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融合 共享 发展

时间:2022-05-26 03:55:45

创新 融合 共享 发展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从2006年开始举办第一届康复论坛,至今已是第六届了,从规模上,由原来的6个分论坛扩展到20个分论坛;内容上由“三瘫一截”延伸至基本涵盖康复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形式上,由单一大会发言丰富至专题讲座、现场观摩、病例研讨、知识培训等多种学术交流形式;参会人员由最初4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本届11个国家与地区参与。北京国际康复论坛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康复领域最具规模、最具权威性的国际学术盛会。

新 闻

第六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隆重举行

2011年10月21日,第六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中国残联副主席汤小泉、中国残联副理事长孙先德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次论坛开设了临床康复、康复治疗技术、国际合作、康复相关领域4个板块近20个分论坛,已经成为我国康复领域最具规模、最具权威性的国际学术盛会。论坛从内容到形式上凸显创新的理念,实现引领国际康复医学在学科、康复技术、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同时,充分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理念。论坛得到中国残联、卫生部、民政部、劳动保障部、国家安监局、中华医学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北京医学会、首都医科大学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会期两天,参会学者1500余人次,其中来自11个国家的知名专家120余人;收集论文300篇,评选优秀论文57篇。

我国的康复事业虽然发展较快,在机构建设、学术研究、技术革新和成果应用与推广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康复需求、体系构建、人才培训、技术水平、国际交流等方面还亟需提高与发展,这也是创建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的根本初衷。

“灾难医学与康复”成为热议目标

10月22日,第六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灾害医学与康复分论坛举行。国家安监总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国家地震局应急司应急救援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四川八一康复中心等康复界专家在会议上发言。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李建军院长指出,灾害医学是研究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性损伤条件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治、疾病防治和卫生保障的一门科学,是为受灾伤病员提供预防、救治等卫生服务的科学,需要多学科介入,需要相关学科在灾害医学方面的融合与应用。回顾以往重大灾害事故救援早期,急救医学占主导地位,康复医学鲜有介入。在2008年汶川地震及2009年玉树地震中,中国残联在地震后即迅速组织国家康复医疗队奔赴灾区积极开展早期康复治疗,康复医疗通过早期伤残评估、早期康复介入、功能治疗、辅助器具使用及心理康复,对降低并发症和减轻功能障碍,避免及降低残疾程度,起到了重大作用。从两次灾后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取得的成功经验来看,康复医疗必须作为今后灾害救治的组成部分。本届灾害医学与康复分论坛作为北京国际康复论坛新增设的一个论坛,在康复医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前形势下,对宣传和促进康复医学在灾害救治中的重要性具有重大意义。

大家一致认为:应建立一个各国、各地区在灾害预防、减灾、灾害救治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救治体系、机构;总结灾害急救医学的组织、经验成果和教训;建立灾后康复模式、经验教训等交流的平台,方便不同及相同专业人员之间相互了解,协同工作,更好地在灾害预防、减灾、灾后急救、灾后康复等方面开展工作。

“社会保障与服务”成为众议焦点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十二五”期间是国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时期,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将是未来5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条主线。为了给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双方搭建一个互相沟通、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大会于10月23日新增加了“社会保障与服务”分论坛,邀请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和高校著名专家学者,讲解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政策制定的规则以及政策执行的案例等全新内容,并与各地残疾人工作者共同探讨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领域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方式,交流如何把纸面的、观念形态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推动残疾人事业深入发展。

嘉宾演讲的主题包括:残疾人工作与职业安全,发达国家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的启示与我国的路径选择,中国“十二五”时期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等,专家和代表就残疾人公共服务、社会福利、残疾儿童权益保障,残疾人社会保护的财政责任等热点话题开展了对话和交流,针对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以及政府主导、全员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模式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探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坚持政府主导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的社会化工作方式,是实现2015年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政策支持和有力保证。

背景资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将残疾人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研究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待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加强残疾人社会救助。2. 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 补贴和各种待遇。3. 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

