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时间:2022-03-12 09:33:08

高职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针对高职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的难点和存在问题,为实现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本文在总结《人际交流与沟通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经验过程中,尝试从课程定位、课程资源优化配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方式改革四个方面,提出强化落实实践教学这一教学环节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高职;管理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2-0035-04

实践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活动,这一活动是培养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巩固加深对知识理解和把握的有效途径。高职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它不像理工类专业课程实践的动手因素那么显著。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有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案例教学只停留于举例说明和简单的对答,情境模拟任务驱动性和目的性不强;实践教学的考核形式无法满足对技能的考核;实践教学内容模糊不清,理论教学过于呆板;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使用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实践教学学时的安排过于随意;等等。而与此相对的是,实践教学对于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非常重要,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因此,为破解高职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难题,下文将从课程定位、课程资源优化配置、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改革四个方面,基于高职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来探索一条可借鉴的改革途径。

一、课程的定位

(一)基于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课程定位

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是按学科要求进行安排,而是按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来确定,要求学生在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术,并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高职管理类专业,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学生的核心就业岗位有五类,分别为基层公共部门、生产企业后勤、企事业单位策划、公关、行政。这些岗位对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管理控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求比较高。人际沟通能力,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是重中之重,管理的本质就是沟通,沟上下之意,通左右之情,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四项基本活动,都是在沟通中完成的。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在职业能力的迁移中,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也是题中之义。对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课程来作为支撑,比如课程体系中有《演讲与口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组织行为学》《办公室事务实训》培养管理控制能力,有《会议组织管理》《公共关系实务》作为组织策划能力培养的课程,而《人际交流与沟通实务》就是针对沟通协调能的培养的主要课程。

基于以上的课程定位,《人际交流与沟通实务》课程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专业必修课,也是技能实践课。在教学实施中,不同的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体系结构,也必将发挥不一样的教学功能。我们将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划分为三比七,实践学时占大部分,目的是为了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来说明教学目标,认知学派则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教学目标应该着重说明学习者行为或能力上的变化,显然就是要求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笔者认为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系统,在本课程中,教学目标体现为“知识目标”“职业技能目标”和“职业素质养成目标“的统一。

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熟识沟通过程要素,熟悉各种沟通情景中的应对措施要点及注意事项,掌握书面沟通、语言沟通等沟通技巧的要点。职业技能目标,是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工作场合,根据不同身份的沟通对象,采用适当有效的沟通方案;在工作中正确运用谈判、书面沟通技巧。职业素质养成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乐于沟通的意识、善于沟通的能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互动,使人际交流沟通素养成为职业技能发挥的催化剂。

二、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

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课程资源的拓展和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的组成部分。目前,该课程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改革建设,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专兼结合教师团队

建成一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一些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的教学团队。团队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均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及研究生学历,“双师型”比例达到百分之百,全部的专任教师均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实践课程团队还向相关行业借来“能工巧匠”,聘请行业专家,包括企业资深经理人、公共部门负责人、社会组织负责人等到学校担任兼职、兼课教师和客座教授。主要任务有三种,一种是开办讲座论坛,一种是指导学生的校外实践实训环节,还有一种是指导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这一团队为实践教学的改革注入了活力和强心针,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高职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二)整合校外实训实践资源

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在专业社会实践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课程实践教学所使用的校外实训场地主要是街道办和社区居委,学生将学到的沟通技能应用在街道办等实训基地的实践工作中,当前合作开展的实践项目有社区宣传沟通、入户调查、人口普查、经济普查访谈等,选派学生到街道和社区进行实习,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代替仿真的工作环境,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代替虚拟的工作项目,实现工与学在课程层次的结合,实践证明这一点在管理类专业的实践课程中也是可以实现的。

另外,在校内的实训实践场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校内实训室,实训室已布置为办公室及会议厅的仿真工作环境,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仿真实践相结合,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情境模拟、谈判沟通、危机处理、角色扮演等实训项目。另一类是学校各个行政职能部门办公室,如综合办公室、人事处、设备处、教务处、财务处等处室,向管理类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生的课余时间就可以在校内参与真实的管理沟通工作,一定的工作时间折算成相应的实践学时。

(三)教材资源的调整

课程相关教材高职高专类的有若干种,但是这些教材大多基于公共课的需要,涉及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沟通技能过少,理论内容所占比例过多,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无法达到就业岗位对行政管理毕业生的技能要求,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目前我们探索使用的是讲义+教材+资料的模式。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内容的取舍,形成了每个内容模块的讲义,每个讲义都有延伸阅读资料及相关背景资料,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同时,编制了每个实训项目的实施和指导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实训项目的教学目的、项目任务、实施手段、实施步骤、任务分析、考核标准。方案在实训项目实施之前通过纸质版和电子版向学生发放。

(四)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

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实践教学的需求。我们按照沟通技能的类别和应用范围,以及贴合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要求,使得教学内容满足现场实际工作过程的需求,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原则上将深奥的管理沟通理论省略,联系实际工作环境,把课程内容界定为“人际冲突与障碍的化解”“沟通主体分析与策略选择”“沟通对象分析与策略选择”“谈判沟通”“危机沟通”“面谈沟通”六大单元模块。每一单元模块的基本教学思路为:任务情境――任务分析――任务实施――考核标准。任务情境是通过具体的背景材料导出实训任务,接着是对本次实训任务的内容分析和手段工具的运用分析,通过分析后分解完成任务的步骤,指导学生分步分阶段进行任务的实施,最后是考核标准,在学生完成任务后,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任务成果进行评价,最后是教师的评价。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践

