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范文

时间:2023-03-18 05:10:52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范文第1篇

在休闲农业中融入养老,这种形式在我国国内还未有成熟案例,而目前存在的养老养生别墅价格昂贵,距离市区较远,只适合短期的度假旅游。建设适合长期养老的休闲农业将是未来的一个机遇与挑战。房屋出租可在建设时建一部分乡土风情的房屋供老年人长期租住,也可以供客户短租,注意环境布置,确保舒适。

耕地出租(见图11)

预留部分农业用地,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耕地出租,老年人可以在租到的土地上种植自己感兴趣的农作物,前期要注意稀缺效益,引起老年人的种植欲望,以便为今后的大规模开发做推广。

免费农业技术服务(见图12)

有些老年人并不懂种植技术,农庄可充分利用在经营菜地种植时,为有需要的老年人进行技术指导,提升老年人的信任度与影响力,打造品牌效益。

观光采摘(见图13)

在留出客户耕种的土地的同时,预留出农庄的“经营”用地,这部分土地可以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要种植绿色健康的蔬菜,开展参观、体验采摘等活动,提高知名度。这点目前休闲农业都在做,需要有创新。

会员制采摘机制

由于土地面积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租户都能够配备相应的菜地,而那些没有租到配套土地、或者是自己不愿意耕种的老年人,可为其办理采摘会员。每年缴纳一定的年费,便可定量在农庄的菜地里进行采摘。采摘的蔬菜在满足老年人自己需求的同时,也可以送给子女,一举两得。

加入社区文化(见图14)

可以定期邀请参与耕种菜地的老年人参加类评比项目的活动,评选出优秀者,在进行物质奖励时,推广经验,将农庄打造成现代都市外的世外田园。

加入养生餐饮(见图15)

人年纪大了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而养生食疗对这些小毛病都有一定的疗效,对于那些不愿自己动手做饭的老年人可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制定食谱,当然味道是要保证的哦。农庄在老人入住时最好对老人的身体状况有一定了解,对于不适合入驻的老人尽量委婉拒绝。有常驻医师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症。

组织俱乐部活动(见图16)

休闲农业范文第2篇

“父女驱车郊外远。走向田园,谈笑锹耙拣。昨日雅堂抒政见,今朝种菜田头练。土息泥香犹有恋。返本归根,挥汗人无倦。目尽青山多少羡,抬头闲看云舒卷。”

这是2013年8月老纪在“赴国务院参事室参加城市化座谈会并发言后,又随长女赴郊外‘小毛驴市民农园’租种地块种菜,感而成之”的一首《蝶恋花・种菜》。

老纪便是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本是学界名人,也开始在郊区种菜了。出于食品安全的考量,亲近接近大自然的人类天性,在当下中国,尤其是大城市周边,休闲农业已经蔚然成风。

《小康・财智》记者从农业部获悉:今年上半年我国休闲农业呈健康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全国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近5亿人次,营业收入近1500亿元,增速超过10%,带动3000万农民受益。

一个更大的背景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201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日前农业部办公厅、国家旅游局办公室联合发出通知,部署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有关工作。计划2014年在全国择优创建35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示范点。

小毛驴市民农园模式

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上述提到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创建于2008年4月,占地230亩,位于北京西郊著名自然风景区凤凰岭山脚下、京密引水渠旁,是由北京市海淀区农委、中国人民大学共建的新农村建设产学研基地。

小毛驴市民农园副总经理黄志友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小毛驴市民农园利用位于北京西郊的自然条件与地理交通优势,发展市民参与式生态农业。

其具体做法是:市民在小毛驴市民农园承租一块30O的农地,并在种植之初,预先支付一整年的菜地租金和农资费用。农园提供工具、种子、水、有机肥等农资和必要的技术指导等服务,市民完全依靠自身劳动在承租的菜地上种植自己喜爱的各种蔬菜,体验农耕乐趣。

“人大纪校长来种菜时都很低调来,我都撞见几次。”黄志友说。

经过五年的培育和发展,小毛驴市民农园在北京乃至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市民农园领域的一个知名品牌。2012年5月,北京市常委牛有成视察小毛驴市民农园,对小毛驴市民农园开创的市民参与式都市农业模式予以肯定,作为案例正式进入北京市政府学习文件。2012年还荣获农业部主办的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园区创意银奖”。

事实上,上述由都市或近郊区的农民提供农地,让都市居民参与农业的模式在国外也有案例。

德国是世界上较早发展市民农园的国家。在19世纪初,德国就出现了由政府提供小块田地,供市民做自给自足的小菜园。1919年,德国制定了市民农园法,确立了市民农园的现在模式。日本制定了《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日本市民农园的类型较多,依据承租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家庭农园、学童农园、高龄农园、残疾人农园(如盲人农园)等。

发展前景

苏家坨镇副镇长贾德友对小毛驴市民农园模式引入海淀的过程比较熟悉。

他告诉记者,小毛驴市民农园在成立之初,就以发展社区互助农业(CSA)为理念,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和追随者。起源于日本、兴盛于欧美的社区互助农业(CSA),是一种回归到为本地社区居民提供健康食物生产的小型农耕模式,农民和消费者互相支持,共担农业生产风险,并共享收益。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出现,远离农地的城市居民,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和食品安全,对社区互助农业(CSA)的兴趣与日俱增,这种模式有很好的市场前景。生产者可在产品收获前得到收益,规避了自然风险,价格合适就愿意参与。消费者直接参与生产,会主动控制禁限用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农产品安全保证机制。随着这种模式的长期运行,土壤肥力、生物群落等农业环境会不断良化。综合分析,这种模式既具有可行性,也具有可持续性。

贾德友同时也认为,鉴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上述模式也有局限,只适合在大都市周边推行。这种模式在生产环节更注重生态回归,但与其对应的生产技术,尤其是农业病虫害防控技术,现阶段还只能保证产品食用安全,但产量偏低且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从保证农产品数量供应角度考虑,如果整个国家的粮、菜主产区都这么搞显然不符合国情。

他还指出,为了保证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国家对耕地保护空前严格,但在具体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不好解决,比如要发展休闲农业势必要在农业用地上适当配套一些房屋、水电暖等基础设施,现行政策对这一方面控制得很严,对休闲农业发展是一个制约。

贾德友提出的问题,也正在困惑着珠三角地区珠海一棵树休闲农庄董事长刘燕峰。

刘燕峰,退伍前是海军南海舰队驻珠海办事处主任。转业时他选择了自主择业安置方式,坚持自主创业。选定了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成立了“珠海一棵树休闲农庄有限公司”。

“但是,为了扩大改善接待能力,园区必须要配备一些房屋等基础设施,但国土管理部门通过卫星一看到你这里有建设就要处罚。”刘燕峰说。

未来趋势

刘燕峰的一棵树休闲农庄位于珠海市鹤州北农垦区,农庄占地面积500余亩,总投资3000余万元。建有农庄水上餐厅(可同时容纳1200人用餐)、彩弹射击场、拓展培训基地、海淡水垂钓场、烧烤场、儿童公园、动物园、乡村小别墅、珍稀植物园、养殖场、七彩玫瑰园、水果园、开心农场等17个大项目,100多个小项目。

经过12年的发展,产业越做越大,现已成为珠三角地区乡村旅游的品牌企业,并已成为市民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场所之一。一棵树农庄也先后被评为“珠海市休闲农业示范单位”、“珠海市生态旅游示范单位”和“广东省农业旅游示范基地”,2011年12月,又被国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刘燕峰又开始致力打造“绿色农庄”和“健康家园”。与台商合作,培育了一个有20多种台湾名贵水果的果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驻园指导种植草莓、木瓜、葵花、油菜、时令瓜园和时令菜园,“六园合一”的格局,使农庄呈现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之中。

在一棵树休闲农庄里,来自城市的大人带着孩子们能看到的景象相当奇特:每天定时有小猪跳水比赛,各种各样的台湾等地引进来的奇花异果,在果树下散养只吃虫子和果实的土鸡……

在刘燕峰看来,也正是这种亲身感受后对食品安全的放心、农味儿的欢乐的体验等休闲体验,让都市里的人对休闲农庄充满兴趣。

事实上,目前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农业休闲项目在全国正方兴未艾。在四川射洪县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园万象农庄的负责人向明告诉记者,由于周边都是低端的农家乐水平的农业休闲项目,有些开办了之后火了几年就不行了。他认为观念还是要有吸引人来这里二次消费体验的内涵。

在他的万象农庄,不仅有、茶语等成人的娱乐项目,也有假山、吊桥、风车等儿童游乐项目。坐在小河边的吊角楼上,看看书、听听音乐、和几位朋友聊聊天,真的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向明告诉记者,他和朋友决定搞一个农业休闲项目之初,光挑地方就挑了半年,最后是路过该地万林乡看到这片山谷和自然溪流,立刻吸引了他们。而万象农庄吸引人之处也在于对自然风貌的利用和保护,木屋建在溪流旁,返璞归真的特有体验吸引了游客的络绎不绝。

贾德友指出,全国范围内的休闲农业,丰富内涵、提升品质,克服同质、低端,是未来发展必须解决的方向性问题。

休闲农业范文第3篇

从前述的马克思休闲理论中,我们知道休闲本身是一种自由时间里的精神体验,是人与休闲环境融合的感觉,它意味着人保持的一种平和、宁静的生命态度。它是摆脱了外在义务的人们在自由时间内开展的自由活动,享受愉悦心境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在许多休闲农业园中,开展了耕种、采摘、垂钓等农事体验活动。人们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农业园中亲手播下种子,品尝收获的果实,体验丰收的喜悦,从而卸下疲倦、抛开面具、忘却烦忧,置身于美丽大自然中,真正体验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与自然交融的休闲心境,休闲农业为人们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畅快舒适的心声体验提供了机会。

