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复习提纲范文

时间:2023-03-14 00:59:12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习提纲设计历史复习提纲使用

包头市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考试科目以来,引起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重视。对于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值小、内容多、复习时间紧的特点,做好历史中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十分必要。我就教学中的摸索,针对复习提纲在中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谈点自己粗略的看法。

通过对这几年中考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考历史考试绝非死记硬背就可以拿高分,而是分层次进行三个维度的考查,包括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中考备考中做大量的工作。

在实践摸索中我认为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有效的使用复习提纲,对提高中考历史的复习效率非常有效。因为时间有限,用提纲复习的方法能有效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把握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这种复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课上听课有依托,课下复习有笔记,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的听课和复习,可以说一举多得。但是要设计好提纲、使用好提纲也绝非易事,需要下一番功夫。下面我就提纲设计和使用两个方面作简单的阐述。

一、设计好提纲是前提

1、立足课标,研读考纲

在初中历史教学和中考历史命题中,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说明为大纲,因此,老师在设计复习提纲前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读考试说明,这样才能在设计复习提纲时按照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的教学要求有效地把握好考点,找准方向,才能对课程标准中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哪些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哪些是要求学生运用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的复习提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在老师掌握课程标准的情况下,也应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设计复习提纲时先将课程标准的相关知识点的清单列出,使学生在复习中对所考查的知识点了然于胸,增强学生复习的目标性,增强复习效果。

2、立足基础知识是关键

按考试说明中中考历史试题的难中易比例为 2 :5 :3 ,从中可以看出中考试题体现出的基础性原则,所以在中考历史复习中基础知识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在设计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时要立足基础知识。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的设计中要按照三个维度的教学要求去设计,尤其对识记和理解的内容要做细致的分析设计。比如九年级下册“文艺复兴”一节内容我作如下设计:

1)、(理解)了解文艺复兴的史实,认识它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课本P2-3)

简况

①时间:__

②背景:___扼杀人性

③兴起国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___

④传播: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近三百年,几乎蔓延到__所有的国家。

⑤主要内容: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___

⑥实质:___

⑦作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___,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启示:①思想进步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②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识记)文艺复兴的先驱:__(1265―1321,)意大利,代表作品

《___》被认为是欧洲___的标志。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指的是___)

2)、(识记)知道达?芬奇、莎士比亚的作品(课本P4--6)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被称为___ 。代表作是《___》和《___》。

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文学巨匠,其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四大悲剧:

《___》、《___》、《___》、《___》。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清晰准确的把握文艺复新的相关知识点,记忆时也比较直观明了。

3、知识整合要重视

在中考中历史考查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四部分,内容很多很细,为了避免学生在复习中的盲目性,就要求老师在设计提纲时重视对知识的整合,通过整合使学生能清晰明了的掌握基础知识。

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采用单元线索的方法,即以单元知识为框架进行整合,在复习提纲的前面列出本单元的线索,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和动荡》列出如下的框架:

生产力发展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近代社会确立

工业革命 对外扩张民族解放运动 近代社会

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国际工人运动 的动荡

然后在单元知识框架下对每一个知识点做具体的整合,可以从时间、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

当然在设计单元知识框架时,还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一定的扩展,或横向的,或纵向的。在提纲中通过对知识纵横对比的设计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以填空形式设计提纲

在设计提纲时有一个误区,就是老师把提纲完全设计好拿给学生使用,如果这样容易抹杀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为了调动复习课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采用填空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眼、脑、耳、嘴、手,从看、想、听、说、写几方面强化对提纲的把握,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也就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5、精练习题别放松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必须通过练才能体现出来,但是由于提纲篇幅的限制,我认为应该在复习提纲的最后面针对相关知识点有选择的设计练习题,一定要把握少而精的原则,才能做到高效减负。通过设计习题既可以对前面提纲中的基础知识点做巩固练习,也可以做相关的拓展分析或总结,或者在提纲的最后面介绍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二、提纲在课堂运用

复习提纲设计好之后关键在于课堂上的运用,只有应用到课堂上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

老师在讲解提纲时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完全照着提纲宣读,因为照本宣科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反而会制约学生的思维,影响教学效果,也不能对提纲知识点做过多的分析讲解,因为分析过多对初中学生来说,会增加学习负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复习提纲为依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即为学生“授之以渔”。

在课堂上要努力构建和谐、有亲和力的氛围,学生在轻松不压抑的氛围下才会敢说、敢问、敢讨论,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复习提纲的效用,做到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评价。

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我也是初步开始尝试使用提纲复习法,对提纲的设计和使用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以上的阐述只是个人的一点粗略见解,而且还存在许多瑕疵,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这一方法。

参考资料

[1]《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包头市中考说明(历史学科)》

[3]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科书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课;新课标

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中考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目前依旧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考核的主要方式,且随着近几年中考题型的变化,更加突出了对学生知识应用的考查。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中,要让复习能真正有效,还得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来提高复习的课堂效率。

一、认真研读新课标,找准复习方向

新课程标准不仅是教学实践的依据,也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考核的重要标准。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才能把握住历史中考的命题方向,才能让复习课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在对新课标的解读中,对历史课程性质的把握是基础,对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正确解读是复习的方向指引。

(一)关于初中历史课程性质的探讨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从这些理念不难看出,新课标下的历史课程力求走出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束缚,走发展性路线,且极力突出学生这一主体,从学生的知识构建、技能培养、人格发展来诠释历史课程。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复习中,教师就应转变应试的观念,立足于学生发展,以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在复习历史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二)关于初中历史课堂目标的探讨

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更多是以“知识”为中心,“能力”被限定在应试能力范围内。于是,很多在中考中获得较高历史分数的学生要是遇到一些现实问题,也不能用简单的历史知识来解答。新课标中对初中历史的课程目标从三维角度进行了重新定义,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更注重强调历史的学习方法,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注重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探究其价值。从这里教师要明确,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一些历史知识,也不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而在中考中获得高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的历史分析方法。教师要让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逐渐发展,要引导学生以历史观来看待人生、人类和社会发展。历史复习课中所要做的就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背诵一些历史知识、识记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了,而要在复习中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知识来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变,培养其技能。

