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分析

时间:2022-06-06 10:57:57

中国金融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分析

摘 要:中国自2012年1月1日起,选择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增值税试点改革并逐步扩大。此次改革有利于建立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消除重复征税,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产业创新与发展;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金融业的特殊性使得营改增在该行业推行既十分紧迫又困难重重,因而金融业虽属于现代服务业但暂未纳入改革试点行业。分析在适合中国科学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金融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必要性和困难,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增值税;营业税;金融业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162-02

引言

营业税最大的缺陷是存在重复征税。相反,增值税具有中性税收的特征,能够平衡税负,促进公平竞争。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金融业逐步建立了以营业税、所得税为主体的金融税制体系。显然,现行金融税制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国金融业更好的发展,降低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营业税的特征,即重复课税和税负偏重。

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应按营业额缴纳营业税。中国金融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又肩负着实施国家宏观政策的重任,一方面,为降低金融企业税收负担,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国际惯例接轨,对金融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很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受金融管制、增值税征管水平等方面的限制,金融业营改增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中国金融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必要性分析

1.税负相对较重,影响资产的流动。目前中国金融业营业税适用税率为5 %,如果综合考虑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一般金融业务的流转税综合税率就将大于5.5%(即5%+5%*7%+印花税+5%*3%>5.5%)。如果将印花税忽略,金融业综合税率高出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综合税率(3%+3%*7%+3%*3%=3.3%)2.2 个百分点。2012年1—3季度中国GDP中金融业贡献了22 465亿元,相比前一年同期增长了9.5%。相对应金融业的税收收入比前一年同期增长近40%,可以看出金融业承担的赋税相对较重。第一,金融商品转让业务按照差额征收营业税,但是采用分类分业的税收征管模式,当亏损时,只允许在以后同类产品的盈利中抵扣,且不允许跨年度抵扣,也不允许不同种类产品互抵;第二,营业税的营业额包括金融机构收取的一些价外费用,如证券公司为证券交易所代扣代缴的过户费、开户费等,实际并不构成企业收入的代收费用;第三,营业税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征收,银行对大量应收未收利息收入都要计入应税收入,需用营运资金垫付税款;第四,出口货物退税不包括营业税。过重的赋税对于金融企业中的出口型业务产生不利影响,无法享受零税率,不利于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战略。

2.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影响金融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首先,贷款、金融经纪和保险业务是按照营业额全额征税,不像增值税仅仅对其所创造的增值额征税。其次,营业税的重复征税阻碍了金融业的专业化分工,分工越细的企业所负担的营业税可能越多。另外受监管水平、电子网络技术、银行证券市场制度、法律完善度等方面的限制,中国目前金融业采取分业经营模式,即一个金融集团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分别设立机构独立经营业务的经营方式。这些独立的金融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金融服务都要全额征收营业税,从而加重企业税负及对经济的扭曲效应。

3.双税并存,影响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延续性。中国现行税制体系中,增值税与营业税双税并存,这种征收格局是一种典型的选择性征收。增值税的选择性征收对经济运行造成扭曲效应,影响了社会化大生产中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不能充分发挥增值税的“中性”税种优势,要想充分遵从增值税普遍征收的立法精神,发挥增值税作为中性税种的优势,就要尽可能地做到“宽税基”、“同税率”。

具体到金融行业来说,一方面金融业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购进货物中所包含的增值税税额不能扣除;另一方面,增值税应税行业从金融行业所购买的产品及服务中所承担的也无法得到扣除。如果金融业改征增值税,则增值税抵扣链条就可以延续下去。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融资渠道的变化,双税并存的矛盾越发突出,改革的迫切性越来越强。

二、中国金融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难点分析

1994年税改以来,中国实行“货物”征收增值税与“劳务”征收营业税的两税并存的税制结构,这种具有典型的产业特征的结构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要将实施了近二十年的现行流转税制改为单一增值税制确实存在许多的困难,具体到金融业来说,主要有:

1.税基难以确定。(1)课税基础无法准确计量。金融业收取的价格不仅包含本身的增值额,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通货膨胀、违约风险等,因此无法准确衡量其增值额。同时,金融服务和活动的提供方式多种多样,支付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也加剧了金融业增值额确定的难度。(2)进项税额抵扣难以确认。增值税是对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的差额就是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因此金融业“营改增”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金融业的进项税额抵扣如何确认的问题。

