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唱练耳学科对外交流概述

时间:2022-03-18 12:57:56

中国视唱练耳学科对外交流概述

从1795年法国视唱练耳课程初次纳入音乐学院教学体系起,视唱练耳学科经过世界各国音乐专家的共同努力,已经逐步建立了先进、完善的教学模式,而彰显各国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近代不断的音乐交流中得以传承和融汇。视唱练耳学科在中国起步较晚,学科建立初期也大都采用西方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回首近百年的交流互动,从模仿到改变,从学习到延伸,中国视唱练耳学科交流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进程?而这种进程对其自身发展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初露端倪

《后汉书》曾经记载汉章帝命太史对欲入乐府承父业的严宣审慎进行音律听力考试的史事,即诏曰:“崇子学审晓律,别其族,协其声者,审试。不得依托父学,以聋为聪。”而陈其伟于1987年的《人民音乐》中,说此事为首见典籍的练耳考试,以此激励国内视唱练耳学科同仁,要树立民族音乐理论的信心。史学的依据固然证明了对于音律精准的行政监考在1900多年前就出现并早于其他国家,可对于兴书传授来说,中国视唱练耳学科成为独立教学门类,却得益于对国外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借鉴。

由于《律吕正义·续篇》对西洋音乐的记谱法传入中国的记载仅限于宫廷与教会中,而并非得到社会的普遍应用。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现今视唱练耳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五线谱和简谱是20世纪初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并在学堂乐歌中广为运用的。我国第一代专业音乐家代表萧友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和德国主修音乐,他所作的《新学制唱歌教科书》被称为中国最早的视唱教材,其中涵盖了五线谱与简谱的视唱对比、节拍节奏、强弱等视唱练耳训练的初级项目。萧友梅先生在1922年至1940年期间,曾经任教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上海国立音专等几所早期音乐学校,他的音乐留学心得势必付诸他的教学,因此他的音乐教学从本质上说体现了中外视唱练耳教学的隐流,并为视唱练耳学科的“独立门户”做了充分的准备和铺垫。

刘欣欣、刘学清所著《哈尔滨西洋音乐史》明确记载,1921年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设立了视唱练耳课程,虽然当时这所学校只对俄侨进行音乐教育,并只由俄籍教师施教,但对于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并在本土上发生的视唱练耳学科教学来说意义深远。

另一方面,原名“国立音乐院”的上海国立音专自1927年成立起就开设了视唱练耳课程,并由留美归国的李恩科女士任教(此人于1930年起任教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这也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对国内专业音乐学校开设视唱练耳课程的最早记录。上海音乐学院刘斌在《视唱练耳学科的传入及其在上海音乐学院(1966年前)的发展》中对当时视唱练耳课程内容的分析表明,视唱练耳课为初级必修课,教师大多为声乐教师兼授,视唱内容比较简单,练耳部分以默写为主,并没有形成较完整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但是在上海国立音专的带动下,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私立上海新华艺专音乐系等10余所专业音乐教育学校也都相应开设了视唱练耳课程,虽然没有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但是视唱练耳学科在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地位已经明确,视唱练耳学科系统化发展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二、国外体系化教学植入

1.法国视唱练耳体系的传入及应用

提及《法国雷·卡视唱系列教程》,学习音乐的人一定不会陌生,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教材就是此鸿篇巨制。从18世纪就涉足视唱练耳教材的出版,循序渐进的课程安排、系统明晰的训练分类,使得法国在国际视唱练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都处于领先地位。谈及最早将法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带入中国的音乐学者,当首推唐学咏和陈洪。

