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旅游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3-16 07:33:08

地方文化旅游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闽西具有独特而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影响最大的自然是世界级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游;“访古旅游”当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汀州古城游为代表,“公祭客家母亲河”活动使长汀的旅游获得了更为旺盛的人气;宁化石壁成为“客家文化寻根旅游”的热点;“宗教文化游”则以武平县的定光佛文化节“香火最旺”,由定光佛信仰而衍生出来的如“抢佛子”、抬“南安菩萨巡游”等民俗活动集聚着旺盛的人气。此外,上杭客家族谱寻根游、连城客家文化风情游等等也发展良好。总之,闽西客家游内容丰富,吃、住、行、游、购、娱,一应俱全,无所不包。当然,闽西客家文化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一己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同质宣传,缺乏整合

提起客家,人们言必称闽粤赣三省交界地之“客家大本营”。然而,仅就闽西客家而言,闽西、汀州、龙岩、宁化之间,还有龙岩县、龙岩州、新罗区与汀州以及漳州等地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对于普通旅游者而言,显得纷繁复杂,一头雾水。尤其是随着代际更替,加之历史原因,很多台湾客家人和海外客家人寻根问祖的情结虽然仍根深蒂固,但对原乡的记忆已经开始发生“断层”或“失忆”,他们更加迫切地想了解此“客家”与彼“客家”的关系。而对于非客家的游客来说,这些错综复杂的“客家”无疑更是一道难以快速定位的难题。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客家也正在走向世界,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客家文化高峰论坛以及各地客家文化民间交流活动,先后在龙岩、三明、长汀及赣南、粤东北、广西、四川等地举办,这些活动对闽西客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客家热”使客家文化旅游更加风生水起,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地客家人当然可以如数家珍。对于投资兴业者来说,这也不是大问题,他们往往会经过多番考察与权衡比较,有能力进行考察甄别。然而,作为文化旅游产业来讲,在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客家旅游面对的是全球市场和世界各地的游客,要实现从文化—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的转化与发展,在对外宣传方面就需要适度“统一口径”了。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在“客家首府”、“客家母亲河”、“客家祖地宁化”或“客家祖地龙岩”、“客家大本营”等雪花般的名片面前已经感到几分困惑了,更遑论还有临近的“世界客都”、“客家摇篮”、“客家古邑”、“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等形象宣传等,不免让游客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二)产品缺乏创意

各客家地区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前文已有提及,此处不再罗列赘述。综观闽西客家旅游产品,多为静态的参观展示,缺乏互动、游玩、动感等参与性项目。祭祖旅游与宗教旅游虽然需要庄严肃穆,但活动仪式前后同样也需要其他产品或项目。客家旅游对旅游产品的研发明显不足,多为“大路货”,缺乏创意;当地土特产附加值较低,让游客无法作为礼品买回去。即使有一些研发创意,如客家米酒与红色文化整合而成的“红军可乐”,也因包装缺乏创意而失去吸引力。据学者研究,国际市场对客家旅游产品的包装总体要求是,一是名称要易记,产品名称要易懂、易念、易记;二是外型醒目,使消费者从包装外观就能直观了解产品特征;三是包装印刷要力求简明,描述要言简意赅;四是要体现信誉,不能华而不实,过度包装;五是易于识别地区标志;六、环保意识,等等。[1]74而闽西客家旅游产品在文化创意等研发及包装创意等方面,显然还需要大力提升。

(三)社区参与,缺乏联动

“社区参与”是指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居民对本地旅游产业的全面综合参与。主要是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决策、规划、服务、分配、旅游知识教育和培训、文化维护等过程。如今,让社区居民真正参与到当地发展旅游业的社会行动中,已成为旅游开发中极受关注的发展方式。而闽西客家文化旅游中越来越感觉少了当地的人气,即缺乏文化主体———当地客家人的参与。例如,土楼越来越出现“空心化”现象,居民早已不以住土楼引以为荣,而是认为“没本事的、挣不到钱的才会继续住土楼”。①“发展旅游跟我们普通农民也没有带来多大好处,倒是土地征用了,交通是大大改善了。”“有钱投资旅游的人当然是赚了”。②石壁祭祖大典时,本地客家人却进不了客家公祠。他们往往反倒成了围墙外看热闹的“他者”。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到闽西旅游的人数暴增,但因为接待能力有限,不能有效解决倍增的游客需求,尤其是饮食、住宿等方面接待能力有限。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相关配套设施还未及扩容完善,而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地居民的参与度不高。而对于游客来说,能积极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必能更好地体验客家风情,而不是“参观”与“体验”两张皮,影响对客家文化的深度体验或交流互动,同时也更加影响旅游业对当地居民的收入提高以及对外交流。