2.税率难统一。金融业所包括的行业很多,主要有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并采取分业经营的模式。倘若对所有行业都制定相同的税率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另一方面,税率层次过多,又不能充分发挥增值税作为中性税种的优势,同样也会带来一些重复征税和抵扣链条断裂的问题。

3.现行税制、财政体制惯性大。金融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涉及到增值税和营业税、中央与地方、国税与地税之间的大调整,需克服较大的惯性。首先现行营业税分行业管理模式已相对成熟,征管质量和效率已得到很大提升。相反若改征增值税目前由于经验等的不足必定会面临相当大的困难。其次,1994年分税制方案中留给地方的税种虽然不少,但较为分散,缺乏主体税;营业税已占地方税收的40%以上,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4左右,营业税已成为地方财政中一个税额较大的税种,而金融业又是营业税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改征会给本不完善和稳定的地方税收体系造成冲击,增加中央与地方税收利益矛盾。

三、中国金融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政策分析

1.税基确定。税基是指计税依据或计税标准。征收范围及计税依据的确定是改革方案需确定的重点问题。在确定税基时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对不同的业务区别对待。对存贷款、汇兑、保险等金融核心业务采用不可抵扣免税模式;对融资租赁、财务顾问与咨询、保管等附属业务按照标准征收增值税,同时允许其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对金融出口业务可选择零税率,提高中国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最后为鼓励金融创新适当给予相应的优惠。

2.税率设计。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税率设计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效。其思路应为根据目前金融业各项业务的应税营业收入计算销项税额,与业务相关的成本支出、购进固定资产额等计算进项税额,在营改增税负不变的前提下测算出相应的增值税率,据此再结合相关政策目标确定一个适当的税率。以保险业为例(数据简单),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财险保险公司全国合计的保费收入约为3 992亿元,赔付支出额约为1 950亿元。① 假设不影响到价格与需求,且税款规模保持不变,增值税税率假设为X,则列方程:[3 992/(1+X)]*X-[1 950/(1+X)]*X=3 992×5%;解得X=10.83%。由此可见,若采用中国现行17%或13%的税率,那么金融业的税负不但不会减少还可能加重,所以在改革时应根据营改增测算结果并结合政策目标来制定税率。

3.征管问题。1994年中国分税制改革后,按照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目前增值税是由国税局来征收的,中央和地方共享,其比例是75∶25;营业税是由地税局征收,且收入主要归地方所有。在改革的初期降低中央与地方在收入分配上的冲突,以及由于地税系统的不完善等原因,可将营改增后的收入归试点地区所有。随着改革的逐步发展,可将金融业增值税统一由国税系统来征收,同时为平衡收入分配可适当提高地方所享比例。这主要是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金融管制、增值税专用发票联网监管的技术优势等原因。另外,要做好增值税与营业税之间的制度衔接:试点与非试点地区之间的税制衔接,试点与非试点纳税人之间的税制衔接,不同业务之间的税制衔接等。

金融业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金融业作为生产业的一部分,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具体办法应服从整体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大局,应坚持渐进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开展试点,再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参考文献:

[1] 魏陆.服务业发展与中国货物和劳务税制改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65-70.

[2] 李恒,赵晶.中国银行税负效应比较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4).

[3] 中国金融税制改革小组.中国金融税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

[4] 施文泼,贾康.增值税“扩围”改革与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调整[J].财贸经济,2010,(11):46-51.

[5] 贾康,施文泼.关于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思考[J].中国财政,2010,(19):39-41.

[6] 昌云霞.增值税试点改革的影响及意义[J].发展战略,2012,(2).

[7] 侯珏.各国金融业的增值税比较与借鉴[J].涉外税务,2002,(18):33-36.

[8] 李彬.“营改增”试点扩围遭遇现实难题[N].人民政协报,2012-03-27.

[9]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1—9月保险业经营情况表[Z].

[10] 中国统计局.2012年1—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情况[Z].

上一篇:碳关税对中国纺织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下一篇:商业银行信贷客户融资总量监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