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02:53:05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文教育;课堂教学;人文情怀;策略研究

历史教育天生具备过往性传承性和人文性,它紧密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每个公民的人文素养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而历史教学则是培养人文情怀的主要渠道。而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却忽略了人文性教育,片面追求知识传输和应试教育,让历史课堂成为考试的“演兵场”,严重制约着历史教学的改革发展进程。过往的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网络时代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尽管实施了好多年但是依然收效甚微,《课标》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建构”的教学目标没有到很好落实。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将历史课程向情感性、自主性、人文性转变,以切实推进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一、挖掘学科优势,落实人文教育

历史是过往的事实,是人类进步的脚印,更是文化的遗产。历史学科自身丰富的人文元素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天然素材。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科的天然优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刻内涵,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人格品质。比如,利用历史事件我们可以领略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人物魅力,不仅理解屈原的“以身报国”的忠孝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也能体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进取精神等等,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和有选择地借鉴吸收,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关注专业成长,促进人文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非常巨大。初中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地进行历史专业知识的进修和培训,要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拓展教学资源为己所用,用自己的“一桶水”滋润学生的“一碗水”,用自己的独特人文个性和良好师德素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比如,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熟练地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剪辑影片《林则徐》的精彩片段,配合相关图片等,形成多媒体课件,再配上音乐插曲等表现手法,让学生直观感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并用自己富有感情的解读讲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平等外交给中国带来的灾难的史实,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强烈意识到“弱国无外交”的无奈,进而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情怀。

三、激发参与意识,创新人文教育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历史人文教育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落实好学习主体的生本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成长需求,使之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教师首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学习自主学习,并真正构建好新型师生关系。如在教授《垄断的资本主义时代》时,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与教材有关的文字、影像资料,初步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基本知识。新授过程中,我们利用课件将有关资本积累和社会变化的重大政策、发展状态和改革措施列成表格加以展示,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模拟演讲和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自觉地将知识内化为行动,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受,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各种深厚而高尚的情感。

四、整合教学内容,强化人文教育

历史教学最忌讳的做法就是照本宣科,那样的教学没有毫无吸引力,更不谈人文教育效果了。因此,优化教学内容,整合知识元素就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强化人文教育的首选做法。由于历史知识点散乱地编排在不同单元中,学生难以形成整体感受,把握不住重难点,人文教育的效果也比较差,教师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取舍整合,按照不同的主题和中心进行归类、切割、链接,体现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和层级感,便于学生轻松习得。例如,教学《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教师应该围绕“革命道路探索”教学主线,将“秋收起义、文家市起义、三湾改编、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等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和要点群进行展示,学生便能一目了然地掌握了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轻松形成理性认识,并正确评价工农武装割据的作用,进而感知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总之,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其内涵和形成原因,提升自己对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并从四个方面开展历史学科中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升华。真正把《课标》的三维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光添彩。

作者:佘虹德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梁仁华:课程改革与人文精神[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5期。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第2篇

人文价值即彰显人的作用,强调人对改造社会、在历史文明进程中发挥的主体作用。我国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在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下,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对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此,笔者立足工作实际,基于人文视角,对其在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植入的重要性及其教学实践的创新之策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提升初中生历史学习水平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实践及其教学尝试。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认为价值 课堂教学 历史文化

历史往往反映着过去时期的民族沉淀,展示着过去和现在、未来之间的某种联系的一门学科。通过阅读历史知识,可以更好的指导人们的实践,正所谓“读史可以明智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所以对于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增进初中生对民族过去了解,笔者认为,导入人文价值对提升初中生历史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策,本论文将从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学任务极其实践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一、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为学生更好的展示了人类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演变规律的认识,即历史演变的批判继承性。正如同志所说的,“学习民族的历史遗产,并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加以批判性的总结。”我们今天的发展只是中华民族长久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是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但也必须以继承传统历史为前提。我们应正确面对历史文化,继承、总结珍贵的历史遗产。这也正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精神理念。在历史教学中,大力弘扬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培育学生养成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民族责任感等。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此外,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中,从历史发生的背景、对时代的价值意义、历史成败的原因等不同的角度展开发散性的逻辑思维,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及逻辑判断能力。

