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06 11:49:20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1篇

健康网讯: 刘明瑜050011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超声科超声医学科研设计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基本与其他临床学科的科研设计相同。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前瞻性,一类为回顾性。前者是既往初步作过或尚未作过的课题,作以预计性的研究,如研究一种新技术、新治疗方法对临床的诊断、治疗价值如何, 其结果可有实际应用价值,也可得出相反的结论。而后者是将过去所做的工作给予回顾性的总结评价。目前采用前瞻性研究更具有新的实际意义。

在作前瞻性的课题研究时,首先要立题,而立题一定要新颖,最好通过查新,以确定待作的这项研究,他人是否作过,如果多人已作过并已有了明确结论,自己再作则仅是重复他人的项目而无新的意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与前人不同的结果,此时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仍可立题,其结果可能是一项重大突破或发明。立题后,继之要对本课题作合理的设计,并且绝对要严谨。

在确定了具体的科研题目后,应按以下几点去做并固定不变。

研究对象:要恒定。包括病人、对照健康人(志愿者),某种动物或其他。这个栏目中,对人体最好不用“实验”两字,对动物或其他类可用“实验研究”。对所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条件等应当一致且固定不变,特别在病人组与对照组间的性别、年龄要相当方可。

研究方法:要新颖。检测和治疗方法切勿全部重复他人所用的内容,并且应由专人、专机完成。例如技术熟练者与新参加工作者的技术条件不相同,其检测的结果则会出现人为的差异。又如仪器性能相差过甚时,所作结论会有一定的差异,否则作出的结论均一致,其可信性则值得考虑。

检测指标:要准确。选择容易观察和意义明确的客观指标。如观察胎儿脐带绕颈的时间,最好在分娩前,若距分娩时间较长,则其结果之可信性就不如分娩前。

若使其科学性强,检测的指标要有旁证,如检测诊断冠脉狭窄最好有冠脉造影结果的对比。诊断腹部某脏器之恶性肿瘤则应有手术病理或针吸细胞学的证实。这些在科研设计时应安排好。

研究结果:要有科学性。要按科研设计的目的研究和观察,得出结果以统计学的客观数据为结论,作为本项课题研究的结果最佳。

统计方法:设立对照组:要条件相似。为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应设对照组,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对比,分辨出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差距。处理因素包括对病人的检测、治疗方法、剂量等,非处理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等。非处理因素在两组均相对一致时,例如,两组间的年龄、性别均一致,检测时期亦相同,如同在某一季节内等,其得出的结果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随机化:要客观。随机化即研究两种不同检测方法、治疗方法、用药方法等对检测或治疗结果的观察。随机化是保持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对均衡的方法,即应用抓阄、抽签等方式。这并非按主观愿望挑选,而是被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即每个对象都有同样的机会被抽到。

样本量:要大。样本量越大,其反映客观的真实性越大。病例组与对照组样本最好各在30例以上或再多些。如常见的病例在观察药物疗效时,最好100~200例或更多,对照组也应有50~80例或更多。如果某种新疗法作鉴定性研究时,样本量应超过200例。有时大样本有一定困难,但应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样本少时,要求:

(1)个体间差异不大;

(2)两组间效应差异大(p<0.01)时;

(3)严格控制非处理因素;

(4)罕见或少见病例,例数可少到10例左右;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2篇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基本与其他临床学科的科研设计相同。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前瞻性,一类为回顾性。前者是既往初步作过或尚未作过的课题,作以预计性的研究,如研究一种新技术、新治疗方法对临床的诊断、治疗价值如何, 其结果可有实际应用价值,也可得出相反的结论。而后者是将过去所做的工作给予回顾性的总结评价。目前采用前瞻性研究更具有新的实际意义。

在作前瞻性的课题研究时,首先要立题,而立题一定要新颖,最好通过查新,以确定待作的这项研究,他人是否作过,如果多人已作过并已有了明确结论,自己再作则仅是重复他人的项目而无新的意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与前人不同的结果,此时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仍可立题,其结果可能是一项重大突破或发明。立题后,继之要对本课题作合理的设计,并且绝对要严谨。

在确定了具体的科研题目后,应按以下几点去做并固定不变。

研究对象:要恒定。包括病人、对照健康人(志愿者),某种动物或其他。这个栏目中,对人体最好不用“实验”两字,对动物或其他类可用“实验研究”。对所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条件等应当一致且固定不变,特别在病人组与对照组间的性别、年龄要相当方可。

研究方法:要新颖。检测和治疗方法切勿全部重复他人所用的内容,并且应由专人、专机完成。例如技术熟练者与新参加工作者的技术条件不相同,其检测的结果则会出现人为的差异。又如仪器性能相差过甚时,所作结论会有一定的差异,否则作出的结论均一致,其可信性则值得考虑。

检测指标:要准确。选择容易观察和意义明确的客观指标。如观察胎儿脐带绕颈的时间,最好在分娩前,若距分娩时间较长,则其结果之可信性就不如分娩前。

若使其科学性强,检测的指标要有旁证,如检测诊断冠脉狭窄最好有冠脉造影结果的对比。诊断腹部某脏器之恶性肿瘤则应有手术病理或针吸细胞学的证实。这些在科研设计时应安排好。

研究结果:要有科学性。要按科研设计的目的研究和观察,得出结果以统计学的客观数据为结论,作为本项课题研究的结果最佳。

统计方法:设立对照组:要条件相似。为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应设对照组,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对比,分辨出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差距。处理因素包括对病人的检测、治疗方法、剂量等,非处理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等。非处理因素在两组均相对一致时,例如,两组间的年龄、性别均一致,检测时期亦相同,如同在某一季节内等,其得出的结果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随机化:要客观。随机化即研究两种不同检测方法、治疗方法、用药方法等对检测或治疗结果的观察。随机化是保持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对均衡的方法,即应用抓阄、抽签等方式。这并非按主观愿望挑选,而是被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即每个对象都有同样的机会被抽到。

样本量:要大。样本量越大,其反映客观的真实性越大。病例组与对照组样本最好各在30例以上或再多些。如常见的病例在观察药物疗效时,最好 100~200例或更多,对照组也应有50~80例或更多。如果某种新疗法作鉴定性研究时,样本量应超过200例。有时大样本有一定困难,但应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样本少时,要求:

(1)个体间差异不大;

(2)两组间效应差异大(p<0.01)时;

(3)严格控制非处理因素;

(4)罕见或少见病例,例数可少到10例左右;

(5)特殊疾病可个案报道。

2、撰写论文

将自己所做的各种研究,予以真实的、客观的作一总结和评价。但不应同于一般的工作总结。撰写时应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文字通顺、条理清楚、用词得当、数据可靠。一般论著不超过3000字(含图、表及参考文献),短篇和个案500~1000字,综述亦勿超过5000字为宜。

题目:立题应简明确切。通常20个字左右,最多不超过26个字为宜。应能准确的反映出论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一般论著不超过5人;综述1人,审校不应超过2人。

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结构式摘要撰写,即:

(1)目的:本项检测或研究的出发点。

(2)方法:所观察或检测的指标,如病人及对照组的数目、性别、年龄、病种,使用的仪器、探头频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

(3)结果:检测或实验方法得出的具体效果或指标,对比数据,最后结果,以及对上述各项的附加解释。

(4)结论:本项目的观察、研究或检测后的总结性的定论。

关键词:凡有摘要的论文皆应标引关键词。关键词主要自文题中选取,不足时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选用。选自论文所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涉及的新技术等。

(1)定义:可直接表达论文要点、中心内容和特征的词。

(2)用途:提供检索窗口。

(3)数量:3~10个,一般3个。

(4)词性: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而代词、介词、冠词、连词、情态动词等皆不能作为关键词。

(5)方式:按顺序排列成关键词索引。

(6)要求:用规范化检索语言,即主题词。应查阅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Annolated Alphabetic List.Me SHAAL)。当所用词未查及时,可用同义词、近意词或关联词,并可配用有关的副主题词,亦应查阅《Me SHAAL》副主题词字顺表〔1〕。

引言:应在250字之内。应概括简明的叙述立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与基础,国内外现状,并应明确指出本研究的目标。

材料与方法(资料与方法):此部分是论文的基础和关键。评价论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确定结果的标准。应写明病人、对照组、所用仪器种类、探头频率、检测的方法、药物名称(不用商品名)、剂量等。

结果:此段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检测的最终目的,即所获得的结果。此部分可分别用文字、图表表示。可强调或摘要叙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结果应有充分的数据及对比性研究,最后结果应是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断或推断的。例如:应用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仅有诊断多少例的所见及数据,而无最后的分娩证实,这样的文章则欠科学性。

讨论: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应重点突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概念、新学说、新规律,及所作出的结论和观点。对研究中所发现之不足处亦应说明,此外,可以提出设想或建议。

在书写讨论段时,应注意撰写技巧,要简明扼要、语言顺畅、抓住重点、条理分明的表达出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使读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语化。

(1)讨论之重点是应有自己的某些独到观点和见解,并将之讲深讲透,切勿仅重复他人的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超声检查法对人体无痛、无损伤、价格低廉……。

(2)讨论段与其他段相关联,特别是结果段中的某些数据及最后的结果,用以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并不是结果中的数据又全盘搬到讨论中,造成重复。

(3)讨论中切勿引用他人文献过多,更不要写成:本研究结果与×××和×××的结果一致或符合×××的结论。一来是将论著写成了综述,二来是仅说明自己是重复他人所作。

(4)通常讨论是文章中较长的一段,应突出重点,不要洋洋数百字,冗长的内容反而使该说明的问题模糊不清。此外,不要对某一问题尚未解释清楚时,又另讨论其他内容,使读者费解不得要领。

(5)用语尽量勿重复,如在前言或结果中已用过的语言,讨论中最好不用或少用,更勿过多的使用“国内外未见报道、笔者、我们”等。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3篇

支持原始创新,为“海扶”赢得发展机会

20世纪中叶,美国科学家Fry兄弟提出了一个重大科学问题,能否利用聚焦超声从体外对体内做手术?1942年,美国的J.G.Lynn提出了超声波治疗疾病的设想。1954年,美国W.J.Fry等进一步提出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Focused Ultrasound,HIFU)从体外施行无创手术治疗的概念,从而实现无创手术。这一诱人的设想吸引了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的科学界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但直至世纪之交始终未能在临床广泛推广。由于超声在生物组织内聚焦规律的复杂性,无创治疗这一梦想被搁浅在研究阶段。

1988年,重庆医科大学“海扶”科研团队在通过超声观察猴早孕的研究中偶然发现:大量的超声照射对猴胚胎细胞产生损伤的生物学效应现象。“这种效应能否运用于杀灭与胚胎有着类似性质的肿瘤细胞呢?”沿着这个创新的萌芽,他们展开研究。1996年,“生物学焦域”的概念由中国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使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由设想变成了现实。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奠定了超声治疗学的理论基础。1997年,作为国家科技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成果,由重庆医科大学自主研发的“海扶刀”诞生,标志着无创治疗就此开始。无创治疗这一梦想由中国人把它变成了现实。

“海扶”超声无创治疗不仅是一项技术的创新,更是一个领域的创新。国际超声治疗学会主席盖特哈尔女士则说:“全球在超声无创治疗领域所做的工作,加起来还没有中国‘海扶’做的多。”