二、做好复习规划,快速高效复习

(一)教师做好复习规划

做好复习规划也是初中历史复习课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复习阶段,时间少、内容多,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而系统的历史知识,没有一点计划做指导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的。在制定复习计划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到重点,突出难点,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将复习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如在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中,要紧紧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九个内容来,每个具体的内容中,要从“知道”“了解”“简述”等层面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内容。如在“统一国家的建立”复习中,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只需做到了解层面就行了,而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事件则需要学生“知道”并能简单描述,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就需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能概括简述。再如,在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复习中,要明确学生哪些知识属于“了解”,哪些属于“知道”,活动中如何分析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等,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复习才会更加有效。

(二)引导学生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概括出复习提纲

学生要对初中阶段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这个工作教师不能替代,而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学生只有在自己动手去做的过程中,才会发现哪些内容是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还要进一步复习的。根据自己所拟定的提纲,找出不足,逐点攻破。以“文明的冲撞与融合”的复习为例,学生在拟定复习提纲中对古代世界文明之间交往的两种形式(暴力冲突、和平交往)有了初步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就需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如用马可·波罗元朝时来到中国的案例来分析和平交往的作用就是一例。

(三)注重对中考题型变化的分析

虽然复习并不是为了单纯的考试,但中考始终是检测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方法,研究中考题型,对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对中考题型的研究中,教师不能单独进行,而要和学生一同探究。以岳阳市2012年中考卷为例,其中选择题20题共40分,判断5题共5分,填空5题共5分,材料解析题2个题20分,问答题3个题共30分,在内容上涉及整个初中学段的相关知识点,且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如34题则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来进行提问。这些都很好地提示了学生,在复习中不仅要以教材为出发点,还要结合时展来充分应用好历史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专攻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毕竟考试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方法。或者说,考试中还需要学生正确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不断积累的。因此,在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以单元复习为基本形式,进行专攻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在单元复习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重点内容来“串点成线”,即以单元中的知识点来构建起单元知识体系,然后进行专攻练习。如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就是具体的“点”,透过这些“点”将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革命等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线,从而对本章内容做全面理解,然后抓住重点内容进行练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做一些分析类问题

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做分析类问题,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如这样的材料题:材料1:师夷长技以自强。材料2: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材料3: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三个政治派别的主张?请列出三个政治派别的代表各一位。在这些分析题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的中心来回答,逐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复习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工作,难度大,见效慢,但只要教师能立足于新课标和学生的能力培养,在复习中对新课标进行充分分析,找准复习方向,引导学生正确复习,通过复习规划来引导学生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找出重点、难点,以专攻形式进行,相信初中历史的复习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提高中考历史复习有效性的思考[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

2011,(04).

[2]周伟.新课程下中考历史复习的几个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范文第3篇

一、紧扣考纲,立足课本,把握专题主线,突出主题化

从对近几年中考历史试卷的分析不难看到,其立足点依然是基础的历史知识点、主干知识、历史阶段特征以及历史常识,因此复习时要做到依“纲”据“本”。“纲”即《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历史考试说明》,“本”就是历史课本,复习时《中考历史考试说明》和历史课本不要分离,要结合使用,以“纲”为指挥棒,“本”为载体。

专题复习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让学生形成与专题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进而增强其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因此在确定主题时要抓住初中历史的主干知识。例如,在对九年级下册第1到11课进行课本整合专题复习时,笔者将主题设定为“20世纪美日关系”。确定主题后,把握专题主线同样也至关重要,不但便于提炼专题学习要点,写好专题复习提纲,还能深化学生的历史认识,提高审题、答题技巧。

二、分析探究,注重情感教育,突出历史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专题复习也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注重情感教育,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考查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专题复习应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人文素养。在“20世纪美日关系”中,通过对课本的重新整合,学生在学习20世纪不同时期的美日关系的基础上感悟历史。教师设置问题:“学习了20世纪的美日关系,你有何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探究,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只有壮大本国的国家实力,才能避免被侵略,所以我们应该放眼全球,善于学习,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三、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力求情境化,突出历史学科的综合性

将历史问题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是中考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复习课关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专题复习“20世纪美日关系”中,笔者在确定主题时就重视时事热点和历史知识的联系和整合,以热点问题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丰富社会热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把课堂知识延伸到社会热点中去,将捕捉到的反映当前国际时政热点的问题――美日关系与学科教材主干知识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同时把知识学活、用活、内化、迁移,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在本专题的导入部分,由与美日有关的漫画切入,联系分析近期与美日有关的时事热点,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距离,进而发挥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功能。

四、v练结合,力求规范化,强调复习课的连贯性和高效性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范文第4篇

历史教材内容丰富,上至天文地理,下括人间万象,头绪纷繁,作为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大部分都感到困难。然而近几年来的历史中考实行的又是开卷考试,看似给学生减轻了负担,不用像过去一样死记硬背那么多的内容,但是经研究近几年来的中考试卷,我们就知道开卷考试也并不轻松,因为它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运用,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结合实际的运用能力等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特别是几年来的历史开卷考试,看似给学生减轻了负担,不用像过去一样死记硬背的内容那么多,但是经研究近几年来的中考试卷,我们就知道开卷考试也并不轻松,因为它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运用,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结合实际的运用能力等等。那么,我们应采取哪些复习策略,做好初中历史迎考复习呢?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就自己几年来在给学生复习迎考过程中的策略小议如下。一、精心理清脉络

初中历史教材具有他的严谨性,人物事件、军事、文化以及经济等纵横交错,要想把握好其内容却实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初中学生又缺乏理性的学习,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研究对策。每一学期结束时,我并不急着复习,而是让学生自己把这册书的内容拟个提纲出来。学生刚开始都觉得奇怪,别的老师都积极地给学生复习,我们却自由自在的,这不是浪费时间吗?我给时间让学生整理复习提纲,他们当然高兴,因为这样不用受老师的管束,几个同学还可以展开讨论,可以自由地复习。给学生三至四节课时间自由复习后,作为老师的我再作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其实,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认真地总结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青少年的心理是你越信任他,他就会做得更好,而不是放任自己。认真总结后,让学生按单元列出提纲,就相当于把本册的每个单元内容先粗略地学复习了一遍,对整册的内容有了一个全盘的把握。在后面的历史复习中,他们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对教材的重难点和前后知识的联系也有所了解,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效果也就更好。二、注重纵横联系