唐学咏1922年考入法国里昂国立音乐院,1930年回国任教于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由于在法留学期间深感法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与完备,尤其对法国视唱练耳体系中固定调唱名法的优势体验,使得唐先生极力提倡并实行固定调唱名法的教学与训练。陈洪1926—1930年在法国国立音乐院南锡分院深造。1937年8月应萧友梅邀请在上海国立音专承担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1946年抗战胜利后,任南京国立音乐院教授兼管弦系主任。他是第一位将《法国雷·卡视唱系列教程》带入中国并将法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系统运用于教学的音乐教育家。作为陈洪视唱班学生的著名作曲家吴祖强曾经回忆,“陈先生采用的法国视唱练耳固定唱名体系,和大学原来习惯的首调唱名法完全不同。他十分强调节奏及速度变化训练,唱音高和节奏都有音名,教学严格但不枯燥。”①

正是由于两位老先生的不懈努力,法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的先进理念扎根中国,并伴随着一代代所培养的音乐中坚力量传播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以此推动了中国视唱练耳学科乃至中国音乐教育的长足发展。

2.苏联视唱练耳教学体系的强化

汪毓和教授《建国初期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状况》中记录,“从1953年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西方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的全面封锁,我国政务院文化部通过与苏联、东欧等国的文化协定,大量聘请各个学科的苏联、东欧专家支援建设。当时先后在中南音专、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中央乐团等单位任课。”②由于特殊历史时期对文化艺术的特殊要求,苏联音乐教育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以强势的姿态展现在中国音乐教育者面前,伴随着先进的教学理念、系统的体系构架,以及无形中对其他西方国家音乐理论的漠视,苏联音乐教育体系完全主导了当时的中国音乐教育领域。

以南北两所音乐院校——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为例,从1954年开始,中央音乐学院按照不同的专业聘请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家授课,并在教学上采取全面学习苏联的方针,教学大纲及各学科的教材都是从苏联的音乐学院照搬过来的。苏联作曲技术理论专家巴拉晓夫曾于1955—1957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从事指挥、视唱练耳等课程的教授,中国许多视唱练耳的专家如舒琛珍、朱起芸、黄国栋、姜夔等都曾经深得他的教诲。与此同时,1955—1956年苏联的音乐理论家德米特列夫斯卡娅则在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即后来的上海音乐学院),负责基本乐科的教学,也培养了像范明双、许敬行等现今视唱练耳教育领域的专家。

两位苏联专家在教学中都采用固定唱名法,并大量融入多声部音乐的听写和视唱,训练的主要素材也都是以俄罗斯民间音乐及作曲家作品为主,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如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一样的许多音乐工作者,在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却担负了一种更伟大的传承,将民族和世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繁衍生息中树立民族标志。蹁跹之路,独善其行,让人肃然起敬。

三、三大音乐教育思想的相互促进

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是全世界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基础音乐教育体系,而三种教育体系当中均涵盖了视唱练耳教学的主要元素,以致今日仍可以从现代的视唱练耳教学手段中追溯根源。

1.取精用弘,广纳新法

20世纪80年代,从廖乃雄出访德国引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杨丽梅老师进修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柯达伊音乐教育原理,到顾连理、高建进发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入门》译著,较为系统地介绍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国的基础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改革更新、广纳新法的时期。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被运用到音乐素质的基础培养中,特殊的教育观念也被实践所检验。而无论是体态律动、唱名法选择、节奏感培养还是音乐情感调动、游戏性音乐学习及即兴成分的加入都无疑为探索先进视唱练耳教学新模式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和成功的典范。

2.交融启示,各立新意

柯达伊曾经提出“让音乐属于所有人”的口号,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也是希望通过最系统、最快乐的训练方法使人们理解音乐、掌握音乐、感悟音乐,而这正是视唱练耳教学的初衷。

明确提出视唱练耳教学应该与体态律动相结合的是瑞士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他认为用肢体语言辅助内心听觉发展训练,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和记忆能力的锻炼。1990年首都师范大学聘请了留学日本学习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缪力女士开设了近百人的培训班,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邀请美国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专家戴安娜两次来华讲学。两次培训的学员大都为高师、中师、中小学、幼儿园教学骨干,这使得体态律动的教学理念在中国视唱练耳学科教育中迅速传播推广,以致现代教学手段当中针对音准、节奏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广泛运用肢体语言作为辅教学。

