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10:59:54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历史课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是其他科目中不能比拟的,所以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方法,要懂得创新。最显著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事件中来,这就是所谓的情境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记住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老师讲完一堂课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谈一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想,哪些人或者哪些事对自己触动较大,如果你是这个事件的重要人物你会怎么做,可以让多个学生谈一谈,不但可以让学生学到前人的经验,精神,更能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想,把自己的情感和历史相融合,让学生懂得爱憎分明,懂得什么是良好的价值观的体现。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教会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而不加入情感教育,就让历史失去了色彩。对于知识,教师可以传授,但是对于感情,却是学生自己慢慢培养起来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光靠学生的自身是不够的,教师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就算把情景教育引用到历史课堂来也不是一定会起到效果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来活跃课堂气氛,能让人心有所触动的必定是情感,所以历史不应该只是知识教育,而更多的是精神教育。一个只有知识而没有精神的人是不健全的。应该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我们应该为以前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树立爱国情感,把历史发扬光大。

二、通过历史确定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师要从历史出发引导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人生观,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了解传递正能量的意义。通过学习历史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如何传承一些优良传统,如何继承我国的文化传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历史都具备真实性,所以更具有教育意义。像有些惨痛的历史教训,例如日本侵华战争,对于这样的灾难我们很痛心,我们要正视历史,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现在的和谐社会多做贡献,不让类似的惨痛教育再发生。通过历史课我们也可以结合当今现状让学生讨论一下,比如说事件,学生可以结合教科书来分析一下我国与日本目前的现状,如何让祖国更加强大,树立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学习历史我们知道一个团结的民族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一些真实的实例教会我们要拥有正义的、顽强的精神,教师要把这些情感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更能触动学生的自豪感。也为学生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做好了铺垫。

三、总结

教师应该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如何更好的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去,让学生充分了解人性的意义。老师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课本以外的历史书籍,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一些历史知识,不要再把只是以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带入课堂,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高分,更多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把古人留下来的遗产发扬光大,同时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多做贡献。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文教育;课堂教学;人文情怀;策略研究

历史教育天生具备过往性传承性和人文性,它紧密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每个公民的人文素养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而历史教学则是培养人文情怀的主要渠道。而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却忽略了人文性教育,片面追求知识传输和应试教育,让历史课堂成为考试的“演兵场”,严重制约着历史教学的改革发展进程。过往的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网络时代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尽管实施了好多年但是依然收效甚微,《课标》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建构”的教学目标没有到很好落实。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将历史课程向情感性、自主性、人文性转变,以切实推进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一、挖掘学科优势,落实人文教育

历史是过往的事实,是人类进步的脚印,更是文化的遗产。历史学科自身丰富的人文元素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天然素材。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科的天然优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刻内涵,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人格品质。比如,利用历史事件我们可以领略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人物魅力,不仅理解屈原的“以身报国”的忠孝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也能体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进取精神等等,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和有选择地借鉴吸收,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关注专业成长,促进人文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非常巨大。初中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地进行历史专业知识的进修和培训,要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拓展教学资源为己所用,用自己的“一桶水”滋润学生的“一碗水”,用自己的独特人文个性和良好师德素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比如,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熟练地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剪辑影片《林则徐》的精彩片段,配合相关图片等,形成多媒体课件,再配上音乐插曲等表现手法,让学生直观感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并用自己富有感情的解读讲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平等外交给中国带来的灾难的史实,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强烈意识到“弱国无外交”的无奈,进而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情怀。

三、激发参与意识,创新人文教育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历史人文教育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落实好学习主体的生本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成长需求,使之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教师首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学习自主学习,并真正构建好新型师生关系。如在教授《垄断的资本主义时代》时,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与教材有关的文字、影像资料,初步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基本知识。新授过程中,我们利用课件将有关资本积累和社会变化的重大政策、发展状态和改革措施列成表格加以展示,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模拟演讲和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自觉地将知识内化为行动,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受,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各种深厚而高尚的情感。