历史学科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每一桩历史事件都和上、下、左、右的其他历史事件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处理教材时,就要相应地注意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紧紧抓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依存关系,讲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规律。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虽然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让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越来越清晰,更带领中华儿女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不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其发展都有纵、横两大坐标。纵为社会制度的交替和时代的变迁,呈现出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横为不同的国家、地区以及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呈现出同一时代横断面。此外,广义上的"横"还包括要将历史同政治、语文、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渗透,相互迁移。这些学科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类知识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因此,应把国别史、断代史、专题史以及跨学科综合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内容,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效果。三、利用文中图表图表是人类社会一种古老独特的表达方式,它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和直观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历史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图表,有的甚至占整个课文内容的一半左右,历史教材中的图表也比较多,如果我们利用得好,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更好地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框架,还可以加深记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卷考试的试卷中也离不开图表,如2010年以来贵州不同地区中考历史试卷中就有关于圆明园、工业时展标志、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战争、中共革命、改革开放人物等图。试卷根据一幅图而引出跟它相关的知识点,考查学生是否灵活掌握。在复习时,我们必须让学生把书本中的图表所含的知识点做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才能具有一双"火眼金睛",哪怕它七十二变,也能看清楚抓住它的本质。

四、养成关心时政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教育 提纲式板书 图标式板书

图示式板书问题式板书

教师站在讲台上,在一定意义上宛如演员站在舞台上一样,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调动各种手段,力求达到最佳效果。板书是教师经常采用的重要教学手段,是一种简便而又有效的直观教学形式。

板书艺术在历史教学中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它简明概括,既是教材的内容提要,在一定意义上又成为教师的讲课提纲和学生的复习提纲。其次在于它的直观性,它直接作用于学生视觉,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痕迹。教师的讲授与板书配合使用,学生抬头可见,低头可记,耳闻目睹,获得的知识分外深刻。另外,板书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反映了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思路,又是教学目的体现。因此,精心设计板书,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是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

教材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板书的形式也不同。初中历史课堂上常用的板书形式有四种;提纲式板书 、图表式板书、图示式板书、问题式板书等。

一、提纲式板书

提纲式板书是以事物发展进程为线索,将教材要点浓缩成提纲,采用小标题形式,按顺序、分层次排列出来。

提纲式板书的主要优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紧扣教材,其基本线索与教材的编排体例大致相同,课堂上便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课后便于学生结合教材进行复习。第二,在课题统帅下,便于学生掌握教材重点。第三,层次分明,易于从板书中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提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该板书形式具备这些优点,使其成为课堂上运用最能普遍、最广泛的板书形式。如初中《中国历史》第24课《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可设计以下板书:

文化运动

1、背景:北洋军阀统治,尊孔复古反动政策。帝国主义兴风作浪。

2、新文化运动兴起 时间:1915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

主要阵地:《新青年》

内容: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五四爱国运动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合理要求遭拒绝。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陈独秀、在北京领导学生斗争。

3、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运动发展标志:1919年6月3日上海工人罢工。

4、步胜利。

5、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性质

无产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世界影响

二、图表式板书

图表式板书是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合乎逻辑的编排整理,用表格的形式系统归类或综合比较,将来龙去脉和各种关系条理地展现出来。它一般又分为统计表、文字表、比较表、年表等。如:

(一)“二战”中的大事年表

(二)新航路开辟简表

这种板书的优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使人过目不忘。第二,能够展现历史发展进程中多层次、多角度的网络关系,易于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第三,把事物间的异同明显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比较,掌握历史概念。

三、图示式板书

图示式板书是把教材中的知识要点用简单图示结合文字注记,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形象的展示的一种板书方式。这种板书节省文字,简明生动,直观性强,便于记忆。如,讲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可设计如下图示:

四、问题式板书

问题式板书是把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编成一系列问题,按顺序列在黑板上,让学生对照问题阅读教材,然后通过师生互动逐一解决,完成该课教学任务课的板书方式。这种板书形式在上课伊始即将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明确地交给学生,针对性强,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它适用于课堂纪律好、学习积极性高的班级。如,《初中历史》第三册第18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可列如下板书:

一、武昌起义是在怎样的形式下爆发的?说出起义的时间和主力。

二、简要叙述武昌起义的过程。

三、中华民国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何时、由谁颁布的?

为什么说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五、袁世凯是怎样窃取革命果实的?

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怎样?它为什么失败?

板书是教师在课堂上亲手创造美的过程,因此板书应给人一种美感。板书的设计要布局合理,结构新颖,排列整齐匀称,错落有序,字迹要规范整洁;色彩要醒目而不杂乱。

总之,以上是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板书形式。随着新的教学理论的不断运用,新的板书形式还会应运而生,历史教师只有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拘一格,我们的历史教育水平才能登上一个新台阶。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考 命题 历史 复习 有效性

一年一度的中考复习即将全面展开。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中考历史备考工作,提升历史复习的有效性,是每一位初三历史教师都要思索的问题,也是笔者与各位同仁们探讨的话题。

一、把握好命题方向

如何掌握中考的动向、命题的趋势,最的效的方法是“知已知彼”。首先,认真解读“考试说明”,把握命题方向。“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之一,它主要回答了中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考试的目标 (要求)、命题范围(内容)、试题的难度、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等内容。其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各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也就是说,中考命题的范围(内容)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超出《课标》。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从而增强历史教学及复习备考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减少盲目性。如考试说明就明确指出,七年级重在考查选择和材料题,八、九年级重在选择、材料题、问答题的考查。

二、制定好复习计划

合理制定复习计划,关系着中考成绩的优劣。计划中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轮是从秋季学期到明年4月底,主要目的是基础过关,第二轮复致5月份一个月时间,主要目的是专题复习,综合能力突破;第三轮是从6月份到时中考,主要目的是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夯实好知识基础

