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06 11:49:20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1篇

健康网讯: 刘明瑜050011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超声科超声医学科研设计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基本与其他临床学科的科研设计相同。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前瞻性,一类为回顾性。前者是既往初步作过或尚未作过的课题,作以预计性的研究,如研究一种新技术、新治疗方法对临床的诊断、治疗价值如何, 其结果可有实际应用价值,也可得出相反的结论。而后者是将过去所做的工作给予回顾性的总结评价。目前采用前瞻性研究更具有新的实际意义。

在作前瞻性的课题研究时,首先要立题,而立题一定要新颖,最好通过查新,以确定待作的这项研究,他人是否作过,如果多人已作过并已有了明确结论,自己再作则仅是重复他人的项目而无新的意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与前人不同的结果,此时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仍可立题,其结果可能是一项重大突破或发明。立题后,继之要对本课题作合理的设计,并且绝对要严谨。

在确定了具体的科研题目后,应按以下几点去做并固定不变。

研究对象:要恒定。包括病人、对照健康人(志愿者),某种动物或其他。这个栏目中,对人体最好不用“实验”两字,对动物或其他类可用“实验研究”。对所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条件等应当一致且固定不变,特别在病人组与对照组间的性别、年龄要相当方可。

研究方法:要新颖。检测和治疗方法切勿全部重复他人所用的内容,并且应由专人、专机完成。例如技术熟练者与新参加工作者的技术条件不相同,其检测的结果则会出现人为的差异。又如仪器性能相差过甚时,所作结论会有一定的差异,否则作出的结论均一致,其可信性则值得考虑。

检测指标:要准确。选择容易观察和意义明确的客观指标。如观察胎儿脐带绕颈的时间,最好在分娩前,若距分娩时间较长,则其结果之可信性就不如分娩前。

若使其科学性强,检测的指标要有旁证,如检测诊断冠脉狭窄最好有冠脉造影结果的对比。诊断腹部某脏器之恶性肿瘤则应有手术病理或针吸细胞学的证实。这些在科研设计时应安排好。

研究结果:要有科学性。要按科研设计的目的研究和观察,得出结果以统计学的客观数据为结论,作为本项课题研究的结果最佳。

统计方法:设立对照组:要条件相似。为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应设对照组,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对比,分辨出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差距。处理因素包括对病人的检测、治疗方法、剂量等,非处理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等。非处理因素在两组均相对一致时,例如,两组间的年龄、性别均一致,检测时期亦相同,如同在某一季节内等,其得出的结果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随机化:要客观。随机化即研究两种不同检测方法、治疗方法、用药方法等对检测或治疗结果的观察。随机化是保持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对均衡的方法,即应用抓阄、抽签等方式。这并非按主观愿望挑选,而是被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即每个对象都有同样的机会被抽到。

样本量:要大。样本量越大,其反映客观的真实性越大。病例组与对照组样本最好各在30例以上或再多些。如常见的病例在观察药物疗效时,最好100~200例或更多,对照组也应有50~80例或更多。如果某种新疗法作鉴定性研究时,样本量应超过200例。有时大样本有一定困难,但应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样本少时,要求:

(1)个体间差异不大;

(2)两组间效应差异大(p<0.01)时;

(3)严格控制非处理因素;

(4)罕见或少见病例,例数可少到10例左右;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2篇

健康网讯: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基本与其他临床学科的科研设计相同。通常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前瞻性,一类为回顾性。前者是既往初步作过或尚未作过的课题,作以预计 性的研究,如研究一种新技术、新治疗方法对临床的诊断、治疗价值如何,其结果 可有实际应用价值,也可得出相反的结论。而后者是将过去所做的工作给予回顾性 的总结评价。目前采用前瞻性研究更具有新的实际意义。

在作前瞻性的课题研究时,首先要立题,而立题一定要新颖,最好通过查新,以确 定待作的这项研究,他人是否作过,如果多人已作过并已有了明确结论,自己再作则 仅是重复他人的项目而无新的意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与前人不同的结果 ,此时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仍可立题,其结果可能是一项重大突破或发明。立题后 ,继之要对本课题作合理的设计,并且绝对要严谨。

在确定了具体的科研题目后,应按以下几点去做并固定不变。

研究对象:要恒定。包括病人、对照健康人(志愿者),某种动物或其他。这个栏 目中,对人体最好不用“实验”两字,对动物或其他类可用“实验研究”。对所研究 对象的年龄、性别、条件等应当一致且固定不变,特别在病人组与对照组间的性别 、年龄要相当方可。

研究方法:要新颖。检测和治疗方法切勿全部重复他人所用的内容,并且应由专 人、专机完成。例如技术熟练者与新参加工作者的技术条件不相同,其检测的结果 则会出现人为的差异。又如仪器性能相差过甚时,所作结论会有一定的差异,否则作 出的结论均一致,其可信性则值得考虑。

检测指标:要准确。选择容易观察和意义明确的客观指标。如观察胎儿脐带绕 颈的时间,最好在分娩前,若距分娩时间较长,则其结果之可信性就不如分娩前。

若使其科学性强,检测的指标要有旁证,如检测诊断冠脉狭窄最好有冠脉造影结

果的对比。诊断腹部某脏器之恶性肿瘤则应有手术病理或针吸细胞学的证实。这些

在科研设计时应安排好。

研究结果:要有科学性。要按科研设计的目的研究和观察,得出结果以统计学的

客观数据为结论,作为本项课题研究的结果最佳。

统计方法:设立对照组:要条件相似。为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应设对照组,通过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对比,分辨出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差距。处

理因素包括对病人的检测、治疗方法、剂量等,非处理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等。非

处理因素在两组均相对一致时,例如,两组间的年龄、性别均一致,检测时期亦相同

,如同在某一季节内等,其得出的结果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随机化:要客观。随机化即研究两种不同检测方法、治疗方法、用药方法等对

检测或治疗结果的观察。随机化是保持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对均衡的方法,即应用抓

阄、抽签等方式。这并非按主观愿望挑选,而是被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

,即每个对象都有同样的机会被抽到。

样本量:要大。样本量越大,其反映客观的真实性越大。病例组与对照组样本最

好各在30例以上或再多些。如常见的病例在观察药物疗效时,最好100~200例或更

多,对照组也应有50~80例或更多。如果某种新疗法作鉴定性研究时,样本量应超过

200例。有时大样本有一定困难,但应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样本少时,要求:

(1)个体间差异不大;

(2)两组间效应差异大(p<0.01)时;

(3)严格控制非处理因素;