四、整合教学内容,强化人文教育

历史教学最忌讳的做法就是照本宣科,那样的教学没有毫无吸引力,更不谈人文教育效果了。因此,优化教学内容,整合知识元素就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强化人文教育的首选做法。由于历史知识点散乱地编排在不同单元中,学生难以形成整体感受,把握不住重难点,人文教育的效果也比较差,教师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取舍整合,按照不同的主题和中心进行归类、切割、链接,体现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和层级感,便于学生轻松习得。例如,教学《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教师应该围绕“革命道路探索”教学主线,将“秋收起义、文家市起义、三湾改编、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等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和要点群进行展示,学生便能一目了然地掌握了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轻松形成理性认识,并正确评价工农武装割据的作用,进而感知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总之,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其内涵和形成原因,提升自己对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并从四个方面开展历史学科中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升华。真正把《课标》的三维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光添彩。

作者:佘虹德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梁仁华:课程改革与人文精神[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5期。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加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应开展哪些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加强初中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初探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须贯穿于初中历史教学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活化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崔建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的一个主题,初中历史课教学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爱国主义 初中历史 中华民族 热爱祖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65-02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利用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尤其是历史教师更应该自觉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融于历史知识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引导他们怀爱国之心,树报国之志。本文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

一 学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纵览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国最早进入统一封建社会,比欧洲早700年。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群星璀灿、成就辉煌。无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明和领先世界的重大发明,推动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科技革命。在众多的发明中最负声望的当推“四大发明”,马克思曾把其中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称作为“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此外,有轰动世界的第奇迹秦兵马俑,有堪称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有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诸如此类,丰富多彩、不胜枚举。

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了不起的民族,曾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伟大的贡献,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继承和发扬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创造出更高、更美、更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文明,为人类作出新贡献。

二 学习中国近代屈辱史和抗争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中国近代史,对中国人来说是一部不应该忘却的苦难史和屈辱史。1840年英国侵略军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随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制造一次次的侵略战争,一条条的不平等条约,让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无数爱国人士挺身而出,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反抗斗争。中国共产党人更是进行了长达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胜利,也是他们的不懈探索,才使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民族危难之际,表现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其浩然正气垂范后世、彪炳千秋。

通过近代屈辱史和抗争史的学习,同学们深深懂得了“落后就会挨打”“挨打应当思变”“思变才能崛起”“崛起方能御辱”等道理,从而激发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奋发图强、艰苦奋斗、自觉地把振兴中华的神圣责任担当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 学习对外开放,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500多年前,明王朝实施禁海政策,从此开始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历史。几百年的闭关锁国,让昔日富裕的中国江河日下,最终变得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独立自主,深刻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当今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我们深深感受到改革开放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国之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这次对外开放是全方位、深层次的,30多年来,使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走向小康、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举办奥运会,等等。昔日的辉煌正在一步步重现,改革开放的成果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是充满活力的政党。

通过对外开放的历史知识学习,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加激发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培养了学生对祖国的使命感,立志积极融入世界大潮。

四 采取具体的教学手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介绍历史背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的课文通俗易懂,有的课文内容则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这时,教师应通过介绍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在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领略《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中爱国主义的内涵,教师在讲述该历史背景时,介绍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要让学生见贤思齐,深刻体会并学习张骞的忠贞爱国、不辱使命、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播下爱国主义种子”作为己任,并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学习历史不仅让学生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还要结合现实社会和时政热点,如告诉学生丝绸之路在2013年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借助名言警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杰出历史人物留下了大量名言警句,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一两句名言警句,对学生心灵,对他们的爱国情感,会起到很好的启迪作用,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如: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霍去病的“匈奴不灭,何以为家”;在绞刑架下“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的最后一次演说;林祥谦在军阀的下,被连砍数刀仍高呼“头可断,工不可开”的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等等,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教材。教学时,教师如能善于借助这些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其效果是自不待言的。

3.品析人物,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中,历史人物的介绍占相当大的篇幅。教学时,可根据人物不同的特点,有侧重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中英鸦片战争一课,在讲述虎门、定海、吴淞等战役时,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有关插图,以突出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官兵的形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可用对比方法,从中揭露琦善、奕山等投降派贪生怕死、妥协投降的可耻行径,歌颂关天培等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以身殉国的英雄行为,加深学生的爱憎感情。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的展示,可结合今天的问题,进行一次德育教学,让学生明白是非曲直,远离。

