终的学习,了解“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一观点。懂得没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人不可能有安逸的生活,也谈不了爱情,有国才有家,才有爱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自然性和人文性。不同地方的自然特征不尽相同,人们总是把自己出生的地方看成为故乡,是自己有“根”的地方。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风俗、饮食、建筑、道德标准等,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个性。地方差异造就了多彩的文化。“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一个人对家庭的情感会逐步过渡到对祖国的情感,有国才有家,祖国就是扩大了的家乡。让地方文化、地方名人走进大学语文教学,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体现地方特色,彰显地方文化的与众不同。所以地方文化专题单元可以选择当地高校所在城市的文化名人的文章,如亳州师专的大学语文教材可以选择“三曹”的作品,如曹植的诗歌《白马篇》,通过诗中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激励正值青春岁月的年轻人。大学生“精神大厦”包含很多方面,所涉及的对象各种各样,“人文教育”就是将人文精神通过教育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人的品格因素,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既要考虑现实又要利己、利他、利国,既要体现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基础知识应用能力

语文课程学习的重点不是客观知识的单纯吸收,而是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语文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指的是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而是指怎么更好地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在过去的十几年,是英语教育和其它学科盛行的时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作为基础课受到冷落,大学语文更是没人重视。许多学生语文水平不高,毕业后无法应对基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水平相当差和很差的竟占多数……语文基本功太差,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书写混乱,错别字多,不会使用标点,不会记听课笔记,不懂行款格式,不会拼音,不会查字典,不会说普通话。”“写字、用词、造句、立意、谋篇达不到起码的要求,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思维不清晰,思想不活跃,知识不丰富,这些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出现了这种现象,随着网络的普及,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这个问题,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延续和继承,中学时代的许多语言学习习惯在大学应该继承和保存,譬如每个学生必须拥有一部字典、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认真听课,勤做笔记,每周写作文等等。加强语言方面的学习,如学习老舍的《我怎么学习语言》,学习老舍先生的解决办法:读文学名著———明白一些语言运用原则;学习各种文艺形式的写法;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最要紧的。“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大学语文还肩负着传播“文字”、提高学生文字书写能力的重任,所以应通过如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等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汉文的魅力,爱上书法。针对现在的大学生“说”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不善交际的问题,大学语文教材应开设以朗诵、辩论、演讲、交际艺术为专题的单元,通过学习和锻炼,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交际,提升个人素质。

(二)实践能力———大学语文教材的工具性

笔者每年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时,都会发现学生文章题目杂乱、文体不分。交上来的文章姑且不说内容,就格式、语句的通顺程度而言都是令人担忧的。如果说专科学生论文不常用,欠缺一些也行,但很多学生对于日常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格式都不懂,更谈不上实际应用。江汉油田新闻中心负责人徐木君表示,企业定编后,政工部门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对外宣传、文化建设方面面临人才断层,一些在岗的理科生几乎不能写出条理清晰、表达明确的文章。中交二航局党工部负责人陈同尧也有同感,他对记者讲到,他们局一年有三百多个优良项目完工,可只有10%左右的项目经理能完整地从技术、管理层面上对工程进行总结。项目经理能干不能总结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在校大学生现存的问题,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使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不能再因袭传统,而要着重于培养学生能“写”会“写”。具体来说,学生毕业后若成为公务行政人员,至少要学会写行政公文如通知、报告、请示、会议纪要等;若成为企业公司人员,至少要学会写经济合同、策划书、计划、调查报告等;,若成为事业单位员工,至少要学会各种日常应用文的写作。

三、结语

总之,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考虑人文性,还应兼顾工具性、应用性。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使我们的学生既“成人”又“成才”。

大学语文教材范文第5篇

第二,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材要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这个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多程度上体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所讲述的内容要以应用为主,在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当中是切切实实用得到的。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也毫不例外要打上以应用型为主的烙印。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实用性是指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学生今后会用得上的教学内容来讲授,一方面,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用;另一方面,这些实用性的内容大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它可以避免出现很多枯燥的、与他们专业联系不大的且难以用得着的纯理论的内容,这是三本学生很反感的。实践性是指通过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在课后通过各种机会去多实践,去锻炼自身,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准备。这是学生很喜欢参与的内容。比如,讲完演讲与口才的内容后,学生可以借助学院展开的各种主持人比赛、辩论大赛和演讲比赛等去锻炼自己;讲完应用文写作之后,可以结合需要在学生会、在社团各种信息等。

第三,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材要体现大学语文人文性、工具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不能整本教材都是属于文学鉴赏性质的内容,这不符合三本学生的特点。考虑到三本学生的语文基础还比较差,所做的作业,还有很多错别字,标点符号也有使用错误的地方等,以及所写的毕业论文通篇散文式的道来,甚至还有一些学生连说话都说不清楚,因此独立学院大学语文的教材要有应用文写作以及演讲与口才这两部分的体现。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而应用文写作以及演讲与口才是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希望借助大学语文这个课堂想要学到的内容。或许有人会认为应用文写作应该另外开设一门课,但是真真正正在独立学院另设应用文写作课是很少见的,除非是应用文写作与本专业联系很紧密。而且应用文写作这一部分,老师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将各种类型的文书,通过报纸、学院发的公文等讲1~2范例,其他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借助网络信息、多媒体、视频等自学。演讲与口才,也是大学语文教材必须要体现的,尽管和应用文写作一样所占的比例少,课时少,但是不可缺少,这一部分重点在锻炼,通过课堂上的少许时间的讲述,让学生在课后抓住学院开展的各种活动去实践,去锻炼。市面上的教材很多都只有文学鉴赏部分,针对的都是本科院校,所以在独立院校的学生看来,这些教材不符合他们实际需要。

第四,教材的各大主体部分,要有主次之分,各部分前面要有一个总的概述,特别是文学鉴赏部分,哪个时期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家及作品,便于学生了解整个文学的来龙去脉。文学鉴赏部分、应用文写作部分和演讲与口才部分,文学鉴赏要占大部分,而文学鉴赏中的现代文要占主要部分,古文占少部分。相比文学鉴赏部分来说,应用文和演讲与口才占小部分,但不能少,且在教材后面应当附有常见错别字、正音表等。这是大学语文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的重要体现。市面上出现的一些大学语文教材尽管文学鉴赏、应用文写作和演讲与口才都有体现,但是偏离了大学语文学习的主旨,主次不分,应用文写作和文学鉴赏处于同等地位等,这是在编写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材时需要主要的地方。