二、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确认,首要解决的是中学历史教育的归属范畴,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形式,还是历史运用的一种形式,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历史研究是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追求对历史现象的还原。而历史运用则是历史学家在系统整理人类历史的基础之上,针对历史的本质及意义而做出的理论解释和精神体验过程。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已不单是有限的时代、国度,反而包含着更广阔的历史时空,在感受过去时代环境、与不同地域的人进行思维性的交流沟通,从而广泛吸取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智慧及优秀经验,在世界历史的无线进程中,感受个人有限的生命体,实现自我生活、价值的超越、升华。

由此可见,历史学家的工作,往往有着细致、繁杂、明确的目的性特征。而中学生在整个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还达不到历史研究的层面,学习的目的也绝不是让其去寻找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规律,而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应用层面。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加强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念及情感态度的培养,拓展其历史阅历积累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寻求一些规律性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三、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思考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人寻求社会化的一种途径,是人实现自我发展与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性过程。由于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复杂性、综合性的特征,决定着实际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靠某一门学科专业知识而解决的。在社会对人才需求所呈现的综合化特点,使得现代的教育及课程设计也日渐趋于综合化。而历史本身就与各种边缘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学科自身的发展轨迹就是一种历史形式。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需要深入的挖掘上述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为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比如,在与历史有着深刻联系的哲学、政治、法律、经济学时,而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及法律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该时期历史状况。

除此之外,人力教育对国家的安定及社会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历史所描述的大多是人类社会的过去,然而,时间是连续不断的。过去,现在及未来都统一于时间的维度上,过去所形成的史学思维模式,对人类认识现实生活及预测未来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史学思维模式是人类社会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必不可少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倘若缺乏历史教育这一基础,便也就不存在可持续性的社会稳定及进步。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世界各民族只有相互尊重、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传统,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和平、友好、合作关系。我国历史学有着包含儒家文化在内的诸多文化内涵,对民众个人的成长进步,以及民族的繁荣昌盛,都有着基础性的地位。

总之,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实践,有着越来越高的地位,日渐成为社会文明的强大推动,它不仅可以培养社会成员的历史意识,历史学科以其厚重的内涵,还不同程度上吸引着更多的有识之士去拜读它、专研它。

【参考文献】

[1]鲍坚勇.中学历史教育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J].考试周刊,2009(14)

[2]叶翔.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2009(10)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渗透教学

初中历史学科在课程改革中变化较大,实行多元化科学化教学改变了以前落后的教学体制。提高了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改革教学,更新教学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发散思维能力正是目前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就要:

第一,改革课堂师生互动方式。以往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机械训练;学生两个耳朵、一个笔记本的被动接受学习。因此要改革课堂师生互动方式就要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建立在互动式教学基础上的教师教学,是一个不断反馈、不断修正、不断提高的过程。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教师都不会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而是报以鼓励赞许的目光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自由想象,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二,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研讨、互助、发现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课堂教学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培养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开展课堂讨论、进行正反两方辩论,就某个历史人物或某个历史现象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及撰写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同学协作编演、排练小历史剧,使学生在增强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会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时间及历史人物。

二、注重初中历史情结培养

到了初三,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但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喜欢历史的也不多,于是教师就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

1.把历史当作缓解压力的副科。因初三年级主课学业繁重紧张,因此许多学生就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像看小说、上网、打游戏等能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的科目。

2.某些历史知识如历史故事、历史事件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但是新鲜感只能是一个短暂行为,持续时间不能持久。这表明,目前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感官阶段,我们知道,刺激性的感官阶段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枯燥无味、课题深奥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学生会感到趣味索然,如果这时候感到困难时,刺激性的感官就会麻木、消失。改善之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且当作是抛砖引玉:

