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2-04-24 08:42:17

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民营科技企业是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目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受到人才流失问题的困扰。

一、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流失状况

1.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流失率高。2007年,经济学家辜胜阻在市场准入与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民营科技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优秀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在15%左右,而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率接近30%,民营科技企业更是严重。

2.民营科技企业中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的流失更为严重。民营科技企业流失的人才中,较大比例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具有特有的专长,有管理经验,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据调查,在民营科技企业的长期职工中,拥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总数的19%。

二、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民营科技企业在人才引进、入户、子女上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限制。如目前的户籍政策尤其是大城市的入户限制使得当地民营科技企业招聘的人才大部分都无法入户,其子女入托、上学也得不到当地户籍人员的平等对待等。这一定程度上使人才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存在不信任感,导致人才流失。其次是社会信用机制的缺失。

2.企业因素。(1)企业演变及企业规模的影响。当企业处于创业期时,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同时急需扩充人才,因而人才的流进和流出的频率较高;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正处于创业成长期,行业内人才供不应求,为人才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此时人才流失率较高。

(2)企业内部激励因素的作用。民营科技企业内部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也会留不住人。虽然有些民营科技企业能够做到高薪引才,但由于民营科技企业的产权关系,使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没有顺应市场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要求,人才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也不能使员工产生同企业荣辱与共的思想,从而既用不好人,也留不住人。

(3)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的约束。员工离职率与企业人力资源的制度约束程度负相关。人事制度控制严格的企业,员工离职率低于均衡离职率E点,反之人事制度控制力弱的企业,员工离职率就会高于均衡离职率E点(如图1.1所示)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讲,一方面,由于体制原因,大部分民营科技企业没有人事权,除了工资之外,企业无法对人才形成控制,对员工约束力较小,一旦外部有了更好的选择机会或员工对企业产生不满,就容易流走;另一方面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大多处于创业成长期,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对员工的人事档案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因此员工离职行为较容易实现,离职率高于均衡离职率E,位于A点。与此相应,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约束较强,员工离职率低于市场均衡离职率,位于B点。

3.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人才流失的内在动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属知识型员工的范畴,他们更重视能促进其不断发展的、有挑战的工作;当然,企业的收入满足不了预期目标、缺乏公平的激励,竞争对手能提供更有竞争性的报酬与工作条件,都会成为吸引人才离开的因素。

三、民营科技企业减少人才流失的对策

1.创造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1)建立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一方面企业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的授权,允许员工独立自主地作出相应决策;另一方面,积极为员工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硬件支持。(2)鼓励员工参与决策。为员工提供施展才能,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其感到上级的信任与尊重,个人的成就与责任。(3)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根据员工的兴趣、特点,设计出员工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从而为员工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2.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民营科技企业要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实施全面薪酬战略,给员工以充分的激励。所谓“全面薪酬战略”,即公司将支付给雇员的薪酬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类,两者的组合即为“全面薪酬”。“外在的薪酬”指为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 “内在的薪酬”指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奖励价值。

3.建立制度化约束机制。(1)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管理。在合同期内,企业不能无故辞退员工,员工也不能擅自离开企业,否则,违约方须向另一方交纳违约赔偿金;(2)实行培训赔偿制度。企业可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以确定员工离职时所造成的损失,并要求赔偿。(3)建立职工入股制度。特别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鼓励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使员工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有利于员工稳定。

4.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1)营造团结、友爱、互助的工作氛围,使员工融入到企业和睦的大环境之中,进而增强企业团队和谐度和协作性;(2)通过企业文化塑造、宣传教育等方式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3)通过标兵示范、模范带头作用,推动整个团队、乃至整个企业合作意识的树立与增强,进而形成有利于极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员工工作潜能的和谐的工作环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IC设计研发人员流动风险应对研究 下一篇: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理论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