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迎合

时间:2022-06-02 01:57:39

教育不是迎合

经典散文《背影》落选于某版新课标教材,据说原因之一是文中反映的生活距现代社会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其次是文中父亲形象学生不喜欢,诸如形象太老土,不够帅,爬月台买橘子违反交通规则,做事婆婆妈妈女人气等。教材选文删留本属正常,因选者自有其标准、体系,经典亦不例外。但将其简单归为上述原因,不免令人费解。不易理解之说,窃以为,教材中许多难解内容尽皆删去,不就一了百了了么?不喜欢之说,也令人惊愕:我们对孩子是在教育还是在迎合迁就?

并非杞人忧天。我们把教育上好多事情的决定权赋予孩子,并非妥当。即以教材而言,假如让学生自己选,不知会有多少经典精品被剔除出去,又有多少小人书、武侠言情、网络怪语、名星绯闻充斥其中。一味迎合孩子口味,会使其偏食厌食,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观照我们目前的教育,新课程改革无疑令人欢欣,但令人担忧的是花样翻新而意蕴欠足的形式化大行其道。迎合只能自尝苦果。教材中的选文,经典永远是经典,对于孩子,只是一个适当与否的问题。某些经典,让初中生硬啃,肯定啃不出个味来,不妨暂缓。经典也许不合某些人的口味,但其中的营养却对人有一种强骨健体的功效。例如《背影》,在现代散文史上,如此至情至性之文,少有他文可比。好在人教版教材将其保留,令人倍感欣慰。尤其该单元又以小人物、爱为主题组材,意义又何等深远。观照一下现实,我们的父母、同辈们总是杰出者少而平凡者多,而现今的青年,感恩、崇拜父母的又有几人?因此,保留这篇传统课文,其意义恐怕是难以估量的。这对目前心性浮躁的学子们不啻是一副清醒剂。如果教材编选者因为其他原因未收录这篇文章,鄙人也许不会说三道四,但是归为上述原因,却总让人疙疙瘩瘩的。

再说几句自掌嘴巴的话。本人教学此文时,亦确实遇到了前述困惑。由于时代变迁,多数学生确实很难体会其中父爱真情,也确实有部分学生不喜欢文中这个几庸的父亲形象。对此,本人深表理解。即如当年的“我”,学养何等深厚,情感何等细腻,身临其境,仍然当局者迷,感到父亲说话不漂亮,做事不利索,等到时过境迁,才幡然醒悟。对此,我们又怎能急于求成,要孩子们与大人有一样的感受?一些事情孩子不理解,但仍然要努力去理解。也许反弹琵琶能殊途同归。于是我带领学生给“父亲”挑病:诸如做事不果断,对儿子关爱有加而不注意培养其自立能力,脾气不好,事业无建树等,并放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其成因,并与本单元几篇文章的主人公作比较。奇怪的是,学生不再觉得“父亲”老土,反而更觉其伟大,对文中浓浓的父爱真情有了更深的体悟。从课始对本文、对“父亲”的普遍淡漠到课后的普遍认同、喜欢,充分说明,此文被剔出教材,恐怕不在于文本本身而在于当代学生价值观念的异化,教育的偏颇缺失。

以上批评当前教育中过多的花里胡哨的迎合迁就式的东西,非刻意与当前学生主体论的大潮相悖而行,而是对孩子,对教育,对民族未来的一种忧思。温室中培育不出能经风雨的花草,我们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应是得当而非迎合。当然迎合与得当并非截然相反,同一方法对A生是教育,对B生也许是迎合。教育的复杂在此,教育的伟大更在此。

当前的中学生比较复杂,他们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前卫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我们确实有一定代沟,享乐思想较重,懒散弛情,急于求成,追星逐腕而蔑视尊长,瞧不起下层人民,耽于幻想而不能脚踏实地等等,如不规范、教育,一味迎合,未来重任,谁堪担当?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有时也要大胆说“不”,盲目迁就往往适得其反。

(作者单位:庄浪县水洛中学)

上一篇:“坐”在这里如何解释 下一篇:“叫板”新义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