(4)罕见或少见病例,例数可少到10例左右;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3篇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基本与其他临床学科的科研设计相同。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前瞻性,一类为回顾性。前者是既往初步作过或尚未作过的课题,作以预计性的研究,如研究一种新技术、新治疗方法对临床的诊断、治疗价值如何, 其结果可有实际应用价值,也可得出相反的结论。而后者是将过去所做的工作给予回顾性的总结评价。目前采用前瞻性研究更具有新的实际意义。

在作前瞻性的课题研究时,首先要立题,而立题一定要新颖,最好通过查新,以确定待作的这项研究,他人是否作过,如果多人已作过并已有了明确结论,自己再作则仅是重复他人的项目而无新的意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与前人不同的结果,此时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仍可立题,其结果可能是一项重大突破或发明。立题后,继之要对本课题作合理的设计,并且绝对要严谨。

在确定了具体的科研题目后,应按以下几点去做并固定不变。

研究对象:要恒定。包括病人、对照健康人(志愿者),某种动物或其他。这个栏目中,对人体最好不用“实验”两字,对动物或其他类可用“实验研究”。对所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条件等应当一致且固定不变,特别在病人组与对照组间的性别、年龄要相当方可。

研究方法:要新颖。检测和治疗方法切勿全部重复他人所用的内容,并且应由专人、专机完成。例如技术熟练者与新参加工作者的技术条件不相同,其检测的结果则会出现人为的差异。又如仪器性能相差过甚时,所作结论会有一定的差异,否则作出的结论均一致,其可信性则值得考虑。

检测指标:要准确。选择容易观察和意义明确的客观指标。如观察胎儿脐带绕颈的时间,最好在分娩前,若距分娩时间较长,则其结果之可信性就不如分娩前。

若使其科学性强,检测的指标要有旁证,如检测诊断冠脉狭窄最好有冠脉造影结果的对比。诊断腹部某脏器之恶性肿瘤则应有手术病理或针吸细胞学的证实。这些在科研设计时应安排好。

研究结果:要有科学性。要按科研设计的目的研究和观察,得出结果以统计学的客观数据为结论,作为本项课题研究的结果最佳。

统计方法:设立对照组:要条件相似。为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应设对照组,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对比,分辨出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差距。处理因素包括对病人的检测、治疗方法、剂量等,非处理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等。非处理因素在两组均相对一致时,例如,两组间的年龄、性别均一致,检测时期亦相同,如同在某一季节内等,其得出的结果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随机化:要客观。随机化即研究两种不同检测方法、治疗方法、用药方法等对检测或治疗结果的观察。随机化是保持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对均衡的方法,即应用抓阄、抽签等方式。这并非按主观愿望挑选,而是被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即每个对象都有同样的机会被抽到。

样本量:要大。样本量越大,其反映客观的真实性越大。病例组与对照组样本最好各在30例以上或再多些。如常见的病例在观察药物疗效时,最好 100~200例或更多,对照组也应有50~80例或更多。如果某种新疗法作鉴定性研究时,样本量应超过200例。有时大样本有一定困难,但应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样本少时,要求:

(1)个体间差异不大;

(2)两组间效应差异大(p<0.01)时;

(3)严格控制非处理因素;

(4)罕见或少见病例,例数可少到10例左右;

(5)特殊疾病可个案报道。

2、撰写论文

将自己所做的各种研究,予以真实的、客观的作一总结和评价。但不应同于一般的工作总结。撰写时应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文字通顺、条理清楚、用词得当、数据可靠。一般论著不超过3000字(含图、表及参考文献),短篇和个案500~1000字,综述亦勿超过5000字为宜。

题目:立题应简明确切。通常20个字左右,最多不超过26个字为宜。应能准确的反映出论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一般论著不超过5人;综述1人,审校不应超过2人。

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结构式摘要撰写,即:

(1)目的:本项检测或研究的出发点。

(2)方法:所观察或检测的指标,如病人及对照组的数目、性别、年龄、病种,使用的仪器、探头频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

(3)结果:检测或实验方法得出的具体效果或指标,对比数据,最后结果,以及对上述各项的附加解释。

(4)结论:本项目的观察、研究或检测后的总结性的定论。

关键词:凡有摘要的论文皆应标引关键词。关键词主要自文题中选取,不足时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选用。选自论文所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涉及的新技术等。

(1)定义:可直接表达论文要点、中心内容和特征的词。

(2)用途:提供检索窗口。

(3)数量:3~10个,一般3个。

(4)词性: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而代词、介词、冠词、连词、情态动词等皆不能作为关键词。

(5)方式:按顺序排列成关键词索引。

(6)要求:用规范化检索语言,即主题词。应查阅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Annolated Alphabetic List.Me SHAAL)。当所用词未查及时,可用同义词、近意词或关联词,并可配用有关的副主题词,亦应查阅《Me SHAAL》副主题词字顺表〔1〕。

引言:应在250字之内。应概括简明的叙述立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与基础,国内外现状,并应明确指出本研究的目标。

材料与方法(资料与方法):此部分是论文的基础和关键。评价论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确定结果的标准。应写明病人、对照组、所用仪器种类、探头频率、检测的方法、药物名称(不用商品名)、剂量等。

结果:此段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检测的最终目的,即所获得的结果。此部分可分别用文字、图表表示。可强调或摘要叙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结果应有充分的数据及对比性研究,最后结果应是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断或推断的。例如:应用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仅有诊断多少例的所见及数据,而无最后的分娩证实,这样的文章则欠科学性。

讨论: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应重点突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概念、新学说、新规律,及所作出的结论和观点。对研究中所发现之不足处亦应说明,此外,可以提出设想或建议。

在书写讨论段时,应注意撰写技巧,要简明扼要、语言顺畅、抓住重点、条理分明的表达出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使读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语化。

(1)讨论之重点是应有自己的某些独到观点和见解,并将之讲深讲透,切勿仅重复他人的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超声检查法对人体无痛、无损伤、价格低廉……。

(2)讨论段与其他段相关联,特别是结果段中的某些数据及最后的结果,用以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并不是结果中的数据又全盘搬到讨论中,造成重复。

(3)讨论中切勿引用他人文献过多,更不要写成:本研究结果与×××和×××的结果一致或符合×××的结论。一来是将论著写成了综述,二来是仅说明自己是重复他人所作。

(4)通常讨论是文章中较长的一段,应突出重点,不要洋洋数百字,冗长的内容反而使该说明的问题模糊不清。此外,不要对某一问题尚未解释清楚时,又另讨论其他内容,使读者费解不得要领。

