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中文化选项分析

时间:2022-06-05 11:38:07

文化产业中文化选项分析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1]以来,无论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在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方面,文化产业的作用不容轻视。但是,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和文化兴国战略的重要载体,就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看,尚且言之过早。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在以“内容为王”来建构文化产业新形态的创意时代和全球化语境下,文化项目的选择是文化产业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性问题,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困惑,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生发的根源所在。因此,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场域和时代特征,从而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选项,是当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选项: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表面繁荣与深层乏力

传统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正在形成但尚未充分实现的现代文化,三者鼎足发展,共同组成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干文化选项。

(一)传统文化选项与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

数千年的历史发展,积淀成了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特色独具的语言文字,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浩如烟海的文化籍典,深刻完备的伦理道德,智慧充盈的宗教哲学以及嘉惠人类的科技之艺等等,是当代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的营养基因,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众所周知,少林寺文化产业即包含“少林功夫”这一传统文化的因素,也是这一传统文化运用的典范之作。“少林功夫”积聚和发力过程,其实也就是少林寺文化产业孕育和发展的过程,少林功夫通过电影《少林寺》风靡全球,形成了全球范围的“少林功夫”热,催生了少林寺旅游热,社会和经济效益难以估量,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少林功夫”表演在世界各地的频繁举办和商标注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一系列开发运作,强化了“少林功夫”的文化品牌效应。可以看到,“少林功夫”这一传统文化转化并催生了发达的少林寺文化产业。

然而,据此并不能认定,传统文化就是当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选项定位。应当看到,一方面,在文化力量失衡和信息交流不对称的所谓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故宫、长城、五千年文化”还是世界对中国的总体印象,“苍老而智慧的老人”甚至“女性气质”仍是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电影《英雄》在美国公映时间延迟了40天,是“因为审片专家组看了电影以后大惑不解,说过去看中国电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大都是以女性为中心。《秋菊打官司》中那位又丑又脏奔跑在黄土高坡、说着宝鸡方言的女性,……他们也很容易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下面中国式的恶习”。[2]另一方面,在现代消费社会语境下,文化消费的求新求异趋向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永恒的诱惑,显而易见,无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固守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当前孔子学院在国外遭遇到的尴尬境遇就是典型一例。此外,出于商业或其它目的,在对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开发中,对传统文化的各种戏说和演绎,误读和肢解,以及所谓时尚化改造等建设性破坏倾向,对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本质层面的深度摧毁。

(二)大众文化选项与当代文化产业发展

大众文化的勃兴,是当代中国一道颇有意味而异常绚烂的文化风景线。从文化接受层面来看,其与生俱来的消费性、娱乐性、日常生活性和大众参与性等特点,无需费力咀嚼,无需深沉思考,极力迎合甚至是取媚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极易被社会大众所认可、所接受,而这与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的必备条件非常切合,丧失原则与立场的一味认同,是大众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的第一要义。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超级女声”现象,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为突出的一次社会整体狂欢事件,各路商家在背后兴奋地推波助澜,几乎是全民皆动,更为重要的是,“超级女声”所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几乎触动了所有的媒体的神经———争先恐后地策划组织“超级女声”类的活动,促使“超级女声”成功演化成为一个文化产业。从文化满足需要的层面来看,大众文化为赢得自身的繁荣,努力强化自身的浅易化和感官化倾向,将“好看”、“好听”做到极致从而“好卖”,更为切合“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之中,市民大众似乎更加注重对于新鲜奇异的社会时尚的追捧,只是追求随意、自适的审美愉悦和精神饕餮。”[3]譬如,在当下眼球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近年来名目繁多、热闹非凡的“选美”活动,借一场场活色生香的演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美女文化的精神美宴(随之而来的是女性的中性美直至美男文化的日渐炽热),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经济的盛宴。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与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此就锁定大众文化为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文化选项,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大众文化的崛起的景象下,也存在许多难以忽视的社会与人的发展变数,进而必将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其一,市场逻辑———大众文化的主导原则,在“使文化产品日益蜕变为”消费品“,从而将一切文化行为和文化经验统统推入商品的洪流”[4]的过程中,大众文化产品的制作不是基于对文化的真正理解与尊重,而是极力迎合市场逻辑的平面化要求,由此,一个社会应有的崇高、意义、精神和理想日渐销蚀。“文化陷入经济单边主义和商业实用主义是危险的;这种可怕的背后是非人化与物化,这种危险的内里隐藏着自我的失落和意义的虚无。”[5]《非诚勿扰》中拜金女马诺“宁愿在宝马里哭,不愿在自行车后笑”,可以很好地诠释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人不必再活得像雷锋一样,满足眼前物质利益成为当代人生活的首要意义。其二,感性愉悦———大众文化的运作核心,感性层面的快乐这一至高无上的文化标准,自觉突出和强化它的娱乐、游戏和感官刺激功能,极力抑制文化的认知、教育、审美和政治功能,拒斥和否认文化作为人追求尊严和鼓舞自由的意义,简而言之,当代人的主体性深深陷入大众文化的温柔陷阱之中,甚至将其自省的可能性也丧失殆尽。