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材料,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要求学生首先要仔细听老师讲每一节课,对每一历史事件的起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影响等都要听清楚、理解透,为复习奠定基础。切忌盲目赶进度,吃夹生饭,否则将后患无穷。如在复习张骞出使西域时,要分别记清楚出使的原因: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时间:公元前138年。出发地点:长安。人物:张骞。联络到了大月氏,但无意和匈奴打仗,但不是无功而返。他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意义:开通了陆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同时,要善于利用早上7―7点半晨读时间下班,督促学生熟读课本基础知识,每堂课利用前5―8分钟左右时间进行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复习中,先归纳同类的知识,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或记忆的知识点,强调重点知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当堂记忆,接着进行课堂练习检测,了解学生的记忆情况。

四、树立好宏观视野

第二轮复习属专题复习。要做到:纵横联系,树立大视野观。即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单元的主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纵横联系,构建知识大视野。如在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时,主题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复习时以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为主体,以中国近代史为范围,进行纵横联系,最后归纳为“一线多元”。“一线”是指从纵向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前后形成了一条逐级上升的线索,主要表现为:①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②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知识分子;③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知识分子;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⑤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⑥以探索“俄式革命”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而“多元”是从横向看,先进的中国人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救国探索格局,主要表现为:①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救国派;②以詹天佑、候德榜为代表的科技救国派;③以魏源、严复为代表的启蒙救国派;④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抗敌救国派。

这个“多元”探索格局是一个“先分后合”的趋势,“先分”侧重于近代史前期,救国方案日益分化,各行其是;“后合”侧重于近代史后期。在各种救国方案的尝试纷纷失败后,都先后向新民主主义政治革命方向汇合,并逐步在这条唯一可以行得通的救国根本出路上达成了共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以上的思考和归纳,不仅使学生的掌握第二单元的“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出路”的基本线索,而且带领学生跳出了本单元的框架,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掌握、领会八年级上册的主干知识,获得思维的大视野。

五、训练好模拟试题

要在模拟训练中查缺补漏,巩固基础,提高能力,适应中考,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或挑选试卷,重视中考样卷的分析与使用,挖掘原试题内涵,进行变式练习避免搞题海战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试卷的讲评工作,让学“知其所以然”,明白“考我什么”,将学生被动地埋头做题变为主动地审视答题。在讲评试卷中应重点关注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较低的题目以及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而不是逐题讲评,只对答案。注意整体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切忌就题论题,力争使学生通过试卷的讲评,既复习巩固旧知识,又有新突破、新思考和新收获,使试卷讲评课起到归纳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作用。

六、关注好社会热点

历史中考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考卷中较多地出现了以社会热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适时把握时政热点,给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找到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并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关于热点和周年复习最好是最后阶段,把它们列成复习提纲,给学生一个总体认知,将学习的重点与时政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历史复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最近,学者周国平的一番话让我深深震撼:“我认识一个中学校长,他任职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中学,他这个学校考上清华北大的多了,考上北师大的算差的。怎么做到的?全封闭管理,两周休息一天。在应试体制下,不这样做,他的学校就会出局。他见我的第一面就说:周老师,我们这些人都是历史的罪人,我们将来是要受历史审判的。”

在以前的期末复习中,我见到过一些令人倍感沉重的现象:学生认为一本书范围太广,于是考试范围压缩为四个学习主题;学生认为内容太多,于是老师给出了复习提纲;学生认为提纲太难背,于是老师又归纳出一张图表,甚至几句话,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背、一次一次地听写。这样一来,老师的专业功底代替了学生的总结思考,文本解读变成了字词听写,鲜活的历史事件变成了“记忆力大比拼”,学生取得成绩后归功于“历史就是死记硬背”。学科知识变了味,学生也丧失了学习的“造血功能”,仅靠“输血”,没有提纲不能复习,没有“题法”无法做题,没有死记硬背得不了高分。

本学期我承担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任务,这次我把早已印刷好的提纲扣在手里,决心和学生一起走一条总结、提炼、思考和迁移的自主复习之路。

基础知识是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石,面对《中国近代史》长达109年的跨度,七个学习主题22课的几十个大知识点和下面无数琐细的小知识点,学生感觉基础知识落实困难较大。于是,我们专门召开研讨会,找出大家面临的困难并且制订解决方案。

方案确定后,进入具体操作阶段,学生按照历史学习小组(大约6~8人一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要在一周内拿出一份“学案”,必须具备的包括时间轴或大事年表一张、思维导图一份、标注全信息的中国地图一张,其他项目选作。各组作品拿到下周的历史课上展出。

在展示课上,学生展现出令人惊讶的热情和创造力:

各组必做的大事年表都非常详尽,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明晰,有的小组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都整合在一起,成为一部“自编编年史”。

在思维导图方面,学生展现出丰富多样的视角和知识构建逻辑,其中起突出作用的是把“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和“近代化的起步”这些分属两个学习主题,时间又是交叉并行的知识点通过因果联系串联起来。并且将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的所有历史事件都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两条线索串联起来。

在地图上,学生将虎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南京、天津、北京、俄国侵占中国领土、新疆、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苏州、杭州、沙市、重庆、武昌、南昌、井冈山、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将台堡、沈阳、长春、西安、卢沟桥、台儿庄等地标注在一张图上。同样是上海,《南京条约》通商口岸、青浦打败洋枪队、江南制造总局、《青年杂志》创刊、后期中心、中共一大、淞沪抗战等事件皆发生于此,学生掌握一张地图就一通百通。

有小组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化”等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做成名词解释,帮助同学们强化落实。有小组专注于大概念,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待能在关注小知识点的同时重视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在专题方面,各小组关注不同视角,有的以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王铭章、李宗仁等民族英雄为专题,得出他们皆是为抗击外敌而做出重要贡献的结论。有的以“比较不同阶级的救国方略”为专题,对比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救国中的不同表现,不仅将史实串联,而且加深对“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观点的理解。有的小组对比“国共在抗战中的作用”,得出正确的历史观点。