第五,教材在选材方面一定要新,要切合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不能老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所学的文学类的文章放到里面,特别是拿一些现实意义不强的文章放到大学语文的教材当中。本来,大学语文是一门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各大专业的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它具有大众性,面对的是各种不同的专业,要让各种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接受它,就必须做到在选材上与学生的生活相贴切,与他们的思想动向相贴切,所以选材一定要有新意,与时俱进。比如,可以选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一些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思想反应了当代“80后”“90后”的主流思想,也是“80后”“90后”崇拜的对象;同时,可以选入最具中国风的歌手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等来学习,让学生了解到词的创作以及它是如何配乐的,从而学会这首歌。总之,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不能沿用本科院校的教材,内容要有新意,符合学生主流思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有主次之分,各部分前面要有一个总的概述,特别是文学鉴赏部分,要兼具工具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要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要附有常用错别字、正音字表等,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范文第6篇

关健词:大学语文教材 中国传统经典

在山洪暴发般的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经典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中国传统经典的传承问题、教育问题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今天这个被大众文化所占据的信息时代,并不表明我们拥有了更加丰富的知识,拥有信息但没有拥有知识,我们的知识更多的来自于我们的严肃阅读,于是倡导经典,研究经典教育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显得意义非凡。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面向除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的各类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经典教育不仅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更是社会发展、时代变化的需求,是我国民族传统经典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创造新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体现。

大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经典资源是大学生的传统经典教育的重要依据,大学生可以借助大学语文对中国传统经典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熟悉和掌握,而教师也可以借助大学语文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中国传统经典教育,进而满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需求。大学语文教材就显得异常重要,那么,在大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了哪些中国传统经典,又该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经典呢?

以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全日制高校通用,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在这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作品都是我国的传统经典。全书分为十二个版块,一共有各个种类的我国传统经典作品105篇。其中四书五经类有《诗经》选篇《采薇》、《蒹葭》、《氓》3篇,《论语》选录1篇,《大学》选录1篇,《中庸》选录1篇,《孟子》选录1篇,《礼记》选录1篇,共8篇;先秦诸子类有《荀子》、《老子》、《孟子》、《墨子》、《管子》、《孙子》各选录1篇,《庄子》选篇《逍遥游》、《秋水》2篇,共8篇;前四史有《史记》选篇《垓下之围》、《李将军列传》2篇;史书类散文有《左传》选篇《秦晋ブ战》、《国语》选篇《召公谏厉王弭谤》、《战国策》选篇《冯谖客孟尝君》3篇;其他古典散文有李斯著述《谏逐客书》、李密著述《陈情表》2篇、唐宋诗文有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等名诗,杜甫的《春望》、《登高》等名诗,白居易的《长恨歌》、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等唐宋伟大的诗人、散文家的诗文作品58篇;其他诗文有曹操的《短歌行》,屈原的《离骚》、《湘夫人》,陶渊明的《归田园居》、《饮酒》,汉乐府《陌上桑》,《古诗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睢景臣的杂剧《高祖还乡》,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吴伟业的《圆圆曲》、马致远的《秋思》,龚自珍的《咏史》等18篇;古典小说有《世说新语》、《柳毅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聊斋志异》选篇《阿宝》、《红楼梦》选篇《宝玉挨打》、《老残游记》选篇《大明湖边听美人绝调》等6篇。

教材中的中国传统经典内容可谓种类齐全,为了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对这些传统经典的学习,语文教材按照内容的核心价值分成了11个版块:品格・胸怀、为政・爱国、社会・民生、人生・世态、亲情・人性、爱情・婚姻、传记・逸事、怀古・咏史、写景・记游、论文・品艺、中国小说。这样划分的好处就在于对这些难懂的文言文完成了按照价值标准的分类汇编,从而更多地让学生关注内容所蕴含的文化而放弃对难懂的文言文的逐字逐句的现代汉语的翻译,这样也就确立了传统经典教育的教材开发以文化为本位的教育取向,从而更好地完成大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文化意味是传统经典的精华,是每一个大学生成长的精神营养,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经典代表着我国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高度,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学习,大学生可以从历代的伟大人物的身上吸取他们的优秀的智慧、闪光的思想,领会他们的高尚的人格、崇高的精神,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从而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这样,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经典的阅读学习与领会也很好地完成了我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承任务,让我国的传统经典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拥有崭新的意义,在未来的时展中继续盛放光彩。

本文为遵义师范学院教研基金资助项目《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传统经典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3-02)的阶段成果。

大学语文教材范文第7篇

Abstract: College Chinese materials construction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 However, the quality of materials is not improved with its increasing number. I think that compilation of material tak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l, large and all-sided". Material is thick; the system is great; the scale is large, which makes teachers be difficult to teach, limits teachers' senses and keep teachers from thinking, takes up teachers' imaginary space. Students do not know how, what to learn. Flashy tendencies in college Chinese materials construction are urgent to draw people's attention.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倾向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materials; building; tendency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56-02

0引言

回顾大学语文在高等学校重新开设的三十年历史,在教材建设方面,从当初的一枝独秀,到如今的百花争艳,应该说成绩可嘉。然而,在高兴之余,却叫人不无隐忧。大学语文教材从编写到出版,整体表现出一种浮华倾向,亟需引起人们的警醒。据统计,流行的大学语文教材多达1400余种,一种说法是2000余种。这么多种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通用型大学语文教材,也就是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其他一切专业的教材,另一大类为专用型教材,即为某某专业使用的教材。从使用情况看,目前国内较有影响的《大学语文》教材大致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已出第九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李瑞山主编《语文素养高级读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陈洪主编《大学语文》;复旦大学出版社张新颖主编《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夏中义主编《大学新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温儒编《高等语文》。温先生之后又组织编写了《中国语文》,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现在改由北大出版社出版。值得欣喜的是我们陕西省有了自己的大学语文教材,这就是吴宝玲教授为第一主编,组织西北地区高校一线大学语文专家学者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推出的《大学语文》。该教材以不事张扬的风格,表达了这个地域教育团体对大学语文的独特理解。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大学语文进行了独立的思考,从而提出自己的编写原则:以知识性、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体现语文综合性为目标,确定编写内容。编者在教材中拒绝了对所谓新大学语文观念的盲目跟风,在对传统编写模式的冷静持守与改良的基础上,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互补统一,对名家名作博采众长,并将其毕生的教学实践经验熔于一炉,于是便有了这部持中守正之作。[1]