《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规划和制度建设,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发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无障碍、维权、文化体育等服务,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其中在康复领域提出加强省市县三级专业康复机构的建设,大力开展社区康复。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发挥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特教机构、残疾人福利机构等的作用,形成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

中国残联领导对新时期康复机构的定位提出更高的要求,指出,残联康复机构不能仅作为康复服务的示范窗口,更应成为康复服务的技术指导中心和资源中心,为社区康复提供技术支撑和业务指导,要在成为康复工作的技术主力军的同时,带动各社区康复工作发展。今年4月中国残联颁发了《残联系统康复机构建设规范(试行)》标准,对残联系统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建设原则、规模、职能、人员和设备配置等提出了要求,对康复中心、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和辅助器具中心的建设明确了较为详细的指标,使残联系统康复机构建设有了参照依据。“十二五”期间,还要制定出台相关的康复机构服务标准和管理指导意见,指导基层提高机构康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热议话题

灾难预防: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准备什么?

我们做了什么?

我们将做什么?

中国的自然灾害基本特点:

■灾害的种类非常多,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国都存在,包括洪涝灾害、干旱,以及地震等。

■分布地域非常广,在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的人口均受到地震、洪涝、海洋等灾害的威胁。

■发生的频率非常高,一些主要的气候灾害,如洪涝或干旱灾害每年都会发生,另外中国处在太平洋、亚欧、印度洋板块交汇的地方,地震时常发生。

■灾害的损失非常严重。

汶川地震灾区肢残人员情况调查

研究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

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

单就地震来说,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四川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由此也带来了数量庞大的残疾人群体。震后,不仅绝大多数伤者得到了及时的康复治疗,而且后续的康复治疗也有一定安排。

此次调查,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次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致残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对于了解情况、制定政策,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调查结论:

■按职业划分,造成肢体残疾,排在第一位并占了一半的为农民,第二位占15.8%的为学生,这与地震发生地点在农村,发生时间为学生上课时间有关。

■2/3人员因重物砸伤所致,这与地震强度大,房屋抗震能力不够有关。

■近80%伤者都进行了手术治疗,反映了我国医疗救治的水平和能力、应对灾害所致大量伤员的救治能力。

■目前,几乎所有伤残人士(96%)都已具备了回家条件,并已回到家中,说明临床治疗与康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调查对象目前存在的功能障碍中,步行障碍、上下楼梯障碍、下肢关节活动受限占功能障碍的前三位,说明下肢功能障碍是地震肢残人员的主要功能障碍。

■ 从目前还需要的医疗处理情况看,一半的残疾人存在疼痛(54%),对此问题应采取足够的重视。另外,虽然只占9%、但也有324人截肢残端需处理,应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仍有46.8%的伤残人员在接受康复治疗;55.7%的伤残人员终生康复有了落实,说明随着我国社会和康复医学的发展,地震肢残人员的康复是有保障的。

■除回归家庭继续康复(60%)外,进入残联系统进行康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康复力量(35%)。

■ 绝大多数残疾人能独立或借助辅助器具(助行器、支具等)完成转移、移动;仅有1.7%的地震肢残人员无法自己完成转移、移动,数量虽然少,但对此部分残疾人士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农合(45%)是农村残疾人医疗康复费用支付的主要方式。 (李建军 周红俊)

政府和全民缺乏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

安全意识和相应的应急准备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信息管理部主任吕海燕

要增强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经常性地做好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坚持防患于未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刚要》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推进,在“十一五”期间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建立了安全生产应急工作机构,市级安全生产应急工作机构已成立215个(占64.6%),县级安全生产应急工作机构成立434个(占15.2%)。纳入统计的54家重点行业中央企业全部设立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大多数高危行业企业也已依托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或明确了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机构。

