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时间:2022-06-02 06:18:30

中学语文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摘 要:对话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流方式,通过对话,我们可以理解他人,认识自我。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走进语文课堂,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整个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激情。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通过此研究,加强中学语文教师对课堂对话教学的认识,提升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对话教学 存在问题 相关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可见阅读教学从本质上看是“对话”“沟通”“合作”的过程,它需要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师生共同学习知识,共同发展。经调查发现,目前对话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并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一、中学语文课堂对话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对话内容的无目的性

相对于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的预设目标而言,新课程十分重视生成性目标。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教学更注重把生成性目标作为课堂设计的重要目标取向,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出发,注重在对话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建构目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话教学可以无方向、无目标地随波逐流,任由学生随意发挥。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并没有明显地体现教学重难点,任由学生从表面解读文本,像这样脱离文本内容的对话,对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丝毫没有意义,教学目标也不可能顺利地达成。

(二)对话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

“对话是交往的双方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沟通与理解。”虽然在理论上人们对“对话”的理解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又将对话形式化,即将“对话”等同于“问答”,教师主宰着整个课堂,凌驾于学生之上,忽视了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自己的“牵引”下消极被动地作答,将学生引导至课前预设的“标准答案”之中,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很多情况下都在被动地接受,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对话过程中来。

(三)忽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有六种对话形式: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的自我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对话。文本是所有对话的中心所在,每一位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是整个对话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领悟,学生还没有深入思考就急于让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还没有进入到对话的状态,就急着让学生汇报对话结果,根本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上呈现的是一种“虚假繁荣”现象,师生之间并没有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如果学生因考虑不周,回答不出问题,会造成心理紧张,影响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不但会让学生对课堂对话产生畏惧心理,还容易使学生养成囫囵吞枣的不良读书习惯。研究表明,候答时间的长短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回答正确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候答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四)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化

小组讨论交流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重要形式,但有些教师却把它当成是课堂对话教学中的唯一形式,甚至认为只有进行小组合作才是对话教学,常见的现象是:只要上课,教师就一连串抛出几个问题,说“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小组的学生立刻围成一团讨论一阵子,然后教师双手一拍,讨论便顿时停止。这样的小组讨论意义何在?更突出的问题是,对话者往往集中在几个优秀的学生身上,小组中的优等生常常被推选为发言人,对于那些学困生学得怎么样教师全然不顾,这种形式上的小组交流,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众多学生平等对话的权利,也剥夺了全体学生平等发展的权利,长久下去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均衡发展。

二、中学语文课堂对话的相关建议

“对话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2]。对于中学语文课堂对话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对话教学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教师对于“对话教学”没有全面、正确、深刻的认识,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不能给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语文对话教学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现实中,很多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等都无法适应对话教学的要求;第三,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之间缺少沟通与对话,现在的教育现象往往是理论至上,研究者怎么说,教师便怎么做,实践中的教师并没深入思考对话教学理论的思想精髓,只是进行简单的表面模仿,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实施平等、有效的对话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要实现平等的对话教学关系,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改变传统观念中的“师道尊严”。首先,教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中学生处在不断成长、发展的阶段,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要宽容和理解,需要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其次,教师要相信学生。受传统教学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拓展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是拓展者,语文教材有着独特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当知识拓展者的角色,深入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感受其中的精华,和作者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其次,教师是合作者,对话式教学倡导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以平等的地位、合作的态度共同去解读文本,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立一个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与合作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第三,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着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开展对话教学,对于对话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后仍不能够理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

(三)教师要学会耐心的倾听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解读文本的思路、方式、方法等,能根据学生话语及时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并及时引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候答时间并耐心倾听,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完,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话,明白学生的欲望和要求之后再进行点拨,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层次的解读文本。

对话可谓是一种心灵的抚慰、智慧的启迪、生命的赏识、价值的去蔽、真情的交融,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和对话,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深入研读文本,展开自己和文本、作者、学生、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对话中的首席地位,在对话教学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平等、高效的语文课堂对话。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2]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关方方 山西临汾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041000)

上一篇:诗歌语言是人们存在的家 下一篇:还语文课堂之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