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三种模式

时间:2022-05-31 01:38:45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三种模式

摘 要: 本文主要探究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三种模式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程体系 模式

1.岗位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岗位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起源于“行动导向”思想,即首先把岗位工作过程解析对应到行动领域,再把行动领域转换成为相应的学习领域,最后按照认知规律的要求,形成一个个课程模块。课程中的每个模块均按照其内在的逻辑来组织,它们有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标准,既可以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综合,又可以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综合,这有利于淡化传统的学科分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岗位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课程、专业素质课程、岗位技能类课程组成。基本素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的一类课程;专业素质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的一类课程;岗位技能课程是按照学生以后将要从事的某一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设置的一类课程。这些课程可以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每一个能力模块就是一个岗位的能力要求,只有学生掌握了职教专业的一个或多个岗位技能,才能适应以后所从事职业的要求。

2.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体系

行为目标:首先由课程开发科学化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确立,经由查特斯、泰勒、布卢姆等著名的课程论专家不断发展,其内容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完善,从而成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取向,在当今课程与教学领域仍占有重要地位。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特定的、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整个课程活动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阐明学生应该做什么,怎样做,需达到什么程度。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从历史的角度看,行为目标是古老的师徒制的一部分。

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思想比较适合于职教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对此,有论者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三方面进行设想,指出行为目标取向的职教课程首要任务是确定课程目标,通过职业分析,把职业活动分解为若干相应职责,再通过任务分析法把每种职责细分为若干相应任务,最后将每个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课程内容围绕职业实践活动来选择,也就是说内容要有职业定向性。课程组织也要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核心,按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阶段逐渐上升,采取螺旋式而非直线式的课程结构。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坚持“忠实取向”,采用工作实践性教学的策略,按照先实践再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来进行。在课程评价方面,遵循多样化原则,对课程本身采取形成性的评价方法,对课程对象―学生则更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和量化的评价方法。

3.项目教学式的课程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推行的“任务驱动、行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彻底打破了职业教育现行的学科式教学架构,将知识、技能组织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这些项目,构建知识点和教学内容,组成项目教学式的课程体系。它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定位职业能力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和方法。在当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项目教学式的课程体系因对职业能力的深刻体现和全新表达,逐渐受到实践者的追捧和青睐。可见,在有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项目教学式课程有其独特价值,但不意味着它是适合于任何职业教育类型的唯一合理模式。

开发和构建项目教学式课程体系,必须贯彻以下基本原则:以全面分析老三段学科式课程体系为基础,吸取其优点;以对专业就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需求的全面调研为依据;兼顾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坚持创新与发展;采用项目结构框架,体现任务驱动、行为导向的基本理念;配合制定机动灵活的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完善信息网络技术和手段。构建的步骤:(1)建立由学校资深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开发小组;(2)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调研;(3)对本专业岗位技能需求进行充分调研;(4)形成专业项目教学课程体系框架;(5)配置项目教学内容;(6)制定实施性的教学计划和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邵宗杰,斐文编.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韩永昌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李伯主编.教育心理学新编,2004.

[4]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安文铸主编.学校管理研究专题.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上一篇:以工学结合的角度组织涉外文秘专业职业技能大... 下一篇:网络信息化时代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