1大学语文教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从三十年前的等米下锅,到了现在的供大于求,确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功德。但是,数量的激增,并没有保证质量同步提高,而是良莠不齐。有的教材过度突显工具性,把大学语文变成了职业培训指南或者就业指导手册,比如有一本教材以其加入了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写作而自鸣得意沾沾自喜,夸耀于同行。有的教材则过分夸饰其人文走向,忽略轻视语文固有的工具,注入浓厚的西方思想哲学文献,把母语教育训练熏陶置之思考之外。如果一本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基本的语文应用能力,所谓的人文情怀实际上也就无从谈起,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有的教材则存在偏离和失却大学语文本色的状况,变成了文选的量的累积,极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有自毁长城之虞。

其实问题远不止于此,我要说的重点是现行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编写框架。我认为,现在的教材编写呈现出“高大全”的共同特征。所谓高大全就是身材高(厚度惊人)、体制大、规模全。一家家出版社也竞相攀比,看谁出的书华丽庞大。以北方某著名大学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这套教材配有拓展读本三卷,教师用书一册,光盘一张。体系宏大,规模壮观。且不说这样的大部头加重着学生的经济负担,仅其庞大的内容不知道在有限的学时和学制里能否叫学生消化,如若不能,其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未可知的事情。又如南方某知名大学主编的大学语文,更是美仑美奂。1999年出版全编本,79.2万字,2001年出版简编本56万字,2001年修订全编本,字数仍然达79万字,2003年修订全编本,增加至85.6万字,2003年修订简编本,57.4万字,并编有82万字的《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还附有75万字的《大学语文阅读文选》,以及32万字的《唐宋诗词鉴赏》。此书系“大学语文”延伸教材系列之一。以上教材及其教辅课本配有6张光盘。这些教材的规模统统显得很大气,的确是把大学语文的“大”字体现的淋漓尽致,也体现了编写者的苦心。教材体制方面,在每一篇文选之后,都附有详尽的或导读或解析或欣赏一类的文字,这类文字大多数能够做到字字珠玑,焕然精金美玉,自然也有一些粗俗不堪的文字。同时,每篇文本之后辑录了不少前人的评点,给出了网络链接。从编者的角度看,的确为学生为老师想的很周全,可谓无微不至。

但是就是这样的规制却让教师无从着手施教,束缚了、限制了、失却了教师的体认和感悟,自作多情地剥夺了教师独立思考的权力,挤占了教师展开想象的空间,也使得学生到了无从学习、无可学习、无力学习的地步。因为一篇文章的精要之处都被编者吃透了,吃下自己肚里去了,学生已经没有可吃的了。这话说起来,乍一听,不可理解。有点得了便宜卖乖的味道。但是从事过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会有这样的体会。正是这样的大气豪华,淹没了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遮蔽着他们的认知理性。教学的主体被认知的对象裹挟,使其不知方向、不辨美丑、不得要领。面对这样的教材,表面看来,教师教起来很轻松,学生学起来很容易。其实不然,因为太轻松太容易,教师与学生的认知审美之心并没有沉潜到文章中去含英咀华,而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以这样的教材施教,整个过程看上去热热闹闹,音像画面目不暇接,实际上学生往往一知半解,不得要旨,所得甚少。《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t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这段话说的就是文学鉴赏中鉴赏者的心是文学审美活动的核心载体。只有鉴赏者的心沉醉到作品里,没有理解不了的作品。袁行霈先生对中国文学的领会也是把握住了八个字:博采、精鉴、深味、妙悟[2]。我认为大学语文的教与学就应该在“深味”和“妙悟”上下功夫。妙悟二字出自《涅无名论》,是指超越寻常的、特别颖慧的悟觉、悟性。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就是心的去蔽除尘,让心在朗照之下澄澈之中去观照审美对象。然后以心观心、以心体性、以心悟理、以心摩情。在这一切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主体感受的释放、浸透、散发、辐射才是核心。教材本身对文本的过度诠释反而会干扰学生的入定、入境、入情、入理。教师在这一活动中的功能只能是点拨、启发、诱导、引入,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给出自以为是的理解体认。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京剧改革。当时一味学习西方话剧演出模式,生硬地给京剧舞台表演也要搬上实景布景,结果破坏了中国京剧传统的虚拟性、程式化和写意性,使得演员在场上无戏可作。王元化先生在《关于京剧与文化传统答问》中举例说明了京剧改革的失败教训:“本世纪以来京剧改良工作就开始进行了。这里面有成功的经验,也积累了大量失败的经验。把写意布景改为写实布景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可是直到今天我们似乎并未从中吸取教训。据记载,梅兰芳早年也曾试图改革京剧的布景,引进写实的装置与道具。民国初,他演齐如山编写的新戏《俊袭人》。台上布置两间相连的房间,一间卧室,一间书房,把家里辍玉轩中的花架、紫檀木器、太师椅、多宝格也搬到台上。这出戏有四个人物,梅兰芳扮袭人,姜妙香扮宝玉,萧长华扮茗烟,还有个演员扮四儿。阵容也算不错了,满想一炮打响。没料到因限于布景,演技施展不开,那三个人上上下下成了活动布景,梅兰芳也只能在两间屋里活动,没有机会使身段,只卖几段唱腔。演完,梅兰芳觉得不理想,就挂起来不再演了。五十年代北京排现代戏《雪花飘》,由裘盛戎主演。当时正流行大布景,剧团内有人主张布景用写实的。飘落雪花也用实的,裘盛戎知道了,就对舞美设计说:‘布景用实在的,再下雪,在台上要什么?’”[3]这和教材编者把一切给教师学生安排停当一样,教与学的主体反而无所适从。

2结束语

上述倾向和现象,自然是和当今社会追求时尚、追求奢靡浮华消费的文化密切相关,也是学术界、教育领域一种浮躁学风的反映,如果长此以往,任由发展蔓延,势必会给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消极诱导和负面影响,必须引起知识界、文化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通力抵制,竭力遏制这种风气的弥漫。

参考文献:

[1]张龙.一部持中守正的上乘之作――评吴宝玲主编的《大学语文》[J].中国教育报,2008-7-19,(3).

