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发展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5-26 04:47:44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发展的若干思考

[摘要]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此后这成为我们制定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最根本依据。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等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成果,又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891年,一个名叫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德国青年作家写信给恩格斯,向恩格斯陈述他的写作计划,说他准备写关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问题的文章,征求恩格斯的意见。恩格斯回信答复说,这项写作计划要认真考虑,“然而,我劝您:放它九年,先不拿出!这是目前存在的所有问题中最难解决的一个”。①的确如此,历史证明了恩格斯的预言。

(一)

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这是他们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但囿于当时的时代条件所限,他们对社会主义所作出的一些具体规划设想难免会有一些局限或过于乐观的成分。这一点我们当然不能苛求前人。马克思主要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为研究对象,以为当时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最高阶段,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即将来临。可是,后来的事实表明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马克思直至逝世也没看到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到来,但应该说明的是马克思并没有对自己产生于19世纪的理论中每一个观点都抱住不放,恰恰相反,他一直在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来完善自己的理论。当年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第2卷并即将付印的时候,恰赶上1873年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生,马克思立即决定推迟《资本论》第2卷的出版。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这场危机和过去的危机大不相同,世界资本主义正在展示出新的东西,他必须等待事态成熟,将新的经验加以“消化”,即“消化”在理论上,将已经完成的稿子加以修改。由于马克思在这场危机结束前就去世了,因此《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生前未曾出版。

(二)

列宁正是没有局限在马克思具体的话语内,敏锐地观察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当时俄国由于参加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世界大战,统治链条出现了薄弱环节。列宁适时抓住这一机会领导俄国的无产阶级进行了十月革命,夺取了政权。由此展开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而十月革命恰恰没有按照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发生,而是在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俄国一国单独发生了。

当时第二国际的领导人考茨基反对列宁的做法,认为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因为俄国的经济还太落后。而列宁则主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然不能看着无产阶级继续受剥削、受压迫,要领导他们去夺取政权,然后再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然而列宁的这一正确思想,却是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遭受挫折后才逐渐得出的。起初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并未超出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所设想的那样,即社会主义应该是具有消灭商品货币关系、消灭阶级(包括消灭工农阶级差别)、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等特点。列宁最初设想从当时俄国的经济水平出发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或第一阶段,大概也不会超过几十年时间。但后来的实践很快证明这种设想是不切实际的,为了促进工业的发展而在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有的地方甚至。现实使列宁逐渐意识到,在当时的俄国尚不能象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那样完全取消商品货币关系,而只能先建立某种初步形式的社会主义作为过渡阶段、中间站,然后才能到达共产主义。在此认识基础上,后来俄国所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上实行了“后退”,即承认在当时条件下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商品关系,俄国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当然从现在的视角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列宁没有放弃建立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也没有提出发展商品市场经济的任务。然而列宁意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应该分阶段,这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是重大的突破,尤其是对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遗憾的是,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实际上逐渐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并在1936年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此后不止一次宣称要向共产主义过渡。

(三)

在建国之前,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对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社会方向作了说明。与俄国相似,中国当时国力衰微,经济文化极度落后,因此我们的革命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即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发展,为的是发展我们的生产力,目的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应该说这一认识是符合中国当时国情的。遗憾的是,1953年我们宣布进入过渡阶段,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当时工商界对此感到很不理解。据老一辈理论家吴江先生回忆,1955年1月,宋庆龄曾给主席写信对社会主义改造提出她的意见,信是这样说的:“我们不理解提出对工商业的改造。共产党曾向工商界许下长期共存、保障工商业者利益的诺言。这样一来,不是变成自食前言了吗?资本家已经对共产党的政策产生了怀疑和恐惧,不少人后悔抱怨。”②但可想而知,这封信不会有什么结果。社会主义改造脱离了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提出的在建国后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发展适当形式的资本主义,以促进我们生产力的大发展这一路线。我们仓促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并计划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来完成这一壮举。今天平心而论,社会主义改造的确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壮举,我们毕竟在生产关系上实现了我们认为的社会主义,对于中国人民这种劳动热情和对于社会主义的殷切之情,我们必须抱以理解和敬佩。然而历史并不只是理解和敬佩就能解决问题的,事实是,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当我们于1956年宣布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时,原定的与此同时完成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只不过才刚刚起步。③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生产关系基本上已经实现了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应该具有的特点,而生产力却是处于比俄国还要落后的状态。当时的哲学界就有过生产关系是否跑到生产力前面去的讨论,④可想而知这场讨论和前面提到的宋庆龄给的那封信一样不会有什么结果的。而我们党内左的思想自1953年肇始,往后越发展越严重。1958年“”,在农村由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最终在全国范围推广“一大二公”的。不考虑生产力的实际情况,盲目最求生产关系的进步,结果适得其反,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前面提到的曾经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二国际领导人考茨基在1927年所写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书中曾有这么一段话:“马克思主义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取得了政权,就有责任来检验一下,新社会的存在条件究竟在旧社会的胎胞里已经孕育到了什么程度,并以此为根据,为劳动阶级的利益来安排自己的实践……如果在实验中新生产关系所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没有被创造出来,那么,尽管颁布各种法令,这种创造新生产关系的尝试最终会归于失败。”⑤考茨基的这番话是针对当时苏联处于斯大林的错误政策阴影笼罩之下而言的,对于我们恐怕更有警醒之意。

受挫后的痛苦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到底怎样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怎眼看待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以后,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还是列宁的话:“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于是,1981年通过的《决议》提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尚处于自身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正式确认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从国家方针政策上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自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展开了充满生机的新的一页!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3页。

② 转引自吴江:《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267页。

③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177~182页。

④ 吴江:《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56页。

⑤ 转引自吴江:《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246页。

参考文献:

吴江:《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黄宏(主编):《马克思主义创新史》,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秦刚、贾建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刘建武:《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轨迹》,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上一篇:实际工作中如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下一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