2休闲农业是人们在自由时间里放松的新方式

近几年,黄金周期间各大景区人满为患,景区不堪负荷的景象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愿意就近选择兼具休闲观光和农事体验的休闲农业旅游。随着我国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家庭车辆保有率的提高,再加上许多的休闲农业园位于城市边缘,驱车一小时左右即可到达目的地,免去长途跋涉、舟车劳顿之苦。休闲农业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强调在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在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发展休闲农业。人们在休闲农业园中体验采摘捕捞、品尝农家饭、骑行观赏农村风光、感受与众不同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而且旅游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休闲农业旅游成为许多城市居民周末放松的新选择,也是人们在自由时间里休闲娱乐的新途径。

3休闲农业使人在体验农事活动中增长知识

休闲农业除了注重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外,更关注人在休闲过程中的心灵体验,休闲农业的功能之一是教育功能。它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村景观的户外教学场所。在青山绿水间,花红绿枊下,朴素民风的自然环境中,返璞归真的休闲状态,使人放下面具、放下压力、放下疲惫,获得精神升华的同时,也重新获得工作的能量,进而使人的潜力得到进一步地挖掘。为此,休闲农业是人愉悦、人享受、人发展的生命状态,它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的休闲思想,更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有力践行。同时,休闲农业还为游客提供学习和艺术创作的自然条件。现代社会中,衣食无忧的人们希望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那么,休闲农业中的闲云野鹤、瓜果蔬菜、民俗风情可以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从而使人们在休闲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休闲农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形态

科学技术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闲暇时间的增多成为社会进步的特征之一。爱因斯坦当年就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一生中除了吃喝拉撒睡,大约有13年的工作时间和17年的可支配闲暇时间,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就看他是如何利用这17年的闲暇时间来发展自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发展自我的结果。马克思思想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潜力的实现,各种才能的充分发挥,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发展的理想状态,永远不会达到发展的顶点。在实现生活中,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休闲活动实现的。休闲是一种在自由时间中人的自由选择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人的活动和活动的时间、空间,通过这一过程,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潜力得以挖掘,从而成就一个新的自我。休闲农业通过为游客提供观光、深度休闲、娱乐和度假的服务理念,为人们在休闲、度假、学习的过程中挖掘自身潜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现了教育发展与生产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内在有机联系的基本途径,因此成为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全过程的指导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崇高的理想,更是长期的实践过程。休闲农业使人们在美丽风景中轻松地体验农事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从而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挖掘自身潜能,促进人的智育提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一种体现。

5建议与总结

21世纪初以来,中国的休闲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休闲农业开发还存在许多亟待规范发展的问题,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视角,笔者就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5.1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规范休闲农业发展

休闲农业的引人之处,正是其所倡导的深度休闲体验,人们正是借助原生态的农业资源,在深度体验和休闲过程中,找寻自己的“自由王国”,放松思想、挖掘潜力,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休闲农业的浅层次开发、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缺乏品牌形象、文化特色和科技含量,使休闲农业出现异化倾向。许多休闲农业是在原来的生产区的基础上升级而成,再加上缺乏规划和设计,因此低水平建设现象严重。有些休闲农业园只是逛一逛、看一看、吃个饭、摘个果、钓下鱼、聊个天的地方,造成了休闲农业市场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也无法体现休闲农业深度体验的特性。为此,建设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的休闲农业体验价值评估体系有利用开展休闲农业的等级评估,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5.2保护环境资源,关注休闲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如前所述,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特点和保护环境的功能,是倡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原因之一。休闲农业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育、复育相结合,将农业景观欣赏与知识教育相结合,既突出了第一产业在城市化和后工业社会时期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融合,又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目标,这也正体现马克思的休闲思想。游客在休闲农业旅游中,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享用应该是一种非消耗性的使用,应通过自己活动中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自觉地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原状。但是,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环境破坏问题,即马克思所说的“恶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休闲农业在建设过程中,未能照顾原生态的自然条件而进行合理规划,既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也没有把休闲农业的游憩功能融入景观中。另一方面是游客在休闲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比如,超过环境容量的排污,对休闲农业设施的践踏等。因此,要想做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根据环境容量,制订相应的休闲农业环境保护措施;另外,制订并出台生态补偿条例,不失为一种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之一。

5.3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休闲农业的最重要主体应该是农民,农民应该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实惠。在开发休闲农业时,有些农民在拿到一些土地补偿金后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有些农民不得不离乡,不得不“上楼”。这是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初衷相背离的。为此,政府应制订有关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条款,确保休闲农业用工中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对聘用农民工的休闲农业工商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鼓励。除了上述问题外,休闲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如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行业标准化建设、休闲农业品牌建设和休闲农业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等问题。我们相信随着《中国休闲农业十二五规划》以及《2013-2020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出台,休闲农业会在规范中健康发展,并在发展中更加的规范。当前,休闲农业因其独特的产业特征,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欢迎,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驱车前往城郊的休闲农园,在青山绿水间放松疲惫身心、感受乡间美景、体验淳朴民俗。休闲农业旅游成为他们在自由时间里的一种休闲选择。马克思休闲思想不仅为休闲农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指导了休闲农业的实践。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因为休闲农业能够在城镇化进程、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越来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健康、环保、文明的休闲方式,成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休闲农业范文第4篇

“朝阳模式”是一个都市农业功能齐备、结构完整的体系。它囊括了:

——循环经济模式。如蟹岛绿色生态农庄以生态农业为轴心,走环保产业化运作路线,建立废弃物处理、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系统,常年生产新鲜有机农产品,营造田园式生态环境,形成生产与观光联动、农游合一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模式。以农业观光、采摘体验为特色,着眼城乡融合,力求田园中有城市,城市中有田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是城市居民的乐园,又是农民增收的市场。

——特种养殖模式。种养有特殊营养价值、观赏价值或药用价值生物,通过挖掘养殖产品的新奇性、特殊性,提升经济效益和附加值。

——加工配送模式。以精品蔬菜加工配送为特色,利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形成种养、加工、配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体育健身模式。以回归自然的健身休闲体验为特色,开发多样化、时尚化、趣味性和挑战性并存的绿色健身项目,以马术、高尔夫、汽车运动为特色,以金港汽车公园、西坞乡村马术俱乐部为代表,发展绿色俱乐部经济。

——绿色产业模式。以农村地区大面积绿地为载体,以郊野公园和按绿地面积3-5%的比例兴建的绿色产业项目为代表的产业模式。朝阳区目前实现了四五环沿线每3公里就有一个郊野公园的建设目标,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透过“朝阳模式”,我们看到了休闲农业的换代升级。休闲农业的消费群体大多是都市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汽车时代的到来,北京、上海等特大都市的人们对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年复一年,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事等一系列单调的活动,虽然郊野乡村的生态环境依然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游客更渴望在农业旅游中体验新奇、时尚等现代休闲娱乐元素,而创意手法的巧妙运用则可将这些元素渗透于休闲农业中,适应和满足了市民不断增长变化的需求。

今天忙碌在大都市里的人们,寄予休闲农业的期望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他们要求休闲农业能和日常生活更紧密结合起来,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便捷,能给子女教育带来辅助,能为食品安全添一道保障。

市场的需求永远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市民的期望永远引导着产业的升级。所以,通过“朝阳模式”我们可以感受到,创意人才的引进,跨行业、跨领域技术的整合已经成为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引领农业休闲发展的潮流。

休闲农业范文第5篇

1.1体验营销的内涵

体验营销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营销形式与理念。该营销形式与营销理论最为直接的理论来源就是参与经济的概念。作为活动经济的延伸与发展的参与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分别是:乡村业经济、工业经济及文化经济等等。体验营销就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往传统的“理性购买人”的设想被它打破了,在营销的过程里,它通过各种手段,刺激购买人产生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在“参与式”的亲身对比中,购买人便会决定购买其所销售的活动产品。

1.2休闲农业旅游的体验营销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旅游指的是部分地区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乡村业景观资源及生产条件,来发展观光、互动、田园、旅游等一系列活动的新型生产耕作经营模式。旅客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旅游区内,不仅能够采果、耕作、种地、观光,体验乡村人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乐趣,而且还能够进行健身、度假、娱乐及住宿等活动。休闲农业旅游是参与经济的典型范例,在参与休闲农业旅游的过程中,旅客能够感受到多重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这类活动能够让人们放松心情、回归自然,产生极大的精神和身体愉悦。除此之外,有关的经验者能够在热闹非凡的消费场所里进入稳定状态,除能够发展更大的新的感官刺激之外,还能够得到丰厚的利润作回报。因此,休闲农业旅游是娱乐的促销形式,能够激发客户的情感,达到共鸣的作用。通过客户亲身参与、体验独特的休闲农业旅游魔力,不惜为参与休闲农业旅游掏腰包。休闲农业旅游的程序销售在获取了客户对其认同的情况下就显得非常简单了。

