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21:38:10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课堂不仅仅属于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知识、思考知识以及提升自我的地方。只有真正将学生作为独立平等的个体来开展教学互动,才能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体制,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适当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动探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激发学生对古今中外时事政治的关注,并通过以古为鉴,指导个人树立正确的观点和立场。

2.创建特色教育环境

历史课是一门充满文化氛围的课程,要求教学氛围具备多样的文化特质,在丰富的文化氛围熏陶之下,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博大精深。教师可将历史教学灵活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不仅仅是书本中的空谈,更是与当今社会密切相连。此外,为了创建良好的历史教学课堂氛围,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让师生以平等的关系来探讨历史,教师更需要科学地评价和鼓励学生的观点,创建和谐的历史教学氛围,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由于历史内容相对枯燥乏味,不需要数理化中的思维灵活度,没有语文、英语的口语操作性,在课堂上,学生一般兴趣不高。而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中单一而枯燥的“说—听—记”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维方式,对历史有更为直观的感知,尤其是一些具有重要记录性的影像资料更能够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如反法西斯战争留下的一些珍贵资料、唤起民族自尊心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影像资料等,直观地将那段激情澎湃、轰轰烈烈的记忆放在学生眼前,这些资料对学生产生的意义可能超过老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

4.延伸和拓展教学空间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历史学科同样如此。人类长久以来的生产和生活创造了历史,而历史也将不断为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各种思考。因此,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教育者将课堂历史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将课堂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尝试解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如教师可以通过当下热点事件和话题,在学生中展开各种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来剖析当下社会的各种问题,探索能解决这些事件和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这些方式,将初中历史课堂延伸至社会这个广大的空间中,不仅锻炼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也是进一步走进历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的重要手段。

5.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工作的科学开展,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相应的改进措施,改善教学手段,立足实践,全面扩展历史教学空间,加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着力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研究历史必须掌握大量材料,进行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而不能撇开研究对象空发议论。孔子曾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恩格斯曾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傅斯年更是直言“史学便是史料学”,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些都强调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认知到诠释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学习历史。综合专家的研究,以史料为基础展开历史教学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有利于转变传统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史学研究方法的习得和历史思辨能力的提高;

4.能够有效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运用史料教学的方法很多,根据英美学者的归纳,主要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1).展现叙述与证据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提问形式是:“在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据来说明……”

2).鼓励学生分析史料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重复或摘要史料内容。

3).时常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

4).明确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

5).对同一历史事件之不同历史论述加以比较。

6).选出一个主题(如拿破仑的性格),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

7).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找出史料中的问题,并用自己的方式处理。比如:根据“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于之爵,重于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归纳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二、丰富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所谓历史想象,是将自己放入历史之中,进入历史的情况,进入历史的时间,进入历史的空间,然后由此想象当时可能发生的一切”。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在历史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想象;二是要在历史发展的延伸处展开合理的想象。历史事件就像一个个点,是断断续续的、不完整的,而要形成完整的历史全貌,需要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把这一个个点连起来,而我们构思所用以连接这些点的曲线却不止一条。可能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象,只要合乎逻辑,都可以接受。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如教学了北京人以后,可以根据北京人居住的环境、使用的工具和生活规律等对北京人完整的一天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是在历史空白处展开想象。那么在历史发展的延伸处展开想象指的又是什么呢?历史本身的发展是连贯的,从古到今,从现在到以后。当下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现在发展又将会把我们带往何方呢?就个人而言,现在所做的努力能够实现梦想吗?就国家而言,当前实行的制度政策会有怎样的前景呢?就社会而言,当下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未来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些都需要我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认知到诠释。如讲“‘一国两制’的构想”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港澳回归祖国后,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你们能否想象其发展趋势?五十年后,中国将会变成怎样的情形?你们敢不敢设计一下中国理想的社会制度?让学生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王国里翱翔。提高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只是赋予历史教学以生命的基本前提,目的是让学生克服历史认识上的“拿来主义”,根据自己的见解,通过自己的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获得自己的历史认识,并且在重复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增长、理解的深入和情感的升华。而现在认知到诠释初中历史教学很多都是失去灵魂或者说没有生命力的,失去学生包括教师对认知到诠释历史史实的理解和诠释,缺乏历史理性的重建,留给我们的只不过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数据而已。可悲的是,这些数据还是含有不少水分,目的是趋向既有的理解和阐释。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历史教学者更需要有冲破牢笼的勇气和任重道远的担当。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传统历史教学中,为了适应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差异,教学节奏进行得比较缓慢。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微课教学的展开。微课教学要求时长较短,使得每位学生在微课教学过程中都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调查发现,教学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到十分钟,可以使学生一直保持在注意力相对集中地状态,因此我们建议将每段微课视频的播放时间设置在五分钟到八分钟左右的时长。由于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因此在选材上要注意精简、同时要能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在开始时播放微课视频,开门见山导出主题和主要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缩短传统课堂的导入环节,提高课堂效率。而微课设置方式可以是一个题目或者是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以及社会新闻、生活现象,当然也可以开门见山以名师讲堂的方式直接进入知识点的展示。