(5)用语尽量勿重复,如在前言或结果中已用过的语言,讨论中最好不用或少用,更勿过多的使用“国内外未见报道、笔者、我们”等。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医学生;临床带教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了肺动脉栓(pulmonary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两种临床表现形式。VTE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疾病,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医疗保健问题[1]。深静脉血栓形成除与患者年龄、血液粘稠、衰竭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外[2],与患者所接受的治疗也密切相关。骨科作为临床VTE高发的临床专科,对于VTE的治疗及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我们从平时理论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中发现,许多临床实习生感到VTE疾病相对隐匿,很难掌握,不少实习生对VTE疾病相当陌生。由于该类症候群相关授课学时少,难以全面深化,加之临床病例相对较少,集中的实习专科主要为骨科等手术科室及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因此临床实习机会相对偏少,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该类疾病的临床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骨科学带教实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对VTE疾病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以典型病例为中心,通过“导入式教学法”巩固疾病相关基础知识

我们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发现,很多的临床医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停留在理论背诵阶段,对于典型病例的临床实习并不能很快地与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举例而言,尽管学生在静脉血栓理论大课的教学中学习到了静脉血栓相关三种因素:①血管壁的改变;②血液成分质量的改变;③血流的改变等[3]。在理论大课的授课中反复强调这些病理生理学及解剖学相关知识,但是,进入临床后,这些知识便成为书本上的“豆腐块”,很难在脑海中建立起三维的理论构架,从而进行临床应用。因此,在VTE疾病的实习课中必须以病例为中心,在病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病例导入式教学法(casebasedstudy,CBS)在很多的教学论文中被反复提及[4-5]。CBS是根据PBL教学法原理设计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其基础在于病例的引入。研究表明,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较传统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病例分析水平。我们在2009级临床硕士研究生带教过程中应用CBS教学方法进行了VTE疾病的教学,以临床关节置换术后VTE患者为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验证,通过实习生对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的全面评估,参照书本理论,提出初步诊断、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然后提出自己的相关辅助检查,并进行相应治疗方法的设计。最终,较之前的临床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以多元化科室诊治为依托,通过临床多科室协同“三维教学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VTE疾病的临床发病具有隐匿性、复杂性、个体化等特征,要求临床医生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缜密的临床思维能力[6]。VTE包括了PE和DVT两种临床表现形式。这两种临床疾病又是逐步发展的临床过程。临床中很多患者首先出现下肢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及疼痛。为了排除DVT可能,需要下肢静脉超声诊断的介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提前与超声医学科带教老师沟通,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以及实践观摩,组织实习生利用部分学时进行超声影像诊断实践,实际操作中理解血栓的解剖学位置、形态,更好地理解超声影像学诊断对于DVT诊断的必要性,提高实习生疾病诊断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还有一部分患者对于DVT疾病需要放射介入治疗,包括静脉滤网植入、静脉血栓取出等手术,这些临床实践课则由放射影像科带教老师进行临床实习带教。但是,毕竟这类患者临床少见,治疗期与实习期不能很好地吻合,我们则通过手术录像和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也能够让实习生更为真实地掌握放射介入治疗方法。部分患者除了发生DVT外,会出现致死性的PE。各临床相关科室都会将这类患者转入呼吸科或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救治。因此,学生在这两个科室实习期间,我们安排了相应带教老师对PE的相关临床知识及治疗原则进行带教实习,补充并全面完成VTE疾病多元化的诊治方案学习,综合性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我们将这种由临床多学科协同参与的带教模式称为“临床三维教学”法,即治疗中心(临床科室)、诊断中心(影像科室)及培养对象(实习生)三维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在统一的带教方案下各带教单元制定各自的带教模式、流程、时间与考核方法,以实习对象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的诊疗临床思维培养,让学生不局限于单一实习单位的生产实习,全面的提升实习生的实习兴趣,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2009级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带教过程中,我们就应用三维教学防范对VTE疾病的教学,以临床关节置换术后VTE患者为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验证。骨科承担主要的临床实习平台,超声医学科及影响医学科提供诊疗技术平台,呼吸科及重症医学科提供再次的临床知识讲授,实习生对临床出现的VTE患者从基础到临床,从诊断到处置,全面地接受了相关基础知识及诊治原则培训,最终,我们发现实习生对VTE疾病诊治有了深刻的理解,掌握了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警惕、考虑VTE患者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检查、如何提供治疗方案原则等知识,较之前的临床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以复杂的疾病转归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典型临床案例培养学生医德医风,同时提高规避临床医疗风险能力

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7-8]对临床实习医生的医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的医患矛盾比较突出[9],而医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及人文情操的培养不足。因此,我们在VTE疾病的带教中有意地利用临床失败案例所积累的经验教训来启发学生,让他们认识临床不光是对疾病的诊疗,更是对人文的关怀,一定要以医德为重心,倡导道德素质与技术素质并重,这样才能让实习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展现医学人文情操,更好地利用自身医学知识服务于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对典型临床失败案例的病例讨论,将临床失误及治疗差错的相关背景介绍给学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他们从内心中体会到临床治疗的缜密性,逐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让他们认识到医疗无小事,再小的医疗忽视都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结局。通过带教老师的示范,从日常查房到风险谈话告知,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如何完善诊疗细节、规避诊疗风险,提高临床工作中规避医疗差错及风险的能力。

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通过“研究式教学法”培养科研思维及创新意识

医学生必须注重临床与科研两方面的培养才能符合创造型、开拓型、实用型的培养目标。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医学人才是我国医学生培养的方向。杨炼红等[10]在八年制的神经病学见习中提出了研究式教学法的概念,并发现该模式不仅能提高学员的理论考核成绩,还提升了学生对见习的满意度。我们借用了“研究式教学法”这一概念,在日常的生产实习中将VTE疾病近年来所提出的诊疗指南进行讲解,将目前临床遇见的新问题进行提问,以发散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进行小课讨论。最后由带教老师将问题凝炼后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形成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科研材料。在此过程中,实习学生的科研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有些甚至写出了具有临床研究意义的临床论著。我们在以往的带教实习中,在VTE疾病B超诊断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有同学结合血栓的病理学基础提出是否能够通过利用血栓的软硬程度进行血栓的诊断。受这个思路启发,我们进行了临床资料收集,最后与超声医学科合作完成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期诊断价值》临床研究论文[11]。由此我们认为,研究式教学法对于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五、结语

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医学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基础。我们在临床医学生VTE疾病的带教过程中,以典型病例为中心,通过导入式教学法巩固疾病相关基础知识,以多元化科室诊治为依托,通过临床多科室协同“三维教学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以复杂的疾病转归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典型临床案例培养学生医德医风,同时提高规避临床医疗风险能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通过“研究式教学法”培养科研思维及创新意识,克服临床实习期短、教学难度大的困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VTE疾病的临床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临床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3):602-604.