■目前,全国有矿山开采应急救护人员约2.5万人;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消防队伍约8万人;消防队员12万多人;海上搜救中心和救助打捞局下设3个打捞局、3个救助局、4个救助飞行队,全国建有4个综合救援基地和18各分基地,应急救援队伍1万多人;在无救援列车的二等以上火车站或较大中间站设事故救援队,现有4300多人;全国现有民航公安警察、空中警察、消防队员和医疗救护人员约7000人;已建成国家、核电厂所在省份、核电基地三级应急救援组织,现有各类救援专业技术人员约70人。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络员会议制度日益完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与气象、海洋部门建立了应对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预警机制,与地震、环境保护部门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与总参作战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各地区相关部门也建立了应急工作机制,提高了部门间和区域间协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将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事故救援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作为国家“十二五”时期发展重点。今年国家发改委拿出8亿资金重点支持矿山救护队建设,中央财政拿出10亿资金重点支持中央企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拉动下,我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在“十二五”时期将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应急救援能力将会得到明显提高,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情况

国务院印发了9项事故灾难类专项应急预案。

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专项应急预案,制定了相关安全生产部门应急预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实际,都制定了相关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生产经营单位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绝大部分都制订并实施了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灾害伤残人员心理援助不能忽视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心理科 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系 系务委员刘松怀 呼吁:

灾害伤残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为焦虑、抑郁、幻觉、妄想和意识障碍。

■识别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应激反应的伤残人员。对问题较重的伤残人员的心理问题要给予帮助。

■帮助应对现实难题,并提供适当建议。

■帮助稳定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促进人际交流。

■鼓励他们接受治疗,完成康复治疗计划。

■帮助伤残人员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和康复,帮助个体适应新的生活模式,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所谓残疾人权利倾斜性配置,是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残疾人处于与非残疾人不平等的起点时,政府采取额外规制和制度保护的方式对残疾人的权利进行配置,以达到实现社会公平、改善残疾人生存态势的目标。在制度安排上,对残疾人权利倾斜性配置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与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等5种方式。

在传统社会福利时期,人们往往从个体型残疾模式出发,将残疾问题视为残疾人自身的个体因素所致,往往采取人道关怀和慈善救济的模式去解决残疾问题。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开始接受社会权利理念,并从社会型残疾模式出发,将残疾问题的产生原因归咎于社会因素,并从制度建设角度去解决残疾问题。 政府在解决他们的各种问题时,只有采取一系列倾斜性的策略与手段,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权利倾斜性配置应当是非市场化的国家公权行使的过程。

残疾人恩格尔系数高出一般城市居民0.3以上。我们抽样选取了东、中、西部的深圳、南昌和兰州。调查显示,三市残疾人个人恩格尔系数和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68和0.67。按照国际标准 ,70%以上的残疾人处于贫困状态,14%左右的残疾人处于温饱水平,而达到小康标准的不到8%。

就区域而言,深圳残疾人的个人恩格尔系数和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61和0.60;南昌残疾人的两个系数值均为0.82;兰州市残疾人的两系数值分别为0.66和0.65,残疾人恩格尔系数最高是地处中部的南昌。

通过考察国内大中城市低保政策我们发现,残疾人低保制度的设计基本上采取的都是普惠模式,即在低保的认定标准和低保水平上,残疾人同非残疾人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深圳和南昌两市采取的都是普惠模式,而兰州市则充分考虑了残疾人贫困的特殊性,采取了倾斜性的制度安排,对残疾人低保的认定标准和低保水平做出专门规定。2008年5月28日,兰州市民政局、兰州市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残疾人低保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重度残疾人采取单独施保政策,救助标准上浮10%~20%。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构成。研究表明,在社会保障具体项目中,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最高,将近一半的残疾人被覆盖,其次就是社会保险,排在第三位的是医疗救助。

■在东、中、西三市中,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覆盖水平最高的均为深圳。决定残疾人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也在于倾斜性的制度设计。 2008年3月25日,深圳市率先出台了《深圳市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试行办法》,对自谋职业的残疾人、低保残疾人、失业残疾人和无业重度残疾人,分类施行社会保险补贴,这一倾斜性的举措直接提升了深圳市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率。

