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统计学》教学改革探析

时间:2022-03-14 11:37:58

中职《统计学》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中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专业技能,成为应用型人才。统计学课程是中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本文主要根据中职教育目的探讨统计学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职教育统计学教学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它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关于知识、技能技巧的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各中职学校都以中职教育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关于如何测定、搜集、整理和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并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但该课程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概念抽象、计算复杂,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大,觉得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侧重统计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讲解,密切联系实际、立足于应用,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统计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经济问题。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对中职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

一、将统计工作过程溶入教学

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比较差,对统计学课程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什么是统计?大部分学生以为是学数学,觉得枯燥乏味。因此,统计学的第一堂课是关键,介绍统计学教学的主要内容――统计工作过程。

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这四个阶段应贯穿于整个统计学教学内容。

统计设计是对整个统计工作的通盘考虑和安排。统计设计的结果表现为不同的设计方案。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方案的要求,正确选用调查方式和方法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整理是根据整理方案的要求对调查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组和整理,将说明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数值登入统计表。统计分析是根据统计研究和统计分析的目的,运用各种统计指标,对经济现象数量变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便正确认识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趋势。

在整个统计学教学内容中,围绕上述的统计工作过程进行,教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案例应用在课堂中,从统计设计开始至统计分析。学期期末时,统计计算分析资料也已完成,并写出该案例的统计分析报告,学生也就了解什么是统计,并能轻松地掌握统计学的知识。这样不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而且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统计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知道一些统计学的概念、公式、方法或理论,却无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可期望学生能够用它来解决统计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并使其成为学习主体,是教学方法有待解决的问题。

1.案例导入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它能充分地发挥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优点。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阅读、理解、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培养其利用统计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时,可采用这样的案例:某高校要在A、B、C三位学生中挑选一位代表学校参加当年大学生运动会,为此对三位学生分别进行了10次测试,各有10个分数,要求根据三人分数,确定一个最佳人选,最佳人选的标准应是既有好的运动成绩(平均分数),又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发挥状态稳定)。这里需要分别计算A、B、C三人的平均分数和变异指标,它涉及到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测定方法的应用。运用这样的案例,学生可很容易掌握集中趋势离中趋势的内容。

在学习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等主要概念和计划完成程度的计算方法、翻番的计算方法及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等时,可引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二十世纪末我国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和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内容。邓小平同志提出二十世纪末我国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目标后,确定了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标准,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16项指标。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的摄入量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这三指标外,其他13项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则是一个较高水平的小康。2000年底我国入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GDP将达到35万亿元,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中国经济要保持7.18%的年均增长率。通过这些统计资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生动的数字变化中掌握了相关统计方法,也掌握了一定的时事知识。

2.开展统计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统计学是一门“干中学”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学。案例教学只是让学生掌握了分析统计知识的能力,并没让他们直接参与统计实践活动。因此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大力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到政府、企业统计部门参观、实习、听报告,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等,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职学生最简单的统计实践活动,可在校园中亲身完成某项统计工作。比如在讲第二章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时,在讲授完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后,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在校园内进行一次真正调查活动,任课教师可适当地提供给他们一些调查题目,也可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对他们的调查工作进行一些初步的指导,然后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问卷设计及开展调查工作,最后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问卷的发放、回收、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则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学生真正体验了从数据收集、整理到数据分析及解释的全部过程,不仅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而且在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不失为锻炼学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三、创新统计学的教学手段

统计学传统的教学手段是B(黑板)+C(粉笔)的教学手段,很不适合统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方式。因此,各中职学校应加大力度创新统计学教学手段。所谓新的统计教学手段,就是建立在电化统计基础之上,充分运用计算机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即是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优点:一方面它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图表,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此外,利用计算机特有的模拟功能和动态演示功能可以使得统计学的抽象理论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另一方面,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可链接功能强的统计分析软件,便于在课堂上处理大规模的实际教学数据资料,以提高学生解决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中职学生来说,让他们真正掌握EXCEL电子表格中的基本统计分析功能就可以了,因为 EXCEL既容易掌握,又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运用得特别多,这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真正把统计学的知识应用到实处,而不会造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很难自如地运用统计学中的知识和方法。

四、加强统计学教师的培训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综合素质与统计学的教学质量直接相关。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计算机应用水平、对统计软件的掌握程度、外语及科研能力等直接影响统计学教学的质量。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WTO的加入,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这就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统计学任课教师一种严峻挑战。作为统计学任课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应对这种挑战。各中职学校应加大对统计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如开设各种研讨班、培训班、学习班,为提高统计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条件。

在中职统计学教学中,笔者始终认为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变“传授知识为主”的知识教育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尽量做到以知识为载体,从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以求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春春:思考高校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统计教育,2006,6

[2]李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方法之体会.统计教育,2006,1

[3]张福洪:浅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技巧. 统计教育,2006,8

[4]吴先华:在课堂中实施幽默教学的几点思考. 统计教育,2006,10

上一篇:气候变暖与世界港口发展新阶段 下一篇:浅谈财会教学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