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其培养对策

时间:2022-05-10 04:37:03

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其培养对策

摘要:通过对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分析,本文考察了遗传素质、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生活事件、控制感等外部客观因素和内在主观因素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提出了培养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35-03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尺度之一,是指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迪纳(Ed.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由三个部分即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组成。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是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特征。然而,现阶段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所关注的是非正常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或者是正常大学生的非正常心理和行为,更多地致力于对大学生消极心理品质和不良情绪的研究,把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咨询方面,忽视了对学生积极的主观幸福感体验的开发与调动。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其主观幸福感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因此,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关心、了解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探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帮助高职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对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

新时代的高职学生,本应生活得很幸福,可是他们更多地呈现出不幸福的一面,调查结果如下。

沉重的经济压力 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生源分布来看,呈现出工农子弟多、下岗家庭子女多、贫困生多等特征。有些学生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缴费上学带来的沉重经济压力,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生活压力,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接纳。目前,农村与城市在各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别,农村学生来到大学可能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相对于城镇生源学生存在较大的自卑感与不自信,难以很快和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因而阻碍了他们主观幸福感的获得。

定位不准确,较重的心理压力 高职学生良莠不齐,成分复杂。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部分学生因没考上名牌大学而自卑,缺乏自信;还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社会责任感,学习目的不明确,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但是,社会上的某些舆论在宣传高职就业率中过分强调某些专业的高就业率,使许多学生定位不准确,对自己的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另一方面,人才市场竞争激烈,沉重的就业压力让他们感到心情压抑,对走向社会找工作有一种恐惧感,从而影响了他们主观幸福感的积极体验。

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了一个幸福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从公式中总结归纳,影响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如下:

遗传因素 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可能受到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如具有抑郁倾向,整日闷闷不乐,对生活中消极事件和阴暗面十分敏感,易被感染。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外向学生与内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显著,外倾性与主观幸福感有较高的相关度。人格内外倾向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体现原生态的场所,不同的家庭教育培养方式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家庭关系和谐、情感联系紧密,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并对生活做出较高的满意评价,主观幸福感自然较强。

学校教育 主观幸福感的提升需要教育。但目前高等教育活动中功利化倾向严重,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面,过重的功利导向,最终导致他们只注重物质利益的实现,而忽略精神和理想的追求。面对当前“竞争择业”的就业压力,高职学生很容易将自身条件与其他更高层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进行对比,深感不如别人,难以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从而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甚至萌发出“毕业就失业”的心态,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也就日渐减少。

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主要生活在学校的高职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到了成熟阶段,但是心理功能还不健全。而主观幸福感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情感体验,生活中的小事件一般只能改变学生的短暂情绪而不能改变其幸福感,重要的生活事件却会引起主观幸福感的变化。

控制感 所谓控制感是对个人性格特征和行为与其所经历的后果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概括的期望,反映为人们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的倾向性。外控者习惯于强调行为是环境、运气或其他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造成的,不利于个体的适应及身心健康,由此可能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积极感受。内控者倾向于强调行为是能力、动机、水平等内在因素的结果,表现乐观和主动,有助于个体的适应及身心健康,有助于主观幸福感的保持和提高。

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对策

针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一)认知方面的培养对策

构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可塑性,而且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心理咨询。良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去塑造和培养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从而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的目的。所以,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涉及广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致力于提高广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使学生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个人生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包括学习心理培养、学业生涯规划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适当增加个体人生幸福观教育,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合理地组织学习与生活,善于调控自我情绪和行为,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学习、生活,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体验,进一步提高主观幸福感。

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家庭对学生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在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培养过程中,家庭教育应注意:一是改善学生成长生活的环境;二是改善父母教育方式。改善学生成长的生活环境要从物质生活条件和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入手。而改善父母教育方式则应以父母情感温暖和爱护的养育方式为主,这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并且有助于学生入学后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提高主观幸福感。

(二)情感方面的培养对策

调整自身期望目标,控制情绪,学会自我调节 个体对其自身的期望值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大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期望理论认为,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其实这一标准就是个人的期望目标。若目标实现了,则主观幸福感的值高,反之则低。但事实上,过高的期望值对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是不利的。因此,高职学生要准确定位,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缩小自身条件和理想目标之间的“缺口”。同时,高职教育工作可通过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幸福感。可采取一些积极的心理防御措施或者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冷静地面对挫折,善于调节情绪,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培养健全人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 健全人格是幸福感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人格特点尚未定型。因此,塑造自身的人格无疑是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能提高主观幸福感的高职学生人格特点主要有:社会性、充满活力、好奇、探索、开放、合作、富有爱心等,而导致主观幸福感降低的高职学生人格特点主要有:焦虑、担心、对身体的关注、退缩、封闭、孤僻、嫉妒等。应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高职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使面临不幸,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也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才可能为了目标积极奋斗,进而提高主观幸福感。因此,高职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认识到其重要性,从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更加积极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从而不断提高主观幸福感。

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学校的特点,开设相关人际关系课程,对高职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提高交往水平,增强心理愉悦感,进而提高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积极体验。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借助大学校园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文化设施和大众传媒,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和社团活动,开展诗歌演讲、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手工操作等比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挫折、困难和荣誉,努力培养积极、良好和健康的心态以及健全的人格,拓宽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产生积极情绪,减少抑郁和紧张,同时也有益于身心健康。因此,高职学生要想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大学的学习任务繁重,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如散步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从而缓解各种生活和学习压力,是保持健康的良好方法,是非常适合高职学生身心特点的运动形式。

总之,我国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让高职学生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主观幸福感也随之降低。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努力,针对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的高职学生群体,根据其特点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辅导与干预,如尽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只要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成功的理念。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进行人性化的政治思想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和社团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挫折、困难和荣誉,努力培养积极、良好和健康的心态以及健全的人格。通过高职学生个体内在因素的调节作用,努力实现提升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Diener E,Eunkook M S,Richard E,et al. Subject Well-B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y Bulletin,1999,125(2):276-294.

[2]边玉芳.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唐洁,孟宪璋.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4):316-320.

[4]周末,巢传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之关系[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6,1(4):61-64.

[5]苗元江,余嘉元.跨文化视野中的主观幸福感[J].广东社会科学,2003(1):120-124.

[6]陈桂兰.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6):27-29.

[7]胡洁,姬天舒,冯凤莲.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1):16-17.

作者简介:

李培培(1984—),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

张达志(1980—),男,河南项城人,硕士,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途径。

上一篇:“轴承部件的拆、查、测、绘”单元教学设计及... 下一篇:高职PLC实训启发式教学实践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