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探讨

时间:2022-04-30 01:30:06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探讨

摘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空间。在这一课改理念下,课堂提问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从提问内容、提问方式、提问对象、提问评价等方面,探讨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51-02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既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教师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与概括,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互动教学中得到提升。实践表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对课堂提问进行有效设计,让提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有效提问,可采取哪些策略,本文基于课改实践的探索,提出一些思考。

1 科学设计提问内容

1.1 突出重点

问题的设置要针对课程重点、难点展开。通过提问让学生感知课程的中心思想,自主有效解决问题,掌握课程知识。只有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既有效完成“教”,也有效完成“学”,促进教学相长。提问不能随心所欲、主次不分,否则学生就会应付了事,毫无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基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合作、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如在《抗日战争》一课中,笔者将本课的重难点展示在导学案中,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进行标注,并完成知识点的填写,之后再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记忆,使学生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1.2 启发思维

问题的设置要打开思维之门。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灌、填、压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之门,挖掘其潜在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设问不能是简单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也不能是复杂得没有头绪,学生无从解答。而是应把握好度,学生通过思考,能得出结论。如在《唐朝对外友好往来》一课中问:“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在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但是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思考,整合结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既启发了思维,也活跃了课堂。

1.3 循序渐进

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感。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量适度的提问。问题从易到难,既能有效完成教学内容,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在《难忘九一八》一课中,可有层次性地设计一下一组问题供学生思考:(1)九一八事变爆发于何时何地?(2)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是偶然的吗?(3)如果不是,那么它爆发的原因有哪些?(4)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层层递进,循循善诱,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锻炼了思维能力。

2 灵活运用提问方式

2.1 灵活应变

动态的课堂教学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这就需要我们灵活应变,巧妙应对。不能置课堂情况的变化于不顾,生硬地照搬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如课堂气氛沉闷时,就激趣式、情境式提问,以转移视线,点燃激情;学习状态不佳时,就鼓励式提问,以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学生回答有困难时,就辅助化解式提问,以保护自尊,不挫伤学生积极性。

2.2 角色互换

近些年出现了很多好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直问、追问、设疑、对比等,毋庸置疑,这些都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但笔者认为,提问的多样性不仅仅在于类别,还应在于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并尊重学生提问,肯定学生提问。清代桐城学者刘开曾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提问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偶尔过一把“教师瘾”会让学生更有激情。课堂教学中,可给时间阅读教材,然后让他们提出问题,答疑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同学。角色的变化让学生很有新鲜感,也愿意去思考提问,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 客观认知提问对象

3.1把握差异

正在成长中的初中学生,由于兴趣、爱好、性格、家庭背景、认知风格、内部动力、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学习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课堂教学在关注“学优生”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后进生”的成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情,“对症下药”,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设置难点的问题;成绩差的学生,则降低难度。做到既不伤其自尊,也不伤其积极性,又能平衡、协调发展。

3.2面向全体

《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发表意见,让不同的声音都有存在的空间。因此,教师设置问题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结构,提问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如在《抗日战争》一课中,就南京大屠杀,让学生谈谈看法。这对于知识面广、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你不是难题,但对于基础较弱、表达能力欠缺的学生而言就有些吃力。基于此,可开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优劣互补,又能做到全体参与,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4 及时评价提问结果

4.1评价及时

有问就有答,有答就有评,教师的评价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加油站”,是启发思维的“魔术棒”,是能力提升的“营养液”。所以,评不评,怎么评,尤为重要。

对于学生的回答,首先要及时作出评价,不能因为答得不好

或是答错了就不评,这样不仅会挫伤学生积极性,也让学生错误的理解得不到及时纠正。

4.2 注重鼓励

对于初中学生,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有时,教师的一句话,就可能改变学生的态度。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让人头疼的学生,回答时故意搞怪,哗众取宠,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言辞激烈地语出伤人,如:不学无术、品德差,笨等。还有就是对回答问题有难度的学生,我们要耐心引导,鼓励其勇敢回答。实践证明,鼓励多于批评,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表扬不能泛滥,都是“很好”、“不错”、“真棒”,让评价失去客观性、公正性。

参考文献:

[1]王定奎.刍议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五个度”[J].内蒙古教育(基础版),2010,(6):39-41.

[2]王柱根.论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 2009,(6):103-104.

[3]钱建林.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策略初探[J].广西教育,2011, (7):60.

上一篇:简述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策略 下一篇:核心价值观与思想品德教学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