(二)微课教学选材内容单一,没有考虑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现在虽然教师们对于开展微课教学的热情比较高涨,但是受备课条件和微课教学认知所限,教师通常只会准备一套微课内容,但是我们知道,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他们对于新知识点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套教学内容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对于学生整体的提升效果是比较小的,这就与我们实施微课课程的初衷相悖。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微课课程的选材上更加用心,需要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微课素材,即使是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受众不同、他们对于旧知识的掌握度和新知识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针对接受能力快的学生,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调动学生兴趣,重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微课设置要更加灵活、内容要更加丰富有趣;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在新课开始前先帮助学生梳理一遍以前的知识点,才能保证新知识学习的连贯性,那么在微课选材上就不能有过多新内容,要重在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连贯上,教学进度也不能太快。

(三)教师对于微课教学的把握能力不足,忽视自身课堂定位

推行微课教学以来,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部分教师以名师录制的微课课程来代替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整个课堂都是由一连串的视频贯穿下来,放映结束,一堂课45分钟也全部过去了。而学生对于视频内容的把握、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都被模糊掉了,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重点把握不清、甚至只是在瞧热闹,而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那么针对以上现象,教师需要找准自己在课堂上的定位,不能被微课占据课堂;教师在微课教学中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微课视频的播放只能起到更好地呈现知识点和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在微课引入历史课堂后,教师在前期需要谨慎细致的选择微课素材,课堂上也要在播放微课的同时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对微课中的知识点重难点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把握,微课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作好小结工作,帮助学生巩固在微课中学到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及时反馈和总结,完成对课程学习的巩固和升华。

(四)总结

微课教学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是一个十分新颖的改革举措,微课教学方式的成败主要在于几点,首先微课选材的把握既要较好呈现知识点,又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把握自身定位,做好微课的播放者和课堂引导者,帮助学生在微课中找准知识点,最后做好小结工作,帮助学生提炼和升华学习内容。只有做好以上几点,微课教学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才能真正获得成效。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初中生作为青少年,心理状态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当历史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时,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会消减得非常快。这是因为初中历史课时有限,当学生在课堂外长期接触不到与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东西时,对其的兴趣自然就会迅速下降。但当以生活化策略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学内容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紧密联系,这样一来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事物会在课堂外激发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联想,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就获得了保持甚至提高。

(二)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我国初中生的课堂教育存在一定的偏颇现象,侧重知识的灌输,轻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能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获取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的习惯,这种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换言之,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拓展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素质,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

(三)对学生个人性格特征的发挥虽然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轰轰烈烈,但依然无法洗刷掉我国大多数初中的应试教育特征,学生个人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教学背景下被严重压抑,得不到发挥。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对学生的个人思想、对历史知识的个人看法、对历史人物或时期的个人爱好都是持鼓励态度的,这有助于让学生的思想从硬性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发挥自身的性格特征。部分教师在进行生活化历史教学时采用鼓励学生辩论的教学方法,针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现代特征让学生展开辩论,实践证明对学生个性的发挥和解放有非常好的效果。

(四)对学生社会观察视角的强化初中生这个群体非常缺乏与社会的接触经验,而历史知识往往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身的了解,又可以作为一道桥梁连接起学生和社会,为他们提供一个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去透视社会,也可以通过社会反向加强对历史的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可以让生活化历史教学的作用反复扩大化,令学生更了解社会,也更了解历史。