4.创设情境,激发爱国情感

课堂上,通过图片、图表、实物或多媒体等教育手段,加上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例如教学九一八事变一课时,可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渲染课堂气氛,结合图片,学习教材史实,以生动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配合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三大战役》等电影,从直观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透过历史事件,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中,也有许多历史事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如“”和“一二・九运动”,前者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后者是“”以来又一次由爱国学生首先行动起来的影响全国全民的爱国运动。教师可就这两起运动事件,启发学生向“五四”时期和“一二・九”时期的爱国学生学习,关心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一二・九”精神以及忧国忧民的光荣传统,从中收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6.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加里宁曾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故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学生对本乡本土的历史人物、事迹、文物遗址多少有些了解。讲授历史时联系他们从小耳闻目睹的乡土教材,如介绍大理周保中的抗日事迹,建议学生去参观周保中故居,这样将使学生备感亲切,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光荣感,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此外,还可举办历史专题讲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未来的责任感。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水平 有效性

1.引言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逐渐从热闹的形式回归到实在的本质,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那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初中历史教学回归本色,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1)实现教学方法的更新

初中历史教学要从“教法”的研究向“学法”的研究转移,教学活动围绕着如何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主演”,学生充当的是“观众”。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引导学生去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程中的“活动课”就是以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形式。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切不可一手包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内容时,把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场景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播放,使学生进入历史情景,接着用投影仪放映圆明园被烧的残迹的图片,然后提问几个问题,这样不仅可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可启迪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多种方式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巩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练习,练习要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能通过练习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如问答题可练习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字归纳能力,材料题能够练习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选择题能够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水平,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心得、课堂小结的方式来总结归纳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对旧知识加工梳理,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清理知识间的联系,找出内在的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清楚、完整和系统的印象。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得让学生听你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当然,在讲到枯燥无味历史知识时,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也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老师不再局限于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从“舞台剧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最终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4)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第一,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和课堂上参与情况应在学期历史学成绩中占一定比例。既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积极参与,发挥主体作用,又将历史学习纳入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中,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在课堂这个封闭狭小的圈子,而是放眼更为广阔的历史学习空间。第二,采用“闭卷+开卷”的组合评价方式。闭卷部分在减轻负担的前提下,力求以反映学生的价值态度、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相统一的学科教育内容为评价指标,通过笔试完成;开卷部分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根据个性特点自主选择题目来完成相关任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式的题目,如:“某位历史人物的功过论”等。第三,学业成绩考核还要有实践活动。比如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课堂剧编演、手抄报编写、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名著读后感、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专题历史问题探究小论文、历史名胜小游记,等等。

(5)利用身体语言的艺术

要想增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口头语言,而且要有形象的身体语言。教师应充分利用眼神、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帮助教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无声言语,若恰当利用眼神来帮助教学,常常能收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当学生回答对了一个问题时,一个赞许的眼神会给学生以莫大的鼓舞;当学生思维开小差时,一个严肃的注视会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迅速改正。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恰当的眼神可胜过一次苦口婆心的长谈,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演员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也可以用面部表情来增强教学效果。学习中,常常有疑惑、受阻、进展、成功的过程出现,教学时,伴随这些过程,教师应运用面部表情来烘托和渲染气氛。如发现问题时就满脸狐疑,而学生为想知道究竟会积极思索;遇到困难时,可紧皱眉头而引起学生低头沉思;遇到挫折时,可显得乐观、坚毅,给学生以战胜困难的信心;遇到成功时,可眉梢一动,露出舒心的一笑,好像眼前真是一派“柳暗花明”,学生也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演绎教材内容的深层次上,要具有艺术表演的风范,善于应用丰富的表情来展示教材内容,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哑剧演员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课堂上教师的手势动作也能使课堂生辉。教师应善于以手势助说话,复杂难懂的知识优势可用简单的动作解释得明明白白,难以言传的内容可通过形象的动作直接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示出相应的举动和手势,起到非常好的辅助教学语言的作用。

3.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袁勇.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152-155.

[2]冯宝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6,(3):147-149.

[3]姜思敏.谈初中历史课堂的创新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1116-119.