[2]关振鹏,陈彦章,宋弈宁,等.体重指数年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6):611-615.

[3]马骊,王欣,蒋丽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因素及其预防策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9):1677-1680.

[4]孙丽丽,吴凤霞,李玉宏,等.PBL与CBS教学法在超声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4,20(5):485-488.

[5]宋高臣,申梅淑,崔荣军,等.PBL与CBS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7(2):110-112.

[6]王海平,林常清.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5(9):869-870.

[7]梁渊,田怀谷,卢祖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1):13-15.

[8]杜治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与医学整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9):1-5.

[9]颜婕,田清华,李咏.对当前医患矛盾关系的思考[J].西部医学,2011,23(8):1619-1620.

[10]杨炼红,刘淑琼,吕瑞妍,等.研究式教学法在神经病学八年制临床见习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111-113.

[11]张晨,李苗,王坤正,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期诊断价值[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4):12-15.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5篇

支持原始创新,为“海扶”赢得发展机会

20世纪中叶,美国科学家Fry兄弟提出了一个重大科学问题,能否利用聚焦超声从体外对体内做手术?1942年,美国的J.G.Lynn提出了超声波治疗疾病的设想。1954年,美国W.J.Fry等进一步提出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Focused Ultrasound,HIFU)从体外施行无创手术治疗的概念,从而实现无创手术。这一诱人的设想吸引了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的科学界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但直至世纪之交始终未能在临床广泛推广。由于超声在生物组织内聚焦规律的复杂性,无创治疗这一梦想被搁浅在研究阶段。

1988年,重庆医科大学“海扶”科研团队在通过超声观察猴早孕的研究中偶然发现:大量的超声照射对猴胚胎细胞产生损伤的生物学效应现象。“这种效应能否运用于杀灭与胚胎有着类似性质的肿瘤细胞呢?”沿着这个创新的萌芽,他们展开研究。1996年,“生物学焦域”的概念由中国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使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由设想变成了现实。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奠定了超声治疗学的理论基础。1997年,作为国家科技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成果,由重庆医科大学自主研发的“海扶刀”诞生,标志着无创治疗就此开始。无创治疗这一梦想由中国人把它变成了现实。

“海扶”超声无创治疗不仅是一项技术的创新,更是一个领域的创新。国际超声治疗学会主席盖特哈尔女士则说:“全球在超声无创治疗领域所做的工作,加起来还没有中国‘海扶’做的多。”

回顾“海扶”20年走过的创新之路,也经历了许多磨难。当“超声无创治疗”创新的萌芽刚刚显露时,周围有太多的质疑。但是,王智彪团队在众多质疑面前没有停止对超声无创治疗技术的研究。即便这样,多年前,“海扶”仍险些夭折。在决定“海扶”前途与命运的关键时刻,学校主要领导坚定地站在了“海扶”这一边――超声无创治疗是具有国际竞争潜力的领域,原始创新将为学校赢得发展和超越的机会。学校的远见、胸怀为“海扶”赢得了发展的机会。近20年来,支持原始创新的意识,牢牢植根于重庆医科大学三任校领导的脑海中。正是靠着这种超前的眼光,重庆医科大学领导力排众议,在科研人员配备、实验场所及科研经费保障方面向“海扶”科研团队倾斜,使得“海扶刀”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正是重庆医科大学支持原始创新的远见和胸怀,缔造了“海扶”的辉煌发展历程:

1988年,重庆医科大学“海扶”科研团队在“探讨超声对胎儿的安全性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定剂量的超声对胎儿有影响。“能否将这一负面效应运用于疾病的治疗,比如肿瘤等?”这一逆向思维的创新火花,开始了对一个全新领域一高强度聚焦超声的研究工作。

1997年,重庆医科大学研发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肿瘤治疗系统”(简称“‘海扶’刀”)正式诞生并用于临床,实现了超声从“诊断”到“外科治疗”的革命性突破。

2000年,“海扶刀”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8年来,我国医疗器械领域所获得的最高发明奖项。

2001年,“首届超声治疗学国际年会”无可争议地在中国重庆举办,“国际超声治疗学会”秘书处理所当然地落户重庆医科大学。中国专家取得的成就,令国际同行为之惊叹1

2002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省部(重庆市、科技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研究功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2年,作为我国具有原始创新意义的大型医疗设备,“海扶刀”首次出口英国,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大型高端医疗器械没有出口的历史从此被重庆医科大学改写。

2004年,“海扶”团队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团队被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同年2月,“海扶”刀在多个国家、多家医院临床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超声治疗领域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及新兴产业的迅速形成。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把超声治疗首次公推为全球科技重大前沿问题。

2006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医科大学及相关单位共同组建“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专门进行超声治疗设备的成果转化。这标志着重庆医科大学在超声治疗领域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并将带动我国原创医疗器械的发展。

2006年前后,“海扶”产品相继通过英国MDA认证、欧盟CE认证、韩国KFDA认证。

2008年,“海扶”产品治疗机理相关基础研究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超声治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轰动全国。

坚守产学研一体化,缔造“海扶”持续创新之路

创新难,自主创新更难,持续创新难上加难。如何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更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要避免产学研结合行为短期化,就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面向市场,市场是企业不竭的创新源泉。尽管“海扶”公司脱胎于学校,但学校只是公司的普通股东,不过多干预企业的自主运作,学校要做的只是为公司提供有益智力支撑和决策参考。

从建立生物医学工程系为企业培养人才到为“海扶”招聘临床医生,从聘请跨国集团资深专家加强对“海扶”超声治疗设备的知识产权管理到协助“海扶”获得欧盟CE认证,从与企业共同争取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到最终促成与西门子公司的战略合作……“海扶”每跨出的关键一步,每次创新,都凝聚着重庆医科大学领导的心血及全校师生的关怀。

对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的坚守,缔造了“海扶”持续创新之路,使“海扶”在超声无创治疗领域稳稳领先世界。成长起来的“海扶”坚守着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随着企业的日益壮大,“海扶”公司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海扶”公司的领导层清醒地认识到:当“海扶”失去学校的时候,就丧失了生存的根基,“海扶”永远不会离开学校。

重庆医科大学和“海扶”的关系,就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互为补充。1999年,重庆医科大学大胆引入市场机制,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自此,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三方构建了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套创新体系以“海扶”公司为主体,学校提供智力支持,在医院临床应用中