2休闲农业旅游在体验营销形式下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经营主体的参与式的活动

现阶段,在休闲农业旅游的营销思路还未深入开展体验营销的活动。休闲农业旅游人员不熟知、不清楚,即使有些人熟知但是水平也是很有限的。这种情况不利于休闲农业旅游业的开展。在多数人的思想理念中,休闲农业旅游就是圈点地,再建几间农家房,弄点像采花拔草之类的工程。这样做忽视了购买人在休闲农业旅游中想要娱乐,忽视体验营销这一形式主体。这也是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建设营销上,未站在购买人的心理角度方面对结果进行考虑,因此这一经营的形式根本不会达到激发客户多次花钱的效果。根据体验营销理念,休闲农业旅游应该从整体上进行问题上的深层次考虑,不仅在田园工程和乡村产品的配套上,还要在对田园文化的相关活动上做出细化研究。在该文化理念中,休闲农业旅游提供的已不再是乡村商品的惟一性,而是提供有关流通行业的花钱场所。

2.2休闲农业旅游的形式过于单一,同化趋势相当严重

现阶段,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名目种类繁多,比方说乡村科技园、生态乡村园及观光乡村园等等。然而就整体角度来看,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尚且单一,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花费的场地需要,精品更是少之又少。让购买人再次掏腰包的效果难以提高。休闲旅游的形式与格局相似度极高,让人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基本上就是垂钓、瓜果采摘及吃农家饭等等。通常情况下,休闲农业旅游的责任人会在适当地美化现有的池塘、养殖场、果园及田地等的基础上,另外打造几个人工景观,随后就开始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经营方式如此类似,使游客感觉乏味单调,也就无法吸引更多的客户。

2.3过分地注重形式,未充分重视气氛的营造与互动功能的建立

相当一部分的田园工程将注意力放在了形式上,开设了诸如采摘乡村产品、观光旅游及野外垂钓等田园活动。在形式中,未站在整体的角度上来考虑打造田园文化氛围的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购买人根本不可能产生高品质的感官享受。根据体验营销的相关理念,应充分考虑购买人每一方面的需要,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只有这样的营销才可以吸引客户,才可以实现客户群众多多花钱的目标。

2.4缺少适当的科研旅游开发计划,促销推广力度不够

政府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缺乏掌握及整体引导,此外由于投资者普遍缺乏合理的发展计划与进行论证的场所,因此容易导致盲目的活动及决策投资的随意性。因此,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存在一哄而上的情况。没有从整体上规划、布局景区,同一景区的各旅游景点存在重复或雷同,协调性不高。某些观光乡村除了当地城镇居民外,其他游览客对这些都不了解甚至不知道,造成很多的休闲农业旅游在促销推广上力度不够。即使是本地人,他们也很少知道本地观光景址的特色,能主动去游玩的兴趣显然就更少了。还有就算一些硬件设备基本上过关,活动水平和品质较好的景址,也是因为活动责任人推动不力,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浏览客并不了解观光乡村的旅游景点。潜在的客源在花费的场所就难以转变为现实的互动,所以愿为休闲农业旅游花钱的人,没有很好地娱乐,休闲农业旅游就很难获取收益了。

3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旅游中的运用

3.1推动休闲农业旅游生产链的适当延长,重视挖掘田园娱乐特色

现阶段,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意识淡化,未能使休闲农业旅游娱乐生产链得到有效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除在休闲农业旅游的有关工程上做好准备外,政府和有关休闲农业旅游责任者的理念必须改变。若想实现休闲农业旅游有关商品的增值和利益,必须延长休闲农业旅游的娱乐生产链。一方面是对相关乡村商品附加值进行推动,以采摘为基础,互动为手段,大力推进和乡村商品相关旅游的活动,尽量避免把休闲农业旅游单纯地定位在乡村产品采摘上。另一方面是根据购买人和花费场所的具体条件,在有关的休闲农业旅游型工程当中,通过不同的创意及设计,将独特的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为拥有多种活动的娱乐文化产业,以实现营销份额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突出特色方面,高度关注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和娱乐。在设计工程与开发产业时使用了基本相同的原理,围绕一个特色鲜明的中心配置、安排与娱乐生产相关的工程。以选定的特色为中心,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视打造特色,在发展特色的同时应避免出现休闲农业旅游工程的相似或雷同。一个事物之所以会有极强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其所具有的特色,那些雷同的工程不会激发游客的兴趣。购买人在消费后才进行活动,其目的就在于获取一种完全不同的愉受,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更是如此。不少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在设置特色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成果颇丰。比方说,部分区域从当地的乡村产品出发,重视开展其他的特色活动,比方说特色西瓜开发区、草莓特色公园、樱花特色开发区等;此外,为突出综合性的特色,部分地区十分重视发挥园区中的各种活动工程的作用。在发展工程的同时,还应重视发挥广告推广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购买人的好奇心,也能使其产生消费欲望。

3.2突出特色,打造良好的田园氛围

就休闲农业旅游而言,其吸引购买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所具备的浓浓的乡土气息,突出乡村那种原滋原味的田园特色是一个休闲农业旅游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样的乡土氛围能使那些前来消费的城里人产生不曾拥有的清新感受。在设置特色时,应重点突出民间特色,将田园村里最质朴的一面展现给购买人。另一方面,应重视打造田园氛围,按照田园特色的要求来设置相关工程的活动与格调,以此来推动城里人完全参与到田园文化生活中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3.3发挥互联网站的宣传推广作用

休闲农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5)02-0046-05

休闲农业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产物。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具有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生态保育、生命教育“四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型态。

1.泉州休闲农业发展亟待转型升级

1.1 休闲农业呈全产业链发展态势

休闲农业发展需要相关产业支撑,同时需要突出“农”字,贴近自然,除了提供优质农产品外,还提供观光、体验、餐饮、娱乐等服务。目前,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超过180万家,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营业收入2700亿元,带动900万农民受益,接待人数、经营收入均保持年均15%的增速,发展呈“井喷”之势。休闲农业正从农民自发发展向规划引导转变,经营规模已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而且呈全产业链发展态势。全产业链发展包括以农产品延伸、以农民延伸、以农业自身和农村自身延伸等方面发展。以农产品延伸主要是在对农产品品种进行拓展、丰富,对农产品深加工,开发农产品的多种消费利用途径,将生产、销售、服务连结为一体,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特别是满足休闲消费的需要。以农民工延伸主要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村丰富的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在对农民工培训和教育的基础上,将农民工从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和休闲服务行业。以农业自身延伸主要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业特有的生产经营方式,创造优美的绿色生态休闲环境,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闲养生、生产体验、娱乐教育等多种休闲服务、以农村自身延伸主要是利用农村的传统文化、生活起居、自然生态等资源,为人们提供特有的休闲服务。从而形成高科技主导型、旅游产业带动型、文化产业主导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型、工业产业反哺型休闲农业等等,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和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

1.2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从需求上看。按照国际标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人们的旅游模式就进入了休闲时代,开始讲旅游品质,注重幸福指数,其中就包括休闲指数。2013年,泉州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化率为61.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也持续下降为36.5%。泉州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大大增加。我国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其中的服务贸易包括休闲旅游的需求会大大扩张。泉州经济较为发达,又是文化名古城,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包括本市、邻近市县、周边省市乃至海外游客渴望了解泉州风土人情、乡村美景佳肴。近几年,来泉州旅游人数大幅增长(如表1),尤其对休闲农业的业态类型需求日益增多。同时,休闲农业发展也是农民的需求。相比之下,泉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还较低,如果能通过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价值外溢,获得创业或就业,那么,这是增加城乡居民接触,提高收入水平,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一个很好且有效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有天然的优势。

通过调查发现,对休闲农业的需求明显有别于其他旅游。从游客的偏好和体验看,消费者主要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对休闲农业点的忠诚度高并有乡村旅游体验亲朋好友的意见是其主要的信息来源,主要动机足暂时远离日常生活,放松肌体和心情。但调查表明,旅游者感知质量与其满意度之间缺乏相关性,喜欢农村景观的游客停留时间长于那些体验型游客。对休闲农业的游客细分发现,其中约57.1%关注自然、环境和宁静,有约28.6%为乡村旅游活动所吸引,如户外和文化活动,典型的乡村生活:一小部分约14.3%是与朋友共度时光。总之,休闲农业成为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实现游憩体验的重要载体之一。

从供给上看,泉州的休闲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泉州的休闲农业的规模、质量、效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如表2)。目前全市已有各类休闲农业点137个,其中较大规模的有70多个。全市休闲农业点经营面积共计11413.33 hm2,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l家,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16家,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乡镇6个,泉州市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休闲农业大大拓展了农业的功能,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和就业、增加收入、文化传承提供新的途径。

现在,泉州进入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福厦高速铁路贯穿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15500km,居福建省第一位,公路密度达1.423 km/km-,分别是全国和全省的3.5倍和1.76倍,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交通通达性良好。中心城市面积扩展到98 km2,海湾型大城市框架逐步形成,极大促进泉州与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加之泉州拥有“东亚文化之都”等城市名片,有“ 金改区”、“综改区”的政策利好外溢,这些都能有力促进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并把泉州建设成为“都市型休闲农业聚集中心区”。泉州休闲农业已有休闲农场、生态农业观光农园、现代农业示范园、教育农园、民俗文化村、度假山庄、农家乐、森林人家、水乡渔村等基本形式。泉州休闲农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是乡村旅游住宿,包括住宿类型、服务质量、住宿状况。多样化的住宿规模和类型有利于吸引对旅游地具有不同印象的旅游者。二是乡村农、景观,这是构成乡村旅游的吸引物主体 三是乡村交通,通过调查发现乡村休闲旅游者很注重适当的交通方式。四是农产品开发,这既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的关键环节,也是给游客更多特色消费选择。

