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交通工程论文

时间:2022-06-17 03:34:02

创新教育交通工程论文

一、传统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分析

1.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国内高校在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异,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极不对称,在学生培养中未能强化能力培养的环节,最终造成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偏低。目前,虽然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正逐步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特色,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仍普遍存在口径过宽的问题,学生学习的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汽车运用工程、交通管理、交通规划以及其他工程技术等,这样使学生知识面广而不精,实践性不强,技能性薄弱,到工程单位眼高手低,最终导致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

2.传统培养模式问题剖析

(1)课程面广而不精。交通工程专业涉及面广,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多。交通工程专业以往课程设置囊括力学、土力学、水利学、工程材料、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等大量交叉学科课程,使得学生学业繁重,实践环节少。这样的培养模式适合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对于应用型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应该从当前社会对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出发,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创新。

(2)实习实训环节少。交通工程专业与社会结合紧密,实践性强,只有培养方案中有足够多的实践环节,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但从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实践环节安排不足,在总计划190.5个学分中,只有43个学分是实践课程,而真正涉及交通工程专业性的实践环节仅有35个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18.37%。这样的实践环节比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宗旨严重偏离。

(3)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依托母体学校的优势学科,及在宁兄弟院校和大型企业的部分优质资源创办,但是其培养方案均是母体学校培养方案的嫁接繁殖。东南大学是一所综合研究性大学,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而成贤学院则是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传授培养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过对已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得知,其中38%的学生反馈,现有培养方案与社会对交通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这表明目前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欠缺社会适应性。

二、新形势下交通工程职业化人才需求特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地方均开展了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的工作,其中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意见。应对改革浪潮,本科院校应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寻求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目前交通行业有三个主要特点:近几年内国家仍将大规模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人才缺口很大;国家越来越重视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中国交通行业处于大发展、深变革时期,新技术、新事物将不断涌现,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由此,可以分析出新形势下交通工程人才需求的特性:服务地方性、技能应用性、特色创新性。

1.服务地方性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大部分生源均来自江苏本地,学生毕业更愿意选择在长三角地区择业。因此,人才培养应该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融入地方产业布局和社会发展,着力体现地方特色,增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努力提高该专业服务地方、行业的能力,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技能应用通人才培养应注重紧密跟踪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需求,优化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形成与时俱进的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的培养方案,为地方、行业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持。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交通工程施工监理、质量检测、概预算、城市轨道交通等生产一线输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3.特色创新性成贤学院应坚持与母体学校的错位发展、差异发展,扬长避短,走应用型特色发展之路。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和地方交通产业特点,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应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培养特色型、创新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形成特色和优势。所培养的交通人才应是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同时具有发展后劲的创新型人才。

三、新形势下交通工程专业职业化教育转型举措

1.培养理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宽口径培养理念,在本科教学中引入职业化教育理念。深化校企合作,把“校企合作、产学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邀请交通行业企业专家骨干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专业与职业、专业群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形成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建设多元的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新时期人才培养应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增强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和协调度。建立由行业专家广泛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专业建设紧贴行业发展需求。建立项目引导人才培养机制,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有机结合,将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关环节按照工程化训练的要求进行构建,以来自工程实际的项目要求为基础,使学生全程参与项目设计,通过项目培养应用型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重新修订培养方案,重新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总学分由原来的190.5学分压缩为184个学分,其中包括:18门通识基础课,共72.5个学分;10门专业基础课,共30.5个学分;11门专业主干课,共33个学分;5门专业方向课,共11个学分;同时设置15门集中实践环节,共37个学分。构建囊括通识教育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集中实践环节的完整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与规划,交通设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施工与管理,交通系统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四大核心能力,从而搭建起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做法如下:一是降低计算机学分,由学习C程序设计改为VB程序设计,因为交通工程专业对计算机编程的要求不高;二是增加实践环节,注重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培养学生各项技能,包括交通调查、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满足社会对交通人才的需求;三是降低力学及结构设计的学习深度,应用型本科人才毕业后去设计院做设计的较少,对力学和结构设计的要求不高;四是增设公路工程概预算与施工组织、交通工程检测与评价、公路工程检测与评价等实用课程;五是减少道路系统分析与交通规划课程,增设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等课时。

3.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尽管交通工程专业已有10多个实习基地,但均是参观基地,真正意义上的实训基地还没有形成规模,今后应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第一,继续加强与现有实习基地的联系沟通,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通过开放式实习、集中参观实习、集中生产实习等形式,加强对实习基地的使用。第二,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南京市有10多家交通工程及交通咨询设计单位,今后交通学校要与这些企业合作,形成实训基地,将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安排在企业进行,让50%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可以在实训基地进行,使学生在高年级就完成由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型。第三,培养模式灵活多变,适应城市建设新时期的人才需求。近几年长三角地区地铁建设迅猛,人才需求旺盛,交通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与实习实训环节应加强与地铁的接轨,打开地铁实训大门。尤其是与南京、苏州、无锡地铁以及安徽和浙江地铁单位达成协议,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交通人才。

四、小结

中国交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大,虽然江苏省多所学校都开设有交通工程专业,但却出现了大部分交通工程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高等院校培养的传统交通工程师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面对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何去何从,是一大难题。今后,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已毕业学生的跟踪回访和对主要用人企业的走访调查,获得社会交通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对整个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完成改革使命,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温旭丽过秀成单位:东南大学

上一篇:专业认证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下一篇:质量检测交通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