发现问题,由学校进行基础研究,公司开发产品再回到临床应用,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重庆医科大学已初步形成超声治疗设备系列化和产业化平台。继“海扶刀”之后治疗妇科常见疾病的超声治疗设备研制成功,目前已在国内200余家医院累计治疗患者上万例,证明其安全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新型设备获准问世,有3-4个新产品即将推出,待转化的新成果10余项。聚焦超声治疗已不仅仅是一项肿瘤治疗新技术,而是一个可以涉及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和众多非肿瘤性疾病治疗的新领域、新产业。

在20年源头创新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研奠定的扎实基础拉动市场,“海扶刀”实现了临床运用和产业化。1997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在世界上率先将该技术推向临床应用。现已出口美、英、日、韩、新、欧盟、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治疗1万余例各类实体肿瘤患者、20万余例妇科疾病患者、近1,00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疗效显著,大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重庆医科大学“海扶”公司研制的超声妇科治疗系统已用于新农村建设一基层妇科疾病普查普治,已经在数个省的乡村试点,普查人数10万,治疗人数2万多。2005年在Nature Reviews Cancer杂志发表的关于HIFU的文章中引用重庆医科大学的资料多达5/8。2005年6月23日,德国莱茵公司首次向“海扶刀”颁发了欧盟CE认证(欧共体市场准入许可),这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获得该项认证的超声监控体外聚焦超声治疗设备,再次印证了中国在超声治疗设备方面已经具备原始创新能力,可望在该新兴产业中抢占先机。

以基础研究为起点,到一个原始创新性成果,再到一个原创性新领域的形成,“海扶”是高校产学研结合的一个典型例子。没有重庆医科大学的基础研究和智力支持,“海扶”就没有发展后劲;没有“海扶”的应用推广,学校科研就成了纸上谈兵。多年来,重庆医科大学与“海扶”公司之间这种水融的关系贯穿始终,产学研三方早已紧紧融为一体。这就是“海扶”持续创新的不竭动力。

依托特色专业,以“产学研链”带动“学科链”

高等院校办学,必须实现开放型的模式,同时适应市场的需要,以“产学研链”带动“学科链”,依托特色专业,实行配对式专业设置。只有这样,高校的办学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为社会服务。

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个多学科紧密结合产生的新领域,难以用单一的工程研究方法去解决,需要临床医生与工程师的深入沟通和共同攻关。由于HIFU(高强度聚焦超声)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紧密结合产生的新领域,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学科间的交叉,不仅是人际接触和工作之间的配合,更需要形成科学思想、思维方式交融。该领域的国际专家早就认为超声在组织内的治疗剂量问题成了阻碍该技术应用于临床的瓶颈,而高强度聚焦超声在生物组织内聚焦规律非常复杂。难以用单一的工程研究方法去解决,重庆医科大学摸索出了一种成功的医工结合的科研模式,在短短的几年中就解决了外国同行几十年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在“海扶”科研团队,这种临床医生与HIFU工程师的深入沟通、共同攻关在1988年就开始了。在这个过程中,一支多学科交叉、医学与工程相融合的科研开发队伍逐渐形成,并且这种医工交融的模式已经渗透到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全过程。将医学、超声学、电子学、机械学、材料学等融为一体,真正形成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人才整合,逐步创造出一套全新的、适用性强的工作规范和思维方式。“海扶”工程师必须知道临床医师们需要什么,而医师又要明白工程师如何进行设计的全过程。每一项实验的成功,每一次产品的升级,每一种治疗方案的形成,都来自于医、工人员的精诚合作。“海扶”的发展。就已经说明只有把多学科融合起来,寻求交叉点,才能真正走出一条通往具有市场价值的原始创新之路。

科技自主创新的漫长周期,对科研团队人才资源的持续补充提出了更高要求。2002年,为了更好地适应超声聚焦治疗科技的创新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系,建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以此聚集了超声治疗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高科技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了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人才梯队,为超声聚焦治疗科技的创新不断提供智力支持,以“产学研链”带动了“学科链”的发展。

在重庆医科大学,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系和“海扶”公司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正是在这种高效集约的产学研联动机制的保障下,重庆医科大学逐渐探索出一种医工交融的运行模式。从1988年到现在的20年,这种医工交融的模式已经渗透到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过程。而每一项实验的成功,每一次产品的升级,每一种治疗方案的形成也都为学校的科研、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广泛的天地,实现了合作基础上的双赢。

目前,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以超声治疗学及相关的医学、工程等交叉学科为研究领域,以超声治疗学为研究核心,已经初步建成了超声治疗领域学术、技术交流的平台,形成了一批多学科交叉、医工结合的科研队伍和学科群。

搭建国家战略平台,以开放心态参与国际竞争

超声治疗技术正成长为国际最具增长潜力和带动性的新兴产业之一。据英国和日本专家估算,在2007年全球超声治疗设备的市场容量约5亿美元,2015年将跃增至100亿美元,市场潜力达1000亿美元,前景十分可观。不甘落后的国际巨头门已强力启动,美国通用公司、荷兰飞利浦、以色列InSightec公司准备抢占滩头,德国西门子掉头东进,与重庆医科大学“海扶”公司合作,研发磁共振监控的超声治疗设备。另外,包括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也都介入到该领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发达国家不惜重金争相投入该领域角逐表明:超声治疗已经成为未来治疗的一个发展方向。激烈的国际竞争已经拉开序幕。

20年来,重庆医科大学在超声治疗领域的实质性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引起世界各国开始关注该领域的发展。2004年2月,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为美国政府制定科技政策的最高智囊机构,每年邀请全球顶尖科学家进行前沿性科研的探讨)把HIFU治疗首次公推为全球科技重大前沿问题。

2001年5月,“首届HIFU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中国重庆召开及“国际治疗超声学会”的成立,成为超声治疗史发展上的重要里程碑;2002年在美国西亚图召开的ISTU2会议上,国际声学会主席Crum认为,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领先世界3~5年。近年来,在中国重庆的带动下,世界范围的超声治疗学专家对超声无创治疗技术的研究正在深入开展。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纷纷介入,让我们看到超声医学工程技术及临床应用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2003年,全球第一个国家关于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设备标准由中国国家药品监督局率先颁布(通常医疗器械国际标准均由西方先);2005年3月,卫生部以此为基础,颁布了关于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设备的临床应用标准。这将使中国参与该领域国际标准的起草、为我国在该领域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增添一枚重重的砝码。重庆“海扶”公司是这两个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

2006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由重庆医科大学及相关单位共同组建的“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投入使用。这标志着该领域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并将带动我国原创医疗器械的发展。