残疾人对两个体系的需求趋势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趋势具有以下特征:

■区域是影响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需求度的共同显著因素。需求度最高的是深圳残疾人,其次是兰州,排在最后的是南昌。

■在人口特征变量中,家庭规模是影响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需求趋势的共同变量。

■残疾类别对公共服务体系需求度的影响显著,但对社会保障体系需求度的影响却不显著。

残疾人是一个多样化、特殊性突出的群体,其基本公共服务权能否得以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如何,关键就在于权利倾斜性配置的度。只有重度配置和深度配置才能确保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权利的实现。残疾人公共服务整体覆盖水平偏低,而且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无障碍、文化体育等专项服务之间差异很大。究其源,我们不妨从供给制度、供给模式等维度寻求残疾人公共服务倾斜性配置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保护体系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很不完善,像无障碍、康复、托养、文化体育等残疾人专项服务还没有专门的立法;二是可操作性不强,倾斜性制度安排在实践层面很难得以落实,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清,如残疾人教育和康复服务的责任主体,是残联,还是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在实践层面往往难以厘清。

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还过于单一,尚未形成公办机构、民办营利机构和第三部门多元供给的格局。

总之,残疾人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还处于浅度配置和轻度配置阶段,残疾人社会权利的实现状况不很乐观。

策略建议

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各级政府要以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为导向,进行倾斜性的制度设计,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从国家层面制定实施残疾人低保单列政策,将所有生活困难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框架,逐步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同社会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出台倾斜性的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向残疾人发放社会保险补助、残疾补助、托养补助、康复补助、辅助器具补助、特殊教育补助、居家无障碍改造补贴等。

在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应致力于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服务供给模式。根据残疾类别差异采取额外规制的方式配置各专项公共服务,大力发挥各类助残社会组织在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中的职能。重点加大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的建设力度。以各类残疾人需求趋势为供给序位,优先建设残疾人迫切需求的服务项目。如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个性化康复服务和辅具配送服务、评估转介服务、信息无障碍设施、针对性强的就业服务等。注重公共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制订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业的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残疾人服务行业准入、退出和惩戒并存的约束机制。

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是事故高发期。

我国目前正处于事故高发阶段。

2010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63383起,死亡79552人,同比减少15865起、3648人,分别下降4.2%和4.4%。全国重特大事故上升。2010年,全国重特大事故发生85起,死亡1438人,同比增加18起、311人,分别上升26.9%和27.6%(其中重大事故发生74起,死亡1028人,同比增加12起、193人,分别上升19.4%和23.1%;特别重大事故发生11起,死亡410人,同比增加6起、118人,分别上升120%和40.4%)。

社会调查

社会保障:

应以权利倾斜性配置为视角

周林刚

深圳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

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所 博士后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 理事

2011年5月,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未来5年,国家继续把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放在各项任务的首位,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生活救助水平,帮助残疾人普遍加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鼓励残疾人生活补助等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增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目的就是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水平,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汶川地震灾区肢残人员情况调查

研究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

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

单就地震来说,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四川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由此也带来了数量庞大的残疾人群体。震后,不仅绝大多数伤者得到了及时的康复治疗,而且后续的康复治疗也有一定安排。

此次调查,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次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致残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对于了解情况、制定政策,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调查结论:

■按职业划分,造成肢体残疾,排在第一位并占了一半的为农民,第二位占15.8%的为学生,这与地震发生地点在农村,发生时间为学生上课时间有关。

■2/3人员因重物砸伤所致,这与地震强度大,房屋抗震能力不够有关。

■近80%伤者都进行了手术治疗,反映了我国医疗救治的水平和能力、应对灾害所致大量伤员的救治能力。

■目前,几乎所有伤残人士(96%)都已具备了回家条件,并已回到家中,说明临床治疗与康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调查对象目前存在的功能障碍中,步行障碍、上下楼梯障碍、下肢关节活动受限占功能障碍的前三位,说明下肢功能障碍是地震肢残人员的主要功能障碍。

