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探讨

时间:2022-05-31 02:02:53

初中文言文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探讨

【摘要】本文论述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采取分析人物形象、指导朗诵文章、结合现实生活、辩证取其精华等教学方式,探讨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捷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教学 传统美德 教育

中国是一个历史沉淀极为厚重的国家。中华文化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是因为文言作为历朝历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文言文使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传统美德得以传承下来。而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更是这些璀璨文化中的明珠,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因此,我们应通过文言文教学,教育学生像坚守上甘岭那样捍卫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抵御当今社会贪图享乐、物欲横流的不良风气。

由于时代的差异性,当下如何通过文言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还是很值得探讨的。笔者从教初中语文二十几年,探讨出以下几点教学心得:

一、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认知传统美德

初中文言文里写人、叙事的课文所刻画的正面人物形象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这些人物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精忠爱国、公而忘私等传统美德。在教学中,我往往结合事件的本身,引导学生从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认知、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如我教授《夸父逐日》一课,在分析夸父这一人物形象时,我抛下“夸父为了追这个太阳,就这样子死了,其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结合夸父逐日的目的、过程及结果来分析、讨论。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学生从夸父这一“逐日”事件中就可以明白:其实夸父就是现在普普通通的我们,太阳就是理想,是我们终其一生在追求的东西。为了美好的东西而奔跑,享受逐日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奋斗的缩影。

文言文中这类人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魂,又如《愚公移山》中为克服困难而坚持不懈奋斗的愚公、《出师表》中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等光辉形象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这些人物形象彻底地剖析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他们伟大的同时学习到背后的精神。

二、指导朗诵文章,让学生理解传统美德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诵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正确指导学生朗诵文言文课文,学生不但可以领略到古汉语的音韵美,还能理解古人对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等美德。在教学中,我采取“初读课文――理解大意、细读课文――认识中心、品读课文――学习美德”的步骤指导学生朗诵文言文,引导他们读出其中表现的感情、品味出其中蕴含的美德。如教学《岳阳楼记》,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大意,细读课文,认识课文所表达的中心后,我指导学生集中精神细细品读“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这一段,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作者的处境,边读边思考,品味其中所蕴含的美德。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读罢,学生油然而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情怀。

再如,指导学生读《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指导学生背诵《孟子・鱼我所欲也》,学生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

三、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感悟传统美德

当今世界是多元文化相互并存的社会,由于时代隔阂和思想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接受传统美德。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带有时代性、开放性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学习文言文,让学生在现实认知中学习传统美德,实现由古到今的迁移。如为了让学生学习《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的传统美德,我让学生写读后感后,再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当今社会,哪些人物和周敦颐一样正直不阿?哪些人物不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前辈,整理出一些典型人物的事迹,如:袁隆平、朱基、等人和周敦颐一样正直不阿,洁身自爱。原铁道部部长、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原深圳市长等一些人是分子、人民的罪人。这些都是现实中的人物,通过正反对比,学生更容易接受“正直不阿,洁身自爱”的传统美德教育,也能感悟出中华传统美德给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成长带来的好处。

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利用文言文这块阵地,多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四、辩证取其精华,让学生弘扬传统美德

由于年代久远、时代变迁,文言文所表现的思想必然有不合时宜的,或者带有深厚的封建色彩的。另外,古奥难懂的语言与我们现实中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这也给我们学习和发扬传统美德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方法,辩证地、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传统美德。如《夸父逐日》一文,除了让学生学习夸父为人类幸福而勇敢追求的无私奉献精神外,还要让学生明白、摒弃当今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盲干精神。又如《出师表》中不应学习诸葛亮的忠君封建思想;《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现的“大义”有别于今天的江湖义气、哥儿气。只有这样辩证地学习,才能教育学生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才能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总而言之,文言文承载着中国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作为教师,要选择最佳传授方式,将其中的道德理论教给学生。如果僵化的教学方式、观念还在初中课堂泛滥,长久以往学生必定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传承五千年优秀传统美德的载体就会弱化。既然如此,唯有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接受传统美德的教育,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文言文的教学价值,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歆.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与思考[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2。

[2] 许令仪. 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浅谈全国职业院校“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 下一篇:铝合金焊接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