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御宅族”的人际交往研究

时间:2022-07-09 04:19:16

大学生“御宅族”的人际交往研究

【摘 要】:大学生“御宅”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集中表现之一,不仅来自于网络技术的推动,同时也是大学生在被赋予极度的自由、内心孤独情境下,自我意识的一种个性化的表现。在尊重和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如何增强这些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度,强化其社会责任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急需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御宅 人际交往 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御宅”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最早在日本提出。现在各国学者普遍接受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定义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以至于足不出户的人;广义定义,即“沉迷于社会大众一般难以理解的亚文化之中并且难以沟通交流的人”。

目前,国内研究者因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定义也有不同选择,一般采用狭义定义的居多。本文采用其异化后的概念,即国内普遍采用的“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世界中,不与陌生人接触,深居简出的人群”的观点。本文在弱化掉“沉迷亚文化”这一“御宅族”标志性特征的前提下,把他们也纳入“御宅”的范畴,在对“御宅”内涵变迁梳理的基础上,围绕“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世界中,不与陌生人接触,深居简出”的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而后根据丹斯的人际关系沟通认同场理论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二、大学生“御宅”现象

(一)“御宅”的起源及变迁。

2008年3月份,《南方都市报》中的一篇报道写道“广东出现御宅族……专家担心他们成为隐蔽青年”。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在官方媒体中首次出现“御宅族”这个词。“御宅族”的称呼,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狭义的御宅定义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以至于足不出户的人。近来逐渐演变成广义定义,即“沉迷于社会大众一般难以理解的亚文化之中并且难以沟通交流的人”。目前,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宅男宅女”和“不喜欢出门的人”画上了等号,脱离“御宅族”的动漫内涵,只剩中文字面意思。下文简要的梳理下“御宅”内涵的变迁,作者认为“御宅”内涵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形成阶段。

社会评论家中森明夫于1983年6月至1983年12月在《御宅的研究》一文中正式使用御宅族(日文假名:おたく,罗马音:otaku;otaku这个字是日文里用作第二人称的单字,相当于“您”、“阁下”或是“府上”的意思,属于敬语)这个词来称呼对ACG(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具有超出一般人知识面和鉴赏能力的特殊群体。

2、禁忌化阶段。

受宫崎勤事件影响,“OTAKU”这个字眼开始禁忌化,变成带有高度负面意味的词汇,致使一般日本人观念中的OTAKU,是把“生活里除了ACG还是ACG”的过度狂热爱好者跟“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爱好极端偏执,而且老把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人接触”画上等号的。

3、异化阶段。

“御宅”一词通过网络传到中国大陆,最先接触该词的人基本上是经常上网的青少年,其中一部分开始以此自居,之后有“御宅”演化而来的“宅男”“宅女”“宅人”“宅”等开始被广泛的使用。现在“御宅”相关词已脱离其ACG内涵,只剩中文字面意思,我们所说的“宅”只是形式上的“宅”,“宅男宅女”指的是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世界中,不与陌生人接触,不爱结识新朋友,终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居简出的人群。国内对“足不出户”的群体称呼有多种,如“闷居一族”,“宅一族”,“宅青”等,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统称之为“御宅族”。

(二)大学生“御宅族”的人际交往特点。

我国大学生“御宅族”的人际交往普遍具以下特征:不喜欢出门,选择虚拟生活;个性封闭,不喜欢社交活动;有沉溺于亚文化的趋势等。

1、足不出户,选择虚拟现实世界。

网络的普及成就了“宅”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宅男宅女们很少甚至从不出现在图书馆、运动场、自习室等公共场所,大部分时间呆在寝室自娱自乐,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离不开寝室,他们也并不忌讳被人叫做宅男宅女。

2、选择性自闭,不喜欢社交活动。

大学生“御宅族”因为大多喜欢虚拟的世界,沉浸在这个空间中不能自拔。所以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交流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思维模式,总以着自己的想象空间来进行揣测,往往做出的并不是大家认同的事情。不喜欢集体活动,怕与人交往,真实世界的社交圈很小,讨厌公共场合和人多的地方,游离主流外,偏爱使用方言或者网络语言等非大众语言。不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基本上很难交谈下去。多人参与讨论时,如果没有人邀请他发言,即使他已酝酿好发言稿,还是会选择沉默。

3、有沉溺于亚文化的趋势。

除了足不出户、不喜欢社交,大学生“御宅族”还表现为沉溺于亚文化上,亚文化本身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边缘性和批判性。上世纪六十年代英美国家的朋克、嬉皮士、光头党、乃至吸毒、同性恋等文化现象就是当时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东方少年受儒家和传统文化影响,更倾向于用“御宅”的方式来保护自己,通过网络媒介来彰显个性和主流文化对抗。