■ 从目前还需要的医疗处理情况看,一半的残疾人存在疼痛(54%),对此问题应采取足够的重视。另外,虽然只占9%、但也有324人截肢残端需处理,应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仍有46.8%的伤残人员在接受康复治疗;55.7%的伤残人员终生康复有了落实,说明随着我国社会和康复医学的发展,地震肢残人员的康复是有保障的。

■除回归家庭继续康复(60%)外,进入残联系统进行康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康复力量(35%)。

■ 绝大多数残疾人能独立或借助辅助器具(助行器、支具等)完成转移、移动;仅有1.7%的地震肢残人员无法自己完成转移、移动,数量虽然少,但对此部分残疾人士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农合(45%)是农村残疾人医疗康复费用支付的主要方式。 (李建军 周红俊)

政府和全民缺乏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

安全意识和相应的应急准备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信息管理部主任吕海燕

要增强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经常性地做好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坚持防患于未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刚要》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推进,在“十一五”期间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建立了安全生产应急工作机构,市级安全生产应急工作机构已成立215个(占64.6%),县级安全生产应急工作机构成立434个(占15.2%)。纳入统计的54家重点行业中央企业全部设立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大多数高危行业企业也已依托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或明确了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机构。

■目前,全国有矿山开采应急救护人员约2.5万人;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消防队伍约8万人;消防队员12万多人;海上搜救中心和救助打捞局下设3个打捞局、3个救助局、4个救助飞行队,全国建有4个综合救援基地和18各分基地,应急救援队伍1万多人;在无救援列车的二等以上火车站或较大中间站设事故救援队,现有4300多人;全国现有民航公安警察、空中警察、消防队员和医疗救护人员约7000人;已建成国家、核电厂所在省份、核电基地三级应急救援组织,现有各类救援专业技术人员约70人。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络员会议制度日益完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与气象、海洋部门建立了应对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预警机制,与地震、环境保护部门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与总参作战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各地区相关部门也建立了应急工作机制,提高了部门间和区域间协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将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事故救援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作为国家“十二五”时期发展重点。今年国家发改委拿出8亿资金重点支持矿山救护队建设,中央财政拿出10亿资金重点支持中央企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拉动下,我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在“十二五”时期将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应急救援能力将会得到明显提高,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情况

国务院印发了9项事故灾难类专项应急预案。

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专项应急预案,制定了相关安全生产部门应急预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实际,都制定了相关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生产经营单位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绝大部分都制订并实施了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灾害伤残人员心理援助不能忽视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心理科 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系 系务委员刘松怀 呼吁:

灾害伤残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为焦虑、抑郁、幻觉、妄想和意识障碍。

■识别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应激反应的伤残人员。对问题较重的伤残人员的心理问题要给予帮助。

■帮助应对现实难题,并提供适当建议。

■帮助稳定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促进人际交流。

■鼓励他们接受治疗,完成康复治疗计划。

■帮助伤残人员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和康复,帮助个体适应新的生活模式,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所谓残疾人权利倾斜性配置,是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残疾人处于与非残疾人不平等的起点时,政府采取额外规制和制度保护的方式对残疾人的权利进行配置,以达到实现社会公平、改善残疾人生存态势的目标。在制度安排上,对残疾人权利倾斜性配置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与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等5种方式。

在传统社会福利时期,人们往往从个体型残疾模式出发,将残疾问题视为残疾人自身的个体因素所致,往往采取人道关怀和慈善救济的模式去解决残疾问题。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开始接受社会权利理念,并从社会型残疾模式出发,将残疾问题的产生原因归咎于社会因素,并从制度建设角度去解决残疾问题。 政府在解决他们的各种问题时,只有采取一系列倾斜性的策略与手段,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权利倾斜性配置应当是非市场化的国家公权行使的过程。

