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04-03 12:33:39

中职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路径选择

摘 要: 公民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职学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身心特点决定了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公民教育 路径选择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人的作用,提高人的素质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公民意识教育,即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公民教育列入国家政治发展目标,第一次将公民教育定位为社会主义政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它宣告中国已进入公民时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步入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伴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人们日益认识到,发展公民教育,培养现代公民是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中职学生正是这支产业大军的主要构成者,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其公民素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对学生实施公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内涵分析

什么是公民?《辞海》这样定义:“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公民教育即国民教育,所有有助于国民思想、文化、科学、健康素质等提高的教育都可称之为公民教育,人的一切教育都可纳入公民教育的范畴;狭义的公民教育就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更强调的是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当前,公民教育就是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

由于中职学生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不良状况,在身心上受到社会、家庭的压力,往往内心的挫败感较为严重,甚至走了辍学和犯罪的道路。因此,当前非常有必要在中职学生中开展公民教育。而在中职学校开展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及创新精神,培养抗挫性,增强自信心,进而提升综合素质。

二、中职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现状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逐步引起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体上说,绝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公民道德观念基本形成,公民道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社会公德的内涵有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但是由于观念、体制上的原因,存在着一些公民教育缺失的现象,亟待解决和改变。

(一)以德育代替公民教育。

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明确把公民教育列为德育的组成部分,突出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培养成为贯穿其中的侧重点和核心内容。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承载着公民教育的任务,公民教育被包含在德育之中。对中职学校学生实施的公民教育没有开设独立系统的公民教育课程,以德育课代替公民教育,只部分包括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范围狭窄,对中职学生形成系统的现代公民知识、技能和思维缺乏课程内容的支持,对学生综合公民素质和能力的形成有偏差,不利于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

(二)中职学校师生的意识偏差亟须实施公民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和“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及目标追求在引领职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将部分师生的认识引入一个误区,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意味着教师只需传授学生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学生只要会实施操作并顺利实现就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这种观念导致在实践中学生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公共课的学习,只注重掌握相应职业岗位(领域)知识和技能,专业出勤率和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公共课,更有学生只专注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必要的公共性活动毫无参与积极性,一心为就业做准备。同时,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与否相应地产生了不同学科教师地位的不平等,造成了公共课教师“自我贬低”、专业课教师“趾高气扬”的现象。全体教师在教学上也一切“以就业为导向”,公共课教学与考核宽松,专业课教学与考核严格。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能力”的理解度都有偏差,将“能力”仅仅局限于专业能力,这对于中职学生掌握现代社会公民所需知识和技能极为不利,迫切需要以实施公民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公民知识的传授和公民技能的锻炼。

(三)中职学生自身素质急需实施公民教育。

中职学生由于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良状况,尤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较多的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打架、考试作弊等行为现象,他们公民道德缺失,拜金、利己主义盛行,责任心弱化,这应该引起中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相较于普通教育高中年级的学生,中职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少年时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容易受外界影响,对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及外来文化的观念模糊,鉴别能力稍弱。其次,中职学生过于强调自己应具有的公民权利,而忽视自己对国家、社会、他人应负有义务,公民义务意识和公民义务知识相对较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自我管理约束能力,面对择业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表现出不适应甚至产生心理困惑、逆反逃避和矛盾冲突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中职业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补课”,把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作为开展学生公民教育的基础予以重视。

(四)活动类型不多,重形式,实效性不强。

在中职学校中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除了课程教学外,开设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实施公民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相对于课程教学的公开性、组织性、计划性来讲,开展活动实施公民教育具有内隐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更容易受到启发教育,将其转换为意识观念和行为能力。因此,通过活动实施公民教育在科学组织和管理的前提下是能够收到更好教育效果的。但是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开展的一些具有公民教育意义的活动相对于前几年来讲数量在增加,同外界的联系不断增强,但活动的类型和数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促进学生公民水平提高的要求,活动较为单一,形式化倾向严重,不重视提炼,难以内化到学生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当中,即没有真正地从科学的、有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的角度去组织和管理。所以,学生认为参加活动即是任务,在任务感的驱使下走马观花、草草了事,事倍功半,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三、中职学校中开展公民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利用学科加强公民教育。

1.增设公民教育专门课程。开设专门独立的公民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律常识教育、权利义务观念教育、民主法治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等,通过课程教学启发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教授学生公民知识。

2.通过德育和其他学科实施公民教育。目前,德育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部分起到了公民教育的作用,但也不可忽视其他学科的公民教育功能,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所蕴含的公民教育意义。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不仅要注重公共课对学生德育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更要注重专业课对学生德育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所以我们提倡堂堂都是德育课,都可以实施公民教育。

(二)转变观念,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开展公民教育。

1.坚持德育为先,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要实现中职校教育由重技能轻德育向德育为先的转变。毋庸置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路一定程度地引领了我国职业学校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有机整体,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同志明确指出:“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并认为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们应该正确认清思想道德素质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的产业大军,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的数以亿计的劳动者的素质的高低。有些技能学生走上社会,走进企业依然可以学习获得,但是德育和公民教育如果错过了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为社会培养的就有可能是次品或危险品。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者要把学生德育的教育放在日常教育教学的第一位,真正把“德育为先”落到实处。

