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艺术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17 10:29:23

模糊艺术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 模糊,既不是是非不分的糊涂,又不同于模棱两可的含混,更不是老于世故的圆滑。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更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我们应将模糊理论用到思想教育工作上,在适当的时机采用模糊教育的方法,在明确道理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思想教育活动有效进行。

关键词: 模糊艺术 学生教育 作用

作为班主任,我们越来越感觉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很困难,思想工作是理顺人心的工作,而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神秘和难以把握的。传统的思想教育途径重点是搞主题活动,由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我们每进行一次活动,都要精心组织,其过程可能很热闹,但往往收效甚微。由此我产生一个想法,将现在在其他行业大行其道的模糊理论,运用到思想教育工作上,在适当的时机采用模糊教育的方法,让学生在明确道理的同时充分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思想教育活动有效进行。

一、教育过程中的模糊艺术

(一)模糊教育动机的艺术

所谓模糊教育动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有意隐去教育的意图,淡化双方的分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者的观点,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每个人都有尊重自我的心理要求,不喜欢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不喜欢别人将观点强加于自己。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期,他们往往不喜欢来自教师的正面教育,甚至对说服教育抱有明显的反感。因此,思想教育的目的越明显,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或对抗心理,使我们的工作陷入僵局。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采取教育目的隐蔽、间接的“模糊”教育方法,使学生消除不平等感和反差心理,在亲和融洽的氛围中,把社会的需要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使教育效果巩固而持久。

譬如,通常有经验的班主任在思想教育前都有一个导引阶段,在转入正题前往往需要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或从身边的琐事开始“随便聊聊”。这种“随便聊聊”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并不随便。一是试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摸底;二是融洽关系,学生见老师前往往都会有戒备心理,这种聊天的过程往往可以使他们放松戒备,便于创造良好的说服气氛;三是找准对方的兴奋点,确定思想教育的基调。这样的聊天有意淡化了思想教育的严肃性,隐蔽了教育的意图,容易寻找心理融洽的契合点,避免了思想教育中的心理逆反。

(二)表扬和批评中的模糊艺术

在学生思想教育中,表扬和批评是教育学生扬长避短的主要手段,运用得法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运用模糊控制的方法,有意隐去学生某些方面的不足,适当表扬学生的优点,刺激其兴奋点,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是思想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既能对学生的消极心理起到牵制作用,又是一种师生心理相融的途径,其出发点就是要刺激学生内在的、活跃的、积极的心理因素,从而促使他们强化或改变原先错误的意识与行为,最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运用模糊批评法,能较好地消除批评带来的负面影响。所谓模糊批评即利用一些模糊语言旁敲侧击,点到为止,使当事人在受到震动的同时又保护自尊心,及时把班级管理中发现的某种倾向或一时非说不可的问题,在一定场合用严厉而中恳的方式提出。这样的事情,一般无需明说当事人自会知道,它既可以消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此外,遇到一些不合情理的问题,用模糊的语言加以回避,既可纠正学生的某种思想倾向,又可避免揪住不放、纠缠不休、浪费精力、伤害感情的弊端。

二、过失处理的模糊艺术

人非圣贤,岂能无过,人人都可能犯错误,何况是学生呢?但有些教师却粗暴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大错小错一律追查到底,轻则点名批评,重则行政处分,这样任意践踏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给学生造成终身难以弥合的伤痕……教育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建设者,按上述方法教育出来的孩子又岂会身心健康呢?因此,我们在对待学生一般过失性错误时不妨采取模糊的处理方式,给学生一个宽容向上的环境。

(一)模糊处置的艺术

班主任处理的问题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突发性的事件,当时情况比较紧急,需要当机立断及时处理,教育者无法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方法去运作,只能依靠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直觉随机决策,否则就会失去教育良机,激化矛盾。另一类则是常规事件,我们处理较多的则是后一种,对于这样一种情况,我们亦可采取模糊处置的策略。不急于对学生的问题下结论,采用适当延缓与搁置的手段,过一段时间再对症下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处理”。这样的方法可为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提供时间的保证,教师由此也会赢得教育管理的主动权。

(二)后进生转化的艺术

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我们不妨采取模糊教育的方式。首先,可以模糊后进生的过去。如果我们能模糊这些后进生的过去,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其次,模糊后进生的分数。学生被老师定义为后进生,首先是因为这些学生成绩不理想,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模糊后进生的分数,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期待。另外,模糊后进生的错误。后进生犯错误往往比一般学生犯错误更让老师反感,所以对待后进生犯错误,应该让他认识到错误,但不要加深他的负疚感,让他及时改正错误,但不要时时牢记他的错误。最后让这些学生真切感受你对他的好感和期待,给他重塑自己形象的机会,也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因素。

三、教师权威的模糊艺术

思想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多时候决定于对方的情绪状态如何,为此,一个善于做思想教育工作的人为了求得宽松的说服环境,应走下“圣坛”,变师生之间不对等的“上下级”关系为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每个人皆有渴望被人理解、认可和肯定的需要,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尤其如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保持期待与乐观的心态,善于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以师生平等为逻辑起点,主动模糊师道尊严的意识。

例如,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在布置任务或提出主张时,往往不摆出居高临下的架势,而是以平等商量的口气,补上一句“大家还有没有更好的建议”、“你看这样行不行”……把任务的严肃性模糊化,反而使学生容易接受。

这样的“模糊”是一种充满感性的行为,它缩小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双方相互敞开心扉,彼此认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达到情感上的契合,使思想教育信息传导顺畅。

四、学生评价的模糊艺术

量化评价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但存在一定的弊端。许多教育现象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往往很难用一种标准进行量化。现行的许多详细的量化考核标准,其科学性程度是值得商讨的。因此,班主任根据基础教育的特点和学生个性特点,“能模糊则模糊”,讲究管理艺术,既能达到评价的目的,又不至于陷入吹毛求疵的尴尬境地。

例如,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工作的最终评价,一般以优、良、中、差的形式体现,这样评价虽然看似公平,但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我们不妨对操行等第采取模糊评价方法,再利用评语给予补充。首先,评语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可以避免绝对量化标准(德育学分法)中易出现的片面性。其次,评语易被评价者所接受,既能说明问题又能灵活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模糊,既不是是非不分的糊涂,又不同于模棱两可的含混,更不是老于世故的圆滑。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更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模糊教育,克服了传统教育的专制,弘扬了教育的平等,淡化了师生矛盾,增强了思想教育的可接受性,提升了思想教育的内涵。“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人的内在其实都有一种自律性,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调动这种自觉自律性,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种内化教育比外在强加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王明居.模糊艺术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李琳.班主任工作的“模糊艺术”.

[3]赵佩玲.表扬和批评中的模糊艺术.

上一篇:素质教育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下一篇:中职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