[2]袁行霈.博采精鉴深味妙悟――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J].文史知识,1987,(3).

大学语文教材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校对;小节

【中图分类号】G640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面向大学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从1980年至今,已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它是一门对学生进行工具性和人文性教育的主干课程,具有人文精神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功能,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学学语文的意义不言自明。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众多,各有特色,但就教材的质量来看,都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具体而言,就是在文字校对方面还有不同程度的"小节"问题需要克服,具体而言就是书中的错别字较多,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前人早已论述过。

后,出版发行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写作编辑队伍也有了一批新生力量,但由于经验不足和缺少严谨的态度,致使书籍报刊经常出现一些错别字。针对这种情况,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1982年第2期《读书》杂志上发表了《错字小议》这篇文章。后来这篇文章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文章深入浅出地谈到错字出现的成因,并拟了三条向错字宣战的意见,以引起大家对错别字的警醒。

后来有质疑文章指出,"错字"一般是指书写得不正确的字,"别字"一般是指写错或读错的字,按全文来看,似作《别字小议》更为贴切。但现代汉语词典对"错字"的释义是:写得不正确的字或刻错,排错的字。文章发表30年了,可是,教材中的错字依然严重,不能把引人深思。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先后使用过的三个版本教材为例加以说明。

先说第一本周彬彬、杨丽娟主编的《大学语文》①教材,该教材主要面向职业技术院校类学生,其中主要错误有:

P28倒数第五行"昭王得范睢"的"睢"字应为"雎"字。

P30注释17"散六国之从:解散、瓦解了韩、魏、燕、赵、齐、禁六国的合纵。"一句的"禁"字应为"楚"字之误。

P30注释20"昭王听从范睢的劝告"中的"睢"应为"雎"字之误。

P31注释34:"丹青:丹砂和青"的""字应为""字之误,因为""为"善青",""指红或青的矿物。

P3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曰三四里"中的"曰"应改为"日"字。

P67第二行"宋仁宗嘉祜年间考中进士"中的"祜"应为""字之误。

P97第四行"曹和曹兆真"的"兆真"字应为""字之误。

P149第十二行"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哈?"一句中的"哈"字显系"啥"字之误。

P160第16行"运用清流畅、自然朴实的语言写记叙文"一句中"清"字后面肯定掉了一个"新"字,否则语句不通。

P160倒数第8行"是一种真挚炽热的爱和欣赏,还是刻骨切齿得恨和唾弃?"一句中的"得"字,应该改为"的"字,文句才通顺。

再说第二本教材,由丁帆、朱晓进、徐兴无等主编的《大学语文》②教材,本教材适用于大学本科院校,权威性比较高,编者也是国内一流名校的名家,其主要问题有:

P34"魂魂离散"的"魂魂"应为"魂魄",其他各种版本都是"魂魄"。

P35"像设君室"的"像",课本注释为"法式,指效法旧庐",此注值得商榷,有的版本注为"想象、设想",我觉得更为切合文意和情理。

P36"敬而无妨些"后面还有52句掉了,文章前面没标明是节选,此处又没注明,学生以为全文到此结束了,这没有真实反映《招魂》的全貌,因此,教学中我将这52句作了补充:佳肴未通,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嬉光眇视,目曾波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长发曼,艳陆离些。二八齐容,起郑舞些。衽若交竿,抚案下些。竽瑟狂会,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吴蔡讴,奏大吕些。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放陈组缨,班其相纷些。郑卫妖玩,来杂陈些。激楚之结,独秀先些。蔽象棋,有六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晋制犀比,费白日些。铿钟摇(jù),(jiá)梓瑟些。娱酒不废,沈日夜些。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酎(zhoù)饮尽欢,乐先故些。

P126"渔阳鼓"的"鼓"似应改为"鼙鼓"为好,一则"鼙鼓"为军中的小鼓之意,符合原文意思,二则很有些选本都是"鼙鼓",如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而""的意思是"刀鞘",没有军鼓之意,"鼙"与""读音也不一样,当然,也有些旧本大学语文教材作"鼓"的。

P127"天旋日转回龙驭"中的"天旋日转"有的版本作"天旋地转",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的《唐诗鉴赏辞典》,注释中可备一说。

P128评析中的第三段"《长恨歌》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便是通过叙述来抒情"中的"叙述"根据下文内容来看,应该为"叙事"。

P147第三段末尾"那儿一族的屋瓦与白墙。"中的"族"应为"簇"。

P151第九段的第一行"同奇迹似地忽而在她的脸上看出了一层一点儿忧虑也没有的满含着未来的希望和信任的圣洁的光耀来。""同"字似应改为"竟"字,表示出乎意料,与下文的"却"字相呼应。