一是提高历史学科的实用价值及地位,指导学生怎样学。首先我们至少应该让学生知道历史学科在社会这个大范围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放弃死记硬背就能考好的想法与做法。这样就要学会引导学生如何学好历史,我们可以改革以往的历史考试方法,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写作历史小论文,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运用历史事件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增加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历史讲座、历史图片展、每天黑板一角填写历史的今天;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

总之,校园不但要增添人文氛围,还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在学校里他们能时刻感受到历史的氛围,感觉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就会逐渐增加。

二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乐”学。初三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一比较,因为掌握的内容较多,所以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老师有时可以让一些同学扮演“老师”上课,而老师成了忠实的听课者和点拨者,这既锻炼了学生口才,又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协调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层次,对每一层次的内容,都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

再比如可以针对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除了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或者见解独到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也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的学生予以高分或适当的点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历史小故事,绘历史漫画比赛等。

以上都是对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更多的历史理论与基础知识。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初三学生毕竟不是高中学生,同时作为农村中学的孩子,由于基础不牢,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超过他们的认知水平,他们就会对学习历史就会有畏难情绪,产生“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对症下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来组织教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新课改 评价体系 困惑

自从2001年新课改在全国各地推行以来,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学习新课改并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与学习心得。笔者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也认真地投入到新课与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来。通过学习,笔者认为新的课程标准确实有其优越性,但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评价体系仍有有待商榷之处。

1.教学观念的更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所以,初中历史课的讲授以知识的完整性为主。但是,新课改之后,这样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强调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2.教学方法的更新

(1)采取多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方法。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教师一个人主讲,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教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教师的角色更多的像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由强调结果到更强调过程。

初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地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了。从别的实验区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4)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性,使各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课堂评价的困惑

(1)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初中历史评价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因此,当前历史教学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倡导多元化的评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在书面测验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创设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历史问题情境,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发挥的余地。

(2)目前主要的评价方法。

第一,档案袋评价法。档案的建立最好在学期初。一般按一个单元或一个主题收集材料,保留在档案袋中。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重要资料、体会、成果都可以收集到档案袋里。其内容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单元课外阅读书目,学习方法和心得,撰写的历史小论文、研究报告,历史竞赛获奖证书及他人评价结论、自我评价结果等等。

第二,专题作业法。所谓专题作业法,不是以评价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知识为目的,而是以评价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这种方法包括现场调查、撰写历史小论文、辩论赛、故事会、历史剧表演等等。用专题作业法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第四,纸笔测验法。纸笔测验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应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测验要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测验的形式应多样化,既可以是闭卷,也可以是开卷;还可采取学生自主测验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命题、编制试卷、组织测验、评价总结,使历史测验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五,学生自我评价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历史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历史学习的特长以及不足有较为清楚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主动改进学习状况,增强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新一轮课改中,新的课程目标注重探究式学习,历史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构建开放的学习和评价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笔者同意以上评价方法的优越性的,但是也存在着困惑。对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如果尽情地使用以上的评价方法,肯定是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而且以上的各种评价方法过于复杂,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很容易出错,而主观性较强,特别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观性太强了,很难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第5篇

初中历史 教学观念 历史情结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1.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2.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二、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低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2.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3.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高年级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08-01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在高考中,历史分数占100分,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并非学生简单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的。很多同学在历史考试后抱怨背书没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诵就能拿分的题少之又少。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们做题太少,不注意历史学习是总结思考,从而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答题的入口。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我常常会听到同事们说:“现在的学生真是难教,对历史一点都‘不感冒’!”“学生的历史考得真是很糟糕。”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

三、有效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教学方面:

1、更新备课方式。

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

(1)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2)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3)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2、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

3、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

结论性内容较多,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其实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而且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

