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学校学分制初探

时间:2022-05-14 10:11:42

中国高等学校学分制初探

【摘 要】: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近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高等学校 学分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一种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育思想转变为先导,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在我国高等学校逐渐推广开来。

学分制是现代大学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高等学校教育的国际化和大众化,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学分制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份量的单位,根据各门课程每一学期的每周授课时数、实验时数等给予一定的学分,学生学完规定的总学分数,方能取得毕业证书。

一、学分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实行学分制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这一切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有厚实的基础、有创新能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在新形势下的教育目标。

(二)实行学分制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计划经济时代高校高枕无忧的状况将不会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高校之间的生源大战。这直接导致高校生源质量的差异增大,一些学校的新生入学分数甚至相差100分以上,特别是外语、计算机基础差异更大。这就给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压力。中学生及家长在选择学校时,那些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氛,严谨的治学精神、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院校成为他们的首选。竞争是无情的,也是现实的,高校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改进教学管理制度。

(三)实行学分制是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的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的生命线,科学技术创新的关键是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更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它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引入选课制和弹性学制。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实行学分制,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长、需求去选择相应的课程、学习方式,拓宽知识面,以充分适应信息化时代和全球化经济的需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核心是选课制。选课制于l8世纪末首创于德国。1779年,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首先把选课制引入了威廉和玛丽学院。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实行课程选修制。1825年,选课制建议被美国弗吉尼亚州议会通过,并在新建立的弗吉尼亚大学开始试行。随后,一些老牌大学,如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也开始尝试实施选课制。

日本的学分制为学年学分制:既规定在校学习的年限,又规定毕业的最低学分数,只有当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方可毕业;按文部省规定,4年制大学的学生必须获得124个学分以上并完成毕业论文才能准予毕业。从1999年起文部省准许优秀学生在完成学分的基础上,学习未满4年即可提前毕业,或直接报考研究生。结果是优秀的学生较少,延长学业期限的学生较为常见,文部省同时规定本科生最长可延期至8年。

中国最早实行学分制的是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课制。蔡元培认为,选课制可以使学生各就“性之所近”,自由选择科系和课程,并废止“束缚个人不能自由发展”的“年级制度”。此后20余年,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实行了学分制。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其课程参照当时的哈佛大学,也采用学分制。新中国成立之后,1952年院系调整,学习苏联的经验,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学年制代替了学分制。直到1978年,学分制又再次崭露头角。1978年,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学分制。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相继探索试行学分制。到1992年,全国已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实行了学分制。

其实中国大部分高校所施行的学分制不是完全学分制,而是仿照日本的学年学分制。

三、目前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一)传统观念的阻滞。

任何一种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体现。传统教育观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分制管理的实施,而且加剧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

(二)高校管理体制的相对落后。

我国高校的管理运行机制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计划经济的特点。这种运行机制的主要特征是以政府行政行为为主的纵向约束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集中控制和强制服从。我国经济领域基本上已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而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却相对滞后,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提出了多样化需求,而高等教育的管理仍带有高度计划性。

(三)缺乏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国家规定本科毕业生就业时间在每年七月份,一年一次。由于我国人事、劳动制度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轨道,人才市场、信息市场、科技市场发育不成熟。学生求职就业受用人单位招聘时间、户籍档案管理、人事劳动部门用工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提前毕业的学生即使找到了工作,相关的手续也要和按时毕业的学生一起办理,这种提前毕业、就业似乎带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四)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教学资源欠缺。

由于我国对于教育投资的力度有限,师资和教学设备等软件与硬件设施欠缺,由此直接导致大部分高校无力提供足够多的专业和选修课程来让学生自由选择,造成学分制名不符实,实际还是学年制的老路。

参考文献:

[1] 汪梅臻,浅谈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J],理论界,2007(1)

[2] 郑延才,美、日、中高校学分制模式的比较与评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3] 马福婷,中国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的历史与现状[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7(12)

[4] 王红梅,高校弹性学制实施的制约因素及策略[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l2)

上一篇:创和谐校园 建和谐期队 下一篇:大学生“御宅族”的人际交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