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中提高德育效果浅析

时间:2022-05-07 11:34:17

高校学生管理中提高德育效果浅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德育低效性的原因,并有针对性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德育 低效 归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学生管理工作者肩负着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责任,而德育的低效性是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难题,笔者将就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管理中德育效果提出对策。

1 高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分析

从目前高校德育的实际状况看,大学生的德育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德育内容疏离现实。德育内容脱离了现实、抽象空洞,就很难使受教育者认同德育内容,就更不可能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操。从现实看当前高校有部分德育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或与实际不相符合,使学生感到很空洞;有些德育理论使学生感到很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个别典型事例缺乏时代性或过于简单,学生感到远离自己的现实生活,缺乏真实感,不能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

(2)德育方法单调。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按照受学生的接受特点,正确、恰当地运用的德育方法,必然会提高德育效果,反之,可能会降低效果。但目前高校的德育方法大多采用简单的说教和硬性灌输,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教育已经具有思维、判断、选择、评价能力的当代大学生,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理解、认同德育内容,反而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消极地对待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施教。

(3)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者素质较低。学生管理工作者是德育过程的促动者和学生品德发展的指导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对德育内容的认同效果。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看,文化、道德素质较高,但也存在部分人员素质偏低现象。如果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人格品质与德育内容要求背离,很难使受教育者认同其施教的德育影响。

(4)德育过程缺乏良好的情感氛围。良好的德育情感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德育过程,从而提高德育实效。但我国高校德育的模式缺乏民主、尊重、信任的情感氛围,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对问题的质疑,对德育内容理解的偏差和自己的质疑只能“潜隐”在心中,不能通过争论、辩论、讨论来澄清问题,反而容易使学生德育内容产生心理拒斥,降低认同的效果。

2 提高德育效果的对策

针对影响德育低效的主要因素,依据大学生品德发展和形成的规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提高德育的效果。

(1)优化德育内容。首先,德育理论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理论要反映现实的客观实际,只有使受教育者在生活实践中能体验、感受到德育理论的真实性,才可能内化为自我的人格品质。其次,德育内容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德育内容的针对性是指,德育内容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规律来规定。再次,德育内容应生活化。德育内容的生活化是指德育内容要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体验、感悟、理解德育内容,在情感体验中产生移情和共鸣,提高对德育效果。

(2)选择科学的德育方法。首先,德育方法应多样化。德育方法的多样化是指,要根据德育过程的客观具体情况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择合理有效的德育方法,或多种德育方法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其对德育内容的认同效果。其次,德育方法应注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育。道德认知能力主要包括道德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以及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德育认同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只有促使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才可能使学生从“被动认同”转化为“主动认同”,从表层认同发展为深层认同。再次,德育方法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当学生管理工作者脱离学生的生活情景,谈诚实、谦虚、自律、奉献等道德品质时,学生常常感到不可理解,而通过具体的情景展示,或直接使学生参与生活的实践,亲身经历、切身体验时,学生才会产生亲近、崇敬感,主动认同德育内容,并确立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

(3)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主要包括品质、人格、德育能力以及对德育内容的理解程度等等。提高德育者的素质,首先,提高德育者的人格素质。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其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博学善思。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不断拓展,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才可能较好地解答学生的质疑,否则学生可能会感到学生管理工作者“什么都不懂”,降低德育认同效果。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应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对德育内容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可能较好地解答学生的质疑,赢得学生的认可、尊重,提高对自己所施教的德育内容的认同效果。再次,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德育不同于智育,德育过程的重心放在“育”上,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好人,做一个道德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断提高德育能力。德育能力主要是指德育过程的活动设计能力、启发导悟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以及灵活地熟练运用各种德育方法的能力。

(4)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可能使学生真正认同德育内容。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管理工作者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判断、选择、评价等,逐步澄清道德问题。其次,要建立和谐管理关系。当学生管理工作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把学生管理工作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建立和谐的管理关系,才能使学生对学生管理老师的积极肯定态度迁移到对其施教的德育内容上去,提高德育认同的实效。其三,营造良好的德育情感氛围。德育认同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良好的德育情感氛围有利于提高德育认同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营造一种能使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移情性理解,使学生感到学生管理老师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提高对其信息源的认同效果。

参考文献

[1] 廖爱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深圳大学学报,2000.17(3):99~102.

[2] 霍尔・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3.

上一篇:高职院校体育专项课教学探讨 下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体验式教学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