当代媒体由“表现生活”突然进入了“制造生活”的时代,社会大众被如此训练着:人们通过拇指参与(手机短信)沉迷于其中,大众参与心态的满足,将现实生活的真实与媒体生活的虚幻混为一体,浑然不知那不是真实存在(只是媒体制造的景观),人们好像把握了事件本身,仿佛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殊不知自己最可贵的判断力和感受力已悄然销蚀于其中。其三,标准样板———短期难以改变的西方大众文化强势现实,凭借科技优势的几近完美的制作,使得我们对大众文化产品的再度加工创作空间没有拓展的余地,只能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如上文提到的“超级女声”和《非诚勿扰》都是对西方大众文化的跟风之作,缘此,在大众文化领域内“中国品牌”的培育几乎没有可能。尤为重要的是,因着西方世界对大众文化产品标准的主宰,中国受众在其产品内蕴的价值观和文化理想长期浸淫中,其价值观的统摄,必然会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及对社会大众文化理想的培育产生巨大影响,从根本上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而这样的后果,文化产业一个领域是绝对无法承担的。

由上可知,对传统文化的固守和对大众文化的追捧,固然能带来文化产业的繁荣景象,但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是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背离,是持续发展动力的缺乏,概而言之,所带来的只是一座虚幻的空中楼阁。因此,仅仅停留在依靠传统文化的供给和对西方主导的大众文化的模仿层次上,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现代文化选项的定位和建构:当代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如果说发展文化产业是为培育“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文化项目的选择就是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认真审视的一个重要前提性问题,那么,现代文化选项的定位,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现代文化选项的建构,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现代文化不完全是相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个时间概念,它更多地意味着一个性质判断,因而也与当下兴盛的大众文化截然不同:人的发展是现代文化的永恒追求,经济效益是大众文化的始终诱惑。现代文化是现代社会中的观念、价值、意义等要素的表征,是现代社会及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概括,符合现代潮流和顺应现代要求、体现现代精神和反映现代问题是其主要质性,弘扬现代精神、达成现代认同、建立现代价值、构筑现代信仰是其核心内容。具体到当代中国的现代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具有相当程度的耦合性与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当代中国的现代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吻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伴随。

