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33例

时间:2022-06-04 03:50:56

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33例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通过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方法与经验。方法 对我院33例小儿肠套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超声诊断33例,其中8例经X线下充气灌肠复位成功。25例复位失败后经手术治疗痊愈出院。超声诊断符合率100%。结论 小儿肠套叠典型病例依靠临床表现及症状即可诊断,发病早期或症状不典型者可采用超声协助诊断。

【关键词】超声 小儿肠套叠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076-02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以往肠套叠的诊断是根据临床表现或X线检查,随着超声医学的发展,为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开辟了新途径。现将我院采用超声诊断肠套叠,经手术和X线证实33例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33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年龄3个月―3岁,其中1岁以内25例占77%,1―2岁5例占14%,2―3岁3例占9%。男性18例,女性15例。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25分钟,最长2天。临床症状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腹胀及解果酱样大便。腹部检查,23例腹部可触及包块。

使用仪器为百胜AU5型,探头频率为3.5―5MHZ或7.5MHZ。患儿取仰卧位,常规扫查腹部,发现病灶后作纵横斜断面动态扫查。

2 结果

经超声诊断33例,其中8例经X线下充气灌肠复位成功。25例复位失败后经手术治疗痊愈出院。超声诊断符合率100%。

3 讨论

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有其特征性表现,即在肠套叠处显示明显包块,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套筒征”。由于肠套叠部肠壁折叠可形成三层,最外层称鞘部,内两层为套入部,由反折壁与最内层组成。因此超声显像就形成了肠套叠横断面典型的“同心圆”的结构特征,即由外向内依次为:鞘部肠管表面的浆膜层为线状高回声;鞘部肠壁因粘膜水肿增厚渗出,显示为较厚环状低回声带;低回声带的中心部可见高低回声相间混合回声或弥漫性较高回声,其边缘多不规则,主要是套入部的肠管形成反折的浆膜及内层粘膜相互重叠积压所致;在中心部有时可见肠腔内容物和气体回声。套叠部纵断面由“同心圆”的环状结构变为相应的条状结构,就是“套筒征”或“假肾征”。只要掌握了小儿肠套叠的超声特征及临床表现,超声诊断此病的准确性高,本组资料结果表明与临床基本一致。

在检查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对一些肠套叠患儿腹部包块不明显时,要有重点的在回盲部、结肠肝曲及脾曲仔细寻找。可疑套叠处要多方位扫查,要与正常胃肠道和胃肠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对套叠部位“同心圆”结构图像显示不清晰时,可用7.5MHZ高频探头,能清楚显示套叠肠管,并应用高、低频率探头对照探查,适当调节仪器可获得清晰图像,能提高超声诊断的符合率。对临床高度怀疑,而超声一时无法确诊时,可结合X线确诊,以免延误治疗造成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黄国英.林奇珊.钱蔷英.小儿临床超声诊断学.科学出版社.2006:376-378.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四版.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3.1548-1549.

上一篇:血糖水平对急性脑出血预后的影响 下一篇:酚妥拉明持续泵注治疗小儿肺炎疗效观察及对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