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境外交流及激励政策分析

时间:2022-05-02 07:40:51

高校学生境外交流及激励政策分析

摘 要: 本文以国内医学院校学生境外交流情况为切入点,分析高校开展境外交流合作项目现状,阐述学生赴境外交流项目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境外交流激励政策的分析,提出完善政策设计的一系列建议,为有关部门进行机制设计、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境外交流 激励政策

近年来,各国政府均加强了教育投入,特别是对医学院校实施教育“走出去”战略高度重视,通过举办国际学术论坛、支持校内师生赴国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和优势学科国际竞争力,增进与各国高校在学术研究、资源互动、学科共建等方面的交流[1]。世界上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等国,鼓励学校以学院为单位与境外高校建立合作,互派师生进行至少一年的学术访问,不仅丰富了学术交流的渠道,而且为校内人才创造了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展示个人风采的机会,提高了科研能力,开阔了国际视野,为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医学院校打下了坚实基础。

1.国内高校开展境外交流合作项目现状

随着我国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与世界各国优秀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尤其在加强同境外高校交流合作内容、实行模式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派学生赴境外高校进行交流是基于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校际合作、助力国际会议举办等各方面因素考虑的,如国内医学院校在原有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基础上,开设了国际化学术交流项目,支持本专业学生参加赴境外高校学习,同时,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同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联系,积极申请并举办高端的国际论坛或峰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参会[2];另外,部分高校组织校内教职工组成访问学者团,赴境外优秀高校考察学习先进教学、管理理念,就学校优势学科探索、发展与国外高校专家、教授进行深入交流,促进校际间的学科专业合作交流。近些年,医学院校学生赴境外学校学习、交流人数增多,频次增加,进一步显示了我国医学专业国际化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效。

2.学生赴境外交流项目存在的问题

笔者收集了近十年国内医学院校学生赴境外交流项目情况,通过研究交流信息、考察项目类型及分析报告数据等,认为医学院校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存在政策设计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项目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2.1项目管理体系需完善

当前,医学院校仅按照项目时间划分为长期、短期项目,长期项目是学校派遣部分学生赴境外合作院校进行课程学习、专业交流,而短期项目是高校与合作院校利用假期开展“暑期学校”,使交流学生感受境外教育理念和文化,但仅以时间划分项目是不科学的,没有全面考虑境外交流项目的目的,应增添学位授予、学分获取、学术科研等划分依据,完善项目评价体系。

2.2项目筛选机制需改进

医学院校对外交流项目实际参与学生人数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学校对项目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多数学生无法通过更多渠道了解项目信息;二是学校选择参与交流项目的学生的筛选条件过于严苛,如考查学生课业成绩占比过大,无法突出学生特长,导致选择覆盖面过小。笔者认为,学校一方面应略微降低学生参与项目的“门槛”,让更多学习努力并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参与境外交流项目,另一方面扩大项目宣传覆盖面,增加项目参与人数。

2.3责任部门需职责明晰

目前,同其他高校相同,医学院校设置了负责校内学生赴境外交流项目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部门,甚至部分学院为联系、协调与境外高校交流项目专门设立国际交流机构[3]。笔者认为,国际合作与交流部门是负责联系、开拓境外交流业务,代表学校同合作高校商议具体项目事宜;帮助学生统一置办出境、出国手续,制定赴境外交流、学习过程的有关事宜,如行程确定、食宿安排等,为学生赴境外学习提供必要保障,学校教务处等教学部门负责同境外高校商议制订定学生在交流期间的学习计划、学分安排甚至学位授予事宜。但当前,某些学校的国际交流机构与教学部门出现职责不明确、越界管理等问题,使项目在进程过程中造成校际间沟通不畅、协调不顺等情况,对对外交流合作造成不利影响。

2.4对外合作思路需拓宽

国内医学院校在选择境外合作高校时,会选择经济发达国家院校,如美国、欧盟等国家,以上国家拥有优越的教育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很多学生前去交流学习、开展社会实践的最佳选择。但国内部分高校仅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选择合作高校的必需条件,忽略对自身学科建设水平和学校专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合作思路过于狭窄[4]。同时,在选择境外国家或地区方面应拓展思路,如学校需提升其口腔保健专业水平,可以选择亚洲口腔医学护理技术先进的日本,一方面与日本高校合作的项目成本低,另一方面适应当地文化不存在问题,同时促进学生学习先进医学知识,获得更多实践锻炼机会。