2.学校机构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学校是管理机构,要把进入学校读书的中职学生管好,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实际上,这样的观念是不正确的。随着“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机关”等理念的提出,学校机构也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学校的管理者要将自身定位在服务者的角色上,普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注重强化各职能部门的服务功能,深入一线,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管理的绩效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成功与满足。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开展的方式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核心,努力构建服务型课堂、服务型德育,打造阳光校园,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与进步。整个学校要形成合力,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通过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现代职业人。

3.发挥社区、家庭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学生是处于家庭、学校、社会这样一个大的系统环境中的,除发挥学校子系统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主要功能之外,还要关注家庭、社会子系统的公民教育功能,因为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受到的启迪和熏陶往往更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尤其是现代社会,网络和各种传媒如此发达,能够涉及社会各领域的问题,传播范围广,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教育途径之一。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在公民道德教育中起龙头作用,应该主动整合社会和家庭教育中的所有资源,使三者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形成合力。通过学校、社区、家庭的联合共建,学生在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社区的过程中接受教育,不仅培养了爱心、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能力,而且学习了各种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水平,对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同时,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有力地推进了学校与社区德育共建的深化和发展。

4.利用学校媒体开展公民教育。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公民道德教育,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作保障,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营造一种浓厚的催人奋进的道德教育的氛围。学校的媒体主要有网站、广播站、宣传橱窗和展板、校报校刊、黑板报等。我们要充分利用以上媒体开展宣传,定期对公民教育的知识进行动态的报导,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反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有力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努力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氛围。

(三)在实践中推进公民教育。

1.通过打造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品牌推进公民教育。

校园文化可以唤起学生校园共同体的意识,强化学校倡导的共同价值。公民教育涉及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远非课堂教学所能容纳。此外,公民教育不仅涉及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态度、信念、能力和行为习惯。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它可以把公民意识、公民素质教育隐含在自己的文化氛围之中,潜移默化地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品质。2008年,淮安市职教工作会议对中职学校提出了培养“有技能、肯吃苦、会创新”的育人目标。为此,各中职学校要重点开展以“吃苦奉献教育”、“诚信敬业教育”、“文明守纪”为主要内容的“三育”系列教育活动,提炼出具有各校特色的劳动力品牌的校园文化。这些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必将对学生公民素养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中职学校的办学需要不断调整,比如专业的设置,学生的培养等。因此,在校园文化中引入企业文化显得越来越重要,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接受企业文化,而且使学生增强职业素养,提高诚信、友爱等公民意识。当前,也有众多中职校引入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文化,注重理实一体教学,这必将对学生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2.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文体活动推进公民教育。传统教育以教师、教育者为主体的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被教育者才应是教育的主体。德育应该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内化,努力构建主体性德育,重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和选择,激励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不再是被动遵守“道德律令”的外在执行者,而是修养品格的自觉成长者。在德育方法上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努力转变“讲”得过满、“做”得太少,代之以注重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主评价的重活动实践的德育方法。因此,我们要通过主题教育、文体活动推进公民教育活动,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采取课内外和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未成年人德育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事做起,体现“小中见大”。要充分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各种纪念日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团(队)会、升降旗仪式、专题讲座、文体等活动,广泛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把深刻的公民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

3.通过暑期等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公民教育。通过实践活动进行课程教学可以启发意识和传授知识,但公民能力的养成和参与习惯主要是通过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活动完成的,主要有参观、调研、实习、实训和组织成人仪式、科技下乡、服务社区、辩论赛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讨论、体验和探索,激起对公民权利、义务及相关问题的思考,提高辨别能力,探寻解决办法,增强责任感、义务感。

此外,还应该在中职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美国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服务学习模式的建立就是把能够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工程大量地放到社区进行,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有切身体会,从而增强公民教育的效果。2002年我国开始实施公民教育实践活动,2005年我省开始实施,并不断推进。但主要集中于中小学方面的研究,而且仅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因此,在中职学校开民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需要提上日程。

4.通过学生自我管理推进公民教育。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学生自主管理是在学生处的指导下,以辅导员为调节、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角色转换中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形成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要通过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学生兼任班主任助理制度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使学生认识到自主管理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而且更强调的是履行责任,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参与自主管理。学校和班主任要把公民教育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成为“知”、“行”统一的21世纪合格公民;要通过激发学生关注时事政治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公共生活的热情,增强民主意识和公共精神,等等。

中国现代化和政治文明、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呼唤公民教育。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话,那么,公民的整体素质就是第一国力。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加强公民教育,大力提高公民的各项素质。中职学生作为社会的基础劳动者,对其开展公民教育是大势所趋,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德技双馨合格公民的教育机构将发挥重要作用。虽然目前中职学生公民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还没有完整的理论和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但我们可以确信的是,随着中国经济、政治体制的发展完善,公民文化的逐步丰富,大众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中职学生公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对中职学生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探讨将会逐步深入。

参考文献:

[1]丁雪.关于加强我国公民教育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4).

[2]庄丽丽.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公民教育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3]杨林.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特性及路径的拓展[J].高教论坛,2008(2).

上一篇:模糊艺术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下一篇: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渐进式双语教学策略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