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课程包通用模型设计方案研究

时间:2022-03-17 06:17:13

【前言】高职专业课程包通用模型设计方案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高职课程设置应以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为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不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以综...

高职专业课程包通用模型设计方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2

摘 要 经职业分析后开发的课程,可有效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与无序性。通过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借鉴职业资格技术等级标准,按“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能力+职业实践”模块重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应用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具备多方位就业转换能力,达到“所学能所用”的人才培养目的,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期望。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通用模型 方案研究

一、 高职专业课程包通用模型设计方案

(一) 模型建构

高职课程设置应以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为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不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课程内容设置以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共设置成职业素质课程、职业知识能力课程、校外职业实践课程等三大模块(见图1)。

其中职业素质课程贯彻始终,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强调针对性;职业知识能力课程对应国家职业资格考证安排进行,侧重职业业务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个性发展,强调适应性和前瞻性;校外职业实践课程在职业知识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基础上进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应用性。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又要体现专业特点,还要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要做好职业素质课程、职业知识能力和校外职业实践课程的有机衔接,又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保持知识掌握上的连续性。

(二) 课程时序

由于职业教育强调实践的特殊性,其课程设置应当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序列。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心理顺序和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妥善安排相关课程内容进行传授,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此,第一学期主要开设国家素质课程,第二、三学期主要开设职业主修课程,第四学期开设素质提升课程+职业辅修课程,第五、六学期主要开设校外职业实践课程。

(三) 证书能力

一般在一年级末,学生对大学学习的过程有一定的适应后(证书一:基本上完成素质证书的考证学习任务并已获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今后的学习和自身发展的考虑,在完成职业主修课程学习(证书二:基本完成第一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学习任务并已获证)的同时,采取职业辅修或直接考证(证书三:基本完成第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学习任务并已获证)的方式进行另一专业的学习,最终参加校外职业实践完成学业修业要求。

二、 高职专业课程包课程模型的实践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课程内容安排

1.职业素质课程模块构成。(1)国家素质课程:包括7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明确下文规定必修的公共课程和2门素质证书课程。(2)校本素质项目课程:为学院为体现办学特色的素质项目。(3)素质提升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依据上级及学院有关加强素质教育工作要求的文件规定提出课程目录。

2.职业知识能力课程模块构成。(1)职业主修课程。包括职业核心课程、职业主干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其中由学校在全校范围内设定两门通识课程)三个层次,其中职业核心课程一般为2门课程,职业主干课程一般为3门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一般为4门课程。(2)职业辅修课程。按国家有关职业资格课程规定设置两个以上辅修职业课程组,供学生选修。

3.校外职业实践课程模块构成。(1)毕业综合实践报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依据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所列实践教学科目。(2)顶岗综合实践: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桂教高教〔2009〕69号文规定设置教学内容。(3)预就业:以就业证明等材料为据。

(二)课程内容的序化

第一学期主要开设国家素质课程+3门全校专业通设课程(会计基础、市场营销、管理基础),第二、三学期主要开设职业主修课程,第四学期开设素质提升课程+职业辅修课程,第五、六学期主要开设校外职业实践课程。其中各部分课程学时和学分标准如下:

1.职业素质课程。职业素质课程安排852学时、51学分,专业实践学时比例不低于20%。

(1)国家素质课程:安排644学时、2分。第一学期安排:①《入学教育与国防教育军训》(36学时、2周军训、2学分)、②《思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学时、3学分)、③《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4学时、4学分)、④《形势与政策教育》(教社政〔2005〕9号要求分四学期上完,64学时、1学分)、⑤《高职体育》(教育部要求分两学期上完,108学时、6学分)、⑥《高职英语和英语等级考证》(教育部高教司要求分两学期上完,180学时、6学分)、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等级考证》(64学时、4学分)、⑧《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厅要求分四学期上完,16学时、1学分)、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厅要求分四学期上完,36学时、2学分)。

(2)校本素质课程。即“两口两手一礼仪,三球一舞”项目(“两口”项目指培养演讲口才和演唱能力的活动项目,包括主题中英文演讲、主题辩论大赛、歌咏比赛、校园歌手比赛等;“两手”项目是指一手文章、一手字,包括主题征文比赛、硬笔、毛笔书法比赛、计算机文字录入比赛等;“一礼仪”项目指培养交际礼仪的活动能力,包括主题校园形象大使大赛、商务礼仪大赛等;“三球”项目指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气排球比赛;“一舞”项目指交谊舞比赛),仅列入第二课堂活动计划,不定课时,分。

(3)素质提升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在第二学期起逐步开设,每学期不超过三门,共208学时、13学分。

2.职业知识能力课程。安排900学时、54学分,专业实践学时比例不低于30%。

(1)职业主修课程。应按国家有关职业资格课程规定设置。①职业核心课程一般为2门课程、12学分、192学时。②职业主干课程一般为3门课程、15学分、240学时。③职业基础课程一般为4门课程、16学分、256学时。其中,课程1、课程2两门由学校设定。④职业资格证书,2学分、34学时,在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前一个学期开设。

(2)职业辅修课程。分,144学时。辅修职业资格证书,2学分为奖励学分、34学时,在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前一个学期开设。

3.校外职业实践课程。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共900学时、32学分,其中专业实践学时比例为100%。

(1)毕业综合实践报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第五学期安排8周,8学分。

(2)顶岗综合实践:共安排22周(其中第5学期7周、第6学期15周)、22学分。

(3)预就业:安排在第六学期第15周后,2学分。

具体安排时序见图2。

三、 结语

就业的本质是社会对求职者知识结构和技能的需要与认可,由于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多种选择,而且即使就业岗位确定以后,岗位内容也有可能包含多个方面,职业培养的目标就不能专门针对单一岗位或工种岗位而应以专业相近的岗位群或工种群。在课程的设置上不仅要考虑到第一就业岗位的需要,还必须兼顾第二就业岗位或第三就业岗位的需要,要让学生“精一门,通两门、知三门”,具备多方位就业转换能力。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改革和调整,积极与社会及市场相结合,建构职业本位下的高职专业课程包,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统一的目标,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奠定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高职课程包通用模型方案的设计实践,较好地承载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强调了职业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通过双证书基础上的主辅修制,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常规,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让其主动想方设法去了解职业任务,掌握前期知识直至最后完成职业任务,使学生在毕业后应能熟练从事所定位的职业相对应的实践产品(生产活动或服务活动),达到复合型和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07年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基于职业本位的高职专业课程包建设》(项目编号:RC2007054)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 王海波,刘志宏.基于岗位分析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职教论坛.2008.2(下).

[3] 王秀彦.论职业教育中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长春:吉林大学.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国有油田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 下一篇:浅谈独立学院创新性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