在听取各小组发言的过程中,我一般很少发言,因为史实性的错误会被学生迅速找到,遗漏的知识会迅速得到补充,不合理的归类方式也会得到其他小组的提示和支援。只是在学生提出一些较深入的问题后,我才“挺身而出”,进行一些解读。例如有学生提出:“为何在中康有为作为先进的改革家受到广泛称赞,在袁世凯要称帝时他却支持袁世凯?”又有学生提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完善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为何不能在旧中国推行?”这些问题表明,学生已经超越复习归纳知识的范围,由“是什么”向“为什么”转换。我很欣慰,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整合的必然产物,是自主课堂的可喜生成。

原本计划的一节交流展示课持续了两节,并且各组还把本主成果集结成册印发给其他同学交流传阅,学生在海量信息面前各取所需,在通过不同角度呈现知识的反复过程中加深了印象。最可喜的是,原先背得头昏脑涨、令人望而生畏的应考复习被研讨的浪潮和自主总结获取的喜悦所取代。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我认为,上述所做的一些尝试,跳出了“老师强迫、学生强记”的历史复习圈子,较好地把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特别是总结、整合知识的能力)和探究兴趣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动、有所得。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单纯为了增加分数的应试教育最大缺陷就是教师致力于帮助学生寻找结论,并把这个“结论”原原本本地灌输给他们,从表面上使那些现成的问题得到看似圆满的解决。这种教育的恶果,就是在客观上忽略了学生自己的发现和创造,忽略了学生独立自主的研究和探索,使学生能够得到的东西不但老化而且僵死。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学生的研究能力,适当加以方向性和研讨方法的引导,学生的能力会和知识一样生长,而这样生长出的知识也是鲜活和可以学以致用的。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商务印书馆,1984.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学方法 历史复习课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98-02

初中历史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是,靠推理掌握的知识少,靠记忆掌握的知识多。特别是到了复习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角色不同的历史人物,千变万化的时间地点,如果没有科学的复习方法,单靠机械的记忆想把这门功课学好,简直是望洋兴叹。实践证明,复习课上巧妙采用“看、念、练”的科学方法,不仅使枯燥的复习课生动起来,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探究意识,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从而打造出高效的历史复习课。

一 有效的看——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第一,看教材设计的内容文字、图片、注释、探究练习及书后的“史海拾贝”栏目等。在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分组活动:找出你认为的教学重点及疑惑。把学生们整理出来的一个学习主题的2~3课的重点内容和疑点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对活动快而且重、疑点归纳多、恰当的组进行加分评比,激发各组学生的好胜心、积极性。然后各组对所列的重点、疑点展开讨论,看一看哪组学生对教材重点把握得好以及对他组的疑点解决得多,老师再进行加分评比。这样更激发了学生的复习热情,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营造一个学习热烈、气氛浓厚的课堂!

第二,看透教材、查漏补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热情、创造性、主动性。让学生试用图表方式归纳这几课的知识点,从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如同在学生的脑海中植下一棵知识体系树,既了解掌握重点知识的主干,也了解次要知识的旁支及树叶,所复习内容一目了然。恰如学者所言“把厚厚的书读薄了,把薄薄的书读厚了”。

二 有效的念——强化记忆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时空性、过去性、概念性等特点,且学习的落脚点,从小处说必须通过书面测试,从大处讲为了培养能力及终身学习习惯。而历史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不可能形成较好的历史能力,也不可能有活跃的历史思维,所以对历史概念、人物事迹、采用措施、历史意义等的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这与新课程课改“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并不矛盾。因为并没有让学生死学、死背,而是改变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保存传统教学中必要的知识量。

例如,在“统一国家的建立”主题的三课复习中,笔者没有让学生拿出书及复习提纲,像以往一样死记硬背,而是到网上搜寻比较好的背诵方法,在复习中加以采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方法一:歌谣记忆法。在重温“秦朝的统一”时,由于秦朝的统一及采取巩固国家的措施比较多,学生记起来较难。笔者采用朗朗上口的歌谣让学生来记忆:“公元前二二一,秦王嬴政大统一;定都咸阳称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中央丞相和太尉,御史大夫辅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统一货币度量衡,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搞专制,古代文化受损失。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西起临洮至辽东,万里长城称奇迹。秦朝疆域广又大,东到东海西陇西,北从长城到南海,疆域四至勿忘记。”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也不容易混淆。

方法二:因果记忆法。即用探寻历史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来记忆。例如“汉武帝的大一统”,(1)原因:(客观)景帝后期经济繁荣、(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破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3)意义: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方法三:理解记忆法。记忆的内容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要记忆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就必须弄清来龙去脉。例如,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领导人:陈胜、吴广。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原因:戍边遇雨误期(直接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根本原因)。

经过:大泽乡起义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害。

结果:起义军被镇压下去,陈胜、吴广被杀害。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方法四:比较记忆法。即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有比较才有鉴别,让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形成历史的比较思维,把握特征,增进记忆。例如,秦始皇、汉武帝两位杰出的帝王极为相似,于是笔者让学生对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比较:

秦始皇 汉武帝 异同点

政治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削弱诸侯国王国的势力 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都有统一货币的措施

思想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都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文化专制;但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相反;结果不同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对匈奴都是采取主动出击、维护北部边疆的安定

同时,老师通过“排火车”、小组比赛“看谁记得快”等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优秀组加分评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复习热情,学生主动复习、乐于复习蔚然成风。

三 有效的练——感悟解答规律

新课标下进行复习,仅仅读书是远远不够的,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到实处。精选出一定的对学生有针对性、符合教学重难点的习题,组织学生在课堂后期去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进行习题练习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看”也好,“念”也好,都是为“练”做准备的,而“练”不仅巩固了“看”和“念”的成果,加深对所复习历史知识的理解,也检测着“看”和“念”的不足,同时使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形成能力的过程。

但练的效果,同时又取决于练的题的质量与数量。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应注意精选高质量的试题。所选择的试题应该反映新的考试方向,以便把新课标精神及时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统一国家的建立”主题的三课复习中,笔者精选了两道材料题。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统治后期,由于连年征战,赋税沉重,导致人民负担加重,社会出现动荡,西汉统治一度出现危机。汉武帝勇于承认错误,下“罪己诏”,及时减轻剥削,与民休养生息,使西汉统治平稳渡过危机。因此,后代史书称赞他说: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后人将其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