回顾“海扶”20年走过的创新之路,也经历了许多磨难。当“超声无创治疗”创新的萌芽刚刚显露时,周围有太多的质疑。但是,王智彪团队在众多质疑面前没有停止对超声无创治疗技术的研究。即便这样,多年前,“海扶”仍险些夭折。在决定“海扶”前途与命运的关键时刻,学校主要领导坚定地站在了“海扶”这一边――超声无创治疗是具有国际竞争潜力的领域,原始创新将为学校赢得发展和超越的机会。学校的远见、胸怀为“海扶”赢得了发展的机会。近20年来,支持原始创新的意识,牢牢植根于重庆医科大学三任校领导的脑海中。正是靠着这种超前的眼光,重庆医科大学领导力排众议,在科研人员配备、实验场所及科研经费保障方面向“海扶”科研团队倾斜,使得“海扶刀”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正是重庆医科大学支持原始创新的远见和胸怀,缔造了“海扶”的辉煌发展历程:

1988年,重庆医科大学“海扶”科研团队在“探讨超声对胎儿的安全性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定剂量的超声对胎儿有影响。“能否将这一负面效应运用于疾病的治疗,比如肿瘤等?”这一逆向思维的创新火花,开始了对一个全新领域一高强度聚焦超声的研究工作。

1997年,重庆医科大学研发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肿瘤治疗系统”(简称“‘海扶’刀”)正式诞生并用于临床,实现了超声从“诊断”到“外科治疗”的革命性突破。

2000年,“海扶刀”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8年来,我国医疗器械领域所获得的最高发明奖项。

2001年,“首届超声治疗学国际年会”无可争议地在中国重庆举办,“国际超声治疗学会”秘书处理所当然地落户重庆医科大学。中国专家取得的成就,令国际同行为之惊叹1

2002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省部(重庆市、科技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研究功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2年,作为我国具有原始创新意义的大型医疗设备,“海扶刀”首次出口英国,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大型高端医疗器械没有出口的历史从此被重庆医科大学改写。

2004年,“海扶”团队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团队被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同年2月,“海扶”刀在多个国家、多家医院临床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超声治疗领域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及新兴产业的迅速形成。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把超声治疗首次公推为全球科技重大前沿问题。

2006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医科大学及相关单位共同组建“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专门进行超声治疗设备的成果转化。这标志着重庆医科大学在超声治疗领域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并将带动我国原创医疗器械的发展。

2006年前后,“海扶”产品相继通过英国MDA认证、欧盟CE认证、韩国KFDA认证。

2008年,“海扶”产品治疗机理相关基础研究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超声治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轰动全国。

坚守产学研一体化,缔造“海扶”持续创新之路

创新难,自主创新更难,持续创新难上加难。如何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更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要避免产学研结合行为短期化,就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面向市场,市场是企业不竭的创新源泉。尽管“海扶”公司脱胎于学校,但学校只是公司的普通股东,不过多干预企业的自主运作,学校要做的只是为公司提供有益智力支撑和决策参考。

从建立生物医学工程系为企业培养人才到为“海扶”招聘临床医生,从聘请跨国集团资深专家加强对“海扶”超声治疗设备的知识产权管理到协助“海扶”获得欧盟CE认证,从与企业共同争取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到最终促成与西门子公司的战略合作……“海扶”每跨出的关键一步,每次创新,都凝聚着重庆医科大学领导的心血及全校师生的关怀。

对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的坚守,缔造了“海扶”持续创新之路,使“海扶”在超声无创治疗领域稳稳领先世界。成长起来的“海扶”坚守着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随着企业的日益壮大,“海扶”公司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海扶”公司的领导层清醒地认识到:当“海扶”失去学校的时候,就丧失了生存的根基,“海扶”永远不会离开学校。

重庆医科大学和“海扶”的关系,就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互为补充。1999年,重庆医科大学大胆引入市场机制,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自此,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三方构建了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套创新体系以“海扶”公司为主体,学校提供智力支持,在医院临床应用中

发现问题,由学校进行基础研究,公司开发产品再回到临床应用,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重庆医科大学已初步形成超声治疗设备系列化和产业化平台。继“海扶刀”之后治疗妇科常见疾病的超声治疗设备研制成功,目前已在国内200余家医院累计治疗患者上万例,证明其安全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新型设备获准问世,有3-4个新产品即将推出,待转化的新成果10余项。聚焦超声治疗已不仅仅是一项肿瘤治疗新技术,而是一个可以涉及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和众多非肿瘤性疾病治疗的新领域、新产业。

在20年源头创新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研奠定的扎实基础拉动市场,“海扶刀”实现了临床运用和产业化。1997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在世界上率先将该技术推向临床应用。现已出口美、英、日、韩、新、欧盟、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治疗1万余例各类实体肿瘤患者、20万余例妇科疾病患者、近1,00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疗效显著,大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重庆医科大学“海扶”公司研制的超声妇科治疗系统已用于新农村建设一基层妇科疾病普查普治,已经在数个省的乡村试点,普查人数10万,治疗人数2万多。2005年在Nature Reviews Cancer杂志发表的关于HIFU的文章中引用重庆医科大学的资料多达5/8。2005年6月23日,德国莱茵公司首次向“海扶刀”颁发了欧盟CE认证(欧共体市场准入许可),这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获得该项认证的超声监控体外聚焦超声治疗设备,再次印证了中国在超声治疗设备方面已经具备原始创新能力,可望在该新兴产业中抢占先机。

以基础研究为起点,到一个原始创新性成果,再到一个原创性新领域的形成,“海扶”是高校产学研结合的一个典型例子。没有重庆医科大学的基础研究和智力支持,“海扶”就没有发展后劲;没有“海扶”的应用推广,学校科研就成了纸上谈兵。多年来,重庆医科大学与“海扶”公司之间这种水融的关系贯穿始终,产学研三方早已紧紧融为一体。这就是“海扶”持续创新的不竭动力。

依托特色专业,以“产学研链”带动“学科链”

高等院校办学,必须实现开放型的模式,同时适应市场的需要,以“产学研链”带动“学科链”,依托特色专业,实行配对式专业设置。只有这样,高校的办学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为社会服务。

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个多学科紧密结合产生的新领域,难以用单一的工程研究方法去解决,需要临床医生与工程师的深入沟通和共同攻关。由于HIFU(高强度聚焦超声)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紧密结合产生的新领域,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学科间的交叉,不仅是人际接触和工作之间的配合,更需要形成科学思想、思维方式交融。该领域的国际专家早就认为超声在组织内的治疗剂量问题成了阻碍该技术应用于临床的瓶颈,而高强度聚焦超声在生物组织内聚焦规律非常复杂。难以用单一的工程研究方法去解决,重庆医科大学摸索出了一种成功的医工结合的科研模式,在短短的几年中就解决了外国同行几十年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在“海扶”科研团队,这种临床医生与HIFU工程师的深入沟通、共同攻关在1988年就开始了。在这个过程中,一支多学科交叉、医学与工程相融合的科研开发队伍逐渐形成,并且这种医工交融的模式已经渗透到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全过程。将医学、超声学、电子学、机械学、材料学等融为一体,真正形成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人才整合,逐步创造出一套全新的、适用性强的工作规范和思维方式。“海扶”工程师必须知道临床医师们需要什么,而医师又要明白工程师如何进行设计的全过程。每一项实验的成功,每一次产品的升级,每一种治疗方案的形成,都来自于医、工人员的精诚合作。“海扶”的发展。就已经说明只有把多学科融合起来,寻求交叉点,才能真正走出一条通往具有市场价值的原始创新之路。

科技自主创新的漫长周期,对科研团队人才资源的持续补充提出了更高要求。2002年,为了更好地适应超声聚焦治疗科技的创新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系,建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以此聚集了超声治疗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高科技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了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人才梯队,为超声聚焦治疗科技的创新不断提供智力支持,以“产学研链”带动了“学科链”的发展。

在重庆医科大学,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系和“海扶”公司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正是在这种高效集约的产学研联动机制的保障下,重庆医科大学逐渐探索出一种医工交融的运行模式。从1988年到现在的20年,这种医工交融的模式已经渗透到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过程。而每一项实验的成功,每一次产品的升级,每一种治疗方案的形成也都为学校的科研、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广泛的天地,实现了合作基础上的双赢。

目前,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以超声治疗学及相关的医学、工程等交叉学科为研究领域,以超声治疗学为研究核心,已经初步建成了超声治疗领域学术、技术交流的平台,形成了一批多学科交叉、医工结合的科研队伍和学科群。

搭建国家战略平台,以开放心态参与国际竞争

超声治疗技术正成长为国际最具增长潜力和带动性的新兴产业之一。据英国和日本专家估算,在2007年全球超声治疗设备的市场容量约5亿美元,2015年将跃增至100亿美元,市场潜力达1000亿美元,前景十分可观。不甘落后的国际巨头门已强力启动,美国通用公司、荷兰飞利浦、以色列InSightec公司准备抢占滩头,德国西门子掉头东进,与重庆医科大学“海扶”公司合作,研发磁共振监控的超声治疗设备。另外,包括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也都介入到该领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发达国家不惜重金争相投入该领域角逐表明:超声治疗已经成为未来治疗的一个发展方向。激烈的国际竞争已经拉开序幕。

20年来,重庆医科大学在超声治疗领域的实质性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引起世界各国开始关注该领域的发展。2004年2月,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为美国政府制定科技政策的最高智囊机构,每年邀请全球顶尖科学家进行前沿性科研的探讨)把HIFU治疗首次公推为全球科技重大前沿问题。

2001年5月,“首届HIFU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中国重庆召开及“国际治疗超声学会”的成立,成为超声治疗史发展上的重要里程碑;2002年在美国西亚图召开的ISTU2会议上,国际声学会主席Crum认为,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领先世界3~5年。近年来,在中国重庆的带动下,世界范围的超声治疗学专家对超声无创治疗技术的研究正在深入开展。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纷纷介入,让我们看到超声医学工程技术及临床应用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2003年,全球第一个国家关于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设备标准由中国国家药品监督局率先颁布(通常医疗器械国际标准均由西方先);2005年3月,卫生部以此为基础,颁布了关于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设备的临床应用标准。这将使中国参与该领域国际标准的起草、为我国在该领域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增添一枚重重的砝码。重庆“海扶”公司是这两个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

2006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由重庆医科大学及相关单位共同组建的“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投入使用。这标志着该领域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并将带动我国原创医疗器械的发展。

重庆医科大学“海扶”公司,已经具有了在该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但是,与国际对手的强大后盾相比,“海扶”又显得势单力薄,已有的领先优势岌岌可危。如何形成中国的强势竞争力?2000年美国通过修改宪法来支持生物医学工程新兴产业发展,促使其迅速在本土做大做强,以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发达国家举国家之力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时候,而我们如果依然停留在地方产业,受制于种种局限的话,那么在我国原创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治疗领域里领先优势将丧失,我国在医疗器械领域革命性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也将错过。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国家扶持这项原创技术,继续保持在该领域的长久领先,将这一技术领域的学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上升为国家行为,提高国家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我们也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超声治疗学科的形成,成为该领域的人才聚集地和培养地,同时也带动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加快超声医学工程技术及临床应用的推广。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支持向量回归;医学超声;图像去噪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2-045-02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医学超声成像、核磁共振、PET等技术现在已经成为医学诊断不可或缺的技术。其中超声成像固有的时效性、廉价性及无损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中,超声成像技术利用声波实现直接观察和物质结构和特性研究,它具有对离体生物组织成像和对活体组织进行实时成像的两个特点,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然而,超声图像存在的斑点噪声增加了图像解译程度,影响了图像分析与诊断,决定了医学分析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增加了判断分析的难度。因此对超声图像的去噪研究成为当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次研究引入支持向量学习理论,通过含斑图像做对数变换和分解,构建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局部自适应去斑算法,最终达到图像去噪的目的,以期对医疗诊断提供科学的可靠性保障,推动医学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 支持向量回归基本原理

