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的理论基础浅谈

时间:2022-04-21 10:45:43

休闲农业的理论基础浅谈

关键词:休闲农业 体验经济 可持续发展 理论

中图分类号: DF4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关于休闲农业的理论基础,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体验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体验经济理论

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农产品是可以加工的,商品是有实体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生活则是令人难忘的。体验经济作为一些经济学家预言的,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阶段,为社会发展带来了逐渐深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早在1970年,托夫勒在其编写的《未来的冲击》中就提出了体验经济的理念。他预言“各种与行为技术相关的行业,那些不再生产有形商品和不再提供传统服务的行业,将发展得最快。遗憾的是,这一极具超前性的提法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999年,美国俄亥俄州奥罗拉的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两位创始人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Ⅱ)和詹姆斯.吉尔摩(JamesH.Gilmore)就合作出版了《体验经济》一书。体验经济正是他们所标榜和实践的。该书一经出版,便在经济界掀起轩然大波,引起了各国经济学家、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

按照作者的观念,人类的经济生活,从“穴居时代”结束以来,到今天一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体验经济这个“第四产业”的产业特征是“大规模量身定制”(mass-customization)。它的理想特征是:在体验经济的过程中,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消费者的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这个过程的“体验”。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出一定费用甚至是高额的费用,只是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唯一”。享誉世界的迪斯尼乐园、星巴克咖啡店都因为其目标群体的消费者提供了能够。

享受其中并留下美好和深刻的回忆而成为体验经济的典型代表。

体验经济因消费者的参与程度是主动参与或被动参与,以及消费者的关联或环境关系是属于融入情境或只是吸收信息,因此,派恩等人将体验经济的类型划分为四类:

(1)娱乐体验。消费者较被动,以吸收为体验的主要方式,如观看演出、听音乐会或阅读娱乐性文章等。在农村旅游中,如欣赏农耕用具、观光民间娱乐游戏等。

(2)教育体验。消费者主动参与,吸收信息。如:访问参观、户外教学、感性旅行等,以获取知识技术为目的的体验方式。如认知农业景物的形象、万物生长发育的机理的认知,各种农事、农村文化的学习。

(3)逃避体验。消费者更主动参与,更带入情境。如现代主题公园,虚拟现实的耳机,甚至是在森林里玩的彩球游戏。休闲农业旅游的兴起正缘于现代人急于逃脱大城市工作的压力、人际交往的繁杂和城市环境的恶劣,体验农村景观环境下的自然意境,得到异质环境下的身心放松,由此获得一份宁静、温馨的体验。

(4)审美体验。消费者沉浸于某一事物或环境之中,而他们自己对事物或环境极少产生影响或根本没有影响,因此环境基本上未被改变,个别性的感觉最多。如面对特色村落,产生心之神往的感觉。

体验经济为休闲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休闲农业企业普遍存在产品单一、雷同,管理粗放,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休闲农业经营企业要想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提供足够吸引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的硬件设施,更需要提供周到的服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体验、极具收藏价值能引发美好回忆的旅游纪念品等一系列软件产品。在休闲农业企业的经营中倡导体验经济,提供具有体验性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得企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并不断地发展和成长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观(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pinion)是人类对传统发展观所造成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反思以后,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思想萌芽于农业社会,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感受到了气候变化、水旱灾害等自然规律和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拒性,以及农业生产所引起的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环境问题,因而萌生了顺应自然规律发展生产的思想。我国西汉时期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这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然而,这个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还是朦胧的,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弱,人口较少,造成的环境问题只是局部的,人们也只可能产生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工业革命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空前增长,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又大大地刺激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人类把自然当作了征服的对象,对自然进行了无止尽的索取,并将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之中。这种不顾自然承受能力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50—60年代,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了,人们开始反思这种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的得失,逐渐认识到,这种发展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控制人口,改变高消耗、高破坏、高浪费的生产方式,改变高消费的生活方式。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了三个基本原则,即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追求的公平原则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本代人的横向公平,即当代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不论性别、肤色都应当享有公平发展的机会,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二是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世世代代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代人,都有公平享有地球上的资源、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的权利。因此,当代人必须顾及后代人的福利,为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留下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持续性原则:人类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应该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健康运行构成危害。为此必须坚决摒弃那种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的生产发展模式和高消费、高浪费、高污染的生活方式,尽可能地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的生产目标,做到物尽其用和清洁生产。在消费方面,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尽量减少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共同性原则: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内,环境问题不受行政区边界的限制,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才能得到解决。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和给全体人民追求较好生活的愿望提供机会,而人们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还有生态方面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景观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和消费的对象,而且还有较高的收入弹性。因此,中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该有四项,即在前述的三个原则上,加上需求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正确引导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休闲农业具有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寻求休闲农业的一切参与者强化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休闲农业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理论,强调作为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结合后,保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实践的第一宗旨,保证在保证当代人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的同时不影响后代人对农业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说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1] 严贤春.生态农业旅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郭焕成,王云才.延庆县生态旅游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

[3] 邓丹等.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可持续发展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1):84-86.

[4] 袁定明.我国休闲农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6

上一篇:天津市居住建筑节能权衡计算方法探讨 下一篇:浅谈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护岸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