P152第三段第三行"就教他们先起茶来"中的"起"字,似应改为"沏"字才通。

P152第四段第四行"而比各处的名山大川由同盆景似地整齐渺小一点这地方"中的"这"似应改为"的"才通。

P156第六段第二行"个人撒喇声抖开了扇子"中"声"前应加"一"字才通。

P293最后一段第四行"匣子是说就像盛开的花朵"中"是"应改为"里"才通。

P318注释中10、11、12编号丢了。

P331第二段第三行"世界最终进入更加稳定的秩序之前是否不会发生许多新的灾难。"中的"不会"似应改为"还会"才合理。

P334第二段第五行的"道教和古代中亚的黄教僧相结合而蜕化成为神秘主义。"中的"僧"似应改为"曾"才对。

P358第三段的倒数第二行"也正因为他们可以摄魄震魄"中的"摄魄震魄"应为"摄魂震魄"才对。

P362第四段第一行"中国书法的美在动在不静"似应为"中国书法的美在动不在静"才通。

P371第三段第十行"而且是一个大鉴赏家和热狂的收藏家"中的"热狂"似应改为"狂热"才好。

P410"独立小楼风满袖"中的"小楼"应改为"小桥"才对。因为其他版本为"小桥",且思考题中又说的是"小桥"。

P413"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应改为"凄紧",其他版本如此。

P431第七段第一行"菜圃里的江豆藤"中的"江豆"应改为"豇豆"才对。第九段中的"冷的呼息透过她的心"中的"呼息"应为"呼吸"才对。

P432第十一段的"完全是崭新的发见"中的"发见"似应改为"发现"才对。

以上问题笔者曾经发文③指出,第二版修订时有部分错误改了,但有些错误仍然维持原样。

第三本是王先霈主编的《大学语文》④,本教材也适用于全国大学本科院校,权威性比较高,编者也是国内一流名校的名家,其主要问题有:

P3第6行钱钟书题写自己的书名为"写在人生的边上"一句中的"的"字为衍字,当删。

P6倒数第十一行"有民人焉,有社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一句中的""应该为"稷",虽然两者意思相同,但查阅《论语》的所有版本,都是"稷"。

P15《五柳先生传》第二段第2行"酣觞赋诗,以乐其志"中的"酣"应为"衔"字,其他版本皆为衔字。

P19文天祥《正气歌》"涂泥半潮"的"潮"应为"朝"字,因为该句的注释P19:朝,通潮,原文与注释相反,查其他版本,原文为"朝"字。

P19倒数第五行"骈肩杂沓"的"沓",其他本做""。

P19倒数第四行"或圊溷腐尸,或腐鼠杂出,时则为秽气"一句,其他《正气歌》的选本文字和标点与此有异:(卞孝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天津美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正气歌》)"或圊溷,或腐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不能断定此处有误,引用他本以备一说。

P20第八行"为张雎阳齿"一句中的"雎"应为"睢"字之误,这是人名用字,一看即明。

P20第13行的"是气所磅薄"一句的"薄"字当为"礴"字,因为文后的注释直接写成"磅礴",查其他版本亦作"磅礴"。

P20第18行"牛骥同一阜,鸡栖凤皇食"一句有俩字错误:"阜"当为"皂",通"槽",因为文后的注释如是,其他版本亦如是;"皇"字应为"凰",文后注释为"凰",他本如是。

P49第2行"12月8又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前裸奔"一句中的"8"字后面明显掉了"日"字。

P49第16行"未必不能成为美淡"一句的"淡"字,明显为"谈"字之误。

P50第3段第4行"小人之好议沦,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一句中的"沦"显系"论"字。

P51倒数第5行"也就是说,受贿的人群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甲的劳动成果,却不必为此支付报酬"一句中的"贿"字,根据文意,怕是"惠"字之误吧。

P53第16行"一个人只有一种选择的的时候"一句中,明显多了一个"的"字。

P66《红楼梦》(节选)第1段第2行"如今吃什么好?早说给他们备办去。"其他版本如岳麓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写着"如今吃什么,好早说给他们备办去。"

P67第二段第11行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渍些普洱茶吃。""渍"字为"沏"字之误。

P67第3段第2行,麝月笑道:"他也不是好意的?少不得也要常提着些儿。"中的"?"根据文意应该改为",",其他版本为","。

P70第二行"开到荼蘼花事了"的"蘼"字应该为""字。因为本页的上一行就写的"荼花",其他版本也为""字。(岳麓出版社498页)

P70第25行:黛玉便起身说:"我可掌不住了,回去还要吃药呢。"其中的"掌"应该为"撑"字。

P71第3行"大家黑甜一觉,不知所止,及至天明,袭人睁眼一看,只见见天色晶明"中的"止"字,应为"之"字,俩"见"字应删去一个。

P76《我是一条河》第3首第一句"找流过一座花丛"中的"找"字应改为"我"字。

P80第二段第2行"对于荟芸众生"中的"荟"字应该是"芸"字。

P82第12行"我却可以傲然于其上单兵死宁而决不挑出战败者的白旗"中的"宁"字当为"守"字,文意才通。

P94第8行"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中的标点应为"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P96第四段第4行"挑选西瓜的时就用手指来弹一下"文句不通,去掉"的"字或在"时"后加一"候"字。

P100倒数第15行"足登麻鞋,腰胯朴刀"中的"胯"应该为"挎"。

P102第3段第1行"本书第二分社会部分开头曾经谈到"中"第二"后面应该掉了一"部"字。

P109第1段第3行"想你在乎旷的北方"的"乎"字明显是"平"字之误。

P144第四段第2行"二月龙抬头"中"二月"后掉了一"二"字;"五月八日过端午"的"八"字应该是"五"字之误。

大学语文教材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研究

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是医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医学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更加关注现实社会、更加注重人文情怀、更加趋向生命科技,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独立人格、法治理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更高、更强、更广泛医学人文和医疗服务的崭新时代。这个时代强烈要求医学人文化程度迅速提升,因此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急迫而艰巨。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特别是大学语文课程应该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方面的光荣使命。大学语文教学兼具医学生人格塑造、医学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功能,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本文以《医用大学语文》为例,讨论了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基本原则,旨在通过对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实践的总结引发思考和提供启示。