支持向量回归是一种以数学方法和优化技术为工具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领域的方法。在解决非线性、小样本和高维模式识别问题中独具优势,且可以在函数拟合等一些机器学习问题。

假设存在线性可分的样本集y的线性判断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将其转化为Lagrange函数:

核函数常采用其公式为:

式中:wki为输入层第i节点和隐含层第k节点的连接权; k为隐含层第j节点的阈值。

所有学习样本对权值进行修正,通常为增加学习过程的稳定性,用下式对权值进行修正:

2 实验仿真应用

2.1 图像分解

应用SVM理论,采用迭代阈值法对数据源进行图像分解,取得传统单脉冲激励信号的轴向分辨率。如图1。

利用超声单脉冲信号作为SVM模型的数据源,应用Matlab程序将函数输入计算机程序中运行,等到数据的散点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图像分割后的视觉效果,可以发现噪点距离中心线偏离程度显著,能够达到去噪的目的。

2.2 SVM模型应用

传统的去噪法均以曲线进化理论为基础,但存在不足之处在于受图像中噪声影响较大,因此SVM模型在运行前先对超声图像进行低通滤波等预处理,以去除图像中固有的斑点噪声,但同时也有可能损失了部分图像细节。为了提取超声图像中的噪声关键参数,建立SVM模型。SVM模型具有拓扑变形能力,通过对超声图像进行预处理,以去除图像噪点,以支持回归理论为基础进行聚类,使得复杂的非线性优化问题得到较好的求解。SVM模型针对具有较强不均匀分布的图像首先对图像分割集成进行局部信息处理,增强其抗干扰的能力。

SVM模型算法主要是利用声波振动响应原理,使得轻敲震动探针与试样表面相接触,同时施加频率略有差异的超声振动,由于探针和试样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在每个振动周期中与试样短时间接触,生成回声,进而判别噪点位置,有针对性的消除噪点,减少机器损耗时间。

经过SVM模型的迭代求解,通过适当的参数与初始值调整,经过5300次迭代得出实际超声图像去噪结果。

2.3 检验与分析

根据拟合函数,计算误差,经分析计算,本次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去噪准确率为95%,误差范围控制在5%,能够达到去噪目的。如图2,准确率拟合效果。

4 结论

抑制超声图像噪点一直是医学超声图像处理中的难点问题。本研究引入支持向量学习理论,通过含斑图像做对数变换和分解,构建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局部自适应去斑算法。该算法在本质上是一种软阈值去噪,其阈值具有解析表达式并随像素自适应性调整。在模拟加斑图像和真实超声图像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视觉效果方面,SVM算法性能均优于传统的去噪算法,具有计算复杂度低、运行速度快的特点,在满足去噪的同时保证了图像细节特征,对科学地医疗诊断提供了可靠性保障,对医学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梦骡,Cantrell J H.扫描电子声显微镜的信号激发和像的空间分辨率[J].声学学报,1991,16(3):161-169.

[2]宋光德,刘娟,栗大超.电容式微加工超声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及仿真[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5,3(2):156-159.

[3]肖哲,陈晓冬,李婉晖等.医用内窥镜超声探头驱动系统的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05,18(3):642-645.

[4]杜树新,吴铁军.回归型加权支持向量机方法及其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2004,38(3):302-306.

[5]邓乃扬,田英杰.数据挖掘中的新方法――支持向量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声学 学科发展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91-03

声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人类对于听觉、语言、音乐等知识的认识,直到19世纪中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体系较为严密的学科,1877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所著的《声学原理》就是一部总结经典声学理论的巨著[1],并由此开创了现代声学的先河。

一、声学的发展概况

世界上最早的声学研究起始于音乐方面,中国先秦时就有“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之说,对声学的系统研究是从17世纪初伽利略研究单摆周期和物体振动开始的。[2]现代声学同多种领域的科学技术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众多的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从最早形成的建筑声学、电声学直到目前仍在探讨的“分子-量子声学”、“等离子体声学”和“地声学”等,学科分支数目已超过20个,并且仍有新的分支在不断产生。声学不仅涉及包括生命科学在内的几乎所有主要的基础自然科学,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涉及若干人文科学。美国声学学会把声学分为已被公认的18个主要分支学科,分属于不少于12门自然科学,并扩展到艺术领域。

现代声学具有极强的交叉性与延伸性,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大部分学科发生了交叉,形成了一系列诸如水声学、医学超声学、环境声学、生物声学等新型独特的交叉学科方向,在现代科学技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声学是近代声纳设计和海洋开发的技术基础,所有的水下探测、通讯、导航、遥控等活动都离不开声学。现阶段水声学已不仅仅应用于军事上,在海洋开发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近海油气田的数字地震勘探、失事飞机、海难救助的定位等。超声及其应用是近代声学发展中最为迅速的新兴分支,超声无损检测、超声医疗已在工业和生活方面普遍推广。目前,高分辨的彩色B超所得到的图像可与解剖图媲美。次声学的研究也有很好的应用领域,次声方法已成为侦察大气中核爆炸的主要方法之一,利用次声也可以预测许多自然灾害事件,如发生地震、火山爆发、暴风雨之前都曾记录到相伴随的次声波。电声技术的发展和近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当前比较热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概念扬声器。噪声污染已与空气污染、水的污染并列为人类环境的三大污染,因此噪声控制已成为各国所重视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课题。对噪声和振动的研究还和国防密切相关,例如,火箭、导弹飞行时的振动及其控制一直是衡量它们总体性能的重要指标。多种消声方法,包括减振、人为屏蔽、有源消声等正在一些工业领域获得应用。建筑声学的发展和古代宫殿、教堂以及剧院的建筑有关,它为现代大型剧场、大会堂的设计提供声学指导,也为城市噪声控制提供标准。在声学发展史中值得一提的还有生物声学,20世纪初,美国生理学家葛拉姆包斯指出,蝙蝠会用喉头发射超声,而用耳朵接收回声,因而可以在黑夜中飞行与捕食。语言自动识别是人们多年的理想。欧姆提出了“声音是由许多频率合成”的概念;亥姆霍兹发展了这一概念,采用谐振腔对语言进行频率分析[3],从而奠定了语言声学的基础。随着近代信息科学的发展,语言合成、语言识别的理论得到迅速发展,人机交互语言应用系统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

从声学方向的发展趋势来看,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理论方面,经典声学与现代非线性数学和非线性物理相结合形成非线性声学。研究有限振幅波的非线性声学,已逐步构成了日趋完整的现代声学体系,非线性声学是现代声学及其应用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也是现代声学最前沿的学科和学术领域。

(二)声学与海洋学的结合形成海洋声学。声波是目前唯一能在海水中远距离传播的信息载体。在美国科技白皮书中,关于海洋高技术的研究内容、海洋声学技术占有重要篇幅。目前海洋声学技术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探测声纳、导航声纳、定位声纳、水声通信机和声层析等技术。

(三)声学与光学、流体力学相结合形成声致发光学。液体中的声致发光主要有两类机理,分别是多泡声致发光和单泡声致发光。对声空化与声致发光的物理过程特性进行理论描述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

(四)声学与现代信号处理和控制技术相结合形成噪声控制学。噪声控制学在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有源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是当前噪声控制技术中最先进的研究方向和前沿热点之一。

二、国内外一流声学学科的发展状况

宾夕法尼亚大学声学研究组成立于1965年,是全美最主要的声学本科教育基地,其研究方向主要有声学成像和全息术、声与振动控制、建筑声学、大气声学、噪声控制、非破坏性评估、非线性声学、物理声学、信号处理、超声学、水声学、波传播与散射等。声学研究组面向不同的教学对象,设有学士、硕士、博士等培养类别。分别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大量的声学及相关领域的课程,并分门别类开设配套实验。罗德岛州大学的海洋工程系最早建立于1966年,是全美乃至国际上知名的海洋工程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机构,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仪器和海底映射、水声学和数据分析、海洋力学和波浪力学、海岸和近岸建模、海洋地质力学、海岸和海面结构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研究。安德列耶夫声学研究所是俄罗斯最大的声学研究所,主要从事声学领域基础和应用性研究。1953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声学实验室基础上成立,1994年该所获得国家科学中心的地位。该所是海洋噪声源分析、海洋声传播研究领域的领导者,开展了复杂机械结构内的震荡过程、声学-水动力现象、反噪声和振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英国的南安普敦声学和振动研究所、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等在声学教育方面长期具有优势,能够颁发各种等级的声学学位证书。

目前,在国内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都有声学方向,其中南京大学是我国高校中主要的声学教学和科研基地,拥有国内唯一的声学本科专业和国家重点学科,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声学科研与教学实体。迄今,形成了完善的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各级人才培养体系,而其他一些院校都是到研究生阶段才有声学专业。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主要涉及声学专业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两大专业。前者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后者主要侧重于数字信号处理研究。

1956年同济大学建成国内第一个混响室和隔声室,并建成远东最大的消声室、标准混响及标准隔声测试室,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检测声学、噪声控制、建筑声学、环境声学四大专业方向。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是在原水声工程系、水声研究所和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我国最早从事水声工程教学和科研的单位之一。隶属于该院的水声工程专业是目前我国该领域唯一的重点学科,在水声工程领域有着重要影响。西北工业大学声学与信息工程系在原有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以该系为主体的“水声工程”学科曾被列入国防科工委“十五”重点建设规划。

海军工程大学和青岛潜艇学院都有从事声纳相关的研究。在强声学方面,我国从事强声学方面研究的单位不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与工程实验室仅在“十五”期间,在流体强声学方面开展过一些研究,但他们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的掩声、降噪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国防科技大学具有特色的流体强声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研究方向涉及强声物理和技术、非线性声学、水声物理以及强声物理防护研究等。按教育部学科的分类,该校建立了物理学一级学科下的声学二级学科博士点[4],目前该校声学学科已跻身于湖南省重点学科之列。

三、声学相关课程的设置

各个高校有关声学的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并不相同,有的差别还比较大。在物理学中,通常把现代物理学包括在课程设置中,而声学只包括在与信号处理、波传播和某些非线性现象有关的部分课程之中。医学、工程学和建筑学课程一般只是简略地提及声学,或作为一门选修科目,常常不涉及基础和应用研究。事实上,绝大部分声学专门人才都已“潜伏”到高度专业化的领域进行研究。目前,声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物理声学、非线性声学、强声学、光声信息科学与技术、光声生物医学成像与检测、声学微传感器与探测技术、功能材料的光声效应、声学超常介质材料、超声物理及声人工结构、超声换能器、声表面波与固体界面声学、超声电子学、医学超声、电声学、水声学、建筑声学、通信声学、噪声控制等。其中,物理声学是各分支的基础,它研究各种机械振动的原理。近年来,非线性声学也有引人注目的发展。与这些研究方向相关的学科专业主要有电子与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传播学、水声工程、地质工程、光学等。

声学的交叉学科问题要求开课单位在声学相关课程设置时必须把物理理论及上述各交叉领域方面的专门课程都考虑进去。在当前声学学科定位下,由于声学的多学科性质和在各研究领域中所达到的专业化的程度不同,很难拟定出详细的各研究方向都通用的声学课程表。然而,即便声学学科需要学习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为便于各个研究分支增进相互了解,增加各分支间的相互协作,我们有必要构建出一个符合大众声学基本要求的课程轮廓。笔者通过对国内外一些高校的声学学科调研,对声学相关课程的设置归纳为数理基础、计算机及应用、相关学科基础和声学专业课四大类,其中,数理基础大部分都是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理论物理等方面的基础课程;计算机及应用方面一般包括计算机原理、算法语言及程序设计等;侧重点不同的相关学科大都另外开设了不同的基础课程,例如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一般会开设现代数字信号处理、信号处理中的数学方法等课程;声学专业课主要有声学基础、理论声学、声学实验等基础课程,具有声学研究生专业培养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一般会开设固体中声场与波、非线性声学、声学进展、计算声学、声辐射原理等专业课程。

四、结论

声音无处不在,声学是研究媒质中机械波(即声波)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声波的产生、接收、转换和声波的各种效应。[5]我国开展声学研究有较好的基础,声学学科领域的研究要以应用技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为特点。国内高校和一些科研机构需要维持一定数量的从事声学研究和教学的高层次人才,开设的课程应能够反映声学发展的国际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所培养的声学科技人员应具有坚实、系统的声学理论基础和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应的现代声学实验技术。总而言之,只要对我国今后声学研究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并适当增加投入,就能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做出具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

[ 注 释 ]

[1] 马大猷,杨训仁.声学漫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2] 许肖梅.声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宋文淼,王建英.谐振腔中的亥姆霍兹定理及电磁场的本征函数展开问题[J].电子与信息学报,1989(5):518-527.

