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时间:2022-06-08 05:16:28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摘 要:数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本文主要阐述数学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生活。

关键词:数学;生活;服务

一、学习数学的意义

在数学课上,笔者常听学生说:“老师,学数学有用吗?我想学好数学,可就是学不进去,怎么办?”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枯燥的数学有用吗?如何让学生“学得来”?笔者深思了这个问题。

学习数学不仅有用,而且数学是生活的必需技能。从我们出生到刚刚开口学习说话时,父母在教会我们说“爸爸妈妈”后,就紧接着教我们数数了。还记得儿歌“一只青蛙两条腿,两只青蛙四条腿,蹦蹦跳跳跳下水……”还有人们最喜欢问的话:“小朋友,你几岁了?”“几点了?”可见,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知识,这些知识不但有趣,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我们的年龄、身高、体重,购物时间,考试成绩等,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如果离开了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我们的生活就无法正常生活。可见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二、数学内容与生活知识的联系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作为数学教师,如何让学生对数学“学得来”呢?在近20年的中学数学课中,笔者深切地领悟到一些道理。如教“角的概念”,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做法是: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不同的角,问学生:“这些图形叫什么?”学生回答:“角。”接着就写出角的概念,让学生们读、背诵,再安排一些判断题让学生练习。这种教学方法看似简洁、完整,几分钟后学生就能背诵出角的概念,但这个角的概念却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记住的仅仅是一段数学术语,而无具体形象事物的支撑,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堆砌的只能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如果教师换一种方法,先询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角吗?现在你的周围有角的存在吗?”接着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周围事物,教师及时提示他们可以摸摸书本、课桌、三角尺等物体的角,再问:“角是否有颜色呢?”“角是否与材料有关呢?”“那么,什么叫做角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物形状,画一个角。”在学生画出角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摸摸书本、课桌、三角尺等物体的角的顶点、边长,最后概括出角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形形的角,可以及时提示他们回想熟悉的钟表、墙角、圆规等,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印证了“行知行”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践证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学习知识,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措施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应该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1.多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活生生原型,可以说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目的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如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想象生活中为什么很多人要“抄近道”,从而总结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数学知识。

如教学“行程问题”时,笔者先组织学生模拟表演,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两边,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个学生喊口令。一声“出发”,两个学生很快就相遇了,相遇后他们继续走,这时笔者在黑板上画出两人相向而行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什么叫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什么叫相遇。然后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站好,随着口令走向相反的方向,笔者同样在黑板上画出相背而行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很快知道什么叫相背而行,什么叫终点。这类模拟表演生动真实,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而是处在欢乐的表演中,他们不知不觉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既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又保证了全班学生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发展刍议 下一篇:电影片名英汉互译的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