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型城市居民休闲行为调查分析

时间:2022-05-29 03:25:29

休闲型城市居民休闲行为调查分析

【摘要】以杭州市民为样本,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研究掌握了杭州市民休闲内容偏好、时间安排、影响因素、消费规律、满意度评价等行为特征,针对休闲活动中呈现出的需求、行为和趋势方面的特征,提出基于休闲观念、休闲环境、休闲形式、休闲产业发展等不同层面的对策和建议,对构建休闲型城市、发展城市休闲产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杭州;城市居民;休闲行为

1.研究背景

休闲型城市,是一种以休闲产业为优势,以休闲文化作为特色,普及现代化的休闲理念,维护高品质的休闲环境,建设标准化的休闲设施,提供个性化的休闲服务,具备或计划休闲形象的城市。《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6年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国内城镇居民出游人数中,以休闲或度假为目的的旅游者人数已经占到了全部出游人数的18.5%。随着人口休闲需求的增长,休闲型城市将成为城市经营与城市定位的一个重要类型。

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时,社会就会进入休闲消费的急剧扩张期,人们将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闲暇时间投入休闲消费①。休闲产业,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大众娱乐休闲时代即将来临。②

休闲行为,是人们在除去工作和必需的生理活动而可以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内,从事的以消遣为目的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在不同个体和群体中体现出不同特征。了解居民的休闲行为状况,不仅能够反映居民当前的休闲生活状况,而且能够为未来休闲消费的发展、休闲服务的完善、休闲产业政策和相关规范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杭州是典型休闲型城市,市民休闲需求不断提高,人均休闲消费支出在全国名列前茅。由此,杭州市是掌握休闲型城市休闲行为特点的突破口,城市居民休闲活动也将成为杭州发展新的关注点。于是,研究者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利用统计手段分析数据,直观反映杭州市居民休闲活动上的形式偏好、时间安排、影响因素、消费规律、满意度评价等特征,并据此对杭州市休闲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2.研究方法

为了考察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研究者于2011年7月采用现场发放和回收的自填式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调查对象为常住地为杭州并对本调查由足够兴趣的当地居民。本次调研共发放市民问卷1670份,回收有效问卷149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9.8%。

随后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调查样本的基本人口特征为:性别比例上,男性54.7%,女性45.3%。年龄结构上,14岁以下占2.7%,14-25岁占35.3%,26-35岁占14.7%,36-45岁占8%,46-55岁占18.7%,55岁以上占16.7%。受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学历占8%,高中或中专占20.0%,大专占19.3%,本科学历占的44.7%,硕士及以上占5.3%。职业属性上,学生占总样本29.3%,企业职员占16.7%,离退休人员6.2%,教师均占5.8%,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11.3%,专业技术人员占6.7%,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业主占4.7%,工业生产人员占4%,农民及服务人员各为1.3%。从收入水平看,32.7%受调查者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家庭月收入2000-3000元和3000-5000元的人群均占22.7%,12.7%的人群家庭月收入1000-2000元,6.0%的人群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

由以上人口统计特征可以看出:受调查者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分布、个人和家庭月收入水平结构与杭州市民总体基本符合,具有较强代表性,可分析价值高。

3.研究结果

3.1 休闲内容偏好

3.1.1 休闲动机积极向上,休闲生活层次较高

动机是指“行为的个体内在的推动力,或者是激活身体能量使之达到外部环境目标的内在状态”③,是产生休闲活动的主观原因④,可以通过休闲行为进行推理推测⑤。参考Beard和Ragheb(1983)所编制的休闲动机量表,研究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评分,并对动机因子进行均值和方差的分析(表格1)。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第一,6项因子的均值超过3,说明杭州市民休闲动机具有多样性;第二,“探索认知”、“锻炼身体”、“社会交往”和“舒缓压力”动机均值较高,方差较低,说明这四方面是城市居民进行休闲活动的主要动机;第三,“陶冶情操”、“增进亲情”、“完善自我”因子的方差较高,说明这三项动机存在明显的群体选择差异;第四,有研究表明,以消磨时间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态度,将降低休闲生活质量⑥,而本次调查“消磨时间”均值最低,表明杭州居民休闲生活的质量较高。