学生方面: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学。

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推进今天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历史。所以教师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布置有趣味性的作业,化知识为能力。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让他们觉得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多想办法,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氛围,把历史课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关爱学生。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第7篇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它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给了我们的历史教学以新的启迪,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使历史学科成为每个学生愿意探索的领域,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初中历史;教学

一、 研究背景

初中阶段是心理和生理不稳定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合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找到适合这一年龄段的教育理念是十分有必要的。[1]

对比国内外一系列教育理论成果,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适应当前全球信息化、社会学习化、教育个性化和发展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它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给了我们新的启迪。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2]多元智能理论承认人的智能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它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最后比较全面地评估个别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改进和发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初中历史教学,使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使历史学科成为每个学生愿意探索的领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积极思考。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可以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无论是对师还是对生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

历史学科不同于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辞藻和生动夸张的文字表达,它基于史料,探寻历史真相,追问事件起因,影响等方面的求实内在精神。历史学科要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教会学生能够要有逻辑性,简明扼要,论从史出的精神。学生要学会清晰、完整、准确地表达历史事件。每个学生都有自已的优点,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需要教师采取多种课堂教学手段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比如撰写编演历史课本剧,举行辩论赛,课堂演讲等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使他们学会表达历史观点,形成历史语言的思维习惯,这对于培养学生在其它科目的学习也会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视觉一空间智能

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历史时间感和空间感,多元智能理论对培养初中学生历史时空感很有帮助。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可以使学生对历史活动的主体,比如各种个人,团体,阶级等历史元素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生动的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创造历史情境,使学生不会对历史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使学生对历史事物有个全面的了解,对人物内心情感,历史事件的发生状况有一个理性的把握。改变过去死记书本,笔记的学习方法,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有很好的改观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自知一自省智能

培养学生自我认识智能,无论是在学生对思维,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判断和形成良好的为人准则都会起到莫大的帮助。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是需要正确地引导其树立正确目标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够清楚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价自我是很有必要的。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故事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非常好的例子。历史教育本身具有情感教育的特点,它具有传承民族传统和文化源流的功能,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思想启迪和情感共鸣的作用。教师用历史人物事迹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正义或非正义的事件给以评价,使学生学会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和责任。历史教师在潜移默化之中将历史知识与情感教育结合,去除无意义的说教,用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为依托,才会使教学在互动中推进。

三、 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个性化运用

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差异作为教学中的一种宝贵资源,是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基本观点。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个性。在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中,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和创造性。[3]

(一)自知一自省智能下的个性化教学

初中生有着很强的独立意识,这既是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强烈变化的作用,也是由小学到初中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发生变化的推动作用。初中历史教师要抓住历史学科以史为鉴,渗透浓厚价值观培养和情感塑造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与情感培养搭建起桥梁。通过一个个历史事件折射出的历史教训,历史人物内心的变化使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历史碰撞,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例如,你从越王勾践身上学到了什么?

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他们对历史人物品格的学习,自知一自省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习越王勾践的事迹,引导学生当遇到困难时,要不耻下问,让学生们学会评价自己。同时,让全班学生分别写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同桌比对,让学生们说一说对于自己的缺点要如何改正,对于自己的优点要如何发扬。通过这个过程,使得学生们学会了自省,增加了对自己的认知,不会做事盲目,冲动。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走出来,带着问题思考现实生活,使历史不再遥远,使学生们真正做到用历史启示今天,引导未来学习和生活。

(二)言语一语言智能下的个性化教学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语言智能。描述同一事物,有的辞藻华丽,形象生动;有的语言简练,朴实无华。在教学时,教师发现有些学生的表现欲很强,乐于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些学生则更喜欢沉默思考。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设计一些为学生展现语言表达的平台。例如,辩论赛,它是锻炼学生语言智能的一个很好的活动,辩论赛需要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尽情发挥各自的语言天赋。

