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职德育实效的几点新思考

时间:2022-06-06 09:27:21

提高中职德育实效的几点新思考

【摘 要】部分中职学生存在公德失范、责任感不强、自我中心明显、集体观念淡薄等主要问题,这与中职德育模式僵化、目标过高、方法简单、缺乏特色、评价不当等有重要关系。本文就德育教学目标设定三贴近、构建特色内容、构架立体德育、开展多元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德育;实效;对策思考

从整体上看,当代中职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绝大多数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现实生活中仍有部分中学生社会公德失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弱点。首先,部分中学生基础文明素养较低,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对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尚未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社会公德的行为规范。再次,一部分中职生缺乏道德责任感,尽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依然仅凭个人意志行事,无视社会利益和他人需要,具体表现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社会公益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等。另一方面,中职德育自身存在教育模式陈旧、僵化目标过高、内容单一、方法简单、缺乏人文性、评价不当等问题,都使得教育的功效大打折扣。

面对新形势对中职教育的高要求,在尊重中职生质量前提下,如何让中职德育目标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内容更富特色,教学更有趣,评价更科学,是摆在广大职教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目标合理,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弃之不用”,这代表了很多现代企业的用人理念。200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今后中等职业学生的德育目标、方向和内容。但这仅仅是对中职德育的政策导向和总体目标要求。作为中职学校,必须把这一总体要求细化为学校层面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德育目标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德育各项内容,达成教育目标。学校应根据“意见”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德育总体规划,明确各阶段的具体目标任务。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准确掌握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将德育内容指标细化到各年级的学科教学计划中、常规教育中、校园文化活动中以及社会实践(含顶岗实习)中,制定出既适应“意见”要求,又符合校情的具有具体指标的年级德育目标,形成有利于实施年级分层教育管理模式的德育目标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必须突出教学目标和社会价值的和谐、学科与专业的和谐、知识和能力的和谐,还要筹兼顾到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在具体、清晰的目标指导下,使德育训练有标准,学习有动力,评价有依据,这样按标准、计划有序落实各子项目、各阶段子目标,才能确保德育总体目标的逐步达成。

二、紧扣专业,挖掘实例,构建特色

中职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选定了某一“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操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再则,各地方都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拥有许多成功人士的故事,需要德育工作者潜心挖掘和利用,比如开县“帅乡文化”,有“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开县精神,都激励着开县儿女拼搏奋斗,艰苦创业,在德育工作中,只要去挖掘应用,就会增强德育课的特色。

三、立体构架,强化体验,获取快乐

德育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的复杂过程,道育内容和方法要抓住内在本质,使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知情结合”、“知行统一”。笔者发现,中职生并不是没有道德认知,而是“知情脱离”或“知行脱节”。而要达到“知”、“行”的真正统一,必须把德育转化成学生主体参与、感悟、实践的过程,这个实践感悟的过程必须得让学生感到德育亲切、可信、有用、愉快,才能实现道德内化,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按照德育目标体系的要求,进行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实训”,让学生接受系统的成长训练。

1.在学科中渗透

课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教学又是最直接的渠道,需要进行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规范的训练,需要有对学生严格的道德要求,但传授的方式绝对不能是僵硬的理论灌输式,而要让学生快乐地接受德育理论并内化为心灵感受。必须从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入手,对德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让课堂活起来。为此,教师必须凸现“认知明理、交流研讨、学以致用”的德育主体理念。“认知明理”就是打破沉闷的说教,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独立思考,这是解决学生“知”的问题;“交流研讨”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把社会和学生关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信息交流、思想碰撞中把握道理,这是解决学生“信”的问题;“学以致用”就是通过行为训练,使学生将道理转化为行,这是解决学生“效”的问题。整个过程知行统一,遵循规律,才能达到德育课育人的优化。这要求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例如变传统教学为模块化(专题化)教学,将德育课分散的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整合,生成若干模块(专题),实施主体性强的行为导向教学和针对性强的案例教学;变教案为学案,教师从考虑如何教转变为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变教师的讲台为学生的舞台,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改变课桌的摆放形式,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作用等。这样一来,德育课堂不再是原来枯燥无味的说教了,学生在课堂上围绕相关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认真的探讨,学生乐在其中。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好起来了。同时,按照德育目标体系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学中也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适时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专业课教学特别要结合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操守、与创业精神的教育渗透。实践证明,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阵地,德育课与其它课紧密配合,通过巧妙地设计组织,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训练、渗透是提高德育教学效率和德育亲和力的重要途径。