二、初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通过备课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为了令初中历史可以实现生活化教学,在备课时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筛选教学目标,利用历史教学目标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订立会与现代生活产生实际联系的综合性目标;其二,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关注学生实际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以此为风向标决定教学内容;其三,深入挖掘教材,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类,与学生熟悉的生活风俗、名胜古迹等相关的内容要当作教学重点,与生活完全脱节的内容要适当删减。

(二)通过教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生活化的历史教学不能再向传统教学一样以灌输为主,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模式本身就存在代沟,教师所认知的生活化教学未必与学生的认知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应采取互动性、了解性、引导性更强的教学方法。首先,对学生本身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与看法加以了解和尊重,因为学生的这种认知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知识生活化的体现,然后才能进行方向上的引导。其次,要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活用,不能将历史知识看作死板的教材文字,因为历史本身就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记述,因此可以利用场景对照法,对比古代与现代的同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气息。

(三)通过学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如前文所述,生活化历史教学本身具有“授之以渔”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只要考虑自己怎么教,更要考虑学生会怎么学。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效率,另一方面要注重这种学习方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学法能不局限于课堂。以在生活化历史教学中效果显著的辩论学习法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历史事件,让学生自行陈述自己如何以现代视角看待这个事件,学生的意见基本都会产生分歧,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辩论结束后再由教师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会对彼此的看法有所了解,能从多种角度看到该历史知识与现代生活的联系。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效果好,而且效率高,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初中的历史教学对初中生多方面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无论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能效为目的。生活化教学只是强化历史教学效果的一个途径,而且该种教学模式与其他多种教学模式都具有很高的适性,教师在实际应用时可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共同运用,相信会对生活化历史教学能效的进一步提高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历史 三维目标 教学

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是由浅入深,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只有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呢?

1、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之为“双基”。

学科基础知识——指各个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规则、原理、定理等。

学科基本技能——指各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操作技能。

知识和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把“知识与技能”列在三维目标的第一维,既肯定了“双基”本身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肯定了“双基”现在乃至今后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仍应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过程。包括:文本的认知发展过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品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情感体验的内化升华过程。

方法——指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思维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掌握目标达成时的最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中常常蕴含着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方法也只能体现在一定的过程之中,并通过一定的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从广义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动机、兴趣、感情、意志乃至品格、个性等在内的心理特征,即非智力因素。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态度——是指最根本的态度,是对人生的态度,涵盖了一个人对方方面面的正确态度,社会责任。包含着德育的全部内容。

价值观——指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定位,也就是生活理想,人生目的,亦即通常所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1、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过于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

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提出的“黑猫白猫论”也告诉我们,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教学方法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情分析,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选择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最高效。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因此,在教学方式设计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地取舍各种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求“标新立异”,走入“什么都搞‘探究’,否定接受式和观察、模仿学习;不顾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也没有具体目标,彻底放开,让学生凭空想象,无据辩论”的形式主义的怪圈。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方式,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课程目标特别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在这方面,课程目标特别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如:开展课堂讨论与辩论;举办历史故事会、演讲会、讲座等;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与访谈;进行历史考察;仿制历史文物;鉴赏历史文物;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编辑、出版历史板报、刊物;举办历史专题展览;拟写历史论文、札记、社区史、家庭史等;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搜集各种历史材料;制作、填写历史图表和年表;学唱历史歌曲等。

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包括:记忆、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辩论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结构程序、不同的遵循原则、不同的呈现方式和不同的获取手段。但无论怎样,历史方法的掌握都要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历史学习的许多特有的方法,带有技能性质的,如阅读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其他带有综合性的方法,如搜集与整理材料的方法,运用历史的

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方法、迁移的方法等。历史课程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表明,新课程不仅关注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这种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并以好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以下几点。

①善于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②善于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提出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③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上下功夫,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索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1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法的定义

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法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情境教学法主要以重现历史情境、创设典型场景,从主观上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做到对学生学习热情的调控,进而达到教学活动、情感活动、认知活动的有效整合,在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前提下,加速历史知识的学习,使初中历史教学得到教学效果与教学成绩的整体提升。