把歌唱作为音乐基础训练的入门石,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柯达伊·左尔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一个更深入的音乐文化只能在歌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音乐之根在于歌唱。他十分重视少年儿童合唱的训练,并希望依托相互间的配合、倾听,诠释和谐之美并以此实现教化人性的社会责任。中国柯达伊学会会长,曾经于1989年和1992年两次赴匈牙利探求柯达伊音乐教学理论精髓的杨立梅教授归国后完成了《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的撰写,并将幼儿的音乐教育、锻炼音乐听觉作为事业发展的重心,并以此推进柯达伊音乐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中国近20年来应用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先进教学理念。其提倡原本性音乐教育的观点,让人们通过演奏音乐、参与音乐创作达到对音乐的深层感悟,从而净化心灵,传达情感。而奥尔夫音乐教学乐器的开发应用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闪光点,它让更多的人用最简单的方式接触并感受了初始的音乐概念。从1980年底廖乃雄首次在奥尔夫家中拜访了卡尔·奥尔夫本人,初次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引入中国,1985年首次邀请联邦德国西柏林奥尔夫教师施耐特夫人来华讲学、培训,先后在广州、南京、上海办班,历时3个多月,培训学员数百人,到建立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大陆第一个奥尔夫音乐教育网、各种大规模奥尔夫教育体系相关培训会议等,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引领了中国音乐教育方法的改革风潮。

三种音乐教育体系带给视唱练耳教学以崭新的视野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各种先进的教学环节和方法为视唱练耳教学注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体态律动、乐器辅助、多声性配合以及角色感受都让视唱练耳学科逐步摆脱枯燥、生硬的单纯性技能训练,进入到多样化教学体系改革的领域,也使得中国视唱练耳学科向国际视唱练耳教学前沿发展更近一步。

四、学科发展新纪元——国际视唱练耳教学论坛

1983年至2004年,中国视唱练耳学科举行了多次全国范围内的教学经验交流会,数字化教学手段应用及学科交叉探索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从2004年始,国际视唱练耳教学论坛在中央音乐学院正式启幕。来自法、美、意、俄的视唱练耳专家在教学艺术周中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视唱练耳教师展示了各具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同时我国视唱练耳专家学者、各音乐学院及师范院校的教师、学生在视唱练耳教学论坛中就视唱练耳学科教学、发展等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交流,这在中国视唱练耳学科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1982年法国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授克洛德·拉瓦女士曾在上海音乐学院讲学,她介绍了当时法国视唱练耳课程的相关情况,其中包括分专业授课,单声部、多声部视唱,各种谱表练习及节奏、音准等方面的具体内容。20多年后,在2004年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国际视唱练耳教学周上,法国凡尔赛国立音乐学院教授塞西尔·枫丹让我们重新领略了这个具有悠久视唱练耳教学历史国家的风采。从她的教学中,我们体验到了音乐的和谐之美来自于个体的融合与集体的配合,与中国线性音相比其更多注重多声性实践,训练中也必须要兼备乐器、声乐、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应用,互动、律动中完成以表现音乐为目标的基本技能强化。

2007年美国专家教学中更强调多元性的音乐融合,这正如美国成立及发展中所践行的原则一样——只要是优秀的东西,不分国籍、不问出处,都可以为我所用。在充分利用记忆法、想象法,用灵活的思维和手段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之后,美国专家教学强调即兴音乐的重要,以此传承美国本土爵士音乐中最精华的部分。

2008年中意视唱练耳教学交流中,意大利专家玛利亚·帕勒幕莉的授课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她对任何细节的严谨及对每一个错误的专注。她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在音准、节奏上的偏差,(转第页)

上一篇:湖北地方戏曲动画探索 下一篇:初中音乐课堂应引入本土音乐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