(一)现代文化选项的定位: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吁求

“文化兴国”责任的担当,对文化产业而言,任何文化项目的选择绝不是轻松随意的,直接决定了我国在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角色。内蕴现代审美经验和现代价值观的文化产品,把新中国取得的现代文化推向世界,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经验展示给世界,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现代中国的理解和认同,去蔽和消除以往对现代中国的认知偏差,是形构和展示我国奋发有为、清新刚健、积极负责的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就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形成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社会受众的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层次的提升,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社会受众高雅情趣的的文化消费理念的具有与否,社会受众健康科学的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批量生产,规模推出能展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正确应对现代生活智慧和担当勘校社会发展航向的文化精品,离不开能充分实现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及其社会功能的现代文化支撑。譬如,鸟巢--北京奥运会主会馆,“蕴含了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出现”(英国设计博物馆评语)。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的必然要求。伴随经济的增长,中国文化产业也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然而,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文化产业能在国外“落地”的不多,即使“落地”落地的文化产品,在当地的社会受众也并不普遍,更需引起重视的是,我们走出去的几乎全是传统文化,例如几乎遍布全球的300多个孔子学院,虽强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印象如中医、武术、中国结等,却也因此留下了对中国社会的误解和偏见,导致了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外“落地”后的“开花结果”并不理想,影响力极其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走好走稳,“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当代的中国,一个发展中的中国”,[6]成为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看,中国现代文化就具备如此秉性,融合经济、政治、社会为一体的协调有序性,统摄时代与民族的综合创新性,立于本土与放眼全球的自主开放性的中国现代文化,赋予了其自身“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7]的文化共性品质,从而也具备了与其他文化对接并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中国现代文化激起“国家形象”建构的觉醒,更好地实现国家形象提升,向世界展示一个充满活力、多姿多彩的崭新的中国形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感动中国》和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感知中国”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反映了我国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日益认同,向世界展现了当代中国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形象,在国内外反响强烈,广受欢迎。

(二)当代文化产业发展视域中的现代文化建构

实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和‘文化兴国’的重要载体”责任的担当,相当规模的文化产业的支撑是一个方面,但建构和完善现代文化,确保它的性质和功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充分实现却是至关重要的。现代文化为文化产业构筑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平台,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性工程,是文化产业存有文化内涵的保证,是文化兴国的重要保障,也是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中国现代文化建构和完善面临三个基本境域或环节。

一是整体系统性环节,文化历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尤其在当代,文化与经济、伦理、政治、社会、环境等领域彼此交错重叠,不可能脱离其它领域而单一地发展。现代文化的建构和完善如果完全不顾当代政治主题与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诉求和影响,而只是在文化层面打转转,最终只会走进一条死胡同。“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人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8]另一方面,现代文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人的发展的灯塔,应从精神生产和“大文化”的角度去认识现代文化形态,从根本上理解现代文化的特质、精髓和蕴藏于心灵深处的伟力。从而构建推动社会真善美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健康向上,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担当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中国现代文化及其产业。这一环节的要点是警惕文化的凌空虚蹈倾向,多向出发建构切合当下中国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现代文化。

二是历时性环节,现代文化并不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直接对立,而是在科学作为当今整体性文化主导力量的背景下,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基于传统文化自觉反思和批判的自觉建构。现代和历史的交织,中国现代文化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中国现代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润。毫无疑问,传统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生产实践的一种积淀,从来就是各个时代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处于变化过程中的传统文化为维系自身存在而不断作出主动的调适。这一环节的要点是警惕文化的技术化倾向,重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执守,营造技术文化与传统文化互动和谐的环境,建构高扬心灵的现代文化。

三是共时性环节,如果说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根基,那么多元异质文化的冲融则是现代文化实现的条件。多元文化的异质性特点,在全球化过程中,并不必然随着文化或经济一体化的扩大而趋于消亡。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文化冲融会不断发生的同时,文化的差异性又将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多样性存在被理解为与别的存在相反的差异,但与此同时,差异又必然指向‘一’。没有‘一’是没有多样性的”。[9]

应当看到,西方世界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推动意识形态的渗透形式之混沌、方式之多样、手段之复杂、力量之强势前所未有,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因此,我们“承认不同文化差异共存的同时,还必须树立核心价值体系”。[10]这一环节的要点是警惕文化意识形态入侵,建构代表中国主体意识的现代文化。

上一篇:湖南农村职教发展阻碍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对于改善支农财政政策的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