一、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大学语文应兼具两种功能:一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致力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二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是包括医学院校在内的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目标定位的基本政策依据。但是,医学人文与科学高度融合的学科特性,赋予了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特殊的重要功能。在医学院校,尤其是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所承载的文化功能的期望值要远高于其他院校,此即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特殊重要意义。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医学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针对性,使医学院校大学语文个性化教材编写成为一种必要。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明显有别于其他学科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特殊的学科教育目标赋予了该课程更多的职能,其课程建设的要求也具有相对的独特性。作为课程载体的教材相应地也具备了学科专业特色明显、选文领域宽泛、个性要求明确等独特性。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缺乏专业针对性,不能兼顾到医学教育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所以有必要编写医学生专用的大学语文教材[1]。其次,医学典籍的丰富性决定了医用大学语文教材选文的经典性,使医学院校大学语文个性化教材编写成为一种可能。医学学科的独特性还表现在它拥有极其丰富的医学典籍,中西方医学都是如此。这些宝贵的医学文化资源,为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医用大学语文的编写可以在保留通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丰富性的基础上,选入一些医学史、医学伦理教育等医学性和文学性兼具的、能够反映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的文章。教学这样的语言文学作品,医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医学实践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语文历练载体的独特性,使医学院校大学语文个性化教材编写成为一种必需。叶圣陶说,语文教材的特殊作用就是历练的凭借,高素质的医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医学语言文字能力,包括医用文体写作能力、医务活动语言沟通能力、医学科研成果表达文字能力等[2]。特殊的语言文字历练需求要求有特殊的教材作为载体。对学生来说,学政治获得政治知识,学理化获得理化知识,学史地获得史地知识,而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既有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更有关于社会和自然各领域的百科知识。通过大量优秀语文作品传递出来的百科知识,往往是丰富、生动和鲜活的,能激起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助推医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医用大学语文教材尽管不是智力的训练材料,但是典范的语言作品,总要反映出作者观察的敏锐、分析的精辟、推理的周密、想象的新奇、联想的丰富、表达的巧妙,等等。教学这样的作品,医学生智力自然会得到开发,也有助于其思维品质的磨砺。

此外,大学阶段对语言文学作品的学习毕竟不同于中小学阶段。大学语文之“大”,应当体现在语文学习中心的转变方面,即要从中学阶段的以“语”为中心,转移到以“文”为中心上来,从过去对作品训诂章句的学习方法转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心灵交汇,从“零星”、“分散”学习转移到系统的、集中的学习上来,从自发的、被动灌输型学习转移到自觉的、主动思考型学习上来。这些也是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材个性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的内容[3]。

二、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999年新乡医学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任务的繁重,对该课程教材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广泛调研了同类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开始了编写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的考虑。2007年7月,由笔者和苗双虎教授主持编写的《医用大学语文》出版。2009年笔者主持的“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结项并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材个性化建设,关键在于遵循教材建设基本规律,难点在于“个性”的彰显,重点是要围绕“医学”做文章。

1. 医学文化灵魂的铸造: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思想基调

医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优秀医学文化灵魂的铸造。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可归纳为天人合一的整体理念、崇古尊经的道德法则、重神轻形的方法论特征、得意忘形的思维意境、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4]。“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义为重”、“以精为要”、“以诚为德”等构成了传统医学的主流价值体系。传统医学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思想内核,是我国传统医学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明代医学家王绍隆在《医灯续焰》中高度凝练出“医魂”的概念——“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医乃仁术”凝练了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灵魂,也即“医魂”。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对现代优秀医学精神的彰显。我国现代医学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结果,现代医学精神与传统医学文化价值取向总体上是一致的。《希波克拉底誓词》与《大医精诚》、《医家五戒十要》的主张是完全相通的。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都把救死扶伤和人道主义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尽管二者在学统和学理上有着迥然不同,在医学观念和医学技术层面也有着巨大差异,但“仁心仁术”却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共同的灵魂。

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教材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也决定了教材的思想基调和文化品质。[5]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质是医学文化的“铸魂”工程。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作为“铸魂”工程的重要载体,其思想基调必须定位于“铸造医魂”的高度,其内容遴选必须把思想性放在突出的位置,其编写工作应该把阐释“何为医魂、为何铸魂、如何铸魂”等问题作为重点考虑。教材建设的思想基调在教材观上得到充分体现,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秉持的教材观,就是教材编订者对医学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医学学科人才培养的思想、观点和主张。

中华民族素有崇德尚文的优良传统,流传下来包括医学学科在内的亦“文”亦“道”、文以载道的优秀作品浩如烟海。教材遴选篇目内容应有严格思想尺度,应有利于铸造医学文化灵魂。必须是那些能够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积极进取的精神,真挚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教师通过美文与学生共同探讨人生价值的作品,如《孔孟语录》、《谏逐客书》、《答李翊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应当适度选入。那些能够彰显医学人文精神的作品,如《大医精诚》、《韩康与壶翁》、《胡佛兰德医德十二箴》、《迈蒙尼提斯祷文》、《南丁格尔誓言》等,应当适度选入。那些医护工作规范类的作品,如《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世界医学协会日内瓦宣言》、《护士伦理学国际法》、《国际护士道德守则》等,也应当适度选入。此外,课后提示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示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真正具有启示意义。如《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这篇作品的提示,在分析苏秦“锥刺骨”的苦读精神时,对纵横家朝秦暮楚、以金钱利禄为重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给予批评,与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重义轻利价值观进行了比较,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探讨在现代语境下对义、利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6]。

2. 医学人文精神的彰显: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价值取向

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医学文化,彰显医学人文精神,增强医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的能力,是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性的体现。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应坚持以人文性为主导思想,充分考虑到当今医学生一定程度上忽视人文素质与文化素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强调教材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把树立理想人格、培养人文素质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需要强调的是,医学同时具有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双重属性,是一门极其特殊的学科。医学是关乎人的生命、健康与尊严的一门科学,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理应更加倾向于对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尊重,更加注重于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作品入选教材的基本标准,首要的还是其思想所能达到的高度,以及其对医学生人生境界的扩展与提升能够产生的影响力度。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到信息量大、涵养面广、题材广泛、体式多样,力求通过丰富的选材内容,实现拓展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的目的。在医学典章类篇目遴选上,既要有彰显医德方面的内容,也要有介绍医学史方面的内容;既要有描写医术的篇目,也要有为名医作传的文章。《医用大学语文》中既记述了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也介绍医学史的发展轨迹;既选入了《大医精诚》、《〈伤寒论〉序》等医学经典,也选入或节选了《华佗传》、《李时珍传》等医学名家传记。目的是要增加这方面的信息强度,使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医学人文精神感染,人生境界得到升华。