[4] 韩开锋.《弹性波动力学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体会[J].大学教育,2012(9):118-119.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影响物理;成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R445-4【文献标识码】A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478-02

1引言

人体成像包括对健康人的成像和对病人的成像,对于前者的成像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后者主要用于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是医学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包括了所有人体成像。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模态按照成像时使用的物质波不同,分为X射线成像、γ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

2对目前各种医学成像模态现状的分析

2.1X射线成像

X射线成像模态分为平面X射线成像和断层成像。人体不同器官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可以用组织密度进行表征,因此,可以利用平面x射线、x射线照相术对人体内脏器官和骨骼的损伤和病灶进行诊断和定位,同时也把胶片带进了医学领域。随着x射线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x射线的血管造影术和其他脏器的专用x线机相继诞生,扩大了x射线成像的应用范围。平面x射线成像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数字化的x光机技术其中,x线机是全世界的发展方向,但是其价格使得大多数用户望而怯步。

作为传统影像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成像模式之一的x射线断层成像,其速度对于心脏动态成像完全没有问题,加上显像增强剂,还可以对用于血管病变及其血脑屏障是否被病灶破坏进行检查,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当前,三维控件x射线断层成像的实验室样机已经问世,将会为x射线成像带来新的生命力。

2.2核磁共振成像

目前,各种各样的核磁共振设备产品已经大量进入市场。核磁共振成像集中体现了各种高新技术在医学成像设备中的应用。目前核磁共振主要应用包括人脑认知功能成像,用于揭示大脑工具机制的认知心理实验测量。

2.3核医学成像

核医学成像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种方式。目前,以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成像和正电子断层成像为主,为动物正电子断层成像主要是用于基础研究,而平面的γ相机已经处于被淘汰的水平。

核医学成像设备可以定量地检测到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大分子运动紊乱继而引起的脏器功能变化,例如代谢紊乱、血流变化等。这是其他设备如超声波检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临床医学上所说的早期诊断,核医学影像设备能够快速发展归功于此。但是核医学成像存在空间分辨率差、病理和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很难准确定位的确定,因此,还需要医学物理工作的不懈努力。

2.4超声波成像

超声波是非电离辐射的成像模态,以二维成像的功能为主,也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类产品。超声波成像由于其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多以在诊断、介入治疗和预后影像检测中得到发展。目前,超声波设备已有超过x射线成像的势头。同样,超声波成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图像对比度差、信噪比不好、图像的重复性依赖于操作人员等。

3关于医学软件问题

3.1基本情况分析

成像的硬件设备要完成功能离不开医学软件的支持,对于这些医学软件按照和硬件设备的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工作和硬件紧密结合的软件。主要功能是负责成像设备的运动控制,对数据的采集,图像预处理和重建,完成数据分析。

第二层,主要负责对医疗器械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软件。这种软件的应用需要来自医学物理人员,软件编程人员和医生三方的合作,目前,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这种三方合作机制,这类软件应用情况明显滞后。

第三层,主要功能是完成医学信息的整合的软件,用于医疗过程中医疗信息,医学工作的管理。例如PACS。这种软件也需要医生的参与,但是并没有依赖性。

3.2PACS

PACS是医疗发展信息化的体现,是医学影像技术集成管理和开拓影像资源应用范围的重要技术手段。PACS将医学影像中的各种软件和图像工作站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局域网中的节点,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不同科室的医生在完成对病人的信息收集和诊断后可以完成信息的录入。还可以利用商业设备上采集的数据运用于病人的诊疗中,结合数据和医学影像,对诊断信息综合处理,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4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学科今后的发展

虽然存在各种不同的医学影像模态,但是目标只有一个,即为了更好的进行医学研究诊断,随着物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会随之提高。为了更好的为医疗服务,在今后的发展中,医学影响物理和技术学科还需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用于成像的物质波产生装置还需要不断进行提升,为更好的满足成像需求,在提高波源产生物质波的同时,还需要改变物质波的束流品质;

第二,将物质波和人体组织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模型化,为减少误诊率和定位误差,把模型参数的最佳化,改善从影像中提取信息的质量和速度。同时努力消除探测中的噪声和伪影;

第三,把探测的信号收集,放大、成形实现数字化;

第四,为满足影像诊断和治疗中的监督需要,高质量的实现图像重建和显示等。

在科学技术方面,开展医学影像在脑功能成像研究中的应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等,有利于拓宽医学影像的市场。

5结语

本文介绍了当今主流的几种医学成像技术,对各种成像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对日后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那些为医疗服务的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随着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服务行业的科学化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浩,施红,陈伟炜,俞允,林多,许茜,俞向梅,洪全兴,魏国强.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7篇

摘要:医学超声影像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从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转变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建设四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医学;超声影像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31-02

随着医学超声影像技术不断的发展,超声造影、三维超声、弹性成像、腔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诊断与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超声影像成为一种全新的诊疗学科,与外科学、肿瘤学、微创医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临床对超声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以及诊断范畴拓宽,导致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大幅上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医学超声影像技术发展和专业学科的发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是从事超声影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课题。

一、改善超声影像学教学方法

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可采用教授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启发、实习等多种方法,以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过去多采用教师教授为主的方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超声影像学内容学生不易接受难于理解,学习兴趣不高;当前以案例教学、研讨互动、情景模拟等方法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学超声影像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包含各系统、器官的理论基础和超声图像的识别,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其内在联系,不能认为课程标准要求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学生初次接触超声图像,很难把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联系,可视化超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概念转换,建立人体器官解剖断面图像与超声图像间的立体思维概念,改变单纯平面思维概念,帮助学生加强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转变。为了真正体现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教学特点,不断的丰富超声影像图库,插入大量的典型超声声像图、对比结构解剖图,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插入简短的三维超声动态图像。因此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生动,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内容。

医学超声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学生一对一互动操作练习,通过自身练习来体会和学习正常声像图。对于异常超声声像图的学习,我们建立了超声图像库和可视化超声实践教学软件系统,组成超声诊断典型病例的声像图资料库,所选病例图片均按疾病分为心脏及血管、腹部、妇产、小器官等,充分利用学生第3年学习的时机,由带教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软件系统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用于W生示教。

二、改进超声影像学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来评价,首先我们应明确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检验教学效果,制定评判标准,结合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成果),按照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评价、同事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领导评价等多种方式,采用纸笔评价或网络评价。对于医学超声影像学课程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过去多采用理论课考核成绩占100%,现使用考核形式为期末理论笔试考核成绩占70%,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占30%,包括上机动手操作、典型病例思考与分析、以及检查报告的书写完整性和规范性。

三、转变教学模式

常见教学模式类型有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以教育教学民主为中心的温和型、以学生为中心的松散放任型、以程序模式为主的管理型。医学超声影像学理论课内容抽象,学生不容易听懂,对超声图片的理解难度大,所以需要将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概念转换,建立人体器官解剖断面图像与超声图像间的立体思维概念,我们通常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结合以教育教学民主为中心的温和型融合教学模式。

过去采取“4+1”的教学模式,即前四年公共课、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最后一年进行实习。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学校总体培养方案,为使医学超声影像学教学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及本学科教学实践,安排第七学期学生在接受理论课学习的同时,穿插性的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并专门配置超声诊断仪用于教学,老师可以一对一的进行教学演示和指导,学生可以随时亲自动手操作,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更加密切。

在第八、期实践教学实习,比传统实践教学安排提前一个学期,不仅体现了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的理念,又避免了学生考研、就业等社会因素对实习的影响,第十学期采取个性化强化培养,使学生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师资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师资是关键。师资力量建设应满足学科发展建设的需要;满足专业和专业特色凝练的需要;满足科研工作上水平的需要;满足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师资力量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我们师资力量薄弱,仅2―3名理论课教师,现师资队伍不断强大、结构更加完善合理。

1.加强理论课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积极引进超声医学高学历人才,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积极加强对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不仅具有扎实的超声医学知识,及时掌握超声医学的新技术、新方法,还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时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乐于奉献、忠于职守、严谨求实、率先垂范,创造性地做好教学工作,充当教育教学改革的中流砥柱。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分实验室和医院,医院工作的重点仍然是临床工作,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沟通和交流,提高实践教学基地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源,努力提高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的效果。

总之,医学超声影像学现按照各系统疾病来介绍相关影像检查技术。医学超声影像学科已开始按照系统划分亚专业组,这不仅可提高临床诊断水平,还将为医学影像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游岚岚,朱小虎,查晓霞,等.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论坛,2011,8(11).

[2]李颖嘉,文戈,严静东,等.网络环境下超声影像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5).

收稿日期:2016-12-01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zdjy079)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8篇

这是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烟台东部新区一个诞生传奇的地方;

这是一所山东省政府30多年来唯一批准新建的烟威地区首家省属大型三级综合医院;

这是一所“传承七十年山大医学血脉,守护一千万胶东人民健康”,彰显了高等院校的责任和担当的大学直属附属医院;

这更是山东省政府一切为了百姓的健康福祉,送给一千万胶东人民的盛世大礼。

2014年盛夏,在这个火热奔放的季节,位于蓝色经济区的烟台,这座海滨城市迎来了一个激情澎湃的日子――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新院正式投入使用!

蓝色脉动,造福1000万烟威百姓。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是滨州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由滨州医学院和牟平区政府合作建设。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新院投入使用,将为优化烟威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提高医疗卫生质量和水平、促进烟台东部新区建设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滨医烟台附院新院启用后,将面向社会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应急救助等综合服务,承担滨州医学院等高校临床教学任务,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培养卫生专业人才;医院将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建设具有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服务的现代化、人性化、国际化大型三级综合医院,打造胶东半岛医疗、教学、科研和健康服务中心。

作为山东省政府30多年来唯一批准新建的省属三级综合医院,滨医烟台附院是山东省政府着眼提升烟台东部新区医疗服务功能实施的一项健康惠民工程。重任在肩,对于滨医烟台附院人来说,是肯定和信任,更是责任和担当!