残疾人恩格尔系数高出一般城市居民0.3以上。我们抽样选取了东、中、西部的深圳、南昌和兰州。调查显示,三市残疾人个人恩格尔系数和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68和0.67。按照国际标准 ,70%以上的残疾人处于贫困状态,14%左右的残疾人处于温饱水平,而达到小康标准的不到8%。

就区域而言,深圳残疾人的个人恩格尔系数和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61和0.60;南昌残疾人的两个系数值均为0.82;兰州市残疾人的两系数值分别为0.66和0.65,残疾人恩格尔系数最高是地处中部的南昌。

通过考察国内大中城市低保政策我们发现,残疾人低保制度的设计基本上采取的都是普惠模式,即在低保的认定标准和低保水平上,残疾人同非残疾人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深圳和南昌两市采取的都是普惠模式,而兰州市则充分考虑了残疾人贫困的特殊性,采取了倾斜性的制度安排,对残疾人低保的认定标准和低保水平做出专门规定。2008年5月28日,兰州市民政局、兰州市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残疾人低保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重度残疾人采取单独施保政策,救助标准上浮10%~20%。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构成。研究表明,在社会保障具体项目中,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最高,将近一半的残疾人被覆盖,其次就是社会保险,排在第三位的是医疗救助。

■在东、中、西三市中,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覆盖水平最高的均为深圳。决定残疾人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也在于倾斜性的制度设计。 2008年3月25日,深圳市率先出台了《深圳市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试行办法》,对自谋职业的残疾人、低保残疾人、失业残疾人和无业重度残疾人,分类施行社会保险补贴,这一倾斜性的举措直接提升了深圳市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率。

残疾人对两个体系的需求趋势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趋势具有以下特征:

■区域是影响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需求度的共同显著因素。需求度最高的是深圳残疾人,其次是兰州,排在最后的是南昌。

■在人口特征变量中,家庭规模是影响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需求趋势的共同变量。

■残疾类别对公共服务体系需求度的影响显著,但对社会保障体系需求度的影响却不显著。

残疾人是一个多样化、特殊性突出的群体,其基本公共服务权能否得以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如何,关键就在于权利倾斜性配置的度。只有重度配置和深度配置才能确保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权利的实现。残疾人公共服务整体覆盖水平偏低,而且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无障碍、文化体育等专项服务之间差异很大。究其源,我们不妨从供给制度、供给模式等维度寻求残疾人公共服务倾斜性配置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保护体系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很不完善,像无障碍、康复、托养、文化体育等残疾人专项服务还没有专门的立法;二是可操作性不强,倾斜性制度安排在实践层面很难得以落实,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清,如残疾人教育和康复服务的责任主体,是残联,还是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在实践层面往往难以厘清。

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还过于单一,尚未形成公办机构、民办营利机构和第三部门多元供给的格局。

总之,残疾人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还处于浅度配置和轻度配置阶段,残疾人社会权利的实现状况不很乐观。

策略建议

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各级政府要以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为导向,进行倾斜性的制度设计,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从国家层面制定实施残疾人低保单列政策,将所有生活困难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框架,逐步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同社会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出台倾斜性的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向残疾人发放社会保险补助、残疾补助、托养补助、康复补助、辅助器具补助、特殊教育补助、居家无障碍改造补贴等。

在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应致力于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服务供给模式。根据残疾类别差异采取额外规制的方式配置各专项公共服务,大力发挥各类助残社会组织在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中的职能。重点加大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的建设力度。以各类残疾人需求趋势为供给序位,优先建设残疾人迫切需求的服务项目。如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个性化康复服务和辅具配送服务、评估转介服务、信息无障碍设施、针对性强的就业服务等。注重公共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制订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业的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残疾人服务行业准入、退出和惩戒并存的约束机制。

上一篇:我们都一样 下一篇:曙光在你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