例如,“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让学生对此话题进行辩论,用自己的观点驳倒对方。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个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辩论提高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叙述表达历史观点也是历史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学会讲故事,要让学生流畅的表达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互相交换自己的观点,不仅提高了自信心,也在共同探讨中集思广益,提高自我。言语一语言智能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表演历史课本剧等形式来实现,让学生们在课堂嘴吧“动起来”,学习的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历史课才不会变得无聊。

(三)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学习历史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空间的敏锐度,对培养学生的视觉一空间智能有很大好处。在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发展空间智能的手段,促进学生历史的学习。比如,采用幻灯片播放一些历史地图的演变,播放历时影视资料片,展现历史时空的变迁。让学生们动手画出某一时期的历史地图,加深他们对历史地理信息的记忆。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历史考古模型,纺织品(有条件的可以到博物馆参观)等,通过声、光、色、形的全方位立体展示,尽情发挥他们对历史空间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视觉一空间智能。

例如,“三国鼎立”的讲解。

让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找出三国鼎立的界限,标出国家都城的大致位置。在大屏幕上打出地图,通过历史地图回忆这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比如关键战役的发生发展过程,发生地点,代表人物,各国的主要经营措施等等。通过观察历史地图的方式,增加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将历史知识空间化,形象化,最后牢记于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的效果,同时也使得历史教学更加有效,历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四、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在基础教育阶段作为指导历史学科教学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它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的固有思维,使教师能够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多元发展。初中历史教学是一个充满朝气与希望的园地,教师要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适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大胆实践,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严明《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学术交流》,2005 年 6 月,第 6 期。

[2]霍力岩等著:《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 页.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历史学科;历史教学;创新教育

1问题的提出

谈及历史,一般的认识就是“对既定事实的记录和呈现”,那么学习历史就被看作是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与记忆,从而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形成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教学方式单一,照本宣科现象严重,忽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的培养;其二,学法枯燥陈旧,死记硬背现状突出,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探究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意识;其三,评价方式简单粗放,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初中历史学科普遍受到冷遇,甚至被边缘化,学校对历史学科的考查也就是走过场,根本谈不到能力、素质、情感世界观的评价。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为此,如何利用历史学科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消除历史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落实历史学科教学目标,提升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历史学科教学必须重视和探究的课题。

2历史学科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原则

第一,创新教育应渗透于历史学科教学之中。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也不可能信手拈来,它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思维能力作为基础,因此,创新教育应该是有目标、有计划、有设计地渗透到历史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不能因为创新教育而抛弃基础教育。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时,引用史料: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指出:“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那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如何传入欧洲?又是如何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的呢?无疑,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的贡献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第二,创新教育必须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目标。初中阶段的创新教育不是培养科学家,也不可能培养出科学家。如前所述,历史学科在创新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培养上,但并非像科学家一样实施发明创造,因此,历史学科创新教育其实质是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不是改编历史事实也不是否定历史规律。比如在学习“太平天国”历史时,首先让学生分析总结其先进性和落后性,然后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说明太平天国的历史经验教训对当今社会历史发展的意义。第三,创新教育必须建立在教学创新的基础之上。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教学创新,没有教学创新,就不会改变现有的教学状况,创新教育也就无从谈起。教学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学创新应该包括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策略创新等,而这些创新还要为创新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有利于创新教育在教学中的实现。比如利用网络环境让学生收集史料,归纳分析各种不同的观点与评价,提出自己的结论,并撰写成小论文,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研究史料,提出新观点的历史创新能力。