上篇:奇葩,在这里绽放

从滨州到烟台从大河到大海――

怀开启大视野

有一份深沉的情怀,萦系着胶东地区1000万百姓。

有一种历史的担当,引领着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秉承“仁心妙术”校训精神,滨州医学院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将服务地方和社会的主线贯穿于学校的办学方针和未来发展规划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这不仅体现了一种发展的智慧和战略,更彰显了一种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滨州医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46年的原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60余年的发展历程,几代滨州医学院人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已发展成为一所医学学科齐全、办学条件完善、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省属本科医学院校。独立办学近40年来,滨州医学院为社会培养了75000多名各类医学及医学相关人才,打造了“作风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毕业生品牌,为区域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历史潮流,智者先,勇者达。在蓝黄战略之前,立足滨州的滨州医学院人就将发展的眼光盯向了胶东那片蓝色的海域。他们认识到,烟台作为全国最早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地域优势明显,将主校区设在烟台,对于师资的引进以及生源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9月,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投入使用。自此,从滨州到烟台,从内陆到沿海,从黄河三角洲到渤海、黄海,滨州医学院人高瞻远瞩,以极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启了主动服务区域蓝黄两区经济发展,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

怀开启大视野。作为烟威地区唯一的医学高等本科院校,为了更好地改善民生,改善当地的医疗环境,服务烟威地区1000多万人口,依托高等院校的优势资源,滨州医学院决定筹谋建设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并相继获得了上级部门的批示和支持――

2006年4月,韩寓群省长在《关于建设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的请示》上作出重要批示;

2007年,山东省发改委同意在烟台市莱山区建设滨医烟台附院;

2010年6月由滨州医学院与烟台市牟平区人民政府合作,整合牟平人民医院共建滨医烟台附院;

2011年12月,省发改委同意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项目建设地点变更到牟平区;

2012年4月,山东省卫生厅同意设置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为省属三级综合医院;

2013年5月,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文件批复,同意设立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为滨州医学院所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这就是对一所医学院校办学建院的肯定和信任!

新形势下,滨州医学院党委确立了“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和“一个战略目标、五个战略支点”的发展思路――“一体”即山东半岛,“两翼”即胶东半岛、黄河三角洲两个区域,“一个战略目标”即建设国内知名医药大学,“五个战略支点”即人才队伍建设、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开放合作办学、社会服务、深化改革。新起点,开启新征程,生发强大的能量。滨医烟台校区及烟台附属医院的建设发展,填补了烟威地区没有高等医学院校、没有省属大型医疗机构的空白,成为烟威地区乃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投入,

从规模层次到设施装备――

高标准高起点成就高品质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美丽的海岸线――烟台市东部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坐落于烟台与威海两市之间,周边交通干线四通八达,北邻青荣城际高铁、荣乌高速,距烟台莱山国际机场、烟台火车站车程约30分钟。

迅捷高速的交通条件,为高端医院大范围服务提供了便利。

而这,仅仅是滨医烟台附院优势资源的其中之一。

应天时,享地利,建人和。处于国家蓝色战略框架内,滨医烟台附院在建院之初就坐拥烟威地区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并造就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先机――

作为山东省政府30年来唯一批准的省属三级综合医院,烟台附院有滨州医学院这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平台支撑,可以依托利用医学院校的人才、科研等优势资源,形成烟威地区其它医院无法比拟的优势;医院处于烟威重点发展、最有前途的区域,交通便利,群众就医便利,不存在其它地处闹市区的同级别医院进出拥堵、停车难等等造成看病难的因素。

而医院建设的高起点、超前谋划,又使医院在未来的发展中先声夺人,高人一筹――

2010年9月28日,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开工奠基,新院建设正式拉开序幕。如今,经过近四年的建设,烟威地区第一家省属大型三级综合医院正式投入使用,计划开放床位2200张;已建成使用的滨医烟台附院新院区占地256亩,总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建设门诊医技楼5层,5万平方米;综合病房楼23层,12万平方米;肿瘤中心1.7万平方米;后勤楼0.4万平方米;地下车库1.9万平方米等,此外,新院东侧预留了充足的未来发展空间。院区内设有直径20m的直升机停机坪,可为烟威地区海上救援活动提供便利。

富足的发展空间,让烟台附院未来可以建成以医院为核心的医疗健康产业链。避免了由于空间不足只能就医院而论医院,难以扩大产业链,难以形成新型医疗保健模式――医疗综合体的困境。

不仅如此。新医院没有其它医院形成的各种积弊,在人才引进、学科发展、技术提升等方面能够放开手脚、全心投入,形成一所省属三级综合医院的强大力量。

而这些,足以让新生的滨医烟台附院成为引领和示范区域医疗的先锋!

高起点高标准成就高品质。在烟台附院新院区,仅从综合病房楼每个病房的硬件设置,就可以看出医院规划设计和建设的高标准和高起点――每个病房床头和房间门口都设置了呼叫系统彩色液晶显示屏,该呼叫系统取代了传统的床头卡,待机界面可显示丰富的护理内容,无需手动切换,如床位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时间、住院号、诊断、病情、医保类型、责任医生、责任护士、陪护、手术时间等,同时可提供医护患信息查询,如“每日观察”、“医嘱提醒”、“费用详单”、“用药明细”、“医生信息”等,还可设置护理级别、药物过敏、饮食类别、计量方式、隔离、卧床等文字标识,为病人和医护工作者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查询功能,充分展现了现代化、信息化医院的特征。

作为山东省政府的一项健康惠民工程,烟台附院也是烟台市重点民生工程,医院的建设得到了省政府和上级部门,以及烟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医院的规划建设能够高速度高质量地顺利实施。

高品质还来自于医院管理层的高端定位。为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加快医院建设进度,2013年11月,滨州医学院批准烟台附院组建第一届理事会,标志医院在省属公立医院中率先探索性地实行了法人治理结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这对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的改革发展和全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医院还成立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咨询委员,为医院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014年4月10-12日,烟台附院医院管理考察团远赴江浙,参观学习了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院、无锡市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对医院内涵管理、服务流程,尤其是信息化建设进行系统考察学习。

2014年4月13日医院又邀请了“金算盘”软件公司围绕医院绩效管理应用软件开发举办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地方名院多年积累的先进经验,有关人员更新了医院管理、绩效考核激励、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和思路,为新院启用引进活力,向更高层次看齐增添了动力……

这就是眼界,这就是高度!

从滨医精神到烟台附院文化,

从传承到创新――

一所大学附院的品格

那是一条大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千年的积淀,成其深沉厚重;

那是一片海,纳百川,融细流,故能成其大。于是,在它蓝色的涌动里,生发无限生机活力。

作为蓝黄两区唯一的高等医学院校,滨州医学院人秉承“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滨医精神,将黄河文化的坚韧执著与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结合起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学校每年为“蓝黄”两区培训医疗卫生人才及管理干部200余人,完成技能培训2000余人次。

充分发挥人才、科技、资源优势,实施了服务滨州行动计划、服务烟台行动计划,与地方政府13个部门实行全面对接,在发展战略咨询、研究机构共建、科技联合攻关、紧缺人才培养、干部挂职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合作;充分发挥直属附属医院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为驻地及周边地区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特别是在抗击非典和禽流感、口蹄疫、手足口病防控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所医学院校服务烟威、服务胶东健康事业的重要载体,滨医烟台附院的1000多名职工,骨子里既传承了七十年山大的医学血脉,又融进了滨医精神的因子,还涌动着海洋文化的精髓。他们承载着滨州医学院17000多名师生的愿望,1000万胶东人民的渴盼,从烟台附院筹谋规划到建成使用,一直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构建着烟台附院美好的明天。

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在美丽的海岸线旁边,滨医烟台附院人开启了跨越赶超的宏大梦想。

自2010年滨州医学院与牟平区人民政府签订联合建设烟台附属医院协议以来,烟台附院院领导杨军、孙祥军、李祖成、孙书勤、庞玉成、陈方民、孙经武、杨宗武、杨志诚、韩勇等一班人带领全院广大干部职工,发扬“5+2”“白加黑”的工作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全面提升医院管理和业务技术水平。

医院新院区建设在面临着资金匮乏、征迁困难、人才不足的情况下,仅用3年多的时间就全面建成,并且获得了“山东省优质结构杯”工程。

这,就是奋进的力量;这,就是滨医精神焕发的生机活力!看,那一个个不惧艰难的身影,为了医院的明天凝神聚气,拼搏进取――他们中既有为新医院的创立奠定基础、功不可没的原牟平区医院的职工,又有为了新医院的建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滨州附院及医学院的职工,更有从全国各大城市引进的优秀的专家学者,还有近几年新招聘来的新生力量……

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不同的文化与地域背景,彼此交融,相互鼓舞,为了他们心中共同的目标――让新院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拼搏进取中,滨医烟台附院人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品格和文化特色,那就是开放包容、创新进取!而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一所服务胶东人民的省属三级综合性医院正大踏步迈向未来!

中篇:英才,在这里集结

作为烟威地区唯一一所省属大型综合医院、大学直属医院,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无疑已经集众多亮点和优势于一身。然而,滨医烟台附院人知道,要真正把医院建设成一流的三级大院,让政府满意,让胶东百姓放心和认可,要做的工作远不是盖几座大楼、进多少设备那么简单。

求精,求高,求实。在一步步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医院逐步确立了“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化省属大型综合医院,打造胶东半岛医疗、教学、科研和健康服务中心”作为愿景,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标准,招贤纳才,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专科,为胶东1000万百姓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汇聚 医学精英声名赫赫

2014年3月11日,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隆重举行与山东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医学人才高级培训班开班典礼。

本次培训班的开办是山东大学和烟台附院进行的首次战略性合作,是解决烟台附院医学高端人才短缺问题而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

这是滨医烟台附院加大人才自身培养的一个缩影。医院与山东大学达成协议,在附院联合办班培养在职博士,这是烟威地区唯一的一个在职博士培养班,一期学员为50人。三年后会每年培养出自己的博士40人以上。五年内争取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引入博士后在医院流动,此举将会极大地提升医院的影响力,同时可较好解决医院高素质人才缺乏问题。

不仅是借力高端夯实自身根基,培养带动人才成长,滨医烟台附院还殚精竭虑引进人才。而人才纷至沓来,根本缘由在于滨医烟台附院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在于惜才爱才的良好氛围,以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带学科集群建设。

古人云,天下之要,人才而已。对于医院来说,人才资源始终是第一驱动要素和动力源泉。为了形成人才高地,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服务,医院以多种形式培养人才,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人才引进及培养模式,外部引进与自我培养并重,多渠道多方式的培养模式旨在让每个职工都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加速自身成长和素质提高。

同时,滨州医学院也加大对烟台附院的支持力度,先后派出5批专家来院指导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多名教授成为烟台附院常驻专家。滨医附院精心选派的专家作为省级医院的名医教授,以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严谨的学风、忘我的工作作风展示了大学附院的综合素质,带动了烟台附院管理理念、服务意识的更新,人员综合素质、技术水平和医院服务能力的全面提高。

不拘一格引才聚才,不遗余力招聘人才。近几年,烟台附院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各学科名医。医院出台了《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健康报》、《大众日报》及中国医疗人才网、胶东在线等媒体人才招聘启事,并着力解决人才在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的难题,为人才全心投入工作提供了全方位保障。近几年医院引进了一批人才和团队,有的还是国内顶尖的人才。如2013年春末夏初,全省著名心脏介入杰出专家张明哲教授,带领其团队加盟滨医烟台附院。

人才,是一所医院技术实力的标志和金字招牌。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如今,滨医烟台附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拥有副高级职称以上141人,博士13人,硕士159人,硕士生导师26人。部级学会(协会)常委、委员7人,省级学会(协会)副主任委员、常委、委员、理事39人,市级学会(协会)副主任委员、常委、委员60余人。

大医精诚。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说明这所医院的人才队伍的含金量,让我们再来看一下那些在业界声名赫赫的大医之名――