2.制约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因素

2.1缺信任

泉州仍存在化肥、农药、激素、工业污染等符种污染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如激素猪肉、速成鸡、果蔬的农药残留等。多数土壤板结、酸性增加、活性降低,若不改良将无法长出高质量的农产品。 农产品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的现象仍然存在。而多数消费者缺乏分辨能力,不信任由此产生。从而引发休闲农业发展两大矛盾:一是城市人群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逐步增长与当前农业生产方式带来农产品安全危机间的矛盾;二是普遍存在的地域性结构性农产品供需失衡带来的农产品滞销的矛盾。从产业链纵深发展看,还存在工商资本对投资休闲农业缺乏信任。休闲农业与工商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足。泉州还没有允分利用其他产业优势来支撑发展休闲农业。短期内休闲农业的产业链延伸不够,以传统农家乐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项目。

2.2缺特色

游客多样化休闲需求,与泉州休闲农业点散落分布、配套服务设施落后形成较大矛盾。目前,泉州休闲农业形式的内容仍很单一。仅停留在观赏乡村田园风光、农家餐饮,缺乏深度参与性的活动,很快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游客停留时间短,往往是“一日游、过境游”。而且,产品功能单一,文化内涵欠缺。由于进入门槛较低,一户农家就可以开办一个小型的农家乐,当一个案例成功时,很容易吸引经营者“群起仿之”,同质化竞争激烈。创意设计欠缺,未体现地方特色,更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提炼和包装。许多乡村和文化景观及栖息地正在丧失,景观的创造性破坏仍在继续,并在乡村空间变化的亚文化之中产生“遗产景观”。

2.3缺规划

泉州市已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但规划落实水平较低。一是各白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全产业链安排。二是休闲农业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滞后,缺乏制度导向。三是基础没施建设还有“短板”。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基础设施特别是城郊高速公路、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及休闲农业的水利设施落后等不能有效地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因为休闲农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显著的相关性,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个数和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和城镇居民数呈正相关,和公路里程数呈负相关。四是缺乏对本地需求的细致调研分析。忽视休闲农业发展巾业主融资贷款难,土地流转难等问题。

2.4缺资金

休闲农业投资的来源主要来自农村集体、农户、财政、农商行等,这些渠道的资金获得都受到诸多限制。项目初始投资往往是农民一部分现金投入和村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投入。财政投入相对有限,资金扶持大部分仍是支农资金,基硎;没施等公共品的供给仍欠缺。巾小休闲农业企业争取金融贷款难度大,融资渠道还不够通畅。农户单一经营抗风险能力差,农业政策性保险还没有覆盖到休闲农业,险种设计不能满足休闲农业企业和农户的需求。同时,资本市场的资金还没有大规模进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

2.5缺培训

泉州休闲农业几乎没有专业人员的生产指导多数休闲农业点为家族式经营,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与专业技术人才。休闲农业缺乏对产业上游、中游和下游进行系统性开发管理。真正集提供餐饮、住宿、农事体验、科技示范、度假、会议、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规模较大的综合性休闲农业点仍然很少。农户整体素质与服务水平一般化,服务内容、质量及卫生条件等都不尽如人意。从表二看,休闲农业营业收入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占70%,其他环节包括住宿服务,仅占一小部分。另外,农产品缺乏精细开发,而农产品开发是需要技术和创意的。加之工资待遇低,频繁的人员变动使休闲农业企业要承担很高的人力培训成本,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培训是不能满足休闲农业发展需求的。

2.6缺品牌

休闲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销售难。多数休闲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市场竞争是品牌竞争,没有品牌,就没有好的市场和好的效益。泉州的休闲农业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还缺少大品牌、知识品牌、这和泉州发达制造业涌现“安踏、匹克”等众多知名品牌形成鲜明埘比,壁垒森严,甚至毫不相干。没有依托本地制造业品牌资源优势,包括客源、营销渠道、广告宣传等,没有很好地整合特色产业基地,组成产业联盟或组成合作企业,培育出休闲农业品牌。泉州有9个特色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如铁观音、老醋、芦柑、篾香、漆篮等,却没有挖掘既有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都有知名度的品牌休闲农业产业。

3.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泉州的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须引入现代休闲度假发展思维,延长产业链条,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以“农”为基础,又超越“农”,在经营上充分结合工、商、贸及服务,把差异化与优质化发展作为竞争策略来促进休闲农业转型。

3.1 统筹规划,注重休闲农业前后向关联

要把休闲农业纳入整体规划,并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很好衔接,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序推进。合作下的竞争才能使得各个休闲农业点彼此间的关注度加强。区域内休闲农业资源的合作有利于构建多样化的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及差异化的休闲农业体验产品。这种合作也使得科技、文化、创意、生态等方面对休闲农业的支撑力度形成合力,使休闲农业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推动休闲农业的转型。因此,要围绕构建区域休闲农业产业链,组建区域休闲农业企业集群,以现有的休闲农业点为支撑,打造泉州的三大休闲农业带:一是沿海大通道滨海休闲渔业带;二是沿G72滨江休闲农业带;三是沿G324生态休闲农业带。

休闲农业的多样化发展须打通“任督”二脉。一是从生鲜农产品精细供应服务到农产品深度加工,直至文化创意产品。随着保鲜技术的发展,农场与电商及社区配送结合起来,形成连锁产销体系。对农产品精心研发,从日常烹饪,到花样翻新的各种食谱;从各种饮料糕点食品,到日常生活系列用品,要兼容并包。同时,将旅游产品及农产品用整体形象设计与艺文意涵包装,提升产品价值,带动消费。将3D引入稻田画、花园画等种植中,通过人工技术控制稻秧、花草的株高,让图案呈现出凹凸有致的立体画面,形成观赏效果“稻梦空间”、“花花世界”。二是拓展休闲农业的体验环节。在产前、产中、产后开发更多更好的体验环节让游客去玩去做。“四生一体”更多的是服务.服务品质已成为休闲农业吸引游客的关键,尤其是要把生命教育放进去,针对不同需求消费者推出:教育农场、生态养老、养生茶吧、养生泥浴、药浴等,休闲农业产品将融人更多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古镇文化、自然遗产,如剪纸、灯谜、南音、小偶戏、闽南歌、拍胸舞、“打桂花”节等,将节庆活动的文化性与体验性,娱乐性与趣味性充分揉合。

3.2 市场主导,政府和行业组织两翼推动

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项目将会成为工商资本进入的优先选择项目之一。在符合规划和川地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休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股联营等方式与工商资本共同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新的休闲农业形式不断涌现。如围绕老龄化社会特征显现,泉州要大力开发以接待老人到农家异地养老为主的养老型休闲农业等。

要充分发挥政府推进作用。一是出台扩大休闲农业消费需求的激励政策。国务院近期出台扶持六大类消费项目政策,推进“绿色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养老健康家政消费”等。 泉州可以每年开展“泉州人游泉州”的活动,有计划发放“旅游券”促进休闲农业产品的消费。二是承担公共品建设。梯度推进道路、水利、信息化等基础没施建设。具备优势条件的地区要加大财政倾斜度,做好路线规划,提高出发地与休闲农业点之间的通达性,完善配套道路指引和照明,随着电子商务不断兴起,提高与中国休闲农业网、福建村游网、海峡旅游网、福建森林旅游网等的合作,对接泉州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完成世纪之村一农产品追溯服务平台、龙付通支付平台等开发,开展在线咨询、网络预定等服务。三是在产业链关键点制定标准和规范。乡村旅游的“住”“吃”显然是有别于景区旅游的。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中的环境保护、表演场所服务规范、体验项目服务规范、安全规范等需要进行立法规范。

利用行业协会还可推动产学研结合依托农林专业的旅游专业的高校和职业巾专联合休闲农业研究所、福建乡村休闲发展协会以及相关龙头企业,建立高校储备人才和在职从业人员的培育系统,满足休闲农业对规划没计、经营管理、服务等各种需求。

3.3创意营销,营造休闲农业品牌

①借助网络平台消除泉州休闲农业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中间环节为零。可与Google、百度等合作,把实景街拍图运用3D技术带米的体感游戏,让更多游客在You-tube上体验泉州乡村休闲农业景区美景。同时利用新业态发展带动休闲农业。 “途家网”是中高端度假公寓在线平台,是依托国际领先的分散式酒店管理经验和专业服务标准,紧密结合线下旅游地不动产存量以及线中优质的呼叫中心服务的新型平台。日前“途家网”与福建多地签约客房总套数为1.4万套。

②创新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GSA农场模式,即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rpport Agriculture),农场提供给消费者有机农产品,同时还有小块土地,一般面积40-60m2租给客户种植,农场提供技术指导。这种体验模式展示了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业收获乐趣并和客户建立起信任度和忠诚度。休闲农业要设计出更多的体验活动,除采摘外,还可以有制作、酿造等。通过游客体验与消费,将农产品由初级的产品转变为商品,进而转变成礼品甚至艺术品、作品

③区域休闲农业的联合营销。区域内各休闲农业点资源互补,共同拥有一定客源,联合营销是通过合作将区域内各个休闲农业点作为一个整体来联合组织旅游线路开发和旅游宣传,有效整合区域间休闲农业资源。泉州可在“东亚文化之都”的统筹下,充分挖掘泉州主要的农业节庆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较大型的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节庆活动,如“市民农园嘉年华”,扩大泉州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并逐渐汇聚吸收来自全国的文化创意、园区创意、包装创意和设计创意。