重庆医科大学“海扶”公司,已经具有了在该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但是,与国际对手的强大后盾相比,“海扶”又显得势单力薄,已有的领先优势岌岌可危。如何形成中国的强势竞争力?2000年美国通过修改宪法来支持生物医学工程新兴产业发展,促使其迅速在本土做大做强,以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发达国家举国家之力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时候,而我们如果依然停留在地方产业,受制于种种局限的话,那么在我国原创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治疗领域里领先优势将丧失,我国在医疗器械领域革命性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也将错过。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国家扶持这项原创技术,继续保持在该领域的长久领先,将这一技术领域的学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上升为国家行为,提高国家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我们也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超声治疗学科的形成,成为该领域的人才聚集地和培养地,同时也带动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加快超声医学工程技术及临床应用的推广。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6篇

演变: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从历史一路走来

1956年4月16日,为遏制我国20世纪50年代肆虐的肺结核病,总后卫生部在122疗养院的基础上,从全军医疗机构及北京协和医院抽调专家及技术骨干,组建了以肺结核为重点的胸科医院,即“阜外”的前身。

1958年,胸科医院移交地方,迁至阜成门外,归属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正式定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成门外医院”。9月14日举行开院典礼。

1962年,经国家科委、卫生部批准,阜外医院兼称心脏血管疾病研究所,为以心血管为重点的胸部专科医院。

1994年,阜外医院更名为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996年,“阜外”成为首批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1999年,成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京首批11家定点医保医院之一。

2003年,“阜外”开始实施七年制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并贯彻“在阜外做科研型医生”的理念,从住院医生、研究生抓起,不断巩固全国心血管病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地位。

2004年9月,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阜外”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国家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发展:技术领先

创多个“一流”

“阜外”创建之际,老一辈“阜外人”白手起家,开拓进取,创立了我国心血管病诊疗史上无数的第一;当代“阜外人”更鼓励技术创新。作为集医疗、科研、预防和教学于一体的国家级心血管病诊疗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专业技术在国内外创下了多个“一流”。

国际一流的心内科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心内科主要包括冠心病诊治中心、高血压诊治中心、心律失常诊治中心、肺血管病诊治中心、心力衰竭诊治中心、临床药理中心、急症抢救中心和介入导管室等。

阜外医院目前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累计逾万例,其中,年完成冠脉造影8000余例,冠心病介入3000余例,进入国际特大中心行列。冠心病介入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阜外医院的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研究工作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年完成外周血管介入126例,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外周血管病介入中心,是全国临床试验最大协调中心之一。

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及起搏器植入手术等心律失常介入性治疗年完成1400余例,为国内最大、国际大型中心之一。开展项目的种类、数量、死亡率和并发症等均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在国内率先开展肺血管病、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的研究和治疗工作,并开展了肺动脉血栓消融术以及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肺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2002年9月阜外医院在国内首先成立了心力衰竭监护病房,2005年3月成立心力衰竭诊治中心,为心力衰竭的规范诊治和晚期心脏病患者的救治提供新的医疗模式,为开展心脏移植等治疗提供了基础平台。

阜外医院的临床药理中心承担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立项的项目,几乎涵盖了我国心血管药品临床研究的各个种类,所有完成的试验均被中国、国外药政管理部门一次审批通过。另外,该院的急症抢救成功率达98%,设有急症心律失常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冠脉介入和主动脉夹层等外科急诊手术的绿色通道。

心外科主要医疗疗效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974年成功开展国内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国内首次自制人工生物心脏瓣膜并成功应用于临床;90年代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冠状动脉搭桥和小切口瓣膜置换和先心病矫治手术的成功开展,开启了我国微创心脏外科之门。

目前,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心内科主要包括成人外科中心、小儿外科中心、血管外科中心、手术中心。另外,一站式交叉手术是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又一大特色。

“一站式”手术让心脏不再等待

近年来微创心脏外科学的两项突出表现是胸部切口的缩短和隐蔽、体外循环技术的避免,比如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等。最近几年,随着腔内介入治疗学和影像医学的发展,另外一种新的微创技术应运而生,那就是一站式符合手术。

2007年6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简称阜外医院)正式宣布,成立由心脏外科、心脏内科、超声科、影像科等科室联合组成的一站式交叉手术中心,为患者提供心血管疾病相关所有手术方面的技术支持体系。该中心的成立在国内医学界尚属首次。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院长介绍说,“一站式”手术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产物,它的基石是日益成熟的心脏外科学,其中就包括隐蔽的切口选择和非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由外科医师使用介入器械,在一个较特殊的手术室内,在实时影像学的指引下,结合其他常规心脏外科手术完成心脏病的治疗。

所谓“一站式”手术,胡盛寿院长介绍说,就是一条龙服务。也就是在同一手术室即可完成全部操作,可以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常规心脏外科手术,无需在影像学科室和手术室之间多次转移患者,从而避免患者的多次麻醉和转运可能带来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一站式”手术室可以及时对手术的治疗进行评价,从而指导手术实施。

一个高分辨率的心脏超声系统是一个“一站式”手术室必不可少的影像学设备。阜外医院最近开展的“一站式”手术,病种从新生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到成人的冠心病合并房间隔缺损,均在心脏超声的指引下完成操作。

实时的影像学技术可谓是“一站式”手术中医生的“眼睛”。手术中,在开胸切口下端的心脏收置心表超声,这样一般可直接获得清晰的心脏图像,从而引导穿刺和直接实时评估治疗。

由于是开胸后使用介入器械,外科医师特有的直视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甚至可以对一系列非常规介入治疗适应症的畸形治疗使用介入技术完成治疗。在开胸后医师可以对合并的心脏病同期实施常规外科治疗如动脉导管末闭的结扎、体肺分流术的实施等。

心脏外科医师面临新的挑战,在许多方面,由外科医师开胸后实施治疗可能更为安全。譬如在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经皮球囊扩张术后大约一半的新生儿因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而需即刻接受体肺分流手术或右室流出道疏通术。外科医师的优势在于可以即刻对明确的并发症进行处理,包括附加手术的添加、体外循环的建立等。但是,胡盛寿院长认为,“一站式”技术也对心脏外科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学习更多的影像学知识,去与工程师沟通,设计更好的术中专用的介入设备。心脏外科医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这就需要他们敞开胸怀去拥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一切先进成果,去重新设计更好的手术方法,使创伤更少,疗效更佳。

规模一流的影像医学

放射科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放射科装备了MRI、电子束CT、64排螺旋CT等大型先进影像设备,以心血管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为中心。

在国内率先于1956年开展心血管造影,于1982年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于1995年开展电子束CT心血管诊断,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心血管病X线影像诊断正确率达92%;至今已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20余项,共计5000余例,包括各种先心病的介入封堵、瓣膜病的球囊扩张成形术及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带膜支架隔离术等,总成功率达98%以上,并发症发生率1.7%,死亡率0.06%,治疗项目、数量、效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水平。

