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教法体系的弊端及其改革设想

时间:2022-06-02 12:35:55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教法体系的弊端及其改革设想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教法体系是“以教师讲析为主”。

这种教学模式和教法体系至少有以下三个弊端:(1)它违背了“教学应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它把学生当做容器,一味向学生灌输,它无视学生的存在,抹杀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的发挥,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的局面,是学生学语文没有兴趣的重要原因,也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2)它违背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学科个性特点。“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很难体现中学语文的这一学科特点,可以说无法完成上述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3)它违背了“中学”的学段特点。中学是打基础的学段,它不同于高等教育或成人教育,将高校或成人的教学模式套用在中学是不适当的,尤其对中学语文教学更不适当。为此,应铲除弊端,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

一、实施“以训练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

“以训练为主”不应单纯地将其看做一种教学方法,而应看成一种教育思想,体现着时代的特点,体现着“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的新的教育思想,体现着中学语文学科的最基本的性质、特点和目的任务。有人认为“以训练为主”就是满堂做题或满堂提问,那是一种误解。其实就“以训练为主”这一点来说,不妨借鉴音、体、美教学的方式方法。音、体、美也是技能训练课,教师上课,几乎不存在“满堂灌”的现象,他们总是在确立了教学目标,布置了训练任务后,就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训练为主”。语文课既然是以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为最终目的的技能训练课,就应该像音、体、美教师那样去“训练”学生。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师应向音、体、美教师学习。“以训练为主”的精髓在于切实把学生放在主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以训练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时应牢牢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牢记“训练”为主,要有时间保证。

第二,训练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活动的主人必须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训练活动,服务于学生的训练活动。

第三,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训练”为主,指的是全体学生,没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训练就不全面,训练目标将难以实现。传统教学也有一些训练活动,但往往只局限于个别优生,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因此,受益的仅是个别学生。一定要注意改变这种状况。

二、打破封闭式,实施开放式。搞“活”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处于封闭状态,这种封闭式教学使得课堂毫无生气,使得学生对语文课没有兴趣,这种僵化的封闭式教学必须予以改革。

第一,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澡、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高科技手段,使昏昏欲睡的学生集中精力“活”起来。

第二,以读激情。语文教学,读为根本,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的很多文章都充满了农厚的感彩,很合适朗读。这时,假如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竞答抢答。有些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主动做出回应,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而也有很多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却羞于启齿或明知不答。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采用竞答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必答、轮答、抢答等类型的题目,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就会“活”起来。

第四,角色对换。语文课堂上,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角色对换,部分知识、题目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讲,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又可以加强学生记忆,找出自己知识盲点,懂得老师讲课的艰辛,从而尊重老师,与老师“情同意会”。

第五,走出课堂,课内外结合。教学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适当地到阅览室去上课,到校园中去上课,到生活中去上课,到社会上去上课,冲破课堂狭小的天地,让学生到大语文环境中去观察、去体验,到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去学习、去探讨,把语文课上得丰富多彩。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课内外结合,可能出现一种崭新的局面。

三、盘“活”教材,实施单元教学

教材是死的,如果教师不能全面的、熟练的驾驭和使用它,课堂教学中这个主要的依靠对象也就形同僵尸,没有鲜活的生命,学生惧之、厌之;相反,教师如果将死的教材重组形象,赋予生命,学生就会亲之、爱之,课堂教学也就“活”了起来。怎样才能盘活教材呢?

1.化整为零,零整结合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等要求体现在其中。教材由一个一个的单元组成,其中每个单元各有训练的重点,而组成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虽各有千秋,但具有共同特点是不容质疑的。正因如此,教师在把握教材时,就要不惜分割它,把课标要求落到某单元的某篇课文中,明确这篇课文在训练链条上所起的作用,让知识、能力等训练相对变得单一,在立足整体中去处理部分,挖出文章的内蕴,教出各篇的特色。

2.削繁留简,简繁得当

前面说过,一个单元总有一个相同点(教材在组织编写的时候也是基于此),那么教师在处理某一个单元时,就不能篇篇俱到,要大胆削减内容,找出本单元的典型代表(不论讲读、阅读还是自读课文),把相同点(也是训练链条上的重点)讲深讲透,学生练深练透,把其他课文与之比较,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而不会感到茫然,不知到哪去学。

3.去密存疏,疏密相间

去密存疏,就是教师要筛选出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去掉次要内容,集中精力解决好重点和难点,对非重点的内容少讲或者不讲。事实上,只要老师立足全册,把握重点单元、重点课文以及重点内容,用它们去承载课标的具体要求,教师就算盘活了课本,教师教和学生学都轻松,课堂教学也就“活”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上一篇:“积极教”和“积极学” 下一篇:由一声狼嗥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