3.1.2 旅游资源偏好多样化,休闲场所选择大众化

在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类型方面,经对部分市民的访谈,共分离出9类旅游资源,依在随后的问卷调查中感兴趣程度由强到弱排列为:山水风光(27.8%)、文物古迹(17.5%)、民俗风情(14.0%)、乡野田园(10.5%)、文化艺术(9.5%)、美食(8.6%)、节庆活动(4.1%)、购物(5.6%)、医疗保健(1.9%)。

休闲活动场所受到喜爱的程度由强至弱依次是:公园(60.67%)、景区(40.00%)、步行街(36.00%)、广场(26.00%)、游乐场所(21.33%)、KTV(19.33%)、郊区(13.33%)、健身中心(11.33%)、农村(3.33%)。其中,排在前三位的休闲场所普遍具有大众性和亲民性,免费或是价格相对其他业态更透明。

3.1.3 休闲活动项目各有所好,休闲消费注重口碑

图表1 休闲活动项目偏好(纵轴数据为百分比)

传统的休闲项目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中,观光、散步、聊天依次是市民参与最多的前三项休闲活动。在休闲伙伴的选择上,朋友占据最大比例(46.0%),其次是与同学或同事(30.8%),再次是与家人亲戚(11.6%),而选择报名旅行团外出游玩(5.1%)或独自一人出行(6.5%)相对较少。在参与休闲活动时,经朋友介绍同去一处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消费现象,体现出休闲行为比较注重口碑效应。

3.2 休闲时间分配

表格2 休闲时间比较

3.2.1 外出休闲三季均衡,假期出行更加普遍

选择春季外出休闲占31.1%,夏季38.3%,秋季30.2%,冬季1.4%。由此可见,很少人冬季外出休闲,而其余三个季选择比例差异并不明显。大部分人(41.1%)选择假期出行,也有较多人(30.2%)选择周末出行。而选择“五一”、“十一”黄金周出行或在节庆日外出休闲的市民比例较少,原因可能在于休闲场所在黄金周和节庆日顾客人数过多,交通阻塞严重,影响休闲效果。

3.2.2 休闲时间总体较多,闲暇时间分配不均

调查数据呈现出杭州市民每日休闲时间平均为5.724小时,其中45.4%的人每日休闲时间在1-3小时,随着日休闲时间的增加,享受相应休闲时间的人群先增加后减少。休闲时间分配在一天中呈现出两个峰值,一个峰值出现在9-12时,大多数市民(42.0%)休闲时间集中于18时至21时。

调查显示,杭州市民的闲暇时间在工作日为4小时46分钟,在休息日为8小时9分钟,休息日里闲暇时间比工作日多3小时23分钟。

闲暇时间利用有很大性别差异。男性日均闲暇时间6小时l分钟,女性5小时28分钟。在日闲暇时间的总量上,男性比女性多33分钟。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闲暇时间也不同:14岁以下,5小时26分钟;14-25岁,5小时36分钟;26-35岁,4小时41分钟;36-45岁,4小时59分钟;46-55岁,6小时9分钟;55岁以上,5小时31分钟。可见中年人的闲暇时间最少,老年人的闲暇时间最多。在这6个年龄段中,男性的闲暇时间都多于女性,分别多出40,63,75,12,8,25分钟。

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闲暇时间越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日均闲暇时间为6小时28分钟,高中、中专5小时18分钟,大专5小时17分钟,本科5小时9分钟,硕士及以上4小时43分钟。

