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医学院促进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4-23 10:09:29

地方医学院促进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摘 要】大学的社会服务的职能是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之后的,世界公认的现代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介绍地方医学院在整合科技资源凭借学科优势,促进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今后政产学研模式下科技创新奠定工作基础和提供思路,同时也为同类学校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经济发展

大学的社会服务的职能是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之后的,世界公认的现代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从20世纪后期开始,全世界具有不同学术背景、文化传统和国家体制的大学都一跃而出,通过教学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产品开发服务等方式,涌入社会经济大潮中,扎根社会、服务社会,更是要超越社会、引领社会。

从我国实施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以来,高校不断调整办学发展思路,走出“象牙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为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为国家下一步实现经济大国战略做好了的人才和科技等储备。泸州医学院是四川省的一所普通高等院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拥有体系较为完备的科学研究基地,研实力和科研条件均位于省属医学院前列。学校所在地泸州市,位于川、渝、滇、黔结合地区,处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乌蒙山系大娄山西段北侧,海拔300―1843米,有丰富的水利资源、矿产资源、植物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地方食品,特别是道地药材资源和传统食品资源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因此,泸州医学院抓住学科发展与地域优势,采取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积极开展与生物医药相关的研究与开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有力促进学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1 学校生物医药科研总体情况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学校一直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从国内外招贤纳士,目前已经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生物医药产品研发队伍,汇聚了医疗器械、中药新药、院内制剂等研发方面的科技人才,为生物医药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生物医药科研工作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生物医药开发转化类研究项目158项,其中部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子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5项(国家中医管理局、四川省科技厅),厅局级项目(省中医管理局、教育厅、卫生厅、泸州市科技局项目)65项、学院基金项目75项。近五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6项,市科技进步奖22项,其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2项,其中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已获得国家专利,并逐步向市场进行推广。

2 学校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的具体作法和经验

2.1 科学搭建生物医药科研平台,为科研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资源整合的主要载体。多年来,学校非常重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建立了较完善的机制体制和人才队伍,构建了“一所六中心”的科研平台发展构架,其中有六个平台都是涉及生物医药研究范畴。在这些科研平台中有已建设的教育部省部共建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三级实验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卫生厅重点学科;同时还拥有药学院、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生物医学工程系,组建跨学科的研发团队,对生物医药产品进行研发。此外,学院还拥有药用植物园――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学校通过引进海外高级人才组建三个重点科研平台,如省“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客座教授入选者组建的“肿瘤医学研究所”,2013年获批为四川省国际合作重点研究基地。这些海外人才的加盟,为学校争取更多的海外科技资源,寻求更深入的国际合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学校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3000多平方米的集繁殖、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验动物中心,是目前川南最大的实验动物中心,可开展从鼠到猴等动物的科研动物实验,并逐步打造成为开放的科研实验平台。学校还积极支持区域科技平台建设,如与市情报所联建“四川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泸州)示范基地”服务平台,努力成为区域社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这些实验基地不仅已成为学校承担生物医药科研项目的重要基地,而且已是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科技支撑的重要基地,将会在学校、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加大对生物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是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最快速、最有效的途径。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以联合研发和成果转让的形式,加强与多家企业开展生物医药科研合作。与涪陵制药厂(现太极药业集团)科研合作为起点,深入探索技术创新,校企联姻的科研模式,先后与成都恩威、南京金陵、苏州东瑞等全国近二十家医药企业和医疗器械厂家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转让各种科技成果21项,成果转让经费700余万元,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1997年,学校以280万元将“青银注射液”临床研究批件转让给“南京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4年成功转让了“青银注射液”发明专利,新增转让经费50万元,加上增拨的“指纹图谱”研究经费20万元,该项目合同金额达350万元。1999年,学校研制的“解毒护肝颗粒”以150万元将临床研究批文转让给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然后积极协助企业完成临床研究工作,使企业于2005年5月顺利取得了该制剂的新药证书。目前,我校就护理医疗器械产品已与苏州亚新公司签署了“一次性供氧吸痰管”专利技术转让和产品推广的合作协议,并与遂宁寿世保元食品公司、泸州天泰生物科技公司、成都稳健利康公司、台湾美迪蓝(南京)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和宝光药业泸县分公司等开展了深入洽谈,已初步达成多项合作协议。

2.3 着力于新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发,充分挖掘科技力量

学校将产学研结合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途径、作为大学服务于社会的手段,一直努力探寻学校自身发展新的生长点,把科技开发的扶持重点放在新药开发和医疗器械两个方面。由于新药研究周期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此,学校专门设立了“泸州医学院新药开发研究基金”和院级“开发基金”,用以资助我校具有开发前景的新药项目。筛选资助“心安颗粒”、“息肿颗粒”和“复尔康注射液”等品种,开展临床前研究工作。在加强新药开发研究的同时,也积极进行医疗器械的开发研究,“一次性使用自动排气分装输液器”和“扁桃体灼烙器”这两个医疗器械项目已列入2005年四川省卫生厅推广计划,2011年“扁桃体灼烙器”被列为国家中医管理局第五批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学院为支持医疗器械的推广,于2007年成立了泸州新源科技开发公司,为医疗器械的推广销售搭建了崭新的平台。

2.4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探索政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

学校积极探索实践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并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工作,如联合申报国家、省厅市相关科研项目;企业在学校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需求企业与对口科技人员开展交流对接会;校地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等方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今后将持续和医药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创新联盟;针对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进行项目研发,或对于有开发前景的项目企业早期介入;建立联合研究基地等,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的改革与创新。

经泸州市科技局和泸县科技局牵线搭桥,学校与泸县政府及泸县的两家医药企业签订了长期科研合作协议,并建立了泸县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为校县、校企科技合作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随后,相继与三九集团、广元泰华制药厂、泸州宝光药业等就“胃愈颗粒”的开发进行了磋商;与兴文县中医院签订了中药“扶正解毒”制剂的合作开发协议;在泸州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与合江县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申报了“合果开发及综合利用”的泸州市产学研结合示范研究项目;积极与泸州老窖集团公司,巴中市科技局开展院企、院地科技合作,指导黄桅子、青蒿、银花、天麻等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以及为中药饮片加工提供技术支持等等,其中与巴中市科技局就“巴中产栀子品质与规范化种植研究”签订了合作合同,该项目同时获得省科技厅项目的资助。目前,已与地方政府或企业联合进行了10项中医药项目研究;与泸州老窖联合开发养生酒;与泸州云峰矿泉水公司就高锶矿泉水的功效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合作;拟与古蔺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古蔺麻辣鸡保鲜,古蔺面质量标准,赶黄草的研发等内容开展合作。

3 结束语

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要成为服务于社会经济的产品,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校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应逐步建立产学研联合的长效协调机制,构建科技成果的孵化平台,为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合牵线搭桥,提供舞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集人才、技术、资源、信息等要素为一体的科技创新载体,如“生命科技园”等;建立专项基金,用于产学研项目的培育以及协同创新工作的体制机制探索。高校只有坚持走产学研政的道路,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挖掘科技创新潜力,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才能真正为区域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某高速路面破坏原因分析以及养护建议 下一篇:基于战略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