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态学视野下的微博自净化研究

时间:2022-06-05 10:41:32

【前言】媒介生态学视野下的微博自净化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微博诞生至今,在短短几年之内就获得了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媒体都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作为一种新式的信息传播模式,微博的确给广大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传播体验。正如twitter的发明人杰克?多尔希所言:“它(微博)的氛围感更强,你基本上像是在一堵墙上涂写,...

媒介生态学视野下的微博自净化研究

摘 要:当今信息社会,新传播技术已经打破传统大众传媒垄断社会传播的格局。基于Web3.0平台发展起来的微博,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人们带入了自媒体的时代。经过近来一系列公共事件的考验,微博对舆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网络这个大家庭中,微博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构筑公众舆论空间、构建社会民主的一把利剑。其中微博自净化之能力,成为了人们在研究微博与舆论这一重要问题时的热点。该文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入手,以来探索微博是否具备自净化这一功能,而该功能的实现又需要何种条件与环境。试图经过此分析,能够为微博今后的发展提高更为有效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微博;自净化;媒介;媒介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52-03

一、引言:传播的“微”革命时代来临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根据美国Twitter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截止到2011年3月,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已超过1亿,其中70%的网友认为看微博已经成为每日生活的“必修课”。

微博诞生至今,在短短几年之内就获得了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媒体都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作为一种新式的信息传播模式,微博的确给广大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传播体验。正如twitter的发明人杰克?多尔希所言:“它(微博)的氛围感更强,你基本上像是在一堵墙上涂写,如果谁想看,就可以看到。”微博此种超互动式的、超便捷式、超扩散式的传播能力,使其拥有了比以往任何传播媒体更具生命力的特征。从传统的传播层次上看,微博也正是凭借着其特有的用户沟通体验急速催生着新的媒体理念和新的传媒产品。

微博的传播模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而是一种成为裂变式的传播。这主要是因为微博的传播环境发生了改变。由网络、手机3G、WIFI共同组成的传播环境让微博具备了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不受限的功能,即4A功能(anytime anywhere anyone anything)。这一功能的出现意味着微博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进行现场直播式的传播,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微博的传播和影响能力。

除此之外,在微博的世界里,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的传播特性使得微博具备了真正意义上受传一体的传播功能。而微博的传播过程,也充分体现出了互动性、时效性、能动性与多效性。相比博客而言,微博140字的限制也相应降低了操作门槛,便于更多的群体操作使用。在如此快节奏、追求高效率的时代里,微博似乎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的需求与心理。因此有学者大胆预言,“由微博以及‘微传播’‘微信息’‘微交流’等概念共同推动的信息传播和社会领域的变革将最终形成一场微革命。[1]”

二、由新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博弈所引发的关于微博自净化讨论

事实上,我们对于微博的广泛关注,并不仅仅因为其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交服务和信息传播平台,而是因为它在近来一系列的突发事件、公共事件中所扮演对舆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类似于“监督者”的角色。早在2009年的湖北宜黄强拆事件中,我们就见识到了微博强大的与事件几乎同步的报道效力。正是由于报道中呈现出的强烈的即时性和现场感,使得许多网友加入到对此事件的关注中,最终为此事件的解决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日本3.11大地震之后发生的抢盐潮,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让我们感受到了其强有力的辟谣能力。随后还有“郭美美事件”,微博几乎是以“第一推手”的称号在这场由网络事件上升成的公共事件当中,积极地传播、引导、监督着。而在“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发生后,微博用户广泛地关注、转发、评论,一时间使得微博成为了公众舆论的风向标。此外还有最近在全国范围内广受关注的毒胶囊事件,其发端于一位央视著名主持人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发表了一条警示公众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的消息,原因是这些食品存在严重的健康安全隐患。

以往以私人交流性为主要使用目的的微博,现在已逐渐被许多政府部门、传统媒体、企业等加以利用。甚至有人提出了“微博问政”这一新主张,要求将微博的社会监督功能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话语权的解放,让全民都能享受自媒体到来的时代。

而在这一场由新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博弈所引发的关于微博的讨论中,一个概念频繁进入我们的视线,这就是所谓的微博自净化。关于媒体自净化的功能,其实早在网络诞生时就已经出现。传统媒体线性的传播模式割裂了受众两者双方的角色互换,因而无法满足公民的话语表达意愿,话语霸权一度成为了许多问题无法顺利解决的关键。直至网络公共空间的形成,民众开始拥有了较为开放和公平的舆论发表平台,不同言论、观点的碰撞,让相对僵化的社会权力体制出现松绑。基于意见的自由市场而发展起来网络,具备了这种自净化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帮助网络逐渐成为了社会民主建设进程中不可取少的一个监督员。

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新鲜的血液,而微博就是如此。微博横空出世后的种种表现不仅让人们惊喜,也让人们逐渐开始审视这种新型媒体究竟有多大的能量,又能否从根本意义上改变现有的传播格局。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中,微博被称为是最具杀伤力的舆论载体。其杀伤力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的舆论传播而言,其自身的即时性、草根性、移动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其成为突发舆论事件的天然载体。在对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微博不仅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中心和渠道,同时也参与了舆论形成、发展和引导的过程。微博的这一如此强大的舆论导向能力,按照陈力丹教授的观点来说,就是新媒体“自净化”作用的体现:“它既可能比传统媒体更为迅速地传播流言,但也可能成为迅速制止流言传播的最有效渠道。因为在微博这个渠道上呈现出一种“意见多元”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可能使得健康的意见通过观点交锋而战胜非理性的意见,在学理上这是信息载体的“自净化”能力——其实,‘意见多元’本身是更为安全的状态,希冀只有一种意见存在和流通,反而意味着潜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2]”

上一篇:大学生校园SNS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下一篇:论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编辑职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