[4]于有兰.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科学教育,2009,(6):120-123.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考;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课现在和地理、生物等科目都是所谓的小科目,不是很受重视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学生把历史学的怎么样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的教板教条,学生的厌学情绪,学校、家长与社会的漠视等等,无一不对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要克服这些难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站在一个专业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师的角度,对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引发几点思考。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学生都有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愿望,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激发。每当在历史课上讲到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时,平常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认真听课了,甚至还能够认真思考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也让我意识到,应依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首先要让学生愿意听我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到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很快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同时也是同学们是否对这一节课感兴趣的关键,如果导入好了,学生就很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求历史知识奥秘的兴趣。当然,在讲到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时,教师也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一定要恰到好处,以免冲淡了主题。

只有学生对学习历史感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要搞好教学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兴趣。在情景教学中,运用各种情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学习,这是历史课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那么,在历史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可以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历史辩论赛等形式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不过,我认为这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问题;要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还得从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去下深功夫,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的设计再精妙,没有学生的配合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备课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我们设计的教法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教学方法适合学生吗?如果不适合,在哪里需要改进?都要充分的考虑进去。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设计,调整重点难点的设置,调整对学生的训练方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归纳,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尤其是提问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要适时适量,并针对学生实际。但实际情况却是:一些教师的提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提出的问题简单化。长此以往,将给学生以误导,历史学习就是简单地划书背书,历史学习不需要深入的思维活动。如此,学生便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

一节课的设计,作业的布置也很关键,少布置一些简单重复的练习,大胆布置非常规的作业题。比如由老师或学生设计问题,写成论文,促使学生离开课本作业,走进图书馆找答案,加宽作业覆盖面,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获取探寻及独立思考的乐趣,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探究式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一节课老师上得再圆满,但毕竟只有45分钟;一节课老师准备得再充分,知识毕竟是老师收集好灌输给学生的,我们的教学不仅仅只停留在45分钟课堂上,学生有个体差异,课堂上的东西也不一定让每个学生吃得饱,也不一定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我们应考虑延伸第一课堂,充分利用课外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三、教给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传统教育中,我们一直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强调接受学习。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很难有主动探索的机会,一堂课死气沉沉的气氛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课堂效果的高效化恐怕很难!目前,实施素质教育人人皆知,但仍有不少的教师还在继续着“填鸭式”的教学,这显然不合时宜。其实,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教师不再局限于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发现问题并能学会解决问题。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教师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这无疑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化,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积极化。

四、改革考试制度

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体系把教学集中在课本上、课堂上,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转圈,以分数的高低给学生和老师定优劣。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课堂中反复“咀嚼”教材,课后围绕教材布置大量作业,考试时学生死记硬背教材,考完就忘。要改革现有历史教育弊端,必须首先改革历史课的考试制度,必须从形式和内容方面加以改进。可以采取笔试、口试、史论文章相结合的方式。笔试:用闭卷形式考查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口试:老师当面提问题,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知识的广度和是否有独立见解,这是对平时阅读的检验;史论文章:可开卷,允许学生走进图书馆,利用工具书,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课本以外获取历史信息查找资料的“科研”能力。这样的考试给学生一个导向,即使把教材背得滚瓜烂熟,也不一定能获得高分,迫使学生走进图书馆,增加阅读量,并且学会思考,学会表述,学会运用,最终让学生获得应该获得的历史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只要做好观念转变,尊重每一个学生,适当地调动兴趣和激发热情,这样学生才能在历史课堂中真正地“活”起来,才能构建一个宽广的学习天地和舞台,改善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王柱根.论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 2009年06期

[2]姜秀艳.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 2009年13期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 试论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阅读能力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培养 浅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时事教育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 浅谈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与技巧 浅谈中学历史与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乡土资源的选择与运用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地图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学"问"的策略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论证意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浅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浅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程讲授中,地图是一种形象、好联系、易记忆的学习工具,笔者为在校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结合自身使用地图的经验,讲授《历史与社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和认可,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关键词】中学历史与社会地图教学读图能力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图文并茂”。教材除了文字系统以外,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它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本文从《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出发,对《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出现的地图进行分类,并分别讲述这些地图的不同特点和关系和作用,并提出了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历史与社会》的读图能力。1 《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1.1 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

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看地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和分析地图,并应用地图来说明问题,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解地图的语言。至于对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教材中所出现的有关行政区划、 山川湖泊 、交通旅游以及一些历史地名等内容,并不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能学会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地名,分析有关问题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课文中内容的说明,解释往往借助于地图的运用,同学们的读图能力提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加深记忆,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的祖国,热爱世界和平的激情2 《历史与社会》教材地图的特点和分类2.1 政治类的地图(1)地域划分形势图:

此类地图的特点是颜色的不同往往政权管辖的范围不一样,此种地图的绘制主要根据描述对象的主旨,侧重于描述问题的重点,而绘画的政权范围、活动领域。(2)领土扩张图

此类地图往往跟周边地区的范围发生关系,扩张的范围往往是周边地区。2.2 经济类的地图(1)军事类地图

此类地图顾名思义,主要包括爆发战争形成的各种形势图和进攻路线图,这种地图在学习观察中,应该重点观察进攻方进攻被进攻方的路线及战场的布置、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名称及敌对双方的伤亡情况、战后控制区域对比变化等。如八年级下P123《三大战役形势图》。(2)河流水利山川类地图

此类地图应该重点观察地图上描绘的水利工程的名称、特点、位置。其中大的河流或者运河图一定要搞清楚周边经历过的重要城市或者坐标。如八年级上P101《隋大运河示意图》。(3)农作物、手工业类分布地图

此类地图反映了某个固定时间段,某个地域经济状况,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代表性的农副产品的特点和功能。如八年级上P10《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4)对外关系地图

此类地图反映了地图上地域间的关系问题,重点应该学习的事交通枢纽、外交路线等。如八年级上P86《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P99《丝绸之路示意图》2.3 事件类的地图

此类地图往往描述了某个具体实践在时间上的过程,主要学习事件发生的时间、起因、高潮、结果等。如八年级上P88《三国鼎立形势图》3 《历史与社会》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

《历史与社会》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看地图、分析地图、描述地图、绘制地图到漠北地图慢慢的培养,要注意过程的渐进性,万万不可迈大步,容易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3.1 《历史与社会》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的基本方法

(1)要注意类同、相近知识的相互比较、相互联系

历史中的事件、地点名称等很相似,而且很容易出错、记混,因此,要注意相类似的、相近知识的统计和辨认,做好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

(2)要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

历史的学习往往跟社会文明的发展、地理常识等相关学科联系,很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渗透、交叉在一起,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的方法去学习。

(3)学习过程中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不可以也绝对不能把问题死记硬背,不加思考的去学习,我们应该作为历史的学习者,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我们主张学习过程中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反对偏激的思维方式。3.2《历史与社会》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

在刚刚接触《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学生要通过自己绘图、自我摸索,尽快学会读历史地图,只有能够读懂历史地图,才有助于理解历史相关知识,消化历史发展出现的问题,才能尽快的进入初中历史有趣的学习中。

在认识历史地图的最开始,我们不要让学生过于紧张,应该让写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通过一个自己手画的草图,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先能够认识到什么是地图,什么是历史地图,让学生知道地图的构成要素;让学生了解地图的方向和位置标定方法;让学生知道地图内容表现的形式主要有哪些;让学生逐渐学会地图的绘制方法以及比例尺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比例尺的换算方法。

在认识历史地图的前期,千万不可以拔苗助长、,一定要告诉学生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要由简单到复杂:历史课本中讲述了我们国家和国外的很多有意思的历史故事和事件,让他们从开始对历史的学习形成一个大致的概念,让他们放开恐惧历史学习的想法,慢慢的爱上学习历史。

3.2 由自我绘图到读图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中,引导、帮助学生根据教材及教师讲述的知识点,自己动手绘制相关地图,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枯燥繁琐的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的去记忆历史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技能。通过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绘图能力,绘图时要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后抓住历史的基本线索、基本事件人物和基本内容,逐步的培养学生自我画图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很好的运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历史学习的兴趣。4结语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乡土资源;整合;开发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各种学科和知识,容量大,内涵广,要想真正上好历史课,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具有其独特性,需要我们发掘和收集整理丰富的教学资源。总体来说,资源包括文本资料(包括一些史书,传记及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遗址遗迹、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的)、历史文物、图片,影视资料、实物,还有人物等等,因此获取和开发利用这些资料对于历史课的开展很有帮助,甚至必不可少[1]。为此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和整理发掘一些历史教学资源。

1 教科书为核心,广泛涉猎其他学科

开展历史教学必须以一定版本的教科书为基本依据,严格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深入挖掘,吃透教材,认真完成标准赋予的基本任务,基本内容。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基本知识,以此为纲。但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兼容性很强的学科,与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因此必须具备较宽泛的知识面。在知识的维度上要求更高,在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和延伸拓展。使历史课真正成为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学科,树立大历史观,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架构[2]。此外,老师还应该善于利用校园网上的历史学习资料和拓展性介绍,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发挥其教学作用。

