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以社会支持理论为视角

时间:2022-04-17 09:52:41

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以社会支持理论为视角

在现代社会,环境的多维性、复杂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增强,环境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强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家庭、传媒、社会是3个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因素。

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离不开社会发展环境,因此,我们研究当前的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具体问题和具体细节上,而应该从众多变化的社会发展环境中找到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根本因素。笔者拟以社会支持理论为视角,从宏观角度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问题。

一、什么是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在人类社会开始时就已经存在了,然而,社会支持作为一个科学的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来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心理学家在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社会支持的概念,用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背景对精神病的预防与治疗起着积极的作用。当时的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社会支持的内涵:一是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二是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社会支持一词的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同一门学科的内部并未达成共识,社会学家、社会精神病学家、流行病学家、心理学家等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阐释社会支持的内涵。

社会学家林南综合了众多学者对社会支持的讨论给出了一个定义: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社会支持理论重视人对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强调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感受,重视个人对周围环境资源的利用,将个人的发展与适应性问题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认为人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是相互作用的,个人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广泛利用,通过设定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可为个人的成长和潜力的发挥提供一定的支持。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中的环境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在外界对人的影响上持有相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环境决定人的主观世界,能够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强调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性。

二、为什么要在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下研究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

人的发展是教育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辅导员之所以要重视社会支持理论,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对既有的工作模式进行创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工作对象——大学生在高等教育环境巨变的形势下所发生的几点显著变化。

一是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带来的大学生成长趋利化。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商品进入市场交换,就是为了赢利。只要不违法、不违背职业道德,逐利思想在市场行为中应该说是合理的、积极的。但若任其膨胀,扩大到非经济领域,成为社会的一般价值取向,就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而对大学生所进行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要树立为国家、为人类奉献自己的远大理想。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价值取向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是全球化带来的大学生价值观念模糊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种合作与交流在积极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文化创新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文化选择、价值判断以及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着影响。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在一些学生中蔓延。这些学生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缺乏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社会责任感淡化。

三是实用主义带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多元化。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从过去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单一的社会调查发展为现在包括志愿服务、创业实践、专业实习、社团活动等形式在内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实践体系;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社会性进一步增强,大学生乐于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实践的多元化发展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是新媒体崛起带来的信息沟通网络化。所谓新媒体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主要有博客、微博、搜索引擎、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媒体的丰富、强大、快捷令使用者足不出户便能完成很多生活程序,诸如浏览新闻、接受信息、缴费付款、购物订餐等,新媒体以其全方位、覆盖式的服务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近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迅速,学习的途径也从教室的小课堂扩展到了网络的大课堂。在新的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社会发展背景中,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已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手段,而是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基本素质。然而,大学生在充分利用其大容量的知识来为生活、学习、工作服务的同时,网络作为“双刃剑”所带来的诸多消极影响也需要引起重视。新媒体的兴起和壮大对文化、思想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也迅速弱化了以说教为传统形式的辅导员工作效果。信息传播大师尼葛洛庞蒂曾说:“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无独有偶,在2009年召开的网络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高校要充分关注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不断丰富工作的新手段,开拓育人的新空间。可以说,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既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挑战,又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技术路径。

综上所述,大学生成长的趋利化、价值观念的模糊化、社会实践的多元化以及信息沟通的网络化都要求辅导员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察觉、研究、利用外界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因素,及时创新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上一篇:洛阳师院:把关爱送到毕业生的心坎里 下一篇: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