3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第一,拓宽史料呈现,丰富创新教育情景。教科书中的历史事件都是单列的知识内容,仅就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单独阅读学习就显得单调乏味,而且很容易遗忘,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把所学内容与其他历史事件之间的进行对照,让学生分析原因、条件、性质、结果、评价等方面的异同与关联,不但可以扩展知识范围,增加创新教育情景,还可以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相关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似性、关联性、可比性收集教学资源,并灵活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如辩论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提出新观点、新问题、新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第二,关注古今结合,拓宽创新教育内涵。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就是创新。历史上为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和事比比皆是,当今社会更需要创新,而且离不开历史为我们打下的基础和创造的条件,“以史明鉴”、“古为今用”、关注古今结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内容时,提供“徙木为信”和“作法自毙”的典故,让学生分析商鞅变法与现代立法思想的关联性。有学生依据“徙木为信”的典故提出:它体现了商鞅变法的愚民之策和当时人们法制观念的愚昧;有学生依据“作法自毙”的典故提出:它体现了现代立法思想中的“有法必依”思想。第三,强化第二课堂,提升创新教育实效。历史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堂教学会受到空间和条件的限制,要真正落实创新教育开辟第二课堂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创新教育第二课堂就是要强化学生学习的实践环节,增加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学习创新方法,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技能。历史学科创新教育第二课堂创设的主要形式有: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组织各类活动,如辩论赛,历史剧表演,小论文评比等。

作者:王明霞 单位: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87-01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取得符合教学要求的效果,换而言之,就是在教学效益的整体格局上做到最优化。当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前提下,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以下我将从备课,上课,课后三方面入手进行阐述,并且最后进行简单的总结与反思。

一、课前: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知识板块来设计上课的流程。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考纲与课标

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学评价的一把标尺,在历史课堂教学上看,也是基本依据,备课的基本工作就是先把握,后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在研究历史课程标准时,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呢?例如,教师把重点放在研读课程标准上,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等要求层次细化,用来确定教学重点。有的放矢,才能为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打好基础。同时,要及时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规划教学进度,对于重难点的内容一定要在课堂上解析到位,要减轻学生们学习的负担。

2.以教材为纲,灵活设计教案

初中历史经历课改之后,教材内容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通史体,变为以模块、专题为线索的体例。与新课改之前的教材相比,新课改之后的初中历史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数量上有了增加,而且知识的容量有所拓展,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设计教学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之前,教师要先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详细地解读,然后依据教学任务要求,对教材一些章节进行处理,如果有需要的话,要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适当地融入教师个人认知,来重新设计课本中前后知识点间的联系。

二、课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备好课后,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教案规划呢?

1.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与认可度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在历史课堂上灵活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用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接下来简单举例。首先可以尝试用提前设计好的情境导入课堂内容,如讲到南北战争,黑人奴隶制问题时,可以引入美国文学名著《飘》的相关情节,或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马丁路德金,奥巴马等人物。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如:假如奥巴马生活在200年能够当上美国总统吗?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基本内涵是什么?通过这些导入式的问题,深入浅出地指出本堂课程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这不仅能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还能使师生进行良好活跃的互动,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2.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历史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倡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参与学习,相应的,教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主体”的核心思想要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等,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将新课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游离于形式。一切的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为学生个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三、课后:适当的作业设置

课后作业是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能起到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作为教师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完成作业,读取反馈信息的能力。

1.精心设计作业内容

作业要避开难,繁,偏,怪,但在形式上要不断尝试创新。例如,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节后,可以让学生以同盟国或者轴心国的不同视角来阐述战争历史,反思战争,内容形式既可以以小论文呈现,也可以以视频,PPT等。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更能在思想和人格上得到升华。

2.细致地检阅作业情况

为了使学生找到真正的学习“病因”,教师要细致地检查作业,因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及时获取最确切、最具体的反馈信息。

四、反思

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教学实践进程,对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在反思中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并且积极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力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趋于不断优化。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1.教学内容

教师要反思在课本知识讲解、课堂内外师生互动、习题讲解分析等方面是否准确到位。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新课标动向,脚踏实地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与旧课程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目标设置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而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与品质,从而为学生今后养成“活到老学到老”、“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奠定基础。