3.4规范管理,提升环境和服务质量

可面向国内外进行托管招商,借助专业投资管理公司,引入更专业更科学的综合经营管理模式。好的环境和服务质量可以使游客身心愉悦,提高休闲农业点的形象,也可以使游客转变为区域旅游的“义务宣传员”。2014年4月1日,我国出台《有机农业生产管理办法》。加强对休闲农业的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嘛测。泉州需完善休闲农业示范点的评级体系,重视游客体验和意见。对已获得休闲农业示范点按照标准进行动态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综合性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呵追溯管理平台建设二同时要保护休闲农业资源。用经济、法律手段引导休闲农业摒弃那种高农药、高化肥、高残留、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大力推广有机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形成测、配、加工、指导一条龙服务,因地制宜地指导农民科学用肥,把住土地投入关。

3.5 财金支持,重视休闲农业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做好相关政策衔接给予税收优惠支持,“农家乐”经营户给予减免营业税政策,休闲农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享受免税政策。把休闲农业场所纳入政府采购体系。要逐步建立休闲农业发展基会,专项支持休闲农业的规划制订、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介和产业促进等工作。从2009年起,泉州市每年安排支农资金100万元,用于扶持鼓励10家休闲农业示范企业。

创新休闲农业的金融服务模式。提供财政贴息贷款或政策性免息贷款,增加授信额度、落实农户生产性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政策,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农业保险品种范同,把休闲农业纳入险种范围,健全农业保险与农业救灾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农业风险保障和补偿机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市场。但要做大做强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PPP模式(Publir-Private-Partnership)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可与外资、民资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公共服务性质义能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公共品的供给,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明确财政补贴额度,为PPP创造条件。如休闲农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及从业农民的培训。要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机会,让相关人员掌握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接受最新的服务标准和法规要求,

3.6借船出海,加强国际和地区间交流合作

休闲农业范文第7篇

哈尔滨在倡导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升级城乡之间的关系,把固化多年的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打破,把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把哈尔滨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推向国内外市场。哈尔滨地区的休闲农业项目逐渐建立自己的旅游品牌战略,还形成了“生态绿色旅游”“、原野旅游”等一系列的旅游形式。目前,哈尔滨的休闲农业生态旅游都基本上是集成性的,也就是把旅游、休闲、教育和贸易融合在一起,多层次开展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拓展。

1.1哈尔滨休闲农业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这些年来,哈尔滨的农业经济一直处在相对领先的地位,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完备的农业旅游发展项目,对于哈尔滨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近些年来,哈尔滨当地政府一直在需求结合当地优势也就是农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经济增长点,这种休闲农业的旅游方式恰恰就适合吸引哈尔滨市区和周边大城市市民的旅游需求。目前,当前哈尔滨的旅游农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哈尔滨休闲农业从业人数7.8万人;年接待人数350万人。在哈尔滨,东北具有独特文化的民俗民风,还有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基础,哈尔滨地区已经归入了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的政策中,而且哈尔滨还和俄罗斯、朝鲜等国有深入的边境贸易,这些有利因素都会对哈尔滨休闲农业的旅游项目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哈尔滨已经将休闲农业发展成为了东北地区一个新的增长极。

1.2示范园区的发展模式多样化

哈尔滨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形式还主要是以示范点为。目前,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北大荒”农业园。北大荒示范园已经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青年文明号”单位。这种示范园区的建设计划,是哈尔滨探索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发展前景的最好方式,以点带面,这种示范点的建设既可以为今后的旅游项目规划积累经验,也可以起到当地休闲农业旅游的示范作用,带动哈尔滨地区整个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哈尔滨的休闲农业旅游的类型也在不断地拓展,农业休闲旅游也呈现出发展模式多样化。涌现出了以北大荒为代表的依托自然优美的田园景观,集国际时尚与中国经典乡村文化于一身,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多种服务的休闲度假模式以及集生态、科技、休闲和文化于一体的科普教育模式。哈尔滨地区的民俗文化多种多样,一种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类型显然不能完全展示东北民风民俗的全貌,探索采用多彩的休闲形式,既全方位展示了东北地区的习俗,又进一步满足了来自不同地区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

2哈尔滨休闲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哈尔滨休闲农业的休闲项目的类型也在实践中不断扩大,哈尔滨市利用气候资源打造的农业避暑消夏旅游产品逐渐成熟,而且哈尔滨的旅游相关的各项政策和制度都已经建立起来,整个地区的游客承载量已经能够承担。哈尔滨历来的历史文化底蕴就很深厚,而且这里的东北民俗也极具典型。不过现在哈尔滨的休闲旅游农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哈尔滨当地政府对于休闲旅游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当地的农业旅游相配套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市级的旅游景观、区级旅游景观旅游路线均开发不够,不成体系,与旅游城市的景观要求不符,开发深度不足。由于休闲农业对于哈尔滨地区来讲还属于新兴的旅游项目方式,这种刚刚兴起的度假方式需要培养游客的旅游需求,还要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和实施。

第二,哈尔滨城市农业旅游品位不高。文化是城市旅游的根基,哈尔滨市区及周边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在文化载体层次方面丰富度不够。其实哈尔滨的文化底蕴的优势依然存在,但是相关部门没有充分地利用好这个优势,对哈尔滨文化的挖掘还不深入,没有体现出哈尔滨休闲农业的特点。其实哈尔滨地区的特色文化多种多样,但限于这些文化和休闲农业的结合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开拓出游客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文化挖掘只注重广度,不注重挖掘的深度,导致给游客的印象不深,没有提高游客对哈尔滨休闲农业品牌的忠诚度。

第三,哈尔滨开发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类型不多。现阶段的哈尔滨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发展层次较低,这是因为还处在起步阶段,而且哈尔滨的休闲农业的类型非常单一,很多地区的旅游项目趋同,没有根据当地的特点来开发出适合当地特色的旅游种类,这就导致没有新鲜感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不能留住众多的游客,也就培养不出来具有黏性或高忠诚度的顾客和消费者。

第四,缺乏整合和有效利用资源。8个区10县在哈尔滨都有它的长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有些地区用美丽的自然风景壮观、一些地方用丰富文化历史吸引游客的度假胜地。应该说,哈尔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在某种程度上,但缺乏整合和有效利用,甚至复制一些资源开发、发展的现象的伤害,严重损害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哈尔滨休闲农业的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这些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分布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效应,各自为战,地区内部互相竞争,消耗了内部资源,对于哈尔滨整体来讲,没有达到预期的发展规模和效果。

第五,旅游专业人才不足,缺乏知识管理。生态绿色休闲农业这种旅游形式还刚刚兴起,没有得到很多游客的认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与休闲农业旅游行业有关的从业人员,提高行业人员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而且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国外的经验和市场对于国内从业人员来讲都是具有吸引力的,还需引入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员。在服务方面,休闲农业旅游的服务人员是在第一线接触游客的群体,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态度的提高对哈尔滨休闲农业旅游的影响至关重要。

3哈尔滨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3.1哈尔滨休闲农业应逐渐向政府主导型转变

目前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哈尔滨没有统一的规划、开发、重复建设存在的障碍,低水平的发展和存在的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必须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走政府主导型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道路,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经验。政府应该是全面的,各种各样的关注和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哈尔滨当地政府要制定相关规范和规章制度,建立支持休闲农业的财政政策和基金扶持,如政府采取建立旅游发展规划、实施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政策,引导风险资金流向休闲农业领域。

3.2注重哈尔滨休闲农业的营销和宣传

因为休闲农业是一种长周期的产业发展过程,而且哈尔滨的休闲农业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除了建设完善与休闲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宣传和营销的工作,现在还有很多当地和周边游客对哈尔滨的休闲农业发展不太了解和熟知,所以要精心设计休闲项目,把这些项目和游客的旅游需求相结合,满足这些游客的游玩目的。在项目的开发中,要结合哈尔滨城市休闲农业、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等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人来休闲农业旅游活动的发展和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来促进哈尔滨休闲农业发展,改善农业旅游的度假休闲旅游形象。

3.3统筹拓展哈尔滨休闲农业的差异化程度

哈尔滨现阶段的休闲农业还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各地休闲农业项目不能实现规模效应,建议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重组、合并,统一包装和宣传。依据“错位发展、特色突显”原则,规划“两带六区”产业布局,即以松花江沿江风光带、天恒山旅游风景带为依托,自团结镇、民主乡、巨源镇和永源镇方向分别建立现代高效农业区、农业科技园区、无公害畜牧养殖区、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高新技术优质高产开发区和农产品加工物流区,形成顺时针产业发展链条,构架出以现代都市农业为特征的“鲲鹏展翅”之态势:即以种植业为“爪”,养殖业为“颈”,加工物流业为“头”,生态农业和生态观光为“两翼”,生态建设为“羽毛”,生态经济为“血脉”,历史人文为“灵魂”,孕育“鲲鹏展翅”之势,逐步形成分工明确、相互依托、和谐共生的产业发展链条和产业发展集群。

3.4引入休闲农业员工职业培训制度

休闲农业范文第8篇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之生活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4]近几年湖南休闲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影响到湖南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体而言,问题如下:

(一)观念认识上存在误区

误区一:误读了休闲农业的本质。休闲农业是休闲经济时代的产物。休闲经济是一种体现着以人为本内涵的人性化经济形态,它与以追求财富最大化为目的的“劳动型经济”不同,是以追求人生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也就是说,休闲农业是在人们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更多地关注自身生存状态的情况下催生的,它的本质是以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休闲方式。而长期以来,无论是学界,还是政府、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都普遍认为发展休闲农业是以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繁荣农村经济为目的,而满足城市居民观光、休闲要求是实现其目的的一种手段。这种观点误读了休闲农业的本质,使休闲农业的发展裹足不前。

误区二:狭隘地理解了休闲农业的功能。湖南的休闲农业基本上都停留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院,再附一些采摘活动的低层次服务上,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各界都把发展休闲农业看成一种经济行为,缺乏一种大文化意识,过分专注于农民收益的提高,忽视了农业文化开发的经济意义,忽略了休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实际上休闲农业不仅是一种生产,更是一种文化。休闲农业不仅是增加农民收益的抓手,更是展示农业文明、本土特色文化的窗口。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是缩小城乡差距、提升生活品质,使人们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美好、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和人的自身和谐的途径,而且也是使异地游客感受农业文明以及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的手段。观念认识上的偏差引起了行动上方向的迷失,导致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品牌意识不强、不重视品牌建设的长线投入,可持续发展乏力;文化内涵不深、科技含量不高等等方面。因此,观念上的问题是我们发展休闲农业首先亟待端正的问题。

(二)产业发展体式不够完备且专业化程度不高

湖南休闲农业资源非常丰富。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秀丽的自然山水奇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植被等使湖南具有独特的潇湘自然生态环境;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独特的乡村民俗、风土人情、民间工艺、名人逸事、地方传说使湖南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5]2010年湖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04.4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071.55亿元,林业产值212.43亿元,牧业产值1118.20亿元,渔业产值232.7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69.60亿元。[6]立足于丰富多样的休闲农业资源,湖南休闲农业可以呈多产业体式发展。休闲农业主要有垂钓餐饮型、观光观赏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科技示范型、民俗节庆型等几种类型。湖南休闲农业发展主要集中于其中的垂钓餐饮型和观光观赏型,而另一些休闲农业产业体式,如科技示范型、休闲度假型等发展缓慢,不成气候。而且湖南休闲农业各经营企业功能定位不明确,往往是发现谁做什么效益可观就一哄而上,不注意做精做专,不注意建立产业链条关系,使湖南休闲农业呈粗放型发展。

(三)整体规划不力导致无序发展

休闲农业整体规划应该包括其产业地位的突出、保障体系的建立、资金投入的保证、区域规划的设计、发展模式的筹划等方面。但是目前湖南休闲农业的整体规划没有到位,使湖南休闲农业呈无序发展趋势。首先湖南对休闲农业的产业地位没有突出,休闲农业目前还是农业和旅游业的“副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休闲农业向纵深发展;其次虽然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但只涉及到原则与意见,没有建立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以及相应的软硬环境保障如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规定以及从业资格和执业证书的获得,乡村可进入性条件和接待条件的优化等等;再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南省休闲农业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16%左右,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4%左右。[3]据悉湖南旅游投资也大都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而对休闲农业支持较少,这些说明湖南对发展休闲农业扶持力度不够;最后,湖南对休闲农业的区域分布、经营模式设计和产业链条设计缺少统一规划或者说规划还停留在粗放阶段。政府和经营者往往没有站在全省的大局看问题,没有站在大旅游的角度看问题,没有站在大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导致对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研究规划不够科学,往往就地取材利用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低层次开发,其结果是使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遭遇瓶颈,很多农庄逐渐衰落而停业。

二、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努力方向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近年来又相继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多项政策措施,中部地区由此获得了诸多政策“红利”。其中中央财政5年来对中部地区安排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就达1.35万亿元,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6个百分点。交通运输部也普遍提高了中部地区交通建设项目投资标准,以进一步改善中部交通基础设施。为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国家仍将进一步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7]“中部崛起战略”为湖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契机。同时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案的出台和完善、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流回本省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民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扩大内需的新举措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有利的条件,我们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同时从根本上改善自身,使休闲农业的跳跃式发展成为可能。

(一)提升思想认识

湖南休闲农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粗放发展以后,目前已经进入必须调整才不致谢幕的时期。如前所述,湖南休闲农业之所以裹足不前,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直把提高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目标,把提供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场所作为农民增收的手段,从而过分专注于农民收益的提高,忽视休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最终导致企业不注意提升档次、专门逐利的短期行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在观念认识上有了大的提升,才能看到更长远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有大旅游、大文化的概念,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把休闲农业重新定位。一要把它作为大旅游业的一部分,其客源不仅定位于近距离城市居民,还要把世界各地游客作为目标客户;二要把它看成是一种文化,休闲农业是一种提供人们身心休憩、获取知识的文化阵地,而不只是农民增收的手段。不管是政府主管官员,还是休闲农业从业者,都必须牢牢树立这一观念,只有如此,休闲农业才有长足发展的可能。

(二)确定具体管理主体

休闲农业要健康有序发展,除了要明确观念、提升认识外,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明确一个具体的管理主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休闲农业是一个融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环境、工商、质检、建设、国土、公安等众多政府部门。湖南省目前休闲农业分属农办、旅游局、农业部门管理和协调,涉及到休闲农业发展急需的政策法规支持、资金支持、门槛认证、行业规范和技术指导却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由于缺乏统一管理部门的监管、引导与服务,湖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建议省政府明确一个具体单位为休闲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休闲农业的引导、监管和服务。

(三)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和服务功能

良好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是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政府管理和服务应该包括这么一些内容:制定有利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在调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目标客源、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设立政府专项支持资金、规范投融资体系;导入标准化管理体系、制定行业规范;对管理者和具体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对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指导;搭建信息流通平台,利于休闲企业与外界进行信息传播;与其他部门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如与公交公司协调解决公交车直达问题。且凡涉及休闲农业企业与其他部门的联系都统一由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协调处理,企业不必单独受其他部门控制。

(四)实行企业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模式

第一,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实行股份制,可以以土地和资金入股,管理者拥有自主的经营管理权。第二,注重内部质量服务管理与外部营销推广相结合。质量服务是关键,要以行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营销推广也必不可少。除了吸引本地城市居民外,要有大旅游的观念,依托景区景点,借助旅行社,搞点线营销。第三,规范企业文化建设。以产品中的物质文化、生产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文化、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彰显企业风貌。第四,打造企业品牌。要注意保持乡村本色,创乡村特色品牌:展示劳动过程、还原传统技艺、学习劳动方法、体验劳动快乐。

(五)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

休闲农业范文第9篇

1.1农用地以耕地为主,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谯城区地处黄淮平原,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水源充沛,土壤肥沃,涡河贯穿其境内。谯城区的农用地中以耕地为主。截至2010年底,全区耕地面积151764.2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6.82%,占农用地面积的81.36%,适宜药材、玉米、小麦、大豆的生长。

1.2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用地相对较大谯城区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景点以古建筑、古文化遗址、药材种植园、种植基地等为基本内容。谯城区共有旅游景点53处,区内主要旅游景点有大寺牡丹园、谯东中药材种植园、花戏楼、曹操运兵道、华祖庵等著名景点,旅游业用地规模也相对较大。

1.3特色产业多种多样,种植面积广谯城区特色产业多种多样,药、酒、烟、桐是谯城区的4大经济支柱,目前谯城区已经形成中药、白酒加工、面粉加工、棉纺织业、畜牧、蔬菜、金刚石制造、木材加工8大优势产业。亳州市是全国4大药都之首,而谯城区又是亳州市的主要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基地。据统计,谯城区特色种植规模面积93400hm2,约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2%。

1.4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宜开发后备资源不足谯城区地势平坦,土地开发难度较小,据统计,谯城区已利用土地面积220606hm2,土地利用率达到了97.49%,而全区的除已利用土地外的其他土地5682hm2,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51%,这些土地从构成看主要以河流、湖泊水面为主,在现在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开发利用难度较大。1.5经济建设所需土地与建设用地供应矛盾突出近年来,谯城区处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用地需求量激增,2005年,谯城区的城镇化水平为36.5%,根据城镇化水平预测,到2020年,谯城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2%。今后城镇化和工业化用地需求量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高的需求水平。因此,谯城区亟需找到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而从农村土地挖掘潜力、鼓励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无疑是缓解用地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进谯城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2基于谯城区土地资源利用特点的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2.1谯城区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资源分析评价