一、杨军: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院长,全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山东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学科领军人物,师从我国神经外科创始人及开拓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院士,常年在全国百家省市级大医院会诊及指导神经外科手术与治疗。每年开展神外手术500多台,他带领开展的各种脑肿瘤疑难、复杂手术等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业界遐迩闻名。

专长:颅底病变及脑胶质瘤、脑血管等基础与临床研究,擅于颅底病变如岩斜脑膜瘤、颅咽管瘤、丘脑肿瘤、脑干肿瘤及听神经瘤等高、精、尖手术及复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脊髓病变、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疼、癫痫等疾病的治疗,对复杂、严重颅脑外伤的救治有丰富的经验。

二、杨志诚: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修复重建组委员,山东省口腔医学会理事。主持或参与部级、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6项,发表中华系列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

专长:头颈部各类肿瘤的根治手术,头颈部各种缺损的修复与功能性重建,牙颌面畸形的正颌外科手术,颌面部创伤骨折的整复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俗称鼾症)的多平面联合手术治疗,牙槽外科各类手术,疑难牙齿的拔除,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三叉神经的诊断和治疗。

三、张明哲:心血管介入专家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长期从事心血管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血管内超声、房颤射频消融、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专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尤其专长介入心脏病学的诊治工作,包括疑难冠脉介入如冠脉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等。其中血管内超声、房颤射频消融、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器(ICD)3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四、韩珂:滨医烟台附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曾完成滨州地区首例肺癌的支气管袖状切除术。擅长心脏缺损修补、各种瓣膜置换及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至今完成各类心脏手术1000余例。

专长:各类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矫正、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及成形术、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心脏肿瘤与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以及风湿瓣膜病瓣膜置换同期Atricure房颤射频消融术。

五、张少成: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骨科首席专家,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附属长海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脊髓损伤治疗和神经功能重建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和周围神经移位嫁接术重建陈旧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国际著名学者,是神经侧缝合法的首创者。

专长:骨坏死、骨缺损的治疗和骨关节损伤、严重创伤的修复重建,在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显微外科手外科,以及断肢再植、手指再造等领域有较深的造诣。

六、李善会:滨医烟台附院骨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长:各种骨科疾患的诊断治疗。骨与关节疾病如增生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股骨头坏死、髋关节膝关节置换、脊柱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对各种创伤四肢复杂的骨折手术治疗及疑难重症疾病的诊断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方法和技巧。

七、张风进: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会烟台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视光学管理委员会委员、烟台市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拔尖人才、烟台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

专长:对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斜视、弱视的诊治有独创的经验。现在每年成功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千余例,至今已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近万例;同时,也是我国第一批开展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远视、散光眼的著名专家之一,已成功施行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远视、散光眼患者两万余例,成功指导省内外近二十家医院开展准分子激光手术。

八、金勇君:滨医烟台附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内科分会委员。

专长:糖尿病、甲状腺、肥胖、骨质疏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痛风、血脂异常等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Endocrinol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Gene、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肿瘤杂志等知名刊物上发表三十余篇论文,包括6篇SCI收录的论文。获得了山东省优秀医学论文奖、滨州市青年科技奖、滨州市科技进步奖、滨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滨州医学院科技进步奖等殊荣。

九、于亮:滨医烟台附院肿瘤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医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协作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中西医结合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放射医师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科医师分会委员。

专长:擅长恶性肿瘤的放、化疗及肿瘤的早期诊断。尤其专攻于肺癌、乳腺癌、淋巴瘤、头颈部肿瘤的综合、规范的个体化治疗。在烟威地区率先开展调强适形放疗及中心精确放疗,多年来开展的三阶梯镇痛疗法及小剂量化疗结合放疗对减轻晚期患者疼痛尤其骨转移癌疼痛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开展的“静脉与胸腔双路化疗控制胸水”、“胸腔及心包穿刺置管术并行腔内化疗”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对控制胸水及心包积液取得了理想效果,提高了肿瘤病人的缓解率和治愈率。

十、王淑荣:滨医烟台附院超声医学科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影像教研室主任。

专长:近年来以超声介入为主要研究方向,超声引导下各类组织穿刺活检,各类囊肿硬化治疗,各类脓肿,胸腹腔、心包置管,胆管、胆囊置管,肾盂置管等,特别是在急症超声介入的应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微波/射频消融治疗,超声引导下乳腺良性肿瘤旋切治疗,各类恶性肿瘤(肝癌、肾癌等)的微波/射频消融治疗以及粒子植入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填补了院内多项空白,部分项目填补了市内及省内空白,其中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十一、王兆杰:博士,主任医师,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细胞生物治疗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创伤骨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学会骨科分会委员,贵州省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珠海市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珠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副主任委员,珠海市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珠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北大核心期刊)副主编,《西部医学》杂志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和《中华实验外科杂志》执行编委。

专长:独立完成带血管的皮瓣、肌瓣及骨移植,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镜手术,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加TLIF手术,颈胸腰椎前路或后路脊髓减压及植骨内固定术,经皮椎体成形术,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髋臼、骨盆和四肢长骨折各种钢板及带锁髓内钉固定术,骨肿瘤保肢手术等。现工作和研究的重点是软骨组织工程、干细胞生物治疗技术、骨质疏松性骨折病理机制及围手术期正确处理、骨科微创技术如关节镜、PVP技术的开展。

十二、于国放:山东大学医学教授,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省立医院超声诊疗科主任。中国卫计委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组专家,中国介入超声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学分会常委,山东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医学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会第一届超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亚健康防治科学研究会会长。

专长:山东省最早从事超声医学诊疗工作的专家之一,在甲状腺及乳腺超声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在国内外超声医学界享有盛名。

国内顶尖人才齐聚滨医烟台附院,无疑为滨医烟台附院的技术实力再添重砝码。他们的到来,加快了医院人才、学科建设的步伐。

人才荟萃,群贤毕至。而一大批高精尖的医疗设备,更为人才的成长、技术的创新插上了翅膀。新院引进德国西门子3.0T磁共振、256层螺旋CT、瑞典医科达直线加速器、数字化血管造影机、平板数字胃肠机、数字化X光机、移动C型臂X光机、丹麦IVF工作站、西门子AptioAutomation自动化检测流水线等国内外先进医疗设备860余台(套)。优良的医护专家以及先进的医学设备,为的就是给患者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就医环境,同时也是更好服务患者的前提和保障。

一大批具有精湛医疗技术和高尚医德的精诚医者、优秀专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行技术创新和科研攻关,奠定了滨医烟台附院这所省属三级大院的根基;而随着派往国内著名专家门下学习的一批医生的陆续归来,与日本、韩国大型医院的业务合作逐步展开,滨医烟台附院的人才队伍建设五年、十年规划的出台,学科建设规划已基本确定,省属大型综合医院雏形逐步呈现!

力求高端 优势学科实力凸显

2013年底,滨医烟台附院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神经外科山东大学教授、博士与博士后导师张庆林教授,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少成,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主任、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张传森等8位专家担任专家委员会委员。专家们亲身带教,悉心指导,热情服务,对于医院人才、学科的快速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专家咨询委员会实际上是医院的一项管理举措,旨在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由于他们在各个医学领域的特殊贡献,加上高尚的医德医风,他们的到来,毋庸置疑对滨医烟台附院这所新开业医院的管理理念、人才培养、学科进步意义重大。”烟台附院院长杨军告诉我们。

还有,像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口腔科以及神经内科、内分泌科、骨科、普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肿瘤科、康复医学科、ICU等20余名国内一流专家,构建起由200余名教授、博士组成的主力医疗团队,形成了一批高层次专业学科,保障了医院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

医院不仅以学科带头人引进促学科建设,还以多种形式加快学科进步。2013年,滨医烟台附院遴选出神经外科、骨科、眼科3个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新院建设项目部3个科研创新团队进行重点培育;医院派出15名年轻技术骨干到北京、上海等大医院进行定向培养;继续与滨州医学院联合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医院还推行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举行了恶性肿瘤患者多学科联合会诊;定期组织各医学管理委员会会议,加强了学科间横向联系。

充分利用高等医学院校的优势资源,滨州医学院影像医学、中医学、呼吸内科等专业的教授专家定期来院坐诊,滨州附院派出了第5批专家团队常驻医院。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举办了2013年鲁东心血管病论坛暨心力衰竭诊治新进展学术会议,承办了山东省第十八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及内分泌、病理、眼科等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邀请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法国孔泰大学贝藏松医学院等国外专家学者来院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国内各知名院校的专家、教授定期来院进行学术讲座、手术指导,提升了学术交流层次,营造了浓厚学术氛围。

定位一流,力求高端。如今,滨医烟台附院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专科特色的优势学科,如神经外科、心内科、肿瘤科、骨科、放射科、生殖科、口腔科等等,有的甚至已达到了国内一流,对区域医疗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而随着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出台,滨医烟台附院学科建设的轨迹日益清晰。“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兼顾客观评价指标和医疗联合体学科发展总体布局,三年内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并重,跻身三甲行列,立稳半岛、省内知名,遴选12-15个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预备15-20个市级重点学科建设梯队。五年内省级重点有突破,力争有5-10个专业达到省级重点……”

立意高远,这就是一所大院的责任和担当!

医疗团队精益求精,高新前沿技术惠及胶东百姓。

2014年3月21日,滨医烟台附院心外科主任韩珂教授亲自主持,在实施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为患者实施心脏瓣膜生物瓣置换、瓣膜成型综合修复术,手术顺利完成。该手术在医院的独立成功实施,标志着医院填补了一项技术空白。

2014年5月,心内科再传捷报:张明哲主任带领魏静、曲辅政等医护人员,历时1小时,为一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成功实施了CRTD手术,解病人于倒悬,再一次填补了医院空白。

近期,医院口腔外科成功开展了一例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修复手术,再次填补了医院技术空白;口腔科在杨志诚教授的带领下,更新理念,着力高层次团队建设,以开展高新技术项目为突破口,不断开拓学科发展新领域,全力打造胶东半岛一流水平的口腔中心。

也是在5月,滨医烟台附院院长、神经外科专家杨军教授运用世界最先进的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技术,为一名颅内深部运动区肿瘤患者成功施行颅内肿瘤切除术,取得了理想的手术效果。杨军教授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烟台附院神经外科广泛开展了多项高难技术,突破了一项又一项手术难关,为众多疑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在胶东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

长袖善舞,技高一筹。神经外科、心内科、心外科、胸外科、口腔颌面外科、骨科、肿瘤科、血液科、眼科、神经内科等学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攻克一道道难关险区,填补医院乃至区域医疗技术空白。专家们精诚的品行被传为佳话,慕名前来的疑难重症患者越来越多,病区爆满,甚至出现远道病人住旅馆等候床位的情况。

与此同时,医院的新技术、新项目硕果累累――心血管内科的“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二类医疗技术)”通过了省卫生厅批准,骨科的“髋关节置换技术”项目向省卫生厅进行了申报。

2013年全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7项,其中心胸外科开展的体外循环下左心室粘瘤切除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脊柱外科开展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普外一科开展的单孔腹腔镜技术,耳鼻喉科开展的乳突根治+鼓室成形+人工听骨置入术等填补了院内空白,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神经外科在杨军院长的带领下,在岩斜脑膜瘤、岩骨尖脑膜瘤等高难度、疑难病技术方面实现新突破,开展动脉瘤夹闭36例,继续保持了在烟威地区的领先水平。

心血管内科由张明哲主任带领,自主开展了射频消融术7例,安装永久起搏器16例、临时起搏器3例,冠脉造影+PCI338例,较2012年增加了136例。

滨医烟台附院的高技术硬实力魅力初现!