教材建设的科学性是教材的生命力所在,决定了教材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教材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材结构设计和教材内容遴选两个大的方面。教材结构就是教材编写的基本框架。日本学者广冈亮藏曾对教材结构的内涵进行阐述,他认为教材结构就是“具有作为教学内容结构性的本质知识”,或“由中心观念与基本要素组成的教材组织”[7]。科学的教材结构体系具备预期的教学功能——拥有最大的教化能力和促进思维发展能力、具有最佳的知识传授功能和帮助记忆和理解的最佳功能。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教材内容的正确性、普适性和延展性。[8]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选择应为当时确凿的文学和医学人文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准确反映学科知识的经典成就和时展的最新成果。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不同于一般著作,应按照教材编写规程进行,在结构的规范性、统一性、完整性方面符合要求。教材的主要结构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文学史、作品选、附录等。教材结构要素分别承担一定的功能,教材结构要素的功能通过教材的设计表现出来。学科针对性的增强不能成为淡化教材文化审美性的理由,相反,无论从教材编写的内在逻辑要求考虑,还是从教材的教化功能需要考虑,都应该强调和突出其文化品位。教材的文化审美性通过必要的艺术形式和载体表现出来。

医学教育的对象是医学生,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突出医学学科针对性,充分考虑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必须围绕“个性”编教材,围绕“个性”做文章。医学生是医学教育教学的主体,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教材应该积极满足医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适宜于医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选取那些承载医学生相近、相通思想情感的篇目,选取适于医学生理解、接受和感悟的篇目,选择医学生易于接受的编辑方式。应结合医学教育特点,注重医学生成才的个性需要,选取、编排一定的篇目,贴近医学生的审美需要,压缩白话文和文言文的比例,适度安排中外医学典章比例介绍一些兼具文学性和医学性的文章和医用文体写作知识,以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和医学应用写作能力。《医用大学语文》充分关照医学生“学以致用”的愿望,选入16篇中外医学典章,其中8篇“医古文”、8篇医学格言。目的是让医学生了解传统医学和西医文化精髓,弘扬医学精神,彰显医德,完善人格。靠医学文化精髓滋养的医学品质,才是医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做到德业双修、协调发展的内在因素。

3. 医学创新思维的培育: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时代特征

医学科技正在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发展进步,人类生命健康面临的形势也更加趋于复杂化,要求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医生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创新思维是对常规性思维的突破,是以新颖的思路思考问题的思维,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思想源泉。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医学生在医学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中,临床的诊疗实践及医药卫生管理中,突破常规性思维,以独特和新颖的思路思考问题,由此获得新的医学发现、医学经验和理论以及医学方法的思维。

目前,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仍然是医学教育的薄弱环节。虽然我国培养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具有潜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能脱颖而生,人才的发展失去其个性特征,使医学高等教育失去了新的活力。因此,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自然会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并理所应当地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只有加强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增强医学生的敏锐性和创造力,才能使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勇于开拓医学科学的新领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医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该从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度,切实增强教材的时代性。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录入的内容,应该具有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融合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感性思维和科学理性思维能力。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都是依靠无数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物在推动的。在我国古代,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华佗敢于创新,经过反复实验发明了全身麻醉剂“麻沸散”,用于剖开腹背、切除胃肠等大手术,比欧洲人使用麻醉剂早了1600年。他还创造了“五禽戏”,强调运动对于人体卫生保健的作用。李时珍敢于尝遍百草,才有了后来《本草纲目》的传世和中医药事业巨大进步。在西方医学史上,公元前400年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开创科学的医学。1543年维萨里出版第一部研究人体的著作。1615年意大利医生圣托里奥设计口含式体温计。1683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细菌。1796年爱德华·詹那作第一次完成牛痘接种。1816年法国医生拉埃内克发明听诊器。1842年美国外科医生霍勒斯第一次用全身麻醉做手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光线,它使医生能够看见人体内部的情况。20世纪苏格兰细菌学家佛莱明发现青霉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真意在于给医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只有创新和创造,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拥有真正出彩的机会,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三、结 语

在医学院校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事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工作,其实践难度远比想象的难度大得多。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拥有一部高质量的个性化教材作为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载体,是非常必要的。如何搞好教材建设,确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行探索。正如姚竹青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材建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宁可多研究一些教法,也不敢轻易谈教材编写。不过,在他的《大语文教学法》中,还是论及

了教材建设的内容,而且很有见地:要活化“死”教材,增补“活”教材。什么是活教材?陶行知先生说:“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活的语文教材资源十分丰富[11]。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其《有闲、趣味以及“爱美的”》的文章中说:有文化,有境界,有灵气,即便技巧上不够娴熟也可取——起码避免了专业院校学生容易养成的“匠气”。[12]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医学生朝着“有文化、有境界、有灵气”的方向发展,就是要引领医学生走向光彩夺目的人文知识殿堂,用人文的琼液洗尽蒙在他们眸子上的云翳,把眼界开阔到最大的程度,不要使我们的医学生成为治疗疾病的“医匠”,而是要成为境界高远、胸襟博大、博济众生的苍生大医,成为既能“疗身”又能“疗灵”的医学大家。

参考文献:

[1] 郭永松,吕世亭. 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 医学与哲学,2005(5).

[2] 孟国祥,董伟康,陈亚新.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6).

[3] 王瑾. 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之探索——以《大学国文新编》为例[J]. 教育导刊,2008(5).

[4] 张宗明. 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

[5] 王文彦,蔡明.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6] [11]姚竹青. 大语文教学法(修订本)[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

[7] 赵博伦. 中美《护理学基础》教材建设的比较研究[D].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5.

[8] 张辉忠. 大学语文教材编选改革新论[J]. 湖北社会科学,2003(6).

[9] 刘献君. 科学与人文相融——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2002(5).

[10] 李琬. 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新探[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9).

[12] 陆挺,徐宏. 人文通识教育讲演录(人文教育卷)[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7.