2.1.1区位分析评价。谯城区位于黄淮平原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淮河支流涡河是贯穿谯城区境内的一道天然的亮丽景观。同时,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区内受工业污染较小,河水清澈,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环境宜人,土地肥沃,适宜各类作物尤其是中药材的种植和畜禽种养。谯城区内外优越的环境条件为谯城区发展休闲农业奠定了基础。谯城区周边拥有数量众多的旅游景点,如涡阳的老子庙,阜阳的迪沟生态乐园、生态园,河南洛阳的白马寺、龙门石窟,开封的六朝黄都龙亭、国之瑰宝铁塔等等享誉中外。借助谯城区自身优势及其周边省市优秀旅游资源,配合谯城区农业文化,必将开辟独具谯城特色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1.2谯城区休闲观光资源评价。谯城区具有独特的休闲农业模式,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特有的土壤资源和原生态无污染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沿涡河两岸的景观带与其周边原生态自然的有机结合,配合涡河水的隽秀灵气,可以打造独具谯城特色的农业休闲观光模式。涡河两岸目前种植有广玉兰、香樟树、金丝垂柳、桂花树、桃树、樱桃树等,配合人工建筑的休闲亭阁,既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味,又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闲游乐的场所。谯城区中药材享誉世界各地,中药材种植品种多达400多种,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材日交易量稳居全国之首。顺畅的销路以及便捷的交通使谯城区的药材种植规模日益扩大,因此谯城区可以在城区周边乡镇实现中药材种植的产业化、集中化、规模化,实行产销研一体化经营,既可供科研参观,又方便中药材的销售加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谯城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人杰地灵,英贤辈出,曾孕育了神医华佗、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思王曹植、唐朝画家曹霸、诗人李绅、道教学者陈抟、《牡丹史》作者薛凤翔、清代大书法家梁献等先哲名流。区内现有中原宝藏“花戏楼”、“地下长城”曹操运兵道、魏晋曹氏墓群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华祖庵、道德中宫、汤成王墓、古钱庄、白衣律院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谯城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谯城区的乡村特色小吃,风味独特,色香味俱全,虽是不起眼的乡村野菜,却是独具特色的养生大餐。传统手工制作的绿豆粉皮、小磨麻油等既可以作为游客品尝和馈赠亲友的精美食品,同时让游客体会到浓浓的乡情。

2.2谯城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制约因素谯城区发展休闲农业的起步较晚,缺乏可借鉴的经验,谯城区虽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较好,但仍缺少休闲观光农业精品项目,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缺乏,人员素质还不高,另外,谯城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经济基础薄弱,多渠道筹措资金仍是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而单靠谯城本区的经济条件难以推进,仍需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一些实力雄厚、污染少的集团加盟建设。

3谯城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战略与特色

3.1谯城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战略

3.1.1形象定位———涡河水韵,药材之乡。“水者,何也?乃万物之本源也,智者乐于水”。涡河是淮河重要的支流,自西北向西南横贯谯城境内。清澈的涡河水,是养育谯城人民的母亲河;肥美的涡河水,是这座养生城市的生命之源。道家创始人老子,就出生在涡河的北岸。涡河的支流分布在谯城的各个乡镇,为谯城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各个乡镇河流两岸树林茂密时刻为谯城人民提供新鲜的空气,为谯城的生态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谯城区是涡河岸典型的药材基地,种植药材历史悠久,尤以亳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著称,并进入《中国药典》。“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清代诗人刘开曾在亳州写下如此赞美芍药的诗句。

3.1.2战略理念———生产、生活、生态、生命体验。谯城区发展休闲农业要倡导生产的地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要注重循环、低碳、环保,以绿色有机产品为主,把污染降低到最低。谯城区特有的乡风民俗,深厚的文化底蕴,简单轻松的生活格调能让游客的身心得到最大的放松,呼吸着特有的乡村气息,让人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的特有的乐趣。农村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工作生活远离城市的工业污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在现代忙碌的社会,在人们创造“蚁族”、“夹心层”等忽视生命价值的社会名词的背后,人们对自身的人生方向产生了迷茫,谯城区开发休闲农业的理念即:使生命得到释放,尊重生命的诉求、生命的体验、生命的感悟、生命的价值、生命力量的表达。

3.1.3战略目标———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和部级生态区。构筑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休闲观光业的产业地位,依托谯城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乡土文化,发掘谯城区区位与自然资源优势,挖掘资源潜力、拓展农业的多元功能,开发高品质、高品位、有影响的农业休闲观光产品,将谯城区成功创建成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和部级生态区。

3.1.4产业规划———药材、水产品、蔬果产业。谯城区农业特色较明显,药材、水产品、蔬果的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很大,是谯城区休闲观光农业所依托的重要产业载体,明晰发展思路、发展要点、发展目标,合理进行产业分区布局与配套规划,将有效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3.2谯城区发展休闲农业的特色

3.2.1中药材———药材之乡。谯城区自东汉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开始,种植、经营药材经久不衰,已有2100多年历史,地道中药材有亳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等20多个品种。目前,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6.67万hm2以上,种植400多个品种,并新近开发了200多个品种。据调查,来亳人员中药材商人和人文旅游的旅客占90%以上,而对该区自然景观游览的游客甚少,所以市场空间很大。在谯城区西郊十八里镇建立亳芍园,十八里镇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规划面积33.33hm2左右,主要由政府负责种植管理,供外地药商参观和了解芍药的种植和日常管理,同时,也可作为药材科研基地,供药商学习。配套建设圆桌椅、亭阁、小型农家饭店等,供游客休憩、用餐。

3.2.2蔬菜———菜香浓绿。依托谯城区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利用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在有多年种植蔬菜历史的五马镇打造以蔬菜产品技术展示、农产品创意发挥、礼品包装馈赠、乡村风情民俗体验等为主的乡村乐园,规划面积23.33hm2,内设爱心自助小菜园、农家特色礼品屋、农家体验园、农家休闲区,由政府引导农民农地流转,建设蔬菜大棚设施。在爱心资助小菜园里划分为80~150m2不等的小单元若干供城市居民租赁认种,尤其是退休老人和有孩子的家庭,参与种植,进行休闲体验。农家特色礼品屋则可以选择利用地原农产品,每间30~50m2,利用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和精神要求,综合产品精选、包装特色、文化气息,全力打造谯城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和礼品包装特色,满足外地游客选购、馈赠需求,同时可以为周边城市的大差市提供农产品及商品,提高信誉度和知名度。农家体验园,可以让游客走进农家,和农户一起自采自食,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物”为主要内容,在农家院落内搭建灶房,每个50m2左右,游客可以在爱心自助小菜园里采摘蔬菜,自己煮食,让游客体验农家灶头炊烟袅袅的快乐。同时,在农家体验园里可以设置一些原木桌椅、秋千、扑克等供游客休憩、娱乐,同时增加一些传统工艺食品加工制作设备,吸引游客学习制作,同时加强本土农民和游客的互动。

3.2.3涡河———快乐渔家。涡河是谯城区的母亲河,在涡河边大寺闸附近建设渔家乐项目,规划用地21.33hm2,在渔家和水上建设水上餐厅、河畔烧烤、篝火晚会、划桨吹笛、临河垂钓等渔家乐项目,政府引导渔民改造渔船,同时补贴部分改造费用,由渔民自主经营。快乐渔家能使游客充分体验水上生活,同时可以休闲垂钓陶冶身心;划桨吹笛,演奏生活;篝火晚会,欢聚一堂;河畔烧烤,独具一格,特色的渔家生活让游客放松心情,享受快乐。

4谯城区发展休闲农业的保障措施

4.1组织管理谯城区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成立由谯城区人民政府组成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谯城区休闲观光农业的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农业的正职领导担任副组长,其他相关正职领导作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确定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大项目的落户,指导、协调、监督管委会的工作。在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谯城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管理委员会,选取管委会主任,其他相关复制领导为管委会成员,管委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论证审定,协调各部门工作,筹措资金,参与项目验收、公告管理和招商引资等工作。

4.2政策保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对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出台地方休闲观光农业乡镇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土地租让政策、创业扶持政策等,对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项目优先列为乡镇重点建设项目,在项目审批、产品认证等方面给予指导,同时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卫建设、技术服务、资金组织等配套建设。

4.3资金保障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必须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融资机制。一方面要利用新农村建设和对农业发展大力扶持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改善谯城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另一方面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招商引资,并鼓励各种涉农企业、农村经济组织、科技人员以及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参与兴办休闲农业项目,实现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多元化,实现社会资金的高效利用。

4.4土地流转增收机制创新土地流转增收机制,一是健全乡级、县级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土地流转信息、土地评估、合同签订、法律政策咨询等工作,各村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负责土地流转信息的收集,参与流转土地收益评估,帮助土地流转供求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二是健全土地流转交易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为纽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规范引导农民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的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三是推进“三大合作”相结合,依托土地和产业,推进农民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统一经营服务水平。

4.5科技与人才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要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鼓励支持农业技术人员和涉农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科技含量,招聘一批主管部门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者、专业人才、创意人才,加强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尤其要加强农民从业人员的的培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制定落实人才奖励政策、问责制度。同时,在项目实施和运营过程中尽可能与外界知名度较高的管理企业保持沟通联系,以便更好地为谯城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相关资讯服务。

休闲农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休闲农业; 供给侧;产业结构;江苏南京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312-02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advocated,it′s imperative to take actions to accelera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In this situation,leisure agriculture,which has thrived for recent years due to growing demands for countryside travel,is facing series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different strategies in three directions with an aim to illustrate what kind of measures the government and farm administrators can apply to make more profit in leisure agriculture.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supply front;industrial structure;Nanjing Jiangsu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迈上了新的高度,但供求不均、资源配置不甚合理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重复投资、过密分布使得休闲农业有同质化、粗放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缺乏创新、经营不善让个性化、精细化的新业态制造举步维艰。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的休闲农业呈现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新常态背景下,休闲农业作为一条颇具发展潜力的民生产业和新型消费产业链,如何响应市场新需求,构建产业智力服务体系,是值得研究的命题。

1 南京市郊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南京市郊的休闲农业虽然在近年来发展速度快、势头好、潜力足,但仅着眼和滞留于短期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及时响应国家政策,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最终目标[1]。

