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建设对策讨论

时间:2022-05-24 10:55:13

文化产业建设对策讨论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为我们绘制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恩施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加快恩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努力建设武陵山试验区文化核心区,打造武陵山区文化产业重要增长极。

一、坚持“保护和传承”相结合,打造文化资源强市

恩施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是全省九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湖北省文明城市。恩施是巴文化的发源地,文化优势得天独厚,全市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境内原生态的民族民俗文化更是一支独特的瑰丽奇葩。土家吊脚楼、侗乡风雨桥等民族建筑物独具特色,土家人创造的精品文化流传至今。同时,恩施市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老苏区,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叶挺将军曾被反动派软禁于此。抗日战争时期,恩施是湖北省政府和第六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恩施的青山下长眠着何功伟、刘慧馨等革命先烈。

灿烂悠久的巴人文化、永垂青史的革命文化和鲜明独特的土家文化,为恩施市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恩施市注重挖掘文化资源,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 “恩施女儿会”成为地方节庆品牌,入选湖北省“屈原文艺奖”,还有灯戏、耍耍、扬琴、社节、南戏、傩戏等地方民族节目进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学术界视为“民族文化奇珍”。白杨、太阳等5个乡获得“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崔坝滚龙坝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恩施女儿会”为题材打造的“嗯嘎•女儿会”在全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得大奖。文化的发展既提升了恩施的对外形象,又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全市文化发展的现状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不相适应,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潜能尚未得到释放和激活,对市域经济的贡献和拉动作用还不够。必须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大投入,理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体制机制,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激活文化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依托全市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文化产业的投入,积极培育民族文化精品,着力夯实文化发展基础,不断提升恩施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和少数民族古籍普查工作,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全力推介“恩施女儿会”文化名片,打造“中国相亲之都”,积极推进民族民间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对红三军军部旧址等革命遗址加大保护开发力度,传承红色文化,凝聚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进一步展现土苗儿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无私奉献、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和时代风貌。

二、坚持“改革和创新”相结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是激发文化创造力、增强文化发展动力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创新是保障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源泉。恩施市文化发展的滞后,关键是开放不够,体制创新不够。要建设文化产业强市,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建立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体系和制度安排,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起具有恩施特色、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体系,使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总体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二是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改革。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宜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文化人才引进机制、文化效益分配机制,形成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文化发展体制,推进以钱养人到以钱养事的机制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激励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投资文化发展,积极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建立民族文化演艺剧场、打造民族文化剧目,切实解决缺阵地、缺队伍、缺人才、缺资金的问题。三是创新文化发展的思路,实现观念、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坚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推出更多优秀文化精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加强民族文化创造和演艺,激发各方面的创造激情,有效推进文化领域结构调整,优化配置文化资源,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三、坚持“经营和公益”相结合,健全文化服务体系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基本载体。为此,在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抉择。恩施市作为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必须下大力气推进公益性文化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一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利用”的原则,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坚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实施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馆、图书馆、演出剧场等标准性文化设施,加大力度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全民健身工程和文化进社区工程。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以公共财政政策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健全服务网络,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政府采购和补贴力度,拓展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采取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综合服务与行业服务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经常化。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三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引导教育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加强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领导,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坚决抵制庸俗之风,确保主流文化阵地、主流文化产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市形成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生、共同繁荣的思想共识,凝聚起全市各族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坚持“文化和旅游”相结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与旅游历来水融、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使之尽快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个现实突破口就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恩施市文化资源厚重,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绝好基础。必须抢抓十七届六中全会带来的文化发展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建设一批以土家女儿城为代表的文化设施,包装一批以“嗯嘎•女儿会”为代表的文化精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立足恩施民族文化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以世界硒都、中国相亲之都、中国生态休闲养生之都“三都”建设为抓手,提升恩施大峡谷、恩施玉露茶、恩施女儿会“三张名片”影响力,大力发展“专、精、特、优”的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民族产业跨越式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恩施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加强旅游景观和项目的文化内涵建设,赋予景点高度的文化品位,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含量。对每一处景区、每一个旅游项目,都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让静态的景区景点“变活”,使旅游项目充满文化气息。二是开发和推出民族风情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丰富的特色文化体验。积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着力打造以“恩施女儿会”为主的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建设“生态走廊”,有效推进民族文化与自然风光的融合,着力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优质生态环境的“中国休闲养生之都”。三是创作大批旅游演艺文化,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新产业。加快成立或加强专业演出团队建设,加大精品民族歌舞剧目的创作,推出特色鲜明、市场认可、群众喜爱、有影响力的文化剧目。鼓励和扶持具有恩施特色的优秀剧目和演艺团体“走出去”,开拓省内外演出市场,实现市场化运作。四是加快发展民族工艺美术业,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旅游纪念品的研发生产为重点,大力开发民族刺绣、民族服饰、民间雕刻、清江奇石画等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积极构建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着力建立恩施土苗文化产业集聚区,促进各种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形成产业发展集聚效应。五是加快发展民族民俗餐饮业。深入挖掘土家族、苗族、侗族的餐饮文化,推介反映地域特色、文化内涵、有一定竞争力的民族饭、民族宴,把发展民族民俗餐饮文化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六是大力开发民族民俗产品,不断推出旅游文化节事活动。积极推进以“恩施女儿会”节庆品牌为代表的土家族、苗族节庆文化活动,积极推进茶文化节、富硒产品推介展销等节庆活动。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文化与招商、文化与产品开发的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聚合效应,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上一篇:地方普及学前教育政策重要性 下一篇:国内证券企业合规风险控制的障碍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