核医学科

该院的核医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核心脏病学临床及科研机构。在国内率先开展心肌灌注显像、肺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等心血管核医学检查,近年装备了SPECT仪、Bayer-Centaur化学发光仪等先进设备。

应用单电子断层显像仪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是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无创性方法,检查患者数量在国内遥遥领先,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在国际上首次开展运动试验心肌灌注、代谢显像诊断冠心病;肺灌注显像亦成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之一。肾显像为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提供重要保障。心肌代谢显像成为评价心肌存活的“金标准”,是冠心病患者手术前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

超声科

“阜外”的超声科现配备了包括实时三维超声仪在内的18台高档彩色超声仪器,分布于门诊、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等,可满足常规检查、经食管超声、负荷超声、声学造影、三维超声和其他特殊需要。

自建科以来,保持着全国最大组利用超声心动图术前诊断心脏肿瘤的记录,并承担着北京市及全国各地超声心动图疑难病症的会诊任务,超声检查的规模和技术实力均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目前,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方法的建立和提高与发达国家同步,超声诊断心血管病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超声诊断超过9万例。利用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和例数居全国领先,与心外科手术比较诊断完全符合率达97.6%;超声心动图引导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创全国领先;术中超声数量亦达到全国首位,并为心外科手术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阜外”展望:

胡盛寿院长在谈到医院的发展时指出,“作为集医疗、科研、预防和教学于一体的国家级心血管病诊疗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将继续坚持科研型医院的办院定位,狠抓内涵建设,实现‘阜外’可持续发展,为创建‘规模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员工素质一流’的国家心脏病医疗研究中心,不懈努力。”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 支持向量回归;医学超声;图像去噪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2-045-02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医学超声成像、核磁共振、PET等技术现在已经成为医学诊断不可或缺的技术。其中超声成像固有的时效性、廉价性及无损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中,超声成像技术利用声波实现直接观察和物质结构和特性研究,它具有对离体生物组织成像和对活体组织进行实时成像的两个特点,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然而,超声图像存在的斑点噪声增加了图像解译程度,影响了图像分析与诊断,决定了医学分析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增加了判断分析的难度。因此对超声图像的去噪研究成为当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次研究引入支持向量学习理论,通过含斑图像做对数变换和分解,构建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局部自适应去斑算法,最终达到图像去噪的目的,以期对医疗诊断提供科学的可靠性保障,推动医学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 支持向量回归基本原理

支持向量回归是一种以数学方法和优化技术为工具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领域的方法。在解决非线性、小样本和高维模式识别问题中独具优势,且可以在函数拟合等一些机器学习问题。

假设存在线性可分的样本集y的线性判断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将其转化为Lagrange函数:

核函数常采用其公式为:

式中:wki为输入层第i节点和隐含层第k节点的连接权; k为隐含层第j节点的阈值。

所有学习样本对权值进行修正,通常为增加学习过程的稳定性,用下式对权值进行修正:

2 实验仿真应用

2.1 图像分解

应用SVM理论,采用迭代阈值法对数据源进行图像分解,取得传统单脉冲激励信号的轴向分辨率。如图1。

利用超声单脉冲信号作为SVM模型的数据源,应用Matlab程序将函数输入计算机程序中运行,等到数据的散点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图像分割后的视觉效果,可以发现噪点距离中心线偏离程度显著,能够达到去噪的目的。

2.2 SVM模型应用

传统的去噪法均以曲线进化理论为基础,但存在不足之处在于受图像中噪声影响较大,因此SVM模型在运行前先对超声图像进行低通滤波等预处理,以去除图像中固有的斑点噪声,但同时也有可能损失了部分图像细节。为了提取超声图像中的噪声关键参数,建立SVM模型。SVM模型具有拓扑变形能力,通过对超声图像进行预处理,以去除图像噪点,以支持回归理论为基础进行聚类,使得复杂的非线性优化问题得到较好的求解。SVM模型针对具有较强不均匀分布的图像首先对图像分割集成进行局部信息处理,增强其抗干扰的能力。

SVM模型算法主要是利用声波振动响应原理,使得轻敲震动探针与试样表面相接触,同时施加频率略有差异的超声振动,由于探针和试样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在每个振动周期中与试样短时间接触,生成回声,进而判别噪点位置,有针对性的消除噪点,减少机器损耗时间。

经过SVM模型的迭代求解,通过适当的参数与初始值调整,经过5300次迭代得出实际超声图像去噪结果。

2.3 检验与分析

根据拟合函数,计算误差,经分析计算,本次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去噪准确率为95%,误差范围控制在5%,能够达到去噪目的。如图2,准确率拟合效果。

4 结论

抑制超声图像噪点一直是医学超声图像处理中的难点问题。本研究引入支持向量学习理论,通过含斑图像做对数变换和分解,构建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局部自适应去斑算法。该算法在本质上是一种软阈值去噪,其阈值具有解析表达式并随像素自适应性调整。在模拟加斑图像和真实超声图像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视觉效果方面,SVM算法性能均优于传统的去噪算法,具有计算复杂度低、运行速度快的特点,在满足去噪的同时保证了图像细节特征,对科学地医疗诊断提供了可靠性保障,对医学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梦骡,Cantrell J H.扫描电子声显微镜的信号激发和像的空间分辨率[J].声学学报,1991,16(3):161-169.

[2]宋光德,刘娟,栗大超.电容式微加工超声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及仿真[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5,3(2):156-159.

[3]肖哲,陈晓冬,李婉晖等.医用内窥镜超声探头驱动系统的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05,18(3):642-645.

[4]杜树新,吴铁军.回归型加权支持向量机方法及其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2004,38(3):302-306.