1.1 市场结构欠妥,缺乏整体规划

纵观南京市郊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虽然在浦口、江宁、六合、溧水、高淳等各区或县均有一定分布量,但总体缺乏农业、旅游资源整合力度,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和区域特色,从而未能实现休闲农业产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即使是部分被评为农业旅游示范基地的景点,也存在缺乏规模优势的问题。由于粗放式经营和相对落后的管理理念,一些休闲农业未能利用资源优势满足市场需求[2]。目前,由农民自身投资开发、散落分布乡间的农家乐层出不穷,因为在资金和产品方面缺乏优势,这类休闲农业在同行竞争中吸引力不足,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地方政府为改善此类产业的生存空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援助建设,但是这种惠民政策在现实执行中遭受人际关系的考验。一些资源禀赋平庸的村落在盲目投资后仍然无法实现盈利,市场竞争力低下。

1.2 重复现象严重,缺乏文化创新

目前,南京市郊地区的休闲农业处于发展与上升期,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介入和参与休闲农业经营。但因其文化素质一般,创新意识有限,模仿和套用现象泛滥,农业资源的重复与过度利用屡见不鲜。

南京市郊休闲农业的主要活动不外乎观光、采摘等传统休闲项目,尚未深入挖掘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休闲活动。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当地旅游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在没有认真分析当地特色和客源市场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开发休闲农业,使得同一地区内休闲农业项目重复建设的现象日益突出。例如,南京市溧水县因气候温暖、土质松软,适合草莓种植。溧水草莓上市早、果期长、品种好、质量优,深受市民青睐,也吸引了众多南京及周边市县居民前往采摘,全县的草莓基地也从最初的洪蓝镇延伸到现在的永阳镇、晶桥镇等众多镇区[3]。然而,溧水草莓产业繁荣的背后,部分农户欲复制草莓模式经营致富,在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盲目进行休闲农业项目开发,最终因层次低、品位低和质量低而导致项目终止。

1.3 品牌意识落后,宣传力度不足

近年来,南京市郊休闲农业发展迅速,景点数量持续增加,但景点的服务和功能水平普遍偏低,规模偏小,以高品位、多功能、知识性为基础的数量较少。大部分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或农业观光点在自然状态下发展,内容不够丰富、知名度不高、社会影响不大,尚未形成加强宣传建设、树立品牌的良性发展模式,与周边旅游景点缺乏互动,宣传手段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4]。总体而言,当前的南京市郊休闲农业重管理、轻宣传,着眼眼前效益却忽视了长远发展。

2 南京市郊休闲农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措施

南京市郊休闲农业产业,应结合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点,通过整合休闲农业资源,创新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将其打造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发展规范的新型产业格局。

2.1 合理定位,有效创新

在“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的熏陶下,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如今,虽然农业的定义已不仅仅局限于“躬耕陇亩”的传统层面,但仍离不开“自然”这一原始环境。因此,休闲农业园区内的各种生产经营和休闲体验活动都须以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确保园区景观的生态性和原真性[5]。

“农游合一” 的理念是休闲农业的定位标准[6]。经营者应在积极拓展休闲农业食品保障、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效结合。同时,要根据产业前景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推进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一些休闲农业产业在项目规划与安排上欠缺层次性和联动性,未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发展结合[7]。对此,应以游客的参与体验为首要考虑,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设计出以知识性、趣味性为主的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使游客广泛参与,深入体验。近日,安徽省绩溪县的“桃花节”因其“一人一树”的营销策略受到关注。据悉,凡在节日期间入桃花园区的游客都能免费认领1株桃树苗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栽种。该项目的新颖之处在于充分利用游客的猎奇心理与成就心态,打开了一条长久的营销链,提升了顾客粘性,为“桃花节”的后期举办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特色是所有产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在充分考虑区域性与季节性的基础上,与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优势,锚定突破方向,因地制宜,鲜明特色。台湾地区的飞牛休闲牧场早期以乳牛养殖为主要业态,在当地政府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前提下,成功转型为以经营休闲农业为主的休闲农场,成为游客争相去往的旅游胜地。目前,飞牛牧场共有农产体验区、休闲活动区、自然生态3个分区,其中,农产体验区以大草坪亲子活动区为主要特色,吸引了众多家庭出游者;休闲活动区内的农民研习训练区也有大量游客观摩体验[8]。

2.2 深化绿色,优化服务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在于创造顾客、服务顾客、满足顾客[9]。因此,休闲农业努力的方向,应注重替游客创造休闲游憩活动与服务价值。休闲农业具有其生态资源、农村生活文化及绿色产业的独特性,这些特性提醒休闲农业经营者有必要扩大休闲游憩活动与服务系统,把游客视为休闲体验过程的参与者。换句话说,就是将游客的来访作为投入,而游客的满意度作为产出。因此,如何创造游客与休闲农场未来关系发展持续维系的竞争优势,将是休闲农业经营的成功关键。要以绿色为核心要义,营造和谐生态。

绿色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优化的根本路径。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中,一直存在环境破坏、资源浪费、能量流动效率低的问题。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反映新农村面貌的旅游产业,必须重视在资源与环境利用方式上的改进。

为改善农村环境,营造和谐氛围,南京市农业部门近年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多数休闲农业专业村实现了公厕、沼气池的普及,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有相当水平,但仍然存在项目盲目开发、人工造景过度、游客垃圾泛滥等问题。如何保障和推动绿色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开辟一条富有竞争力的发展新路,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南京市郊农业生产和休闲农庄经营过程中,应注意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并加以利用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农村生态的良性循环。例如,在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中,强化垃圾就地处理能力,缓解垃圾污染问题。在有条件的休闲农业园可设立垃圾分类收集箱、垃圾分拣处理站等,对休闲农业产生的垃圾进行精细化管理[10]。

在设计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时,要注重游客体验,保证生产和服务的综合性。总体而言,一般园区都会提供生活服务、旅游接待服务、导游服务、旅游活动服务等,但各园区须根据所设项目的特点,在服务组合上形成自身的风格特点。

餐饮是休闲农业主要的经营项目,也是其获利的重要渠道。休闲农业园区餐饮部的客源波动性强,因此应重点关注游人高峰期的用餐管理。该时间段内,要保证餐饮设施、服务人力和饮食材料与接待量基本相符,服务上做到安全卫生、快速准确。

住宿是大中型园区的经营重点。一般而言,园区会利用独有的优渥环境、地道的乡土文化和温馨的风土人情,为游客提供较为优越的住宿服务。南京市六合区的九九艳阳度假村通过建设体量不大但外观内饰特色鲜明的小木屋住宿景观,在同行业竞争中形成了较强吸引力。笔者认为,南京市郊休闲农业园区周边的农民居所可通过利用其闲置房间,经过改造或改建,形成家庭旅馆,为游客提供接地气的住宿、餐饮和休闲服务。

解说服务是休闲农业基本的服务项目。成功的解说系统能强化游客对休闲项目的感受,提升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从而成为园区促销的有效手段。南京市郊部分大型休闲农业园区,可强化解说服务方面的管理。因讲解员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与其素质水平成正比,经营者雇用的导游或解说员应尽量具学历优势。另外,不同的园区应该根据园区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园区性质、服务产品、景点分布和游览时间等,探索不同的人员解说方式和游客组织形式,以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最佳体验获取为最终目标。

2.3 立足传统,推陈出新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将传统农业与旅游业、服务业等相结合的产业,休闲农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竞争。

有学者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人在完成社会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形态和行为方式[11]。休闲应作为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更好地融入到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建设中。

当前,很多地方的休闲农业区对“名人故里”“传说地”的头衔趋之若鹜,这种“文化傍老”现象在南京市郊的休闲农业建设中也有发生。一些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原貌,却没有将该优势作为突破点和创新点,一味追求空洞的观光、采摘等休闲项目的重复建设,实乃乏善可陈之举。在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方面,北京的门头沟区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位于北京西部山区的门头沟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有多达54个的明清古村落,其中3个村落先后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有砖雕、石雕、木雕的古民居也达数百所[12]。纵览南京市郊,以漆桥古村和江宁佘村为主要代表的古村落也不在少数。笔者认为,从古村落自身特点出发,南京市郊休闲农业可以确立不同的开发取向。一是从村落特点和文化背景出发,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地域特色,杜绝千村一面和无序竞争。尤其要注重探索并发掘相应的民俗文化内容,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和多层面文化需要。二是村际联合、整体规划、优势互补、扩大市场。可尝试开发科普教育型、民俗农庄型项目,发展传统节庆文化等旅游产品。三是多资源综合开发。以古村落为基础的村落旅游应该与山水游、古道游、边关游以及红色游结合起来,与寻根、采摘、休闲、疗养等结合起来;把文化享受和娱乐、游购等时尚元素结合起来,走一条文化与时尚特色并重的开发之路。

3 参考文献

[1] 王秀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6(10):2-3.

[2] 张跃西.休闲农业创新实证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2013(3):38-42.

[3] 王忠军,汤叶芳.江苏溧水草莓产业提档升级的思考[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2(10):38-40.

[4] 张胜利.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5] 李哓颍.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6] 郭焕成,刘军萍.观光农业:农游合一的新型产业[J].中国市场,1999(7):42-43.

[7] 吕明伟,孙雪,张媛.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 张静,阮如舫.都市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台湾飞牛牧场为例[J].现代农业,2012(2):64-66.

[9] 彼得・杜拉克.公司的概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0] 何云,徐慧娟,胡啸,等.注重环境保护,推动休闲农业绿色发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5(5):13-16.

[11] 姚静.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休闲文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上一篇:农业经济范文 下一篇:医药营销渠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