3.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历史教师本人的教学方法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方式,都要以教学内容为参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也要符合学生学历史学科的认识规律,以及一般的教学大方向原则。在多元化的当代信息社会中,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同样也在走向多元化。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与时俱进,从当下的“素质教育”观点出发,在课堂内外灵活结合多种教学形式,落实学生能力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努力探寻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对历史学科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 教育发展研究. 2007(01)

[2]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主观能动性发展需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提高其学科综合运用技能水平。在优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下几方面值得注意:(1)尊重学生的历史学习发展需要,激活学习潜能兴趣。(2)优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历史课程知识。(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策略思维,增强综合分析探究运用能力,满足学习发展需要。

一、优化历史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知识视野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养成自觉主动学习探究意识,能够更好开阔学生课程知识视野和激活学习潜能。针对学生在学习认知中的不足,以优化学习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更利于帮助学生积累历史基础知识。

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阅读历史素材过程中,尝试运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补充形式来优化学习过程。首先,可运用互联网络来查阅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了解历史事件在社会发展中的原因以及过程。其次,利用图书、杂志、网络等资源来查阅与历史知识要点相关的背景知识,深化认知感悟。再次,利用现代最新历史研究资料来搜集整理有关历史学习内容,不断提高历史研究的价值意义。

优化历史学习资源,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在川教版(下同)八年级第九课的“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学习中,可利用学生对上述两个历史事件了解不够透彻,来鼓励学生运用多样化的形式来丰富历史背景知识。首先,建议学生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要求学生能够归纳整理与该事件相关的背景知识,尤其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其次,教师整理出中共历次召开的代表大会资料,尤其十五大以来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能够从图书或者其他电子读物中整理“中国共产党成立”相关背景资料。再次,要求学生能够对“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考探索,并能够利用现代研究资料来予以证明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学习潜能兴趣

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是推动其学习探究的有效动力,也是彰显历史课程教学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来运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体现了学生是历史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更激活了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他们历史学习的个体差异和发展不同,运用情感激励和创设自由学习环境等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首先,营造自由学习的学习环境氛围,让学生能够从枯燥的背诵记忆学习历史痛苦中解脱出来,建议学生运用多样化形式快乐学习。其次,允许学生能够对历史学习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鼓励学生运用探索搜集的方式来探究历史学习。再次,利用成果展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信心,让学生的历史学习激情和兴趣始终保持高涨。

学生的历史学习激情在不断被尊重和信任的背景下,更能够予以激活。例如,在八年级第12课“红军长征”教学中,可要求学生通过影视资料、诗词歌曲、历史文物等方式来了解有关“红军”与“长征”的相关背景知识。教师可将学生在搜集整理过程中的研究成果,以实物展览的形式来体现,让学生能够对“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伟大决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感悟。同时,可通过撰写小论文形式来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探究,激发学习潜能。

三、突出合作探究过程,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予以体现,需要通过彼此学习交流与合作探究来予以表达。在教学中根据课程教学知识要点要求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合作为学习形式,深入理解探究,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兴趣,更利于加深其对历史学习的理解感悟。

在教学中,可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围绕历史课程特点,以形象化的素材、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变的情感,生动地再现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通过创设自由交流与平等对话的良好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提高运用技能。首先,优化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应的历史学习探究话题,让学生能够可学习探究的内容。其次,运用互动交流和相互讨论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中的难点,以加深理解。像在“全面内战爆发”教学中可就“内战爆发原因”和“中共采取策略”学习难点来设计相应思考探究题目。再次,建议学生能够运用书面表达形式来写出自己在历史学习探究中的学习理解所得,以提高其历史综合分析和概括运用能力。

由此可见,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优化就是在体现课程教学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知识思维情感,提高其综合实践运用能力。教师不妨从学生学习主体需要和课程知识体系来突出学习方法思维和策略指导,培养其学科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毛志海.优化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J].教师,2010(13).

[3]谢向明.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优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11).

[4]陈艳玲.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J].新课程(下),2011(02).

上一篇:高一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历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