[5]邓乃扬,田英杰.数据挖掘中的新方法――支持向量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超声诊断学;教学

超声医学是一门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超声工程学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属于医学影像系,它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涉及到广泛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而且还包括声学工程学等知识。在教学中,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传授最优化和最大化的知识这对教师来说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规律。笔者根据我们近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一定的效果,现将总结如下。1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在现今经济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加强医德教育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只有具有良好医德的医师才能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好医师,从而使学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刻苦学习,以精湛的医学技术为广大患者服务。2 应用多媒体进行启发式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实行多媒体教学将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学方式转换为主动参与互动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超声诊断学教学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在多媒体教学应用上更具有其特殊性,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强调的是连续、实时、多角度、多切面地动态观察所需检查的组织器官正常及异常的声像图变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形象地演示正常的声像图图谱、对照大体解剖图谱及典型病例图像等。应用此方法教学代替以往单纯的板书与口授,使以前一些比较难以解释清楚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易于理解掌握,同时在观看图像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引出新的问题,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对学习超声知识产生兴趣,积极主动的思考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后大胆发言总结其声像图特征及诊断要点,最后凭借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把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讲解,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对超声理论知识有更加直观的理解,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全面,又使得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易理解掌握,使原来“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变为“老师易教,学生易学”的良好效果。3 应用临床实际典型病例进行提问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引入临床实际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激起学生的探究心,试图寻找疾病的正确诊断。教师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还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如对于一个急性阑尾炎的患者,我们可以从阑尾的解剖位置及其特点、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主要分型、声像图表现、超声上与其他急病鉴别等方面进行提问。这样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超声知识,而是密切联系阑尾的解剖、生理,急性阑尾炎的病理、病生、临床表现、声像图表现及鉴别诊断等来学习超声知识,使得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省时、易懂易记。4 掌握超声操作技能

超声操作技能是超声诊断的重要基础,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对于某种疾病在声像图上的表现,初学者或者操作技能较差者不一定能把反映该疾病的声像图显示出来或出现“视而不见”的现象,只有把超声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才能较好地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将来进入临床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超声操作技能的基本功。培养学生超声操作技能的基本方法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要做好操作前的各项准备,如调节机器至最佳的状态,引导病人在检查床上处于正确的;第二步:按照一定的顺序、全面地扫查所需要检查的器官。例如扫查肾脏可按照从纵切、横切、冠状切、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的进行全面扫查,防止遗漏;第三步:,发现病变时要作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如从病变的部位、大小、分布、形态、数量、边界、回声强弱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最后作出诊断。5 注重学科前沿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近年来超声新技术也不断涌现,并应用于临床和科研,使超声医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如二次谐波技术、组织多普勒技术、三维超声技术、超声造影技术、组织弹性成像技术等,其中一些新技术对超声医学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追踪前沿技术、学科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这样我们的教学与超声前沿技术、学科发展动向相衔接,这样既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影响物理;成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R445-4【文献标识码】A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478-02

1引言

人体成像包括对健康人的成像和对病人的成像,对于前者的成像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后者主要用于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是医学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包括了所有人体成像。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模态按照成像时使用的物质波不同,分为X射线成像、γ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

2对目前各种医学成像模态现状的分析

2.1X射线成像

X射线成像模态分为平面X射线成像和断层成像。人体不同器官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可以用组织密度进行表征,因此,可以利用平面x射线、x射线照相术对人体内脏器官和骨骼的损伤和病灶进行诊断和定位,同时也把胶片带进了医学领域。随着x射线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x射线的血管造影术和其他脏器的专用x线机相继诞生,扩大了x射线成像的应用范围。平面x射线成像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数字化的x光机技术其中,x线机是全世界的发展方向,但是其价格使得大多数用户望而怯步。

作为传统影像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成像模式之一的x射线断层成像,其速度对于心脏动态成像完全没有问题,加上显像增强剂,还可以对用于血管病变及其血脑屏障是否被病灶破坏进行检查,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当前,三维控件x射线断层成像的实验室样机已经问世,将会为x射线成像带来新的生命力。

2.2核磁共振成像

目前,各种各样的核磁共振设备产品已经大量进入市场。核磁共振成像集中体现了各种高新技术在医学成像设备中的应用。目前核磁共振主要应用包括人脑认知功能成像,用于揭示大脑工具机制的认知心理实验测量。

2.3核医学成像

核医学成像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种方式。目前,以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成像和正电子断层成像为主,为动物正电子断层成像主要是用于基础研究,而平面的γ相机已经处于被淘汰的水平。

核医学成像设备可以定量地检测到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大分子运动紊乱继而引起的脏器功能变化,例如代谢紊乱、血流变化等。这是其他设备如超声波检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临床医学上所说的早期诊断,核医学影像设备能够快速发展归功于此。但是核医学成像存在空间分辨率差、病理和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很难准确定位的确定,因此,还需要医学物理工作的不懈努力。

2.4超声波成像

超声波是非电离辐射的成像模态,以二维成像的功能为主,也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类产品。超声波成像由于其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多以在诊断、介入治疗和预后影像检测中得到发展。目前,超声波设备已有超过x射线成像的势头。同样,超声波成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图像对比度差、信噪比不好、图像的重复性依赖于操作人员等。

3关于医学软件问题

3.1基本情况分析

成像的硬件设备要完成功能离不开医学软件的支持,对于这些医学软件按照和硬件设备的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工作和硬件紧密结合的软件。主要功能是负责成像设备的运动控制,对数据的采集,图像预处理和重建,完成数据分析。

第二层,主要负责对医疗器械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软件。这种软件的应用需要来自医学物理人员,软件编程人员和医生三方的合作,目前,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这种三方合作机制,这类软件应用情况明显滞后。

第三层,主要功能是完成医学信息的整合的软件,用于医疗过程中医疗信息,医学工作的管理。例如PACS。这种软件也需要医生的参与,但是并没有依赖性。

3.2PACS

PACS是医疗发展信息化的体现,是医学影像技术集成管理和开拓影像资源应用范围的重要技术手段。PACS将医学影像中的各种软件和图像工作站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局域网中的节点,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不同科室的医生在完成对病人的信息收集和诊断后可以完成信息的录入。还可以利用商业设备上采集的数据运用于病人的诊疗中,结合数据和医学影像,对诊断信息综合处理,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4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学科今后的发展

虽然存在各种不同的医学影像模态,但是目标只有一个,即为了更好的进行医学研究诊断,随着物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会随之提高。为了更好的为医疗服务,在今后的发展中,医学影响物理和技术学科还需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用于成像的物质波产生装置还需要不断进行提升,为更好的满足成像需求,在提高波源产生物质波的同时,还需要改变物质波的束流品质;

第二,将物质波和人体组织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模型化,为减少误诊率和定位误差,把模型参数的最佳化,改善从影像中提取信息的质量和速度。同时努力消除探测中的噪声和伪影;

第三,把探测的信号收集,放大、成形实现数字化;

第四,为满足影像诊断和治疗中的监督需要,高质量的实现图像重建和显示等。

在科学技术方面,开展医学影像在脑功能成像研究中的应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等,有利于拓宽医学影像的市场。

5结语

本文介绍了当今主流的几种医学成像技术,对各种成像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对日后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那些为医疗服务的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随着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服务行业的科学化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浩,施红,陈伟炜,俞允,林多,许茜,俞向梅,洪全兴,魏国强.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上一篇:护理教育学范文 下一篇:酒店智慧化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