(1)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在军事上采取了哪些措施?(2)汉武帝为促进农业社会发展和实现经济大一统的做法有哪些?(3)请将汉武帝与秦始皇做一下简单对比,并简要评价一下汉武帝。

第二题——材料解析。

材料一:(丞相李斯说):“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

公元前212年,因为有儒生方士说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贪于权势”等。秦始皇大怒,命御史追查,结果以诽谤罪将460人在咸阳坑杀。(改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孔子和儒家思想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消极作用?(2)请概括材料二的主张。该主张的实施有何影响?(3)材料三对儒家思想持何种态度?在当时有何意义?(4)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小到对历史名词的写法,大到历史事件、所采取措施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枯燥的历史生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的欲望,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总之,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下工夫,课中组织落实。备课不是单纯地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而必须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仔细推敲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要做到高效严密,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个个积极参与、乐于复习、乐于探究,从而打造出一节高效的复习课,也能使学生掌握复习的方法,终身学习将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何宏武.适合学生的《历史与社会》高效复习方法探究[J].教师,2011(16):94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范文第9篇

全球化、信息化为特点的新经济,多极化、民主化为特点的新政治,生态化、网络化为特点的新文化,必然对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的功能就是把宏观的社会文化结构转化为学生的微观的个体心理结构。而转化必然要经过教与学之间的交互活动才能达成。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学生、教材和各种教育媒介之间形成了一种多重的平面、立体的互动关系,即师生以教材为凭借,依靠各种教育媒介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传递和反馈,使教学过程形成动态、开放的系统结构。由此可见,教学活动操作的核心理念,就是师生间的有效交互。初中历史课是一门社会学,它不象文学那样生动形象,也不象自然那样妙趣横生。历史教师更要在课堂教学中,留意教与学交瓦活动的氛围、方式、手段,使互动更为有效。

二、核心思想

(一)、概念界定

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教与学只有在交互活动的过程中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二)、理论依据

1、新课程的相关理念

综观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交流性、灵活性。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交互活动,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适应当今社会的有用人才。

2、构建主义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的,其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是构建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三)、遵循原则

1、交互性原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提倡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瓦活动,从而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学生在交互活动中不仅能学得知识,也能学习做人、待人、沟通、交往和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每个个体都应足积极主动的。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在情感态度上由消极等待转变为积极求知。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实时参与、积极的输入输出牛富的信息,不断影响或改变着教学的进程。

3、协作性原则:协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化进的‘种教学活动,是同伴间的合作互助活动。通过协同操作,协同讨论,学生享有充分的参与权、选择权、评价权。

4、开放性原则:在初巾历史课章教学中,敏帅要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牛在获取知识的时,学会主动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取终身有用的能力。

三、实践操作

(一)、在优化的情境中互动

学生的思维,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能不断发展。假如没有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的自主性就难以发挥,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造;假如学生在紧张和不安中接受知识,他们的思维火花就难以进发出来。《标准》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l、师生互动,构建良好的伙伴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互动氛围的前提。而优化互动情境,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指导者和铺路人,教师的最大智慧和最佳艺术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和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光彩。

(教例)在学习《秦的统一》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小组中,和学生坐在一起,倾听学生的发言、讨论。在小组活动结束后,让各组学生代表发言讲解,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并补充分析、板书要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2、生生互动,形成合作交流的氛围

当今,科学发展日益综合化,集体的创造代替手工式的个人创造。《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样,可以使课堂布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教例)学习《人类社会的产生》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引导同学们看阅教材内容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人类起源这一问题,在小组讨论时每位学生都畅所欲言,把自己的看法、观点毫无保留地说出来。然后各组派出代表,在班上发言。

生l:我们组认为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因为我们相信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生2:我们小组的大部分同学也认为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可我本人表示怀疑,因为我看过《圣经》,那里面记载着:我们人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还说天地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我想既有“上帝”这个词,“上帝”的存在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生3:我们小组的意见不一致,有的同学认为人是由天神女娲捏造而来的,有的同学觉得无论是上帝创造人类,还是女娲创造人类,或是劳动创造人本身,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还弄不清到底是怎么一同事。

生4:我们小组一致认为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这种说法也是最科学的,因为无论是竖立行走,手脚形成,语言产生,入脑形成,工具制造都是长期劳动的结果,当然这个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生5:我们小组认为天神女娲造人,上帝创造人类,达尔文提出古猿进化成人的说法,我们都不能完全相信,因为这些都不是我们亲眼所见,我们现在虽然还找不出否定或肯定的理由,但我们相信将来我们会找到正确的答案的。

3、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境界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也应该重视,教师应借助媒体手段,开辟历史课堂教学的新天地,将学生引领到声情并茂的境地,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才能体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本质。

(教例)教学《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讲到鸦片战争的背景,教师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晚清风云》的内容,随之学生的留意力被充分吸引,思绪完全融进影片之中,学生可以从影片的镜头中,了解中国当时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社会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便充分调动起来,纷纷发言,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课堂也就布满了活力。

(二)、在彼此的角色中互融

中国传统教育崇尚“师道尊严”,民主精神淡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的充当定向、定规和定论者,扮演着“领导者角色”,对课堂活动进行控制。而学生却始终处于“受动状态”,是“受抑者角色”。

1、注重师生权利互换

人生来就有求知欲望,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产生问题,创新始于问题。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的接受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殊不知,“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未必是“学生的问题”,这样表面看是学生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有其真正从释疑到练习思维的效果。孔子日:“疑,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疑是探索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这比教师主观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

(教例)在进行《古代手工业》这一内容教学时,笔者采用了学生自学设疑提问,教师点拨提示解疑教学法,引入新课后,就让学生自主学习,设疑提问,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认真地看阅教材,仔细分析,互相切磋,提出了许多有意思、有价值的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教材,讨论并解决问题。