(三)大学生“御宅”的原因分析。

1、内心的孤独感。

赵思(2009)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选择“宅生活”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缩在起作用,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中的压力和失败,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胜利带来的满足和成就感,这种行为可能由于在社会中受挫或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同时也是社会性衰退的表现。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80后出生的青年人,他们经历的是一个跨时代的变迁,物质生活从贫乏到富裕,好象是一夜之间的变化。突然之间,结婚生子、房子孩子、养老挣钱,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他们又大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小时候常常闷在屋里,自己玩玩具、看电视。一份调查显示:超过2/3的“80后”不假思索地表示,害怕孤独,“尤其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孤独”。心理咨询师陈丽茹认为,“御宅”文化在中国播散,是因为青少年把对现实的失望寄托于虚幻世界。汪靖、顾晓晨(2008)经研究认为:“御宅族”一般都是内心孤独但又渴望交流的人。作家张悦然认为:“80后比较自我,很多时候是一种关闭的状态,不懂得分享。早年他们特别害怕孤独,而现在,许多年轻人又开始标榜孤独”。可以这样理解,“害怕孤独却标榜孤独”成为大学生“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理由和特征。

2、网络技术推动。

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300余名大学生中,66.3%在学校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3至4小时,其中一半以上时间被用来从事与学习无直接联系的活动,如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而大学生的上网活动则集中在宿舍进行,寝室里可以没有电视机,但一定要有电脑,再大的电视也只是摆设,电脑才是生活之必需。在数字化生存这样的大背景下,依靠网络的生存方式也可说是一种趋势,故而很多大学生选择网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印尼《雅加达邮报》2008年10月6日发表的文章《孤独的中国人》的作者Jeremy Wagstaff认为:在中国,依赖网络、疏于现实生活社交的情况可能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这代人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捷,而缺乏像父辈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大学生“御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来自于网络技术的推动,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一种个性化的表现。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措施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求,但交往能力不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肯定会有深刻的认识,但他们对怎样消除因经济、性格等因素造成的交际摩擦和障碍,有时候却显得有心无力。一者是高等教大众化,学生骤增,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使得其有心无力;二是限于安全或费用等因素,以班为单位的集体活动不能深层次的开展,大学中的班级有名无实,一盘散沙;三是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关怀,与学生交流不足,因此在学生中的号召力不足,难以组织开展集体活动。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在大学校园这个准社会里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1、重视大学生交往需求,消除其内心孤独感。

以往我们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是由于教育方法不灵活、教育手段不丰富等方面的问题引起的。其实不尽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不仅是由于以上问题所造成的,而且还有一些人际沟通方面的原因,因此,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渴望交流的真实需求,让大学生感受到大学不是只是赚取其学费的机器,而是其成长的摇篮,是温暖的港湾,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其与教师、同学交往的激情,消除因彼此冷漠而造成的沟通障碍。

2、通过网络平台鼓励大学生关注现实世界,增强其对社会的认同度。

在数字化生存的的大背景下,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的网络生活逐渐丰富多彩,信息交流非常便利,但也使得人际交往呈现虚拟化、松散化状态。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不能只对其不利的一面深恶痛绝,也不能只对其积极地一面极力鼓吹。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大学生积极的引导,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组建网站、架设BBS、建立QQ交流群等方式为大学生构建网络服务平台,一者可以确保信息及时有效的传达,提高工作效率,二者可以使同一群体的大学生之间信息沟缩小,增强凝聚力,三者可以逐步培养大学生关注现实世界,增强其对社会的认同度。

综上,基于丹斯的人际关系沟通认同场理论,对于信息沟通双方来说,所了解对方的信息越多,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增大,沟通就易进行。在尊重和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前提下,重视大学生交往需求,消除其内心孤独感;通过网络平台鼓励大学生关注现实世界,增强其对社会的认同度可以有效的提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四、结语

御宅的概念至今仍是一个研究中的问题,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本文把“御宅族”,界定为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世界中,不与陌生人接触,深居简出的人群,已脱离“御宅族”的原始内涵,只剩中文字面意思。这里的“宅”只是形式上的“宅”,是对“御宅”概念的异化,是否合理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毋庸质疑,在越来越虚拟现实化的今天,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区分现实与虚拟现实,在现实中寻求真实感与生命的意义将成为今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根强,“御宅族”之基本面相探微[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5]张根强,“御宅族”的三重身份[J],中国青年研究,2009(3)

[6]汪靖,顾晓晨,“御宅族”现象……新一代媒介依存症[J],新闻传播研究,2008(5)

[7]佐斌,刘峰,人际关系的转型及多元走向[J],政工研究动态2008

[8]王云红,王树义,从交际角度看日本“御宅族”文化现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9]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你有“御宅”倾向吗?news.省略/c/2008-03-18/1459517 3905.Shtml

[10]大学生愿意做“宅一族”news.省略/c/edu/2009-03-06/082015266205s.shtml

[11]大学生,你『宅了吗 ruc.省略/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192373

[12]人际沟通障碍是引起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主要原news.省略/20081029/n260306930.shtml

上一篇:中国高等学校学分制初探 下一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参与构建当地高等教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