1.2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情境教学法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有利于学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与学习,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将抽象、单调的词汇和名词以具象的方式加以体现,使初中历史教学更加具有情绪色彩和主观性,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场景中,学生做到了主动体验和积极认知,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从心理、知识两个方面做到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初中历史教学实施情境教学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历史情境的重现,历史教材中复杂的、枯燥的数据和信息变得生动而具体,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思考与认知,不但提高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更提升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实现了对学生综合、长期、整体的发展作用。

2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方法

2.1创设教学中的历史情境

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个鲜明的特色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这一特点,创设出主动而积极的情境,以历史情境再现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性,进而做到对历史知识的充分掌握。笔者在讲授“”这一历史事件中,为学生出示了时期的历史图片和漫画,同时讲解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过程和阶段,让学生根据对图片和漫画的认知来估计当时的情况,学生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就实现了积极地参与到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目标。一些学生根据《大丰收》的图片做出了亩产10000斤的估计,一些学生做出了钢产量超过2000万吨的猜想,这时再将《人民日报》中对浮夸风的实际报道以图片的形式做以呈现,从主观上给学生以极大地震动,这时再辅助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很容易看到“”运动对客观发展规律的违背,也进一步得出了运动和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一次严重失误,导致国家和人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2.2创设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问题的解答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表现,对于历史教学中相关问题的正确理解和解决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充分体现,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多设立问题,使学生参与到初中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在创新问题答案,丰富问题答案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创新思维。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讲到楚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以身殉国的历史故事时,一般的答案是颂扬屈原的爱国精神。但有些学生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当时的楚国面临危机,在这关键时刻,屈原却选择了自杀,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并没有组织民众实行积极反抗,而是选择以死来逃避现实,这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学生提出的质疑引起了全班学生的热烈讨论,由此形成了对屈原爱国和懦弱的两种评价,那到底哪一种评价是正确的呢?随着学生质疑情绪的高涨,教师在此时并不能够给予学生所谓正确或标准答案,而是应用让学生翻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创设引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很多学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思维思考问题,而不是被教师或其他学生牵着走,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手段,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情境教学法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变革和创新的代表,初中历史教学里利用信息、问题和情景的创建,构建出学生历史学习与研讨的情境,使初中历史教学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和学习特点,在有效而真实的情境中加速学生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价值。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所以存在众多问题,其根源在于课堂教学模式创立的不成熟、不完善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到位。首先,初中教育一再强调要对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实践方面做得并不到位,只是浮于表面,至今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对创新的理解存在偏差,对教学模式过度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失去了自己的导航作用,最终导致课堂秩序十分混乱,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中心知识点。其次,教师的自身教学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历史的知识面过于狭窄。这主要是由于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灵活多变的历史教学,导致难以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使得其在备课中准备的内容不够充分,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还有一些教师好大喜功,在课堂上急于表现,向学生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对历史的接受和掌握能力的实际情况,使得教学偏离正轨。最后,学生缺乏对历史课学习的重视程度。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初中的历史课都安排在下午,会给予学生一种“历史课不重要”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中考中,历史课所处的地位确实如同“鸡肋”,从而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较为矛盾的心理状态。

二、针对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提出对策

1.重视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转换自己的传统教育思想,与学生互动,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对于教材和教育大纲的要求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做一些探讨性课题的学习和研究,广泛地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方向,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改变单纯的教学理念,不要只是依赖于历史教材,而是应该将时政新闻、历史事件、重大的社会事件等融入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情。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关怀和鼓励,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2.更新历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完善和提高,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教学设备开始进入中学教学,因此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初中历史老师,要能够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大多数的初中生认为初中历史的学习是枯燥和乏味的,不像理科的学习具有挑战性,从而使得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历史相关的影音资料和图片等,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培养其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3.拓展初中历史教学的空间