3.当前学生境外交流激励政策分析

目前内的医学院校以专业学习内容、投入资金、学分互换制度及学院和校内学生组织的涉外优势等方面,制定学生赴境外参与交流学习的激励政策。

3.1专业学科内容

目前,部分院校为进一步加快学科专业的国际化建设,如临床医学类专业,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双语教学”,如北京、上海部分高校,让学生学习国外高校使用的权威教材,同时聘请国内访问学者或国外专家教授讲课,既提升学生语言水平,开阔其国际视野和培养利用国际化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提前适应国外学习环境和教师执教思路,为日后学生赴境外交流时进行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3.2学分互换机制

部分院校同境外合作高校或科研机构在专业学分设置上达成一致,在校期间,赴境外交流学习的学生所获专业学分和成绩可以与国内高校进行置换[5]。实施过程中,境外合作单位会严格按照本国对该专业学习的要求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国内院校准许学生在就业简历标明该专业成绩是合法、有效的。学分互换机制可鼓励学生在更高水平的国际教育平台上挖掘个人潜力,创造更好成绩。

3.3设立资金项目

笔者了解,国内高校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赴境外交流学习项目,联同境外合作院校,设立奖学金[6]。同时,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医学院校为赴境外交流项目的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帮助学生分担参加生活成本,让学生将更多时间投入学习。同时,部分高校专门设立对外交流项目基金,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筹集更多资金用于进一步加强与境外院校联系、合作,进一步为参与境外交流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3.4学院与学生团体优势

一方面,部分医学院校鼓励学院响应学校教育“走出去”战略,积极同境外院校取得联系,进一步搭建学科专业共同合作研究平台,如学校可以同国外先进医学实验室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联合研究、攻克当前医学难题以造福人类健康,另一方面,学院可自主申请承办专业领域的高端会议或论坛,可涉及医学领域不同门类专业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并在国际舞台上积极表现[7]。另外,部分院校已成立从事对外合作交流的学生社团组织,学校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联系境外高校有关学生组织,搭建互动交流平台,进一步丰富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的途径。

4.针对高校学生境外交流激励政策设计建议

如今,国内医学类院校积极探索、改进赴境外开展交流项目运行与管理,拓宽与境外高校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学术合作,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赴境外学习知识、感受异域文化的机会,不断创新、健全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体系[8]。因此,建议从完善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校园师生参与教育国际化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

4.1进一步完善交流合作顶层设计

国内医学院校应进一步强化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意识,认清国际医学教育竞争、发展形势和学校在学科建设存在的短板,同时,将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培养素质高、专业性强的科研人才作为加强高校对外交流目标,继续完善对外交流项目管理体系,健全监管制度以明确责任部门间职责划分,充实开展对外合作交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而使学校国际化进程提质增效。

4.2联合多所高校成立对外交流协会组织

众人拾柴火焰高。建议国内医学院校成立区域性的对外交流项目促进协会,协会成员可包括实力强的“211”、“985”高校,也有区域性的重点高校及实力较弱的院校,这样可以集合、分享优资源,实行“抱团”发展,如共同承办高端学术会议,统一分配赴境外交流学习的学生指标,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制度与评估体系,有效促进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共同发展。

4.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建议在增加奖学金类型的基础上,高校应积极同政府教育部门联系,申请对外交流项目专项资金,进一步强化学生参与境外交流项目的资金保障。同时,高校需增加对外合作项目运行的财政预算,可划拨部分基金会资金用于支持对外交流项目的洽谈、运行,促进交流项目顺利开展。

4.4强化高校学生国际化意识

高校通过丰富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如开设英语课程、使用权威理论教材等,不仅锻炼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而且激发学生参与对外交流合作热情。建议除筹备国际学术论坛外,还可组织学生与国外访问学者、在校留学生一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校园国家化氛围,同时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国际化意识,为高校进一步实施对外交流合作项目打下基础。

5.结语

医学院校的学生参与境外高校交流学习是其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教育竞争力水平的关键。笔者认为在对外交流项目开展过程中,学校需正视激励政策设计不足、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善和引入项目有局限性等问题,需从学科设置、资金投入、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改进。相信,随着国内医学院校不断探索、完善对外交流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会真正实现教育“走出去”的梦想。

参考文献:

[1]陈晓晖.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2]进清.跨境高等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彭辉.高校教师工作国际化的调查分析[D].湖南大学,2012.

[4]陈雪芬.高等学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研究[D].厦门大学,2009.

[5]康立华.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

[6]黄雯.高校学生赴境外交流管理模式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0:110-112.

[7]陈海芸,陈莉.独立高校学生境外交流项目管理探讨――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6,12:17-18.

[8]黄晓莉.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战略建构[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5:90-92.

上一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肿瘤的临床价值研究2 下一篇:美术学科知识类型的划分与教学条件适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