3.3 休闲消费

3.3.1 公交出行选择最多,自驾出行比例较高

据国家统计局浙江省调查队调查,2005年底,杭州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汽车8.7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5倍⑦。从本次调查结果也可以发现:在开展休闲活动的交通工具选择时,杭州市民选择自驾车的比例相对较高(16.9%),但绝大多数的市民(66.9%)还是愿意选择方便简单、价格适中的公共交通作为出行工具。公交车是受访者在杭州出行的最主要工具,这也说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对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3.3.2 休闲场所不常进入,价格偏高阻碍消费

40.6%的市民每月在市内休闲场所游玩次数少于一次,30.4%的市民每月一次,12.3%的市民每两周一次,9.4%的市民每周一次,其余5.1%的市民每周进入休闲场所两次以上。人均每月进入室内休闲场所消费次数为1.5次。

目前进入休闲场所的频率不能满足消费愿望。被调查者中,60.6%的表示希望至少每月进入一次,15.4%表示希望至少每两周进入一次,12.5%表示希望至少每周进入一次,4.8%希望至少每周两次及以上,6.7%表示不需要这样的休闲方式。人均每月进入休闲场所频次的意愿是2.5次。导致居民进入休闲场所频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有:价格太高(29.3%)、场所内拥挤(21.4%)、交通不便(15.0%)。据此可知,为促进市民更多地进入休闲场所消费,需要适当降低休闲场所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休闲项目的吸引力,加强休闲场所人数管理来平衡客流,改善公共交通。

3.3.3 休闲支出每月二成,休闲消费大众化

休闲活动中市民月均支出572.1元。从分组数据来看,月均休闲支出100元以下的人群占20.0%,100-299元占35.3%,300-599元占22.0%,600-999元占8.0%,1000-2000元占9.3%,2000元以上占4%。交叉分析得到,家庭月收入5000元以上人群每月休闲之出853元,月收入3001-5000元的支出698元,2001-3000元的支出448元,1001-2000元的支出305元,1000元以下的支出157元。很明显,休闲支出水平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提高,但休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对于市民来说都在10-20%之间。这说明杭州休闲消费水平以中等偏低的大众化消费为主。

3.4 休闲评价

3.4.1 特色项目备受欢迎,宣传力度应该加强

在印象最深的休闲场所中,茶文化村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7.3%。市民对购物商场(35.7%)、公园(25.0%)的印象也较深刻。相比之下,文化教育场所和体育健身场馆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16.1%和11.6%。可见市民通过公共服务享受休闲生活还处在低级水平。

对于杭州市举办过的以休闲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市民大多数表示了解一点但未参加过。比如中国国际动漫节,参加者比例仅为5.9%,了解但未参加过的有55.3%,不了解的38.8%;西湖博览会参加者比例为15.9%,了解但未参加过的有45.5%,不了解的38.6%。可见节庆活动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和城市产业发展的平台还需要提高知名度和参与度。

3.4.2 自然景色评价最高,价格交通应受重视

图表2 休闲产业满意程度

市民对杭州市休闲产业各个方面的评价按平均得分从高至低排列为:自然环境4.43分,通讯设施3.80分,卫生状况3.76分,环境舒适度3.73分,安全保障3.69分,宣传力度3.49分,配套设施3.46分,服务质量3.44分,污染控制3.37分,活动丰富程度3.25分,交通状况3.24分,消费价格3.00分。

从数据上看,评价最高的是“自然景色”,这是杭州市发展休闲、旅游相关产业的基础资源之一,既要加强保护,又要适度开发;评价较差的包括交通状况、休闲消费价格,因此改善交通状况,降低休闲产品和服务价格,可以有效地提高市民对休闲产业的满意度。

此外,一些被调查者反映休闲场所停车位需要增加,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休闲服务项目和设施较少,旅游网站、报刊杂志和旅游手册都未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信息传递功能。

3.5 改善休闲型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对策建议

3.5.1 充分利用固有休闲资源

杭州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综合优势显著,这是改善休闲生活、发展休闲产业的宝贵优势⑧。