2 充分和合理的应用一些当地的历史文化胜地资源

我们甘肃历史悠久,资源繁多,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有很多古迹遗址。如在我们临夏有著名的彩陶文化,和政古动物化,广河齐家文化遗址,永靖的炳灵寺石窟闻名遐迩。还有毗邻地区如:临洮的马家窑文化遗迹,天水的大地湾文化遗迹等等,还有如永靖的炳灵寺石窟,罗家洞藏传佛教圣地,吧咪山道观等。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历史遗迹、遗址、档案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珍贵文物等,非常丰富,不胜枚举。这是我们历史教学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3 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教学资源

以往,对农村地区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远远不够,过分强调教材资源,但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事实上,农村历史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沧桑厚重感令人神往、革命先烈陵墓让人肃然起敬、历史遗迹让人感受至深、文化老人就如同历史活化石、非物质遗产处处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魅力、个性十足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等,初中历史教师要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社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历史知识,因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比较淳朴敦厚的资料。真实客观,具地方特色。还有一些村中有些家庭中流传下来的文物,以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河州贤孝,河州北乡财宝神等,永靖傩文化之乡,傩文化源远流长。河州是花儿的发祥地之一,永靖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花儿的采集地”,这里的花儿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极富地方特色[3]。是本地区原生态的文化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应该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史资源。

4 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校图书馆、影视资料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基于信息发展的多媒体技术与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等开始出现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尤其是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图书资料和学校县上的图书馆。查找一些有用的资料。 如进有关历史题材的影片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可以说卷牒浩繁,种类繁多。这类资料形象直观,知识性,趣味性强,学生普遍喜欢。另外,网络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教学资源。我们可以有效的充分利用。在辅之于一些多媒体手段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

5 因时因地制宜,制作教具、实物模型

因农村地区各种实体资源丰富,场地开阔,可以就地取材,因时因地自己动手制作,如实物模型,复制品,挂图,图标等,一则可以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二则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三则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探究相互协作能力。

6 通过分角色表演,自编自导地方戏剧,展现历史形态

如可以用自编花儿的形式来展现历史故事,可以增强趣味性,使叫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易于大家接受。使教学内容得以进一步的升华[4]。

7 结束语

总之,如何克服农村地区历史教学信息资源的滞后和短板,历史教学手段的欠缺,克服困难,扬长避短,凸显特色和优势,充分有效的利用当地资源,突出地域优势,因时因地制宜,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可以为农村地区历史教学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潘荣阳,论社区历史课程资源构成一一以福建南安农村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2008.(10).2266-2267.

[2] 李勇.让历史课堂充满乡土气息一一论乡土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素质教育论坛.2009(12).117-118.

[3] 闵廷均,方杰.遵义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12).86-88.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对本课的所有知识点已经完全理解和掌握,然而实际上遇到相关问题需要解决时,却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引发创新思维

目前,学生对历史课还是很感兴趣的,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参与。但是我们心里清楚,他们欢迎的是我们给他们带来的历史图片和历史故事,而当我们在讲解具体问题或者是讲述如何解决问题时,一部分“南郭先生”便暴露出来了。所以我觉得,还应该进一步调动学生在历史课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引导他们对历史本身产生兴趣,从而激发起他们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和态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努力: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核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等,让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发展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动员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珍藏的各朝代钱币,学生平时买的文物古迹宣传片,以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相片等,在课堂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看,历史课程内容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生动性、丰富性和过去性。这种特点也就决定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注意运用多种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或创设生活化、故事化、趣味化的历史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我采取讨论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该如何收复新疆?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当然,还有很多方式:如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编写家庭史、社会史,举办故事会,撰写学生小论文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也就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对历史学科而言,它不仅使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特点直观的体现,而且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理论和历史内容,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首先,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师还可以很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可以大大开阔教师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再次,多媒体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可以真正把封闭式的小课堂转化为开放式的大课堂。例如,在讲《美国内战》这一课时,我通过课件的展示,加上通俗易懂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黑奴制度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造成的阻碍的情境中,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后学生自己就认识到了:“黑奴制度的存废是南北经济制度矛盾的焦点。”而最后展示的林肯纪念堂,将林肯生前对美国内战的卓越贡献渲染到了极点,从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很大的向师性,所以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自身的素质是一个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教学水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其次,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要自我反思,提高职业素养。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得失、学生反馈、课堂感受等。

