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逆反心理剖析及对策

时间:2022-04-02 08:37:48

高职学生逆反心理剖析及对策

1.逆反心理的概念

逆反心理是相当普遍地存在于当前高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它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一般表现出盲目性、抵触性、放纵性、极端性、顽固性的特点,是一种较稳定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行为倾向,这种倾向是以各种刺激产生与众不同、与常态相对立的心理反应。作为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逆反心理对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消极作用。

2.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通过在平时工作中的观察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他们易于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进行无端否定。同时,他们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其次,集体观念淡薄,纪律性不强。这些学生来到新的集体,厌倦学校生活,受不了纪律的约束,不关心集体,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不乐意参加,我行我素,随意破坏纪律和影响集体荣誉。最后,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表现为把老师的批评当做恶意,采取顶撞的方法,语言尖利,态度生硬。老师要求学生“以诚待人”,学生都对老师不信任,不说心里话,说谎甚至欺骗老师。

3.高职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3.1高职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3.1.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

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第二特征,随着身体的成长,生理发育和心理的发展不同步,生理上早熟,心理上尚不成熟,造成心理冲突与矛盾,然而学生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渴望独立,向往自由。许多家长、教师来不及或不愿改变观念,仍把他们当成孩子。这些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会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常出现“逆着做,反着行”的现象。这种逆反心理向消极方面发展,误认为是独立性、自主性的表现,导致学生形成偏执、暴力、一意孤行、孤僻多疑等变态性格,轻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重者危及家庭和社会,使之走向极端,不可自拔。

3.1.2心理过程发展不平衡

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职业院校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内心世界的丰富,思维范围、思维方式、思维视角的发展,逐渐地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这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打下了心理基础。与此同时,一方面日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完全可以自我管理、自我负责。另一方面处于这个特定成长阶段的职业院校学生情感还处在“否定期”,难以接受与他们情感不相适应的各类信息。面对师长的施教,逆反行为成了他们捍卫自的武器。

3.1.3好奇心的驱使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激发学习的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有些老师、家长禁止孩子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还不成熟,受好奇心的驱使,越是不允许做的事情,越要去做,他们的一些错误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自控能力弱,并非道德品质不好。

3.1.4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易产生片面性,固执己见,易走向极端。

3.1.5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

现实社会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美好,每个人在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没有坚强意志去克服困难,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如学生受资产阶级自由化、社会上读书无用论、一切向钱看的影响,在选择专业时并不是出于自愿、爱好,而是受父母之命或为选择职业不得已而为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3.2高职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

3.2.1家庭环境方面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和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的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许多高职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生畏,缺乏感情交流;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一切要求百依百顺,造成孩子任性、执拗、逆反,甚至产生情感的冷漠、暴力;有的家长感情破裂、离异,严重伤害了孩子;有的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便可想而知。所以家庭教育不得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追求自由、平等、民主、自助的青少年遭遇这种家庭教育时,逆反心理成了他们不得已的选择。

3.2.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高职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其中不良教育方式是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优等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里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同时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施教过程中,教法僵化,不因材施教,不换位思考,不尊重青少年学生,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更有甚者采用不当的教育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继而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并因此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

3.2.3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不健康的精神污染,如色情暴力影视内容的流入,众多非正式网吧、游戏厅的开设,都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在今天,信息已然充斥社会的每个角落,高职学生这个群体也被这张巨大的信息之网裹挟其中。虽然这样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长知识、长见识的窗口,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青少年群体辨别分析能力差,接受模仿能力强,使得孩子们常常误把叛逆的“偶像”当做榜样,这无疑助长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4.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同其他心理发展一样,既可恶性发展,又可良性转化,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教育和影响他们。如果我们敢于面对事实,实事求是地认识这些矛盾,那么高职生的逆反心理就一定会成为能够推动自己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消除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4.1倡导自我教育

《自我论》提出:“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因此,应倡导高职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要求他们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4.2赢得家长支持

教师应与家长充分交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要让家长首先认识到在教育孩子时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交流,不能专制独裁。其次,当孩子说出过火的话、做出过火的事时,家长不能粗暴对待,更不能火上浇油,而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家长不应侵犯孩子们的隐私。同时,学校还要利用家长会等有利时机,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他们逐渐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明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掌握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同时要让家长认识到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消除教育孩子过于溺爱或粗暴两种倾向。

4.3改善教育机制

教师要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首先,要重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掌握职业院校学生在特定的心理发展时期的特定规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青少年有效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其次,教师应该对学生投入更多的情感,充分尊重学生,多做换位思考,真正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爱护和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密切师生关系,努力与学生建立深厚信任的关系,施教时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场合,积极、鼓励、肯定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真诚和爱。

4.4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

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学生往往未具备足够强的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面对社会,置身社会,帮助他们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分,形成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追随。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高职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只不过是一种扭曲了的反映而已。这种情况下逆反心理的消除,不仅要靠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而且有待于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对待高职学生存在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深入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何菊萍.浅谈高职学生的逆反心理[J].湘潮,2011,(10).

[2]张永凤.学生逆反心理应正确对待[J].吉林教育,2011,(12).

[3]车宗瑞.高职“五年一贯制”学生逆反心理的探析[J].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

上一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下一篇:教师即“平等者中的首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