当然,前沿高新技术的研发,技术水平的提升,最终受益的是胶东万千苍生!

为百姓诊治大病,解疑难病症,解民忧,解民困苦,这也正是这所烟威地区唯一省属医疗机构的初衷。

早在2010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与滨医烟台附院超声微创诊疗合作中心在烟台附院成立。超声微创诊疗合作中心的成立,确立了医院在全省超声介入诊疗领域的领先地位。

如今,在专业学科领域,滨医烟台附院的微创手术总体水平位于全市前列,超声介入治疗和心理诊疗跃居省内综合医院前列,各专业学科也在不断引进新技术,积极开展一些难度大、较复杂的手术。医院利用科技优势和牟平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不仅能改变烟台没有省属大型综合医院的现状,也将与市内原有三级医院形成互补和竞争,有利于优化全市卫生资源布局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促进烟台市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科建设魅力四射,技术创新惠及百姓。为了更好地服务胶东百姓,发挥一家省属大型三级综合医院的先锋示范作用,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定位和医学中心建设做出了明确的规划:

一是充分利用烟台市牟平人民医院老院的区位优势和现有资源,申请成立“烟台市老年病医院”和“烟台市康复病医院”,并统筹学校资源,申报老年医学及相关专业,为国家培养和输送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及管理人才;

二是以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为依托,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医疗康复、保健休闲于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健康产业示范区,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融入蓝色海洋,着力构建胶东医疗屏障,这就是一所大学医院的情怀!

下篇:爱心,在这里传递

“铺下身子,认真倾听群众意见,为群众办事,办好事。作为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我们要彰显公益本色,整合优势资源,把最好的医疗服务奉献给百姓,奉献给最需要的人群。这也正是我们践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最佳方式。”谈到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的服务理念,党委书记孙祥军说。

医学专家义诊进社区

把服务送至百姓身边

2014年3月22日一大早,小周就在前七夼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候着专家们的到来。昨天他在《今日莱山》上得到消息,今天上午,来自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的专家要来小区义诊,而且还要对年迈体弱的患者上门进行体检服务,很是高兴。特别是看到专家团队中还有心血管专业的省内著名专家,更是喜出望外,自己的奶奶患有严重心脏病卧床多年,这次终于不必搀扶着老人在医院门诊大厅里排长队等候看病了!

当得知上门义诊的专家张明哲是中国心力衰竭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内一流的心脏介入专家时,小周惊喜万分:“这么大的专家真的要给我们上门服务吗?”王大妈已年近八十,曾做过介入手术,然而治疗效果不佳。张明哲主任为她认真听诊,耐心询问病史,仔细查看了刚在床旁做出的心电图,他宽慰老人说您的病还能治疗,让老人充满信心不要放弃,最后张明哲主任还对她的用药进行了指导。病人及家属都对张明哲主任的耐心指导非常感谢。

为将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基层百姓,实现学校、医院、地方共建目标,为区域百姓送健康送幸福,莱山团区委联合滨州医学院团委与烟台附院团委,于3月22日在莱山前七夼社区开展了“滨医烟台附院专家义诊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山东省杰出介入专家张明哲教授,内分泌科主任金勇君博士,心胸外科专家高学军,肾内科专家高金祥,中医科专家王恩及医院十余名青年志愿者参加了此次活动。社区及周边500余名居民闻讯来到活动现场,与专家面对面问诊咨询,专家们的高超诊断水平和认真耐心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广大百姓的一致认可。志愿者们还为百姓免费提供血压、血糖和心电图检查,发放健康手册1000余册,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随着专家引进与学科建设的发展,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迅速提高。作为省属大型公立医院,医院秉承公益本色,高度重视并强化公立医院社会服务职能。近年来,医院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义诊、健康讲座、志愿服务及捐赠活动近百次,获益群众达10万人次;为大窑、玉林店、王格庄500余村民免费查体并建立健康档案;对全区各医院、社区乡村诊所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培训;积极实施“白内障复明工程”。

仅三月份以来,医院有关部门就充分利用医院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广泛组织开展下乡义诊、社区服务、健康教育、乡村医生培训等社会服务活动,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成为党落实惠民利民政策的重要保障。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天下”就是胶东百姓的肯定和信赖,就是有了疾病困厄纷至沓来的身影!

施仁心 行妙术

全心服务闪耀人性化光辉

2014年4月8日中午,一位老先生敲开了烟台附院党委副书记李祖成办公室的房门。这是老人第三次来医院找他了。老人原是牟平一中的教师,因为听过李祖成的讲话、看过他的文章,了解到医院的理念和发展方向,有些心里话想说。李祖成看完老人的信后也明白了老人的心愿:老伴患糖尿病,上月在这里眼科住院做了白内障摘除,手术很成功,尤其令老人感动的是医护人员的热诚服务。随后的谈话中,老人历数了近两年老夫妇来医院就医,看到的细节变化和切身感受。

细节一:医生能够细心全面地解释病情和治疗情况,护士热诚周到服务。眼科姜善好主任、骨科李善会主任、内分泌科金勇君主任,他们都很忙,但不论是反应迟钝的老人,抑或是文化不高的农民,他们都能耐心、和气、仔细地讲明白。这次在眼科做手术,分管医生李燕为老人讲医理、病理、药理,虽然因为多年糖尿病导致眼底病变,术后视力恢复不太好,但老人术前就有合理预期,表示理解、感激。护士长周红英和护士魏燕燕、孔馨悦术前术后全程优质服务,关怀体贴胜似亲人。

细节二:几位主任、医生不管多么累,病人及家属多么难沟通,他们总是面带微笑,细心倾听,不烦不乱,热情、沉稳的工作作风让人看了就觉得心里踏实、信任、舒服。

细节三:变化不止在医生、护士身上,其他后勤服务的员工虽然不能为病人看病治病,但内在的提高也在言行中悄然呈现。老人永远不会忘记正月十三早晨,他骑三轮车带老伴来看病,下雪路滑,在内科楼门前,一位保安人员主动上前搀扶,帮老人停车,当老人看完病离开时,又一位保安赶紧过来帮忙,并为老人拂去座椅上的积雪。说到动情处,老人眼里溢出感激的泪花。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对咱们医院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老人对医院的社会价值有独到的见解,并对医院的内涵建设和运营管理提出了宝贵建议。李祖成由衷地感谢老人家对医院的关心和爱护,留下老人的电话,盛情邀请老人做滨医烟台附院的社会监督员。

一位老人,是旁观者,更是患者家属,他的见证和感动来源于这所医院闪耀着人性化光辉的医疗服务过程:如医院质量与服务的持续改进,员工内在素质和优质服务意识的提升;就诊、工作流程不断改进完善,各项服务更加温馨周到;挂号、取药窗口摆上了凳子,方便老人病患;门诊大厅、超声候诊室设置了饮水机,两个病房楼大厅安上了电热水柜;各科室医生、护士主动回访病人,答疑解难、健康指导;社会健康教育主动上门、全面开展……

登高才能望远。为了让患者享受更高层次、更优质的服务,医院相继选派护理骨干远赴新加坡、浙江邵逸夫医院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护理管理理念,切实提高临床护理技术及护理管理水平。此外,护理部结合医院实际,将外出人员的学习成果应用到护理临床实践中,注重发挥每位护士的特长,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护士的专科知识和管理意识,培训护士按各系统进行床边评估,为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洼田饮水实验,让所有护理人员掌握患者病情、进行专科化的交接班等;制定了各级护士培训清单、各类病人的出院指导卡、护士温馨提示卡、当月护士必读。

医院还成立了客户服务部。在电话回访的基础上,客户服务部连续召开住院病人及陪床家属恳谈会,与会人员上千人,真诚、高效的服务赢得了感激、了解和信任,更赢得了医院事业成长的沃土!

一个争相传递的爱心故事和

一所医院的宏大构想

3岁的小茂林身患淋巴瘤,生命垂危。危急时刻,滨州医学院烟台附院全体员工伸出援助之手。

2014年5月16日早晨7点,北京儿童医院血液二科18号病房里暖意融融,滨医烟台附院院长杨军教授及麻醉科刘波主任带着滨医烟台附院全体员工的拳拳爱心――13.5万元爱心捐款,专程从烟台到北京看望确诊为淋巴瘤的小茂林。小茂林的母亲系滨医烟台附院职工于双双,当她双手从杨军院长手中接过捐款时,感动得热泪盈眶。“谢谢好心的同事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于双双激动万分地说。

今年3月,原本健康活泼的小茂林因持续高烧住院,先后在多家医院接受诊治,但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并出现恶化迹象。孩子开始出现全身水肿、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生命岌岌可危。在此期间,进行CT、B超等多项检查,并进行胸部穿刺,疑似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使小茂林的家庭几乎陷入绝望。小茂林的母亲于双双是滨医烟台附院手术室的一名护士,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爱子被病魔无情地吞噬着,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滨医烟台附院相关领导和于双双所在科室得知这一消息,立即组织专家会诊,在确定转往北京儿童医院之后,医院出动救护车,并由两名医护人员一同护送前往。转到北京儿童医院半个月,小茂林的住院治疗让这个家庭花光了所有积蓄,还负债累累。

就在此时,一条为3岁孩子献出爱心的求助信息在港城网民的手机上广泛传播,烟台人纷纷用微信、QQ等为小茂林搭建起一个传递爱心的帮扶平台。

而这场爱心接力的“源头”,正是来自于滨州医学院烟台附院的医护工作者们。4月14日下午,在医院组织倡议下,举行了全院性募捐活动。这次全院共募集善款13.5万元。

爱是心与心的沟通,是心与心的温暖传递。它是一味良药,治愈了多少处于孤苦贫弱中的人们!

医学是有温度的。它的温度就表现在医者面对孤苦贫弱,主动关爱,真情付出,让陌生的变得熟悉,让冰冷的变得温暖,让绝望的燃起希望。

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大爱无疆。作为一所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生命意识与仁爱情怀相辉映是滨医烟台附院人的文化特色。它引领着滨医烟台附院人在日常服务中,将“生活的体验、生命的关怀、人生的哲思、人性的博爱”统一起来,突出医学的人文价值取向,营造了浓郁的医学人文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奉献社会,奋斗不息!