参考文献:

1.《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论历史教学中的树人策略》.当代教育论坛,2005(6)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烘托艺术 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利用历史插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历史图表 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反思教学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分层次方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效果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教育实效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促进教学方式改革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创设问题情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强化思维力度,提高记忆效果;更有利于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学科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世界,历史知识特征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性是对应的,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信息技术大有用武之地,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

以下,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讲授《古代埃及》这课时,教师首先利用首页向学生展示的是多幅古代埃及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在输入情感信息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教学难点,要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取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益,突破教学难点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过程”时,制作一个Flash课件,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按钮,战船就会沿着预先设计好的路线走下去,并且会在每一个重要战场闪烁和模拟爆炸声。这样,真实而动态的演示过程就能让学生很容易掌握战争的具体过程,从而突破难点。

三、创设问题情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引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在《古代埃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BBS论坛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比如讲埃及金字塔时,在网站的思考园中,让学生通过对金字塔的建造方法以及监工残酷对待奴隶等三幅图片进行观察分析,说明其反映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浏览网页主动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尤其是挖掘静态图片后的动态信息,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往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如果想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是很难的事情。自从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现在历史课堂之后,这种现象得到了大大的改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补充大量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用这些内容来充分论证课本上的观点和让学生根据该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课本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如,在讲到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段《晚清风云》的内容,让学生对当时的中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影片中的镜头归纳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因为影片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各方面都有描述。这样,学生能够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归纳出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发展情况,然后教师再结合课本进行讲解,学生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还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五、强化思维力度,提高记忆效果

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通过剪辑的电影电视画面与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它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如,讲述“朝鲜战争”内容时可播放资料片《抗美援朝战争》,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概念。

六、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

如讲“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用大银幕播放一段电影《甲午风云》相关片断。这样做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而且轻而易举的使学生理解了当时的情况,达到了激发学生爱国感情和学习历史的强烈兴趣。

又如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的有关影视资料,使活生生的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

片段剪辑,虽然时间不长,却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可以总结出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

另外,多媒体技术还能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开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起学习的动力,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新课标教科书在每一课巧妙的设置了引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上)《西周兴亡》一课就有这样的导入语: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山东为齐鲁大地,山西为三晋之地。这些地名是怎样来的?从西周的制度立,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通过学生齐读或作为教师教学导入语。激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热情。新课标教材辅栏设置的读读、议议是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切入点。如:《春秋争霸》一课中辅栏中议议: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自然地引入对该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设问,不会造成学生无话可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只作正面引导和鼓励即可。

在新课标下,教材只是种课程资源,同时非常重视史料的编辑.教师要多渠道,有针对性筛选史料。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二、质疑问难,促进积极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历史认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唯书,不唯权威.如讲述《张骞通西域》一课后学生问:“匈奴人采用了那些软硬兼施的办法,迫使张骞为他们效力?”讲《秦末农民起义》时有学生问:吴广是怎样被杀害的?是谁杀害的?甚至还有学生质疑教科书上的内容,如讲夏朝的建立者是谁时,竟有学生问我:老师夏朝的建立者真的是禹吗?我看应该是他的儿子启才对。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学生的质疑,形成一种师生共同探讨的气氛和习惯,逐步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育论文,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为了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真实的李鸿章。我设计了一个“李鸿章,爱国者或卖国贼?”的课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撰写简单人物评传。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一个课题结束的时候,学习小组提交了一份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观点清楚的报告。通过这次活动,我欣喜地看到,就连以前最不爱背书的学生也忙前忙后地收集起了资料,在辩论赛上,大家在为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喝彩之余,自己也无形中接触到了大量鲜活的例子,从而比较前面地了解到了真实的李鸿章,而且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及团体意识也都有所增强。初次尝到胜利的果实后,我又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或是失败了?”的辩论赛,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和台湾归属问题,我就让学生围绕着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问题开展了“台湾—想说分手也很难”的时事开讲活动。

五、创新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教育论文,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我尝试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我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如讲春秋、战国的历史时,为让学生对史实能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课后我安排了一次精彩的讲成语故事的比赛。在讲商鞅变法时,为让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过程有所了解,我安排学生课后排练了一段商鞅与公子虔和公孙贾的辩论的历史短剧。从学生参与的情况和热情程度上我知道了我的这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是成功的。

总之,新课标下的教学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上一篇:高三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