历史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围绕历史教材开展教学,还应该善于联系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释;此外,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可以针对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比如在国庆期间,会有许多相关的活动,这时候教师就该引导学生回顾祖国走过的所有的光荣历史,感悟和理解我国曾经取得的伟大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使命感。另外,还应该倡导学生利用图书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建立完善的历史知识网络。在学校具备良好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博物馆,了解一些历史文化和历史遗迹,可以让学生亲身置于历史环境中反思和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走访一些老军人和战士,与其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初中历史课程是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并以此树立科学和正确的历史学习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想使初中历史教学得以良好稳定地开展,就应该深入分析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整改措施,从而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首先,情景教学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征是以兴趣为主的,兴趣的激发才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最有效的因素。情景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现代视听工具,运用真实的情感、多变的场景以及精美的语言为学生创建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次,情景教学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情景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感同身受、独立总结的过程,一方面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放松性和积极性,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内容的思维,在满足学生对历史好奇的基础上,为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带来帮助。

二、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利用素材塑造情景教学

1.诗词歌赋以现有的诗词作为情景教学的塑造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贞观之治》这一内容中,可以借鉴“九天间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这一组诗句,用以描绘历史时期的繁荣盛世,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繁荣盛世的产生,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新课程中。

2.图像画册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画册与图片是非常多的,在生活总也有很多关于历史题材的彩图也有很多,教师可以在收集一些关于历史题材的画册,带到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使学生对历史内容的认识更加直观。

3.现代多媒体第一,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合了听说读写、可视性以及可触性,这种多元化形式构成的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课件是能够呈献给学生立体形象的,所以这种课件形式本身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可以从听觉以及视觉带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以此能够引发学生与历史事件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想象力。第二,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结构是主讲、板书、教材、文字等;信息技术的主要结构是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视频以及广播等,其中使用覆盖面最大的是计算机技术。但是每一种教学方式中都各自有长处和短处,因为历史事件教育课程的章节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教学形式的表现也不尽相同,那么信息技术是不同被另外一个完全取代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机融合,以此来弥补教学方法与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以提高高校历史事件教学的效率。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是依托在教师主讲、表情、肢体动作以及文字声音等基础上,但是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是非常小的,学生在这种单一的传输中容易分散注意力。但是现代媒体技术中融合了超文本、超媒体技术,所以给学生呈现的知识是以影音、图像、动态文字等形式的,这种方式的教学能够使信息量加大,同时学生接受方面不会有太大压力,能够创造仿真的情景教学,对学生来说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创设语言情感语境教师在历史课堂使用的语言语境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语言情感语境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以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语言组织,使课堂的语境更加丰富化,才能够在授课过程中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三)建立表演情景教学模式初中学生的天气是活泼、机灵,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比较注重感性体验过程,并且对任何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表演,对历史事件中任务进行模仿,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表演当中去,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情感,对于课程的教学进展也是一种推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使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强。

三、结论

当前,在新课程的推动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融合情景教学模式的教学会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上更加深刻,相较于传统形式的教育,学生的潜能会得到更好的激发,对于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情景教学模式以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出现在教学模式当中,为了符合当下的教育制度,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情景教学模式实施在课堂之中,虽然在初始阶段会出现一些衔接上的问题,但是经过教师的细心改正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当代的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脱颖而出,融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将当代的教育模式推进到实践中,使今后的历史教学更加灵活化。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1发挥历史学科特点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表现在要求教师对教材中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首先,可以结合历史教材中人物的生平事迹,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如在学禹治水时,就可以通过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行为,教导学生学禹高度的责任感;在学习司马迁的生平时,挖掘出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学习诸葛亮的相关事迹时,可以挖掘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教师对教材中历史人物的内涵进行充分挖掘,并且由此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其次,教师通过对教材中近代史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中国的近代史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中国在近代相继遭受到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多次外国的侵略,中国人民也进行了相应的抗争,在抗争过程中涌现出无数的民族英雄和他们的英雄事迹,这些民族英雄和他们的斗争实际就是教育学生爱国最好的素材。另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还有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和辛亥革命,都没有带领中国走上新的道路。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才真正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才最终走向新时代。教师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讲解,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共产党对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性,能够更加热爱我们的党和祖国。