杭州区位条件优越,休闲经济的腹地范围广。杭州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最富活力经济带的中部,地处国内经济发展最快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依托以中国最大城市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第3大城市群,是周围国家和地区的人休闲的重要目的地。

杭州自然风光优美,是休闲资源的基础。杭州已形成“一湖、二峰、三泉、四寺、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的格局,拥有2个部级风景名胜区、4个部级森林公园、2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个部级旅游度假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新近完成西湖南线、西湖西进和新湖滨景区建设三大工程,并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和“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

杭州历史悠久的休闲文化是休闲城市的灵魂。杭州是中国六大故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仅西湖风景区内就分布65个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杭州注重现代休闲文化的塑造,建立休闲度假类、文化娱乐类、体育健身类、休闲餐饮类、都市购物类、媒体传播类6类休闲场所。人文资源具有巨大游客吸引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3.5.2 积极倡导特色休闲理念

“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是杭州城市的两块金字招牌,建设“东方休闲之都”是杭州近年提出建设的城市形象。杭州市的发展战略,给杭州市休闲产业、休闲文化、休闲生活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杭州应该倡导“休闲、文化、创业”三位一体、高度融合的休闲理念,强调休闲是一种文化创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也是休闲学科发展的一次突破,更是彰显杭州城市特色的成功范例。

3.5.3 积极引导优势休闲产业

一要推广新型休闲产品。应加快传统产品的优化升级,推动新型产品的开发利用,形成具有特色的休闲产品系列。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差异化市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休闲服务。同时适度推行混合经营经营模式,节约时间和空间成本,增大休闲资源的利用率。

二要利用大型休闲活动。西湖博览会、国际游船节、国际烟花大会、西湖桂花节、蒋村龙舟节等以休闲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水平,重视活动为城市休闲产业和市民休闲生活的贡献。

三要改善休闲环境。政府需要在其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抓住症结,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公共休闲空间。大力修建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是西方国家的一大文化特色⑨,杭州应增加教育性休闲场所的数量,调整其空间分布,合理设定开放时间。

四要优化休闲产业空间布局。一方面,要加强区域协作,拓展旅游市场和服务区域。另一方面,要平衡休闲产业分布,加快发展新城区内的休闲产业。杭州可利用多次承办休闲活动所获得的所建场馆和配套设施的资源优势,打造全业态的“航母型”休闲中心。例如,依托世界休闲博览园集“休闲、娱乐、旅游、会展、度假、居住”为一体的现代休闲旅游度假区,打造以“动感时尚”为特色的大型休闲基地,与“浪漫优雅”为主题的环西湖休闲基地相互补充。

注释:

①Ray Youel1.Advanced GNVQ:Leisure and Tourism[M].London:Pitman Publishing,1994:128-139.

②Harold L Vogel.Entertainment Industry Econom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98-106.

③孙植海.休闲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

④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5.

⑤周星.大学生日常休闲活动的动机与障碍[J].中国青年研究,2005(8):80-83.

⑥邹燕娇.当前大学生休闲生活的现状及其特点[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5):183.

⑦杭州统计信息网.杭州概览:人民生活[EB/OL].[2007-04-20].www.hzstats.省略/webapp/shownews.aspx?id=12210.

⑧徐瑞萍.杭州构建休闲型城市的优势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5(6):126-127.

⑨卿前龙.西方休闲研究的一般性考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90-92.

参考文献:

[1]王琪延.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04).

[2]杨国良.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特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2(02).

[3]王琪延,石磊.北京市城市居民休闲状况分析[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4(03).

[4]王斌,王照丽.大连市民休闲动机与行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7).

[5]徐瑞萍.杭州构建休闲型城市的优势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5(06).

[6]苏富高.杭州居民休闲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7.

[7]王彦.基于休闲动机的消费者分群实证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江苏商论,2010(06).

[8]秦保立,赵新元.休闲动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透视[J].国外社会科学,2010(04).

上一篇: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沟通 下一篇:《易经》涣卦新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