改革教学方法,首先从教育思想上做好三个观念的转变: 变单一的知识传授为全方位的文化素质教育,变只注重共性发展为也注重个性发展,变适应当前社会需要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教师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中,重点是施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改变学生偏重记忆、理解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的新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氛围。因此,我们一直秉持的教学理念是:理论,以够用为原则;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实训,以创新为动力。具体运用到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主题研习、感知体验、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现场教学等,以下主要阐述几个主要方法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换位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知识力、评价力和挖掘思维潜力方面都具有较强的效果。案例分析是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部。传统的案例教学具体实施是教师运用案例对某一个知识点和难点进行说明,或者是一个案例中糅合诸多知识点,让学生进行分辨分析以巩固知识。在本课程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加入了换位的元素,让学生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同时让教师从“教”的领域扩展到对“学”的参与。每次课的前五到十分钟由学生来讲述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一个人际沟通失败或成功的案例,并由学生分析当时成败的原因,考虑是否有更优方案,其他学生也可以为其提供方法选择,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分享式的换位式的案例教学法,一来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二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不同的人和事,学会选择恰当有效的沟通方式。同时,通过师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与体验,交流彼此的经验和观念,实现主导与主体关系的平衡,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体验式教学

体验,是经历、经验的意思,即从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创造一个仿真的或真实的环境,使学生通过真实的经历,领悟和发现真理,通过实践体验的环节来达到掌握知识、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计体验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从而学习和领悟所需的知识的过程。

以某次课为例,当涉及“沟通客体的某些行为会产生沟通过程出现信息失真”这一个要点时,我们放弃了用讲授法来讲解信息传递的理论,而是采用了体验式教学。具体过程是,教师对第一位学生说一句话,第一位学生把这句话传给第二位学生,第三位学生不能偷听这句话,以此方法传到最后一位学生,告诉全体学生他听到了什么。体验结束并不等于教学结束,如果体验结果无误,让学生总结成功传递这句话的经验,如果结果与教师给定的话有出入,那么让学生来分析在这个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信息失真,如何去改进。通过体验,让学生去亲身体会信息传递过程的若干环节,清楚地把握提高信息保真度的技能要点。

(三)情境模拟三部曲

情境模拟是一种仿真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是围绕某种职业或实际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展开的,学生知识的理解与迁移,也直接存在于实际情境。通过情境模拟教学法,学生不仅可以验证知识,重演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且可以更多地获取与人的职业或专业活动有关的知识,特别是在验证、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自身还能通过直接参与职业实践活动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它的实施过程是在假设的情境中进行,要求设计出逼真的场景,其中有人物,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疑难问题等,学生要根据情境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去,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

在本课程的情境模拟教学当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步骤,即前任务、任务环和后任务(如图1所示)。

图1情境模拟三部曲示意图

步骤一是前任务,首先教师给定一个具体情境,情境设置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就起不到锻炼学生的作用,失去锻炼学生的意义,但是也不能过于复杂,要有一定的难度,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情境中有若干类型的人际冲突,有不同职位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也包含不同的特定工作场景和任务背景。

步骤二是任务环,这是实施任务型教学的核心部分。在任务的驱动下,各个小组的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和各种沟通技能分析情境背景,根据场景中不同职位不同性格的人、不同的沟通目标,运用恰当有效的沟通对象策略,设计沟通方案,同时选取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通过演绎的方式向大家呈现。在这一步骤中,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不打断学生的演练,不影响学生的思路,在每组演练完毕后暂不做评论,以免影响后面的演练。在演练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小组学生作相应的观察记录。

步骤三是后任务。各演练小组对本组的沟通方案进行介绍、分析及总结。其他各小组成员对演练汇报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教师对情境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各演练小组的方案和演练过程及结果进行总评,找出学生方案的闪光点和创新之处,同时,也要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分析,查找根源,给学生以启发。另外,教师还需进行补充知识讲授。

四、建立“三结合”考核方案

采用一张考试卷包罗整个教学内容,这样既不能真正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不易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何。而实践教学的考核注重的应该是技能考核而不是知识本身的考核,本课程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课外实践情况相结合这“三个相结合”,着力构建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如图2所示),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形成对学生职业能力、技能与知识要求的有利反馈。具体来说,总评成绩构成有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出勤情况占5%;第二部分是课堂参与,占10%;第三部分是实训任务,占35%;第四部分为小组实践,占20%;最后是期末考试占30%。其中除了期末考试,其他四个部分采用分阶段分模块的考核方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实践内完成,按照各专项能力的考核要求,采用报告、演绎、操作、策划等多样考核评价方式,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给定最后成绩。

当前,办学主体或职业教育研究领域都对现行高职管理类专业教育模式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教学内容学科味道过重、课堂氛围僵化呆板等。用人单位对管理类专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的实际管理能力有许多不满,反映毕业生无法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和产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必须从实践教学的资源、内容、手段、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定位和调整,切入点是构成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基本――课程,从一个个的专业课程入手,对内强化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对外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拓宽实践教学的方法渠道,夯实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淑梅,张友宏.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141-142.

[2]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8.

[3]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03(8): 18-20.

[4]张玉梅,张庆武.高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探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49.

[5]杨汉洲.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8(17):55-57.

[6]崔秋香.高职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高教研究,2007(2)中旬刊:33.

上一篇:高中英语课堂中语篇分析教学的应用解析 下一篇:论孔子的礼学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