2.在环境中熏陶

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较好地促进师生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形成“文化场效应”,对于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职业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如何使学生由初中毕业生到中职学生的转变,再实现由学生到企业人的身份转换,最终发展为较强的职场能力,这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还必须有自己特定的校园文化内涵,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来进行感染、熏陶。一是要创新文化打造。如校园显眼位置和重要场所设计制作与企业文化相吻合的名言警语标示标牌,在教学、实训、运动、生活区分别设立与主题功能相适应寓意深刻的文化墙,建立富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墙乃至寝室文化等,在硬件上凸显文化品位。二是营造职业文化氛围。通过领导、老师、行业企业专家以及优秀毕业生与学生互动的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介绍相关行业企业与专业的发展前景、人才的需求标准,增强学生对职场的认识,使学生自觉地将企业的要求与自己的条件比照,不断地矫正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成才标准;通过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引导学生以准员工的心态对待学习;通过设定科技文化艺术节来营造积极健康的具有职校特色和职场特色的核心文化氛围,引领学生积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三是创新管理文化。将企业对员工的“6S”先进管理模式,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引入校园管理,实现学生管理与现代企业的对接,改变“随处、随心、随手、随意”的不良习惯,提高学生适应职场的能力。在职场化氛围下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下,改变学生的观念、态度和心理素质,将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能尽快适应社会的要求。

3.在活动中强化

课堂虽然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仅仅停留于此还很不够,因为毕竟课堂离现实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有很大距离。德育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成长的强化与拓展训练。一是在校外基地拓展训练。如建立农村(或社区)德育基地,将德育延伸到农村(或社区),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技术扶贫或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勤劳节俭的意识和服务社会的品质;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建立现代文明教育基地,让学生走进知名企业见习等,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感受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切身体会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果,珍惜和平发展的社会环境,进而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敬业爱岗职业思想和奋斗目标;建立校外创业基地,组建勤工俭学协会和创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定期为学生举行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业动力。二是在校内基地强化训练。搭建活动平台,广泛开展成长训练。如开展争星达标及思想品德鉴定活动,为学生搭建互相交流,自评互评,自我完善的平台;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引导健康的情趣,发展学生的特长,为部分学生展示才能搭建平台;开展技能大赛及评等定级活动,展示职教特色,培养学生职业观念,激发成才动力;开展团体游戏、军事训练、生存训练和创业训练等等。学生在各型活动中通过承担不同的角色任务,乃至与客户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不仅拓展了视野,锻炼、展示了才干,更重要的是能更多的切身感知生活的真、善、美和创业的艰辛与成功。加强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内化成自己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良好品德、职业素养和健康人格的自觉形成。

4.在实习中升华

学生顶岗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是学校道德教育成效得以提高和升华综合实践平台。实习过程中,应实施跟踪管理,要把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作为学业的重要指标。教师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定训练计划,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法纪教育、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的综合训练,帮助他们尽快改变与应岗位工作还相不适的缺点。要相信和鼓励他们人人有才,多从学生的优势智能去引导,使他们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获得成就感,从而达到自我悦纳、自我肯定、自我实现,为真正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职业者和“社会人”不懈努力。

系统的成长训练以个人和团队为载体,在动中学,在玩中体验,其形式让学生更乐于接受、乐于参与。通过热身与体验、分享与交流、总结与整合、升华与应用等环节,让学生结合亲身体会来感悟,让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震撼,更容易固化德育效果,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四、多元考评,增强信心,促成内化

评价具有导向、诊断、规控和激励功能,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德育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单一,忽视过程,内容偏重知识。有效的德育评价应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互动、道德规范教育与体验感悟相结合、引导与活动相结合的理念,引导培养中职生在多元化价值中具有自主的理性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的能力和调整自己的行为能力的精神实质,充分尊重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建立灵活多变的评价机制,实行多元评价。

在评价标准、模式确立上,应根据德育目标体系细化为具体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实施项目考核与层(级)评价结合的分层评价模式;在评价内容上应广泛、全面、典型,要涵盖学生知、情、意、信、行各方面,将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在评价范围上涵盖校内、校外的行为表现,将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包括定岗实习);评价方式上把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平时记录量化到对其最终的考核评价,引导他们形成自我约束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实现由他律变为自律,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层次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评价主体上,实施全员评价,把他评(班主任、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家长、实习单位人员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避免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公正、合理。

具体实施中,以过程性评价为核心,实施全程评价。可以尝试德育学分评价管理。重点要抓好多元化的课堂表现评价,以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实践表现评价,德育课教学实施实践,力求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与评价自己的机会,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学会观察、学会交流,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德育课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合作学习评价,对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以充分肯定、激励和适度加分,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与收获。同时,通过建立“积分银行”、发放“额外成绩红包”等多种考核具体措施,鼓励进步较大的学生,认可他们的点滴进步,赏识他们的每一步成功,以增强自信。同时,还要转变评价的机制,变“要评我”为“我要评”,使追求进步成为学生自我需求和自觉行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总之,中职德育需要“活动”的德育、“行动”的德育和更有创意的德育。如果坚持“知行合一、以行为主”的德育理念,真正实践活动德育、快乐德育,做到目标具体、训练到位、评价落实,那么可能常规教学的工作过程都融合了德育过程,这样的中职德育就能真正进入更高的境界,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正超.《浅谈学生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班主任》,2004(3).

[2]钱兵,翟媛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2).

[3]《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2010.1.

[4]张楚廷.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5]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S].2004.

[6]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S].教职成[2001]2号.

上一篇: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影响下的中西方英语教学 下一篇:计算机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