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源于设计 精彩来自生成

时间:2022-06-01 06:54:03

创新源于设计 精彩来自生成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20-02

课堂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所做出的设想与计划,它是一项超时空的预测活动,是教师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学生的准确分析之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所做的预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创新、高效、富有活力,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特点,让教学设计为动态生成而设计;而在实施设计的过程中,又能灵活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状况,让课堂教学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一、以三维目标审视教学资源,进行弹性教学设计,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创造。正确把握这一关系的核心,就是要制定具体、有效的教学目标,而这种教学目标必然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即以完成知能目标为基础,充分挖掘暗含在文本中的情感目标,注重学情把握与学法指导,使教学目标既有群体层面的预设,又有个体差异的落实,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站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高度,认真审视教学资源,把握教材,预测学情,设想课堂学习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弹性设计,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文本间互动交流、动态生成的舞台。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新词,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了解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通过阅读对文章能有自己的理解。4、品赏语句,认识和感悟大自然的美丽。

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我对课堂进行了如下预设。先从"天堂"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谈话,说说自己心目中"天堂"的样子;并以此为契机,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鸟的天堂"的迷人之处;再通过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生活实际想象,有感情朗读背诵等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最后充分展示学生的兴趣特长,请他们以小百灵的身份或写一首小诗,或编一段歌词,或创作一幅图画,或设计一段广告,来抒发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弹性设计,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内容,揣摩品赏语言表达,调动想象,激感,鼓励创新,使课堂教学既达成了预设的目标,又提供了生成的机会,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以教学机智发现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驾驭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时空群体活动,主体、客体、媒体等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处于不断转换之中。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机制,根据具体的学情来灵活处置,即兴挥洒。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例如在设计《落花生》一课时,我觉得正确理解文中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因而我在课前预设了"辩论"的环节--在当今社会中,是做花生这样的人呢,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可在课堂上,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一位学生在读"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时,无意中丢掉了"只讲体面"中的"只",我突然意识到,这正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父亲所说的话的现实意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良好契机。于是,我摒弃了原有的预设环节,而是紧紧抓住这一细节,作了一番"文章"--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他在读的时候丢掉了一个字?

生:他把"只讲体面"的"只"丢掉了。

师:你们反复地读一读,想一想,丢掉"只"以后,意思表达有变化吗?

生读、想、议论。

生1:和原来差不多。

生2:不一样了。"不能只讲体面"意思是说不能光想着讲体面,而忘了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而丢掉"只"意思就成了不能讲体面了。(不少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我们到底能不能讲体面呢?

生3: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干什么都讲究包装,注意形象,讲讲体面没有什么不好。

生4:对!我们注意自己的形象,穿得好看一些,讲一讲体面,自己有了自信,别人看着也舒服呀!难道非得让我们穿得跟爸爸妈妈小时候一样,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吗?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看来讲不讲体面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

生(抢答):能不能对人们做出有益的事情。

师(引读):所以"我"说:"人要做--"

生(齐读):"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从学生兴奋的表情中,从他们激情的朗读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对父亲的话有了自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通过自己创造性的阅读,探究、体验出来的。这种理解才是深层次的,这种探究才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我在突破预设教案,运用教学机智化解课堂意外,引导学生探究之后,也对阅读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预设的目的只是为课堂生成创造有利条件,切不可让课堂教学被"预设"牵住了鼻子而裹足不前。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特感受,灵活驾驭课堂,让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

三、以发展的眼光拓展教学资源,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延伸课堂的动态生成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应立足于课内,深化于课外,这就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学科间的渗透、整合,还要积极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

例如在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时,我就鼓励学生在课前搜集历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的资料,当今动荡的中东局势以及频繁的恐怖活动的报道,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简介等;课堂上,我抓住"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句,让学生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体会的基础之上,交流资料,展示图片,观看录像,深切地体会到"要和平不要战争"不仅是小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声,也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声,更是全世界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心声。在这种愤悱的状态之下,我让学生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他们对和平的热切呼唤,并让他们思考"我们可以为和平做些什么",为课下的综合性学习埋下了伏笔;课后,我鼓励他们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进行综合学习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一期"呼唤和平"的手抄报,拟一封"企盼和平"的书信等。这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主动探索知识,实现个性发展,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阅读积累的妙用,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则以发展的眼光将文本中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延伸,对教材进行了二次或多次开发,让学生在动态发展的语文教学中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总之,创新的设计,精彩的生成,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只有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才可能把握教材、弹性设计,才可能随即诱导、及时调适,让学生在活泼生动的语文学习中去获取知识、激感、提高素养、体验成功。

上一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再思考 下一篇:浅谈化学学科学困生的转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