2、注重师生位置互动

一直以来,学生与教师之间总隔着一张不大不小的讲台和一级不高不矮的台阶。这些把教室分为两个区域:台上和台下,或者说是教育区和受教育区。殊不知,这些东西无形中给人一种“师道尊严”的同时,更使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了“谁与争锋”的不良定势。谁站在讲台上,谁站在讲台下?教师非得站在台上进行教学吗?学生只能坐在台下进行学习吗?不见得!因此必须在心理上撤去这些障碍,使师生之间做到“没上没下,没大没小”。这样,学生才会带着自己的思想大胆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主动地去参与、去探究,以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创造为手段,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主体自始至终处于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例)在教学《古代农业》这节内容时,笔者考虑到该节内容较多,且明显地分为四大板块。因此,先让学生围绕四大板块进行自主学习,碰到的问题在四人小组中尽量解决。之后让学生推选代表上讲台分析讲解,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上台表现的机会,能无拘无束展现他们的才华,我就坐到学生中间,也认真地听讲,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待学生讲解完毕,师生一起综合归纳,由于学生只顾各项成就的例举,而缺乏对它们内在联系的把握,教师只在最后提醒学生弄清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注重师生角色互变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教学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其主角一直是“闻道在先,术有专攻”的教师,学生只是当然的接受者、倾听者。严格地说,这一过程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并没有达到信息“交流”。

(教例)在教学《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这一节内容时,考虑到这节内容较为明确、浅晰,故采用“角色置换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导入新课后,马上板书本节内容的复习提纲:1、古代希腊、罗马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哪些成就?2、古代希腊、罗马有哪些史学着作?3、古希腊、罗马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哪些成就?4、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怎样来的?接着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五分钟后,教师鼓励四位学生上台分析讲解,他们讲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其他同学也听得很认真。讲完后再让全班同学作补充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归纳,进一步明确本堂课的知识要点。然后教师再启发学生作进一步分析,并认识到所有古代的文化成就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在各自的分梯中互进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既有先天的禀赋差异,也有发展程度的差异;既有智能方面的差异,也有个性上差异。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看,“差异也是一种资源。”承认差异,适应差异,因材施教,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要义之一。

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的安排应该考虑师生互动结果。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把教材的逻辑结构直接平移为课堂教学结构。这种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备课、上课方式,无论课的结构多么严谨,教师语言多么丰富,课堂师生互动总缺乏其整体性,师生互动的氛围也很难形成。由此可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促进师生互动的又一重要理念。因此,教师从学生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反馈信息,并及时有效地调控教学。通过分层互动,频繁获得分层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矫正,实现教与学的平衡,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教学目标分层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我们设计层次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通过实验证明少年至少可以确定其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水平,表现为学生已经能够独立、纯熟地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第二个叫潜在水平,表现为学生尚不能独立、自如地完成任务,在经过帮助启发,通过努力后才能完成。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我们设计的层次目标必须建立在“最近发展区”上。

由于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各不相同,划分层次要适当,确定层次目标更要适度。适度的目标是指要适当高于学生已有的水平,又是能让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就象“跳一跳,摘桃子”,桃子的位置(目标)就要让不同个子(层次)的学生跳起来(经过努力)都能摘到。假如桃子的位置不分高低(层次),可能是“高个子”(高层次)伸手可获,而“矮个子”(低层次)却高不可攀。因此,为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在制定目标时,要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教例)教学《四大发明》这节内容,笔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目标分层。第一层次:要求学生把握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第二层次:要求学生能了解四大发明的具体创制过程;第三层次:要求学生理解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第四层次:要求学生能从四大发明中获得启示,萌生创新蒽识。结果,大部分同学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第三层次的要求。个别同学还能达到第四层次的要求。有些基础实在太差的同学,至少也能达到第一层或第二层次的目标。但我告诉学生,不管你达到哪一层次,都已经完成了这次任务。

2、教学方法分解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总是采用教师分析讲解教学法,即绝大部分时间由教师分析讲解,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趋向单一,枯燥乏味,使许多学生难以接受。假如能对教学方法作些“分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例)教学《抗击外来侵略》这一内容,笔者让学生讲述故事引入新课,接着用媒体播放自制投影片,要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再让部分学生讲析,大家补充,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分析,帮助中下学生进一步明确重点,理解难点。

3、教学评价分度

对学生历史成绩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老师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参照物。笔者以为:对学生历史成绩的评价,可根据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期中、期末测试中成绩等多方面去综合。

(1)、学生自主评价: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心里最清晰,所学的知识把握得怎么样,学生自己最清晰。教师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评分标准,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再让大家审评,最后确定分数,给每位学生属于自己的评价,亦强化了生生交互,同时让学生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2)、注重纵向评价:评价应着眼于未来,侧重于发展,有利于改进,在现实评价中,教师无形中会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横向比较。其实,评价是对每位学生本身而言,不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赛竞争。因此,教师应强调评价的引导作用,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注重学生的纵向发展,使学生体验到进步就是成功,为今后师生交互的进一步优化作好铺垫。

(3)、历史修养与人文素质的评价: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重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评价,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发表见解、据理力争后,分别给这些学生打出分数予以评价;同时也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评价,如学习《为国为民高风亮节》这节内容后,学生们深受感动,053班的孙晓玲同学勇敢地与侮辱弱小同学的不良行为作果断的斗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高度评价,郑重公布给予加分,以此鼓励学生,扬文明之风。

(4)、期中期末测试评价:期中期末测试是传统的量化评价,这只是对学生评价的一个方面,考卷虽然难以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它能比较正确地反映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因此,进行期中、期末测试还是必要的,测试成绩可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依据之一。

四、几点体会

(一)、师生交互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的产生既有来自于个体内部的需要,又有来自于外部的需要,而且只有当外部要求与内部需要有机整合时,才可能产生强盛而持久的动力源,推动学生的学习不断进步。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当师生互动中形成了和谐的关系后,教师对学生信任的期望,给学生以真诚的鼓励和帮助,学生则感情倍增,爆发出强劲的学习动力:当教师的“教”对学生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后,学生则会对教师的“教”产生浓厚的爱好。可见,成功的师生交互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的自我选择将形成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会因此不断进行自我的调控,不断反思学习的方法,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曾对采用传统教学法的2000届003班学生和实施新教法的2003届035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了调查统计,现将调查统计结果列表比较,不难看出新的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

(二)、师生交互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生之间、伙伴之间的交互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融洽的、自由的环境,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讨论不同于交换物品,一个苹果交换一个苹果,交互活动中交换的是思想,有效的小组讨论,激活的是学生的思维,必定产生1十1≥2的效果。学生的思维经常受环境的影响,在交互中经常会碰撞出绚丽的思想火花--创新思维。