而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个关于医疗联合体的宏大构想在滨医烟台附院人的蓝图中初露锋芒――

总体思路:“一体两翼十一个支撑点,三维立体健康产业链。”一体:滨州医学院医疗联合体;两翼:莱山院区,牟平院区;十一个支撑点:十一个专科医院。三维立体产业链:涉及生命节点的全程护航――从生到老时间横坐标:从生命孕育(生殖医学)到临终关怀(老年医学)时间轴;从头到脚身体纵坐标:从中枢神经到四肢末梢身体全方位全系统的纵向轴;从大到小空间竖坐标:从系统器官到细胞分子的空间竖向轴。按照学校领导规划,滨州医学院(齐鲁医科大学)医疗联合体应该涉及生命节点健康维护的不同纬度、不同层面,真正打造为生命全程护航的健康品牌。

目标任务:到2024年前后,医疗质量达到省内一流水平,成为烟威地区重要的疑难危重疾病诊治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提高,成为烟威地区重要的医学人才培养中心和医学科研创新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医院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与国际全面接轨,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国内知名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

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今在“传承七十年山大医学血脉,守护一千万胶东人民健康”的目标指引下,立足烟威、服务胶东的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和干部职工正向着把滨医烟台附院建设成为一所“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国内知名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的目标加速迅跑……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思维导图;科研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122-03

1 前言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面向工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任何控制系统、检测系统,都以传感器作为系统前端,实现信号采集。没有先进的传感技术,就谈不上稳定、可靠、智能、先进的测控系统。广义的检测技术,包括信号的采集、转换、处理、显示等环节,它是测控系统的灵魂。先进的传感技术,配合先进的检测技术,可实现高精度的信号采集处理。此外,在很多非工科领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也是重要的专业课程,如医学图像处理、医疗器材设计等,都需要先进的传感与检测技术实现医学图像采集、医疗机械动力机构运动控制。再如地理科学、地理信息遥感、多光谱GIS信息获取和处理等,都离不开传感与检测技术。

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特点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其特点主要体现为知识的庞杂性、前续课程的多样性、知识点的离散性、技术的前沿性、内容的交叉性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前续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模电、数电、自动原理,以及机械、计算机、化工等学科的基础课程,学科的交叉、专业的交叉使学生学习本课程难度较大,但又为该课程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基础。该课程在理论上具有一定深度,如误差理论、多种信号处理算法的引入,使该课程具有理论纵深。同时该课程在技术上又具有前沿性,计算机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感器和检测系统的设计向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新型传感器的讲解,对教师知识的前沿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人才,是工科以及非工科本科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1]。尤其对于工科人才培养,应当以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为指南,将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开阔视野、提高技能的学习环境。笔者长期从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以下就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和体会做进一步阐述。

3 思维导图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内容的庞杂性、离散性等特点,使学生在课程内难以理解、消化教学内容。为此,本课程组研究在课程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促进课程内容的条理化,促进学生理解的有序化。思维导图[2]是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提出笔记方法,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将思维导图方式融入学生的课堂讨论中。如对传感器的分类可以让学生讨论,共同画出导图(见图1~图3),把传感器进行各个角度的分类,并渐渐引申出传感器的设计、应用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只是简图,还可以在从多角度进一步扩展、延伸、细化,从而导出传感器各方面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系统化的理解,在掌握传感器知识各个层次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庞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以该联系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充分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将离散的、庞杂的传感器、检测技术教学内容有机综合为一个整体,每个知识节点都可追根溯源,每个分支都可找到对应的根结,并可逐渐引导出整个知识体系的每个节点。学生在分析讨论、笔记过程中,形成了与教师的交互,将思维的逻辑性和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思维的创造性和课程的进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4 以科研促进教学

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每个高校教师应当追求的工作目标。但客观来讲,相比科研的收益来说,教学更多的是付出。如果仅仅依托书本,完成大纲的基本任务,虽也无可厚非,但这样的授课方式就成了纸上谈兵,使学生缺少生产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和学生分享科研中的经验,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桥梁,应当成为高校教师的义务。

笔者在教学中努力将科研中碰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得到的结果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优化了教学效果。如在涡流传感器讲授中,以科研中碰到的基于涡流传感器的焊缝跟踪系统为例,对基于单涡流传感器(见图4)、双涡流传感器(见图5)的焊缝检测系统进行介绍,尤其对传感器的布置、静态时传感器输出信号的规律、动态时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变化、传感器输出信号调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实践表明,学生不但对涡流传感器原理、接口电路设计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对传感器的应用有了感性的认识。

在超声波传感器讲解中,将与企业合作的棉花残膜检测课题的技术与学生分享。目前我国棉区使用的农用地膜多为聚乙烯,残膜机收困难,混杂在籽棉中的残膜给棉花生产加工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给棉纺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在课题上介绍了基于超声波的地膜检测系统,详细讲解了采用声波回波法检测混杂于籽棉的残膜。通过课堂讲解,学生了解了大功率超声波换能器发射及接收电路设计方法,并了解了怎样采用单片机实现回波信号处理及温度补偿。如图6、图7所示,将示波器采集的实验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超声波性质、超声波回波与障碍物的关系等问题的深入认识。

4 总结

笔者认为,改进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引入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并将科研成果和科研经验引入课堂,可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戈雁,石世宏,李岚,等.创造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过程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4(4):51-53.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超声影像;图像采集;模板

1前言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超声影像系统在各个医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通过计算机和通讯网络,完成对超声图像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及传输功能,实现对超声影像资料的高效管理和实时在线利用,既能够为超声科室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又能够高效地提高临床医疗辅助诊断水平[2]。我院于2006年开始超声影像系统的实施与应用,在经过多年应用的基础上,于2012年结合本院自身特点,完成对系统的重新设计与改造,通过系统磨合和不断调试,收到良好应用效果。

2 系统功能

超声影像系统主要包含预约登记与分诊、图像采集、报告书写、审核打印、查询统计等功能,见图1。

图1 超声影像系统流程

2.1预约登记与分诊 门诊或住院医生开具超声检查申请单,系统提取出患者基本信息和申请信息,获取临床症状、体征和临床诊断,判断门诊患者是否交费并对住院患者进行记账,打印检查指引单。分诊护士按照普通、妇科、儿童、三维等类型,根据患者的检查部位把患者分配到各个检查房间,对患者进行预约排队,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如需要憋尿,空腹等)及具体的检查时间。针对特殊情况,比如患者是否是急诊、老人、军人(急诊、老人、军人需要优先安排),为患者分配不同的诊间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约。

2.2图像采集 图像采集是通过视频采集卡将仪器输出的视频信号,按照静态和动态两种模式采集出来并保存到磁盘,作为检查报告的重要参考依据。

静态采集:常规采集模式,采集当前图像,按JPEG算法压缩后保存到磁盘,并上传至图像服务器。

动态采集:对于某些特殊检查需要采用动态采集模式,即采集连续影像,按照AVI格式进行保存,也可通过图像压缩,减少存储空间,提高存储速度。

根据医师习惯和检查需求,超声图像有两种采集方式,手柄式和脚踏式。

手柄式:定制专用USB手柄,每个手柄上分别设有静态和动态采集按钮。通过按压不同按钮进行图像的采集和保存。

脚踏式:定制专用脚踏开关,通过串口与计算机连接,用脚踩压开关即可触发系统,进行静态采集。脚踏式不能采集动态图像。

2.3报告书写 检查完毕,超声医师根据检查情况编辑检查报告,报告分为患者基本信息、检查图像、检查所见和诊断结果。基本信息通过数据库自动提取,检查图像调用存储的图像,检查所见和诊断结果由医师自行编辑。报告模板是本系统的重要功能模块,超声医师事先根据各类疾病的常见描述和诊断建立模板库,按诊断和检查部位采用树状结构展现,书写报告时随时调取相应的模板信息。系统也可调阅患者的历史检查记录,作为诊断参考依据。

2.4审核打印 报告单书写完毕后,由具有审核权限的医师进行审阅,确认书写无误后,输入权限密码,进行确认打印,打印后由诊断医师签字后即可交给患者,检查记录自动归档。

2.5 查询统计 为了便于历史检查记录的查询、调阅和科室的科研教学以及工作量统计,系统提供了按姓名、性别、费别、检查部位、诊断结果、检查医师、检查日期等多种关键字段查询和统计功能,可随时调取患者的检查和图像信息,并对不同的统计结果进行图表分析。

3 系统使用

超声影像系统由于其功能强大,涉及科室多,所以使用时必须严格遵照其流程。由临床科室医生开具电子申请,患者持卡至超声科室登记处登记(门诊患者登记前需先行交费,住院患者登记同时划价记账),打印检查指引单,检查医师根据指引单内容对患者进行相应检查,检查完毕后上传图像并书写报告,报告确认后,临床医生即可调阅相应图像和报告。系统在使用中经常出现特殊情况(如急诊)不能按照上述流程进行操作,往往不经登记就进行检查,这样会导致无法匹配检查号而不能调阅图像和报告的现象,发生类似情况时,应由医师先行检查,图像采集至后台缓冲区,检查完毕后,需补登记并与后台图像进行关联,这样即可正常调阅图像和报告。

4应用效果

超声影像系统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3],通过系统的广泛运用,有效解决了超声影像资料的信息化管理问题,做到资源共享,不仅提高了检查科室和临床科室的工作效率,还为科室日常管理提供参考数据来源,极大的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4]。

5 超声仪器的管理

超声仪器应该安装于平坦的地面,同时保持好干燥、通风和采光较好的空间内,同时附近房间不可有电房、X线室、高压电力输送线路等强电磁干扰的环境。同时也应远离化学物品,防治化学品对仪器的侵蚀。同时超声室内应该装深色的窗帘,避免强光照射仪器。室内要安装稳压电源,空调和去湿设备,湿度保持在70%左右,温度控制再20~30℃,电子交流稳压器的容量在1KW左右。日常要按照操作规则来进行仪器的保养,进行有效的清洁,但是不可用湿布进行擦洗,使用后需要罩上防尘布。进入操作室内要穿鞋套,避免带入灰尘。使用仪器时避免激烈的振动,在长时间不使用的情况下应该每天通电30min,以便起到去湿的作用。禁止 使用日光灯,因为日光灯的青光会使荧幕上荧光粉基化,同时日光灯产生的高次谐波会影响成像的质量。在开启稳压器3min后,等待电压表表现稳定时再开启超声影像设备,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仪器的故障率。仪器使用市不要经常的开关,一般情况下应该在早上开机,到中午再关机。要爱护影像仪的探头,不可让探头随意的跌落或与物品碰撞,不要过分的拉伸探头,以防探头损坏。

6 仪器的档案管理

仪器档案是指代记录、介绍、说明仪器相关功能和参数的说明书和操作手册,同时内含有购机的合同或协议,同时有安装和调试记录,使用记录和维修记录等,该资料档案需要完整保存,以便使用方便。

7 仪器使用制度的规范化

仪器使用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确保仪器使用的专业性操作,避免违规操作带来的仪器损伤,同时要将使用规范进行制度化管理,各人员使用记录,非培训合格人员不得随意操作影响仪器,带教人员需要在严格指导下进行规范性操作。日常工作人员要对仪器的管理责任到人,一旦发现仪器的异样问题需要由责任人立即上报,避免故障仪器进入病患检查环节。

8讨论

医学超声影像学是一种集合了临床医学、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声学三者结合的交叉学科。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迅速发展,超声影像科学的技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例如谐波成像、超声像生物显微镜、三维超声成像、血管内超声等,有力的扩宽了超声影像学的临床运用范围。因此,超声影像学对临床医疗和学科建设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技术,对患者的病情诊断有着广泛的实用性。例如影像学可以有效的观察肿瘤的体积、径线等 形态状况有很好的监测和评估效果,同时灌注成像、磁共振等功能成像和分子影像学让肿瘤的早期评估和预测效果得到不断的提升。但是无论何种高端的操作仪器,都需要严格、专业的操作来保证效果,相关使用说明需要严格进行人员培训和指导,环境的设置要配套处理,防止不当设计导致的仪器检测功能失常。所有的操作流程应严格设计,各环节衔接顺畅,避免不当操作导致的检测结果的张冠李戴。在检测环节中医生也应该询问患者的具体身体情况,避免检测的误判,特别是检查前的身体情况询问,从而让检测更加的有针对性。总而言之,设备的装备要合理,操作人员的技术和流程要完善,否则环节的设置失误很容易让整个仪器的效果大大折扣。

参考文献:

[1]苏依灿.超声影像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体会[J].医院管理论坛,2011,28(8):56~57.

[2]叶圣奇.国内超声影像信息系统的研发和应用现状[J].上海医学影像,2006,15(1):67~70.

[3]赵建华.PACS系统在军队中小医院的建设[J].医院管理杂志,2009,16(2):148~161.

上一篇:护理教育学范文 下一篇:酒店智慧化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