大学语文教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古典文学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the Reduction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College Chinese Textbooks

WANG Hongmei

(Hohhot Vocational College,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or the plight of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ers proposed tools and the times of the strategy emphasizes language education, nowadays p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batement all components of classical and ancient poetry, replacing practical writing, Pearls of Wisdom when text or network works. This trend despite an increase in university language operability, but also makes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track toward the fast food culture, from its "heritage of national cultural essence" of course positioned lopsided.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自1978年经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倡导在全国高校重新恢复至今,大学语文已走过了四十几年的历程,然而它在高校课程中的地位仍不确定,很多学校依旧徘徊于开或不开的抉择中,开设了这门课的学校也面临着它到底有多少功用和成效如何的质疑。大学语文进退维谷的命运,进一步说明了在重利益轻情感、重技能轻人文的时代氛围里,大学教育在传递人文知识、传统文化方面的失利。

大学语文需要改革,然则改革应何去何从?很多人认为大学语文要突出工具性和时代性,即语文教育要与专业学习、学生爱好、现实生活、地方文化相联系,才能找到出路。①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时下产生的一批大学语文教材,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自编教材,都大大消减了文言文、古诗词的分量,代之以应用文写作、时文选粹、网络作品、地域文学。以笔者所在的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该教材为2011年版校本教材,分学习篇、毕业篇、生存篇、情感篇、智慧篇、家园篇、娱乐篇和毕业生常用应用文写作八个部分,其中娱乐篇包括二人台剧目、小品、相声和歌词,而其它篇章的文章也有一半为网络作品和时文选粹,知名文学家和作家的经典作品只占到整本教材的四分之一,文言文和古诗词只能占到十分之一,这十分之一的古文中又有一半不是必讲篇目。这样的一部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也隔断了学生与古典和经典的对望。

可以断言,如果继续循着“用什么,就学什么;不用什么,就摒除什么”的道路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手机短信、产品说明书、QQ聊天记录等大概都可能走进大学语文课本。

在经历了广泛的讨论之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已经基本确定下。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陈洪教授指出:大学语文课程“与国家整体文化战略相关”、“它是在高校开展母语教育的主要方式”。②换言之,大学语文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精髓、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伟大使命。

古典作品无疑是中国语言的根基之所在、民族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二十世纪之前的中国文献,99%是用文言记载的。说得直白些,中国文化本身就存在于文言之中。文言文使用的本身就是民族智慧的体现,几千年来,口语不断变化,而记载文化的书面语言文言文永远不变,用文言文写出的文章,世代传承,千百年之后看到,还是能像跟古人对话一样清楚明了。这样的语言,避免了对文化传统的继承的中断或者误解,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时期像今天一样,高等教育的受教者和施教者可以都无视文言。现在的大学生古文功底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次“古代文学”课程的监考让笔者记忆深刻,其中有一道题是要将“求,无乃尔是过欤”翻译成现代汉语。学生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有的同学答成:“乞求,我和你谁对谁错?”有的同学答成:“我错了,求你原谅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尚且如此,更遑论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对他们来讲,文言文比外语还郁闷,因为字基本都认识了,可却还是不知所云。可以推想,如果任此下去,再经两代,文言文将有失传的危险。

五四新文化运动催开了民族主义之花,也彻底终结了文言文的历史,其中之利弊得失,百年后的今天,很多人开始反思:为什么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群星璀璨,而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黯然失色?为什么民国时期一个小学生的作品,今天的大学生都看不懂?为什么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每况愈下?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就是当代国人失去了“文言”的浸染。没有了文言,我们的语言和书写变得游离无根、进退失据。网络语和流行语的夹击使语言芜杂而贫薄,而语言一旦芜杂,智力与创造力,顿成空谈。

笔者在求学期间,有幸做过词坛大家叶嘉莹教授八十寿辰词学研讨会的听众。与会期间,九十岁高龄的数学家陈省身赋诗一首,并饶有兴趣地与诗词学专家们就李商隐的《锦瑟》进行切磋;八十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也用英语献上陆游的诗句表达庆贺。在这些大师的身上,我们看不到文理的、古今的、中外的截然的界限。也许正是这样的情怀,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而汉语又是一个整体。自古以来,识文断字与通晓文言从来都是一个涵义,不通文言也能称会汉语,是现代人偏颇的定义。

大学生已经错过了学习文言文的最佳时期,但是如果因为他们基础不好或不愿意学,所以学校就不教了,那就是讳疾弃医。我们应当做的是亡羊补牢,站稳大学语文这片语文教育的最后阵地,也许我们并不能通过为数不多的几节课就让学生们在文言文里自由徜徉,但至少要向他们传达出文言的重要和可爱。有了这个意念,以后的岁月都是弥补的时机。所以,大学语文教材里必须保证文言文的一席之地。

当然,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大学,学生不爱学文言文最关键的原因出在老师身上。大多数老师中国历史不通、古文修养也差,只能是照本宣科,解释字词语法,死板而凝重,又怎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之情呢?

笔者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也有这样的感受,笼统地去说一个作者很伟大,一部作品很神圣,并不能让学生去亲近他(它)。比如讲李白,学生都知道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可是大家对他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上。可是当你详细介绍他的身世,诉说他的飘零,他的孤独,他的高傲,而《静夜思》就是这样一个不知家乡在何方的人在思念梦中的家乡。当你有些哽咽时,学生的眼里也泛着晶莹。

讲授文言文更需要感情,在经历了千百年之后,唯有感情的线,才能建立起今古的关联,让不同时代的人去相知和相通。在大学语文的文言文讲授中,我们应该注重这种感情的传达,因为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后一站,琐碎的语法学习和字词解释只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学生对古人、古文有了兴趣和感情,他们长期以来对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才会逐渐释然,也才可能尝试着主动去阅读,而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字词语法的障碍也就不攻自破了。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做的,就是把学生领上这条去繁就简的路。

语言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言唯一的生机。大学语文教材必须给文言文以足够的重视,而大学语文教师也应不断探究向学生传授古典文化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大学语文课程才能真正实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课程定位。

注释

① 舒立辉.试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J].社科纵横,2010(10).

上一篇:建筑学课程范文 下一篇:大学数学教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