二、对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突出特色,错位发展

自2004年首次提出打造“千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区域旅游合作品牌构想以来,三省客家主要聚居地通力合作,“客家文化旅游”的品牌效应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尽管客家是一个整体的客家,区域文化的发展变迁也相对稳定,但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走一乡要问一俗”,闽西各地客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更遑论闽粤赣或其它地区的客家。因此需要在“客家”语境下,深入挖掘闽西客家的独特文化内涵,尤其是研发与土楼客家、石壁祭祖、定光佛以及闽西特色的各种民俗活动、节事活动,总之,在客家文化的框架下突出闽西特色,避免与各地客家的同质宣传,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各地客家的错位发展。另一方面,又需要避免各自为政的状态,如土楼除了永定土楼,还有很多如南靖土楼、华安土楼等,因相对分散,不同县市在宣传或旅游活动上还未能有效整合,甚至相互拆台。[2]41这些现象需要避免,而应对各县、乡、镇客家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各自的“蓝海”,谋求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二)研发产品,大胆创意

台湾非常重视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认为客家文化必须发挥一些创意,让客家文化本身经过创意的设计与包装,融入于视觉艺术、数字网络与精致生活的创意内涵。因此,台湾积极鼓励创新,更鼓励多元包容、吸收其他族群文化精华;注重产学研联动配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历史文化和旅游产业、内容与科技有机融合,他们总会反复筛选,反复论证,务求定位准确,新颖独特,竞相追求个性文化的内涵发掘、创意、设计与塑造,从而形成了各自鲜明个性,有效避开了同质化竞争的现象。台湾的相关经验无疑对闽西客家旅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旅游商品素有“旅游名片”之称,但在当前的客家旅游产业链中却黯然失色。因此旅游商品主要集中在山区土特产,如香菇、茶树菇、茶叶、闽西干、香菜干等等,建议这些原生态的商品也可以进行适度的创意包装。大型民族交响乐曲《土楼回响》、《土楼神韵》无疑更是闽西客家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已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受到广泛好评,极大推介了闽西客家文化。但笔者个人认为,《土楼回响》更多的价值似乎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为何不可以进一步借力《土楼回响》、《土楼神韵》,可否如《映像?刘三姐》、《道解都江堰》、《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天骄?成吉思汗》、《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诸如此类的节目那样,在土楼景区做成大型实景山水节目?而不仅仅是“走出去”?这样对闽西客家文化的推介与市场吸引力或许更加直接,也更能有效吸纳当地客家人的相关就业与培训和可持续发展。闽西客家地区难道不可以打造一台“中国式的山水狂想”?将诸如此类的优秀节目置身于青山绿水间,置身于闽西这块有着深厚历史根基的田园阡陌间,让游客白天看山水,晚上看演出,有此山,此景,此地人,共同构成一个浑然天成的“天人合一”的胜景。同理,姑田游大龙、罗坊走古事、犁春牛、游大粽、祭公太、武平的打醮、抢佛子等民俗活动也可以进一步创造,做成白天演出的“山水狂想”,而不仅仅局限于元宵节演出,各“黄金周”时段都可以做出相关产品,从而保证“细水长流”。

(三)社区营造,与客互动

台湾客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台湾将“客家桐花祭”与“社区营造”等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客家桐花祭”成为了“台湾客家”鲜明的名片符号,通过这个符号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显而易见。这其中与其有力的“社区营造”有着莫大的关系。闽西地区也可以大力推进本土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组织旅行社、农家乐、客家饭店、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的管理人员、市场促销、导游的培训与引导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吸纳本地客家人从事客家文化旅游产业,于游客,于本地客家都将是“双赢”局面。与此同时,适当发展客家村落民俗旅游,让游客深入到真实的客家村落生活中去,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如前文提到各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活动,利用这些本地居民参与度高的活动吸引人气,与游客有机互动,趁势大力发展当地的“吃、住、行、游、购、娱”,鼓励当地土特产的产销活动,并研发各种消费档次的旅游产品及衍生产品。适当加入一些客语元素及针对各国游客的外语说明,吸引更多的境外及外省游客消费,而非将产品仅仅定位于周边市场。客家社区本身也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客家人这个特色族群的存在,才使景区的开发具有旅游价值。因此,对于开发者而言,需要处理好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关系,探索社区居民全方位深度参与的路径,大力培养旅游社区意识,激发社区居民的自我价值的认知与主人翁意识,培养起较为成熟的景区社区意识。与此同时,社区居民的参与活动也需要规范,加强自我管理,与景区管理部门、开发主体、游客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长久保持景区的竞争力和社区发展的持久动力。

三、余论

客家文化并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孤芳自赏的,而是开放的、流动的、“美美与共”的。增强区域民众自信,实现客家文化的良性变迁,大力发展旅游,增强与各地游客的互动交往,在交往中吸纳外来的新理念和经验,无疑是闽西客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闽西客家文化开放交流、生脉不息的源头活水。

作者:郭一丹 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上一篇:校园无线网络安全策略论述 下一篇:民俗文化旅游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