(三)、师生交互活动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师生间的有效交互能激活学生的知识源头。学生在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师生之问、学生之问的各种交互活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不断提升,在历史课堂上的投入不断递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使学生把握系统的历史知识。同时,借助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途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步入创造性学习的境界,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谨慎的科学态度、良好的思维品质、广博的创造潜能,最终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新。我曾对采用传统教学法的2000届003班学生和实施新教法的2003届035班学生的历史修养、人文素质进行了测试,现将测试结果列表比较。

五、结束语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的过程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因此,师生交互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没有交互,教和学就无从谈起;没有交互,历史课堂就会失去光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为现代历史课堂教学架设了新的“路标”。让历史课堂教学在优化的师生交互活动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课 学习阻抗 成因 对策

阻抗,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从历史与社会教学角度来说,就是指学生缺少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动力,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风格存在抵触心理。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降低学生学习阻抗的策略,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的兴趣,最终能够大大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地位和效率。

一、历史与社会课学习阻抗的成因

1.应试教学的弊端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历史与社会这一门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长期以来,历史与社会教学都是“上课画画线,考试背条条”的填鸭式教学,本来充满趣味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考试时,大部分试题以陈述性知识考查为主,即使是程序性知识考查,也被命题老师转换成了陈述性知识考查。这样,在广大老师和学生心中留下了一个印象:只要考前突击强化记忆,就一定能够通过考试。因此,平时从来没有进行过较为规范的课堂教学,有时历史与社会课还被挪作他用,变相地成为了语文、数学等课。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学生没有认真学习这门学科的认知,苦于在临考之前死记硬背,身心疲惫,在心理上开始排斥历史与社会学科。

2.教师权威性降低

应试教学削弱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趣味,也削弱了教师的教学地位。

诸多学校领导认为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因此,在教师安排上往往比较随意,通常将一些年老的、毫无专业背景的老师安排担任学校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这些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育思想陈腐,自我要求降低。甚至有的学校把一些不适应教学语数英等学科的老师安置在历史与社会教师队伍中,把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当做这些教师的“避难所”。有的学校为了弥补英语、语文、数学老师课务工作量的不足,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任务交给这些教师,然而这些老师在平时不好好上历史与社会课,只有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发一个复习提纲让学生背,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乐趣,反而在无形中降低了教师的专业权威。

因受市场经济的拜金主义和权位主义的影响,目前在专职教师队伍中真正诚心从教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教师比较少,有的兼任学校行政领导,有的执著于公务员考试,有的因家教利益的驱动随时准备改换第二专业。大部分历史与社会教师不注重自身专业的发展,一直在用上师范学院期间所学的知识教学,满足不了形势的需要,在部分学生心目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往往水平较低。

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本身带来的问题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注重人文性、综合性、生活性。它融合了地理、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在教法学法上提出了探究性、合作性、活动性教学等众多的教育新理念,极大地增加了该学科的技术难度。

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理念、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的历史与社会师资力量势必满足不了这样的要求。因此,一些教师无所适从,仍在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对新课程教学,本该充满乐趣的学习变得味同嚼蜡。

综上所述,由于诸多原因,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专业权威性和教学水平的信任度降低,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充满阻抗。

二、在历史与社会课中消除学生学习阻抗的对策

我们没有能力改变整个教育的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教师个人的小环境,只要真心、全心地投入历史与社会教学,我相信就一定能够开辟一片新天地。

1.和谐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态度。因此,新时期,教师要将和谐师生关系作为教学研究的首要课题。

(1)上好第一堂课

开学第一堂课是教师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师生双方都对对方怀着一定的期待。因此,我们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后继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首先,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既要备好课,又要备好自己的情绪,保证自己进入课堂后充满激情。

其次,非结构化教学。第一堂课主要的目的是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学生建立对教师的信任。因此,教师要卸下过多的专业伪装,不能过分地追求结构化的课堂教学,也就是说上课时不过分地在意时间,也不过于在意课堂的结构。

最后,要帮助学生做好学期甚至学年的学习规划,制定目标,激励前进。

总之,开学第一堂课,是建立师生信任关系的关键,我们要足够重视,充分表现自己。

(2)保持童趣

第一堂课不但要充满激情,而且以后的每一堂课教师始终要注意讲授的内容不能脱离教学主题,做到语言幽默风趣,表情丰富,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教师不仅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而且是一个不失童真童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另外,要向学生传达上课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些什么,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等等。

(3)提高“会心”能力

“会心”是一种“同解心”,是教师使学生感到被尊重的手段。具体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或辅导活动时,通过自己的姿势、动作、眼神等非语言手段和语言手段表达对学生学习、生活,甚至内心情感的体会,并客观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使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2.合理权威性的获得

合理权威性的获得是指教师通过一些教学的和非教学的手段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地位。

教师的形象包括外在和内在的。外在的是教师的穿着、动作、语言和平时在校园各类活动中的表现等。这种外在的形象能够使教师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因此教师要注重并恰当地表现自己。内在的是指教师的学识、阅历、能力及以前的成功教学经历等。这些需要教师不断积累,并通过课堂教学无形地向学生透露。

要提高教师形象,获得合理的权威性,教师一方面要夯实专业基础,提高教学技能和驾驭课堂教学的水平,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科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积极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竞赛评比,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最终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合理的教师权威性是一种教师的形象值,对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具有不可忽视的暗示和影响,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阻抗。

3.家校联系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而且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影响。为此,在教学中不管我是不是担任班主任,都用“联、诚、扬”三字诀加强家校合作,降低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阻抗。

(1)联

多通过走访、书信、电话等方式与家长联系、沟通,争取家长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支持。

(2)诚

在沟通时,诚心诚意,不局限在本学科范围,联同班主任一起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学习问题,进而给家长提出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

(3)扬

多表扬学生的优点、亮点。树立家长对孩子的信心,从而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总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尤其是学生的学习阻抗,只有教师正视这一事实,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教学精神,积极探索消除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阻抗的方法,教学的“春天”才会来临。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第二版.

[2]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诊断与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上一篇: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范文 下一篇: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