2教会学生独立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要求,只有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占有主动性,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绝对主动的地位,只有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才能够有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和学的过程融为一体,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下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来对圆明园为什么会被英法联军烧成一片废墟进行思考,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为什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国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以及我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生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心中的愤怒和痛恨不言而喻。中国近代史中这一段段残酷的史实教育了学生,也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不仅能够学到课本中的知识,也能够对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有自己的理解,学习效果比教师的一味说教要强得多。

3结合多种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是素质教育中应当重视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尽量对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充分利用现有的电脑、网络等高科技技术,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通过声音、光照形式与学生互动,使学生多方面地体会教学内容,增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时互动,更直观地展现出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如讲解二战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投影或电脑,通过影片或历史图片,向学生们直观地演示希特勒是如何发动战争,日本如何突袭珍珠港,还有日本是如何节节溃败最终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的。这些场面真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起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丰富了感性认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加全面,对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独立性都能够进行有效培养。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对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相比于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历史博物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兴趣,就会向教师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举行辩论赛,如在学习完鸦片战争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对“如果没有鸦片战争,清朝会灭亡么?”这一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借用网络和课外书等工具,对相关知识进行仔细研究,在辩论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阐述,最后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说明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的迂腐,封建社会随着历史的前行也必然会被取代。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本节知识,还在搜集素材的同时锻炼了自学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结语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将素质教育真正结合到教学过程中,是每一位教师所重视的。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一)让学生带着悬念看历史资源

教师在给学生看历史资源时,往往只注意到想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却没有注意给学生留一个悬念。教师可以试想自己看一本小说时,如果这本小说是平铺直叙地写到最后,教师也只会草草地浏览这个故事;然而如果这个故事的悬念性很强,内容环环相扣时,人们就会被故事吸引,愿意从故事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结局。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要保持有同样的心情,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历史资源时,也要留有悬念让学生思考。比如教学《灿烂的青铜文明》时,教师如果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青铜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没有留悬念,学生就会把它当故事看。然而,教师如果换一个策略,给学生播放一段春秋时代战场上使用的剑,又播放一段日本刀的锻造片断。在学生对这个知识产生好奇时,教师告诉学生,过去在战场上,人们发现青铜器很软,通过不断的尝试来提锻造技巧,中国人发现了铸剑的方法。日本人学习了中国的铸剑术加以改良,这种技术成为它们打造日本刀技术的基础。然而,在飞鸟时代后期这种炼刀术失传了,而在唐朝时期,中国的铸剑术精髓也失传了。这造成了时代越靠后,中国和日本的锻造刀剑的技术越来越差。它们为什么会失传呢?教师勾起了学生心中的悬念,学生很想知道是否通过了解历史的碎片可以恢复远古时期的炼剑技巧。这种悬念促使学生愿意自主接触青铜器知识,完成历史学习。

(二)让学生带着思维看历史资源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会发现学生常常接触这些错误的历史资料,然而教师的时间有限,不能阻止学生去阅读一些错误的资源,如何让学生挑选正确的历史资源成为部分教师头痛的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教师与其让学生分辨什么是好的历史资源,不如引导学生学会思辨,如果学生能自主思辨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他们就会客观地得出历史结论。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学生除了会阅读课本以外,还喜欢看目前非常流行的历史资料《明朝那些事儿》,然而这本书中有许多历史资源是未经过严谨考证的。教师与其让学生不要阅读这本书,不如引导学生同时看黄仁宇的作品《万历十五年》,由于这两本书讲的是几乎同一时代的事,它们讲述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有重复性,学生看完《明朝那些事儿》以后会很愿意看看《万历十五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当两本书中的历史观点、历史事件讲述有出入时,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些历史事件的。这时学生会发现学者会用严谨的历史文献举证自己的观点,而娱乐性的小说却是含糊带过自己说的历史事件。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就会自己自主辨析。

(三)让学生带着目的看历史资源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时,如果没有给予学生学习的目的,学生在参加实践时有可能会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学习些什么,在参与实践时就会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时,要强调实践的目的性。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并要求学生写出博物馆中遗留的隋唐文化研究。学生由于抱着目的去参观博物馆,他们就会一边参观一边思考与研究相关的问题。

二、总结

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历史教学资源时,学生没有有效地利用历史资源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出现了偏差,教师只有提出正确的应对措施,才能有效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资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小学教育德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校园安全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