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十二五”规划的最大变化 最热问题 最强战略

时间:2022-03-07 08:16:01

地方“十二五”规划的最大变化 最热问题 最强战略

与“十一五”相比,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更多民生硬指标,民生投入力度也将远超以往。因此,地方政府怎样把工作重心真正转到调结构、转方式上来,真正加大研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是“十二五”实现转型的关键。对此,许多省市都把自主创新作为“十二五”期间的最重要战略作出强力部署。

目前,2011年地方两会已接近尾声,20多个省(区、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获得通过,并陆续公开。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相比,地方“十二五”规划《纲要》最大亮点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发生较大变化,许多地方推出了新的指标体系,科技创新有了约束性指标,民生改善也有了硬杠杠。

最大变化:经济增速“点刹车”,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观开始成型

未来五年,以什么样的发展速度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十二五”规划《纲要》首先回答的问题。在今年地方两会上,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均提出了2011年以及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与“十一五”规划《纲要》不同,各地对未来五年经济发展速度做出了理性的判断,纷纷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把发展的着力点转向民生改善、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生态文明等方面,由“量”到“质”的增长观开始成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真正“落地”。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经历多年领跑之后,有中国经济“龙头”之称的长三角地区未来五年将整体进入相对“低速”的增长通道。数据显示,上海和浙江确定的“十二五”GDP增速均为8%,江苏确定为年均10%左右,比“十一五”时期下降3.5个百分点,降速幅度最大。对此,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表示:“这主要是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留出较大空间。”长三角各省市之所以不约而同在经济快车道上“点刹车”,正是面对客观实际主动转型的结果。事实上,主动“转型”较早的上海,其GDP增幅已连续三年低于10%,还取消了对区县负责人的“GDP排名”考核。上海市市长韩正表示,“十二五”上海的指标体系突出三方面,即突出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结构优化的指标;突出关于改善民生的指标;突出反映上海环境的指标。

从全国来看,前三甲除江苏外,广东和山东也不约而同地降低了GDP增速。2010年,广东经济增长依旧迅猛,生产总值突破4.5万亿元,进入“4万亿俱乐部”。但广东提出的“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目标是年均增长8%以上。这与该省“十一五”规划确定9%的经济增长年均目标相比,下调了一个百分点,更低于“十一五”期间12%的实际年均增速。对此,广东省委书记解释:暂时的稍慢是为了将来的更好和更快,只要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转过来了,即使一段时间速度和总量被别人赶超,还可以东山再起,迎头赶上。而位列全国经济总量第三位的山东也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9%。与“十一五”规划的10%相比,与过去五年13.1%相比,山东的个位数的增速似显有些“保守”。省长姜大明解释说,确定这一目标综合兼顾了需要和可能。一方面,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调整结构创造宽松环境,引导各方面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

与此同时,其他不少省份也调低了GDP增速。北京市将目标锁定在8%,比“十一五”规划目标低了1个百分点。北京市市长郭金龙说,主要考虑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与北京类似,天津“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与“十一五”相比,由七类31项调整为六类10项,更加注重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再如,内蒙古全区生产总值“十一五”年均增长17.6%,“十二五”时期调低为年均增长12%。2010年,河北省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过去5年年均增长11.7%。根据规划,2011年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未来五年年均增长8.5%。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东部多数省市弱化经济增长指标的同时,中西部仍有不少省份制定了较高的增速目标,部分地区仍提出“十二五”末GDP翻番。

最热问题:改善民生全面提速,收入倍增计划纷纷启动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十一五”相比,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更多民生硬指标,民生投入力度也将远超以往。如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100万套(间)左右;就业岗位持续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等硬指标。陕西提出,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将新增财政收入的80%用于惠民政策,兴办民生工程。

建设“幸福广东”成为广东今年两会最热词汇。在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幸福广东”被量化:未来五年,广东要建180万套保障房,医保参保率达到98%,居民低保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广东省政府在《纲要》说明中还透露,此次提出了结构调整、民生福祉、资源环境共33个指标,对指标要进一步量化、细化、具体化、操作化。根据广东省委要求,省政府正在积极开展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的研究制定工作,计划7月份。

与全景式的“幸福广东”相比,江苏省“十二五”最抢眼的是居民收入倍增计划。2月9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江苏两会上高调提出,2011年起,江苏将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收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0%。这意味着,十多年来,江苏居民收入将在今年首度追上GDP增速,“钱包鼓起来”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步。按照“十二五”目标任务,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十二五”期间将分别达到38000元和15100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5.6%左右。

此外,还有多个地方今年也将启动“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如湖南首次提到“要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安徽省提出,到2015年,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陕西省也将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则分别增长14%和15%左右。

作为地处内陆的新兴直辖市,重庆“十二五”规划《纲要》则勾勒出一个清晰的民生蓝图,即:着力加快“五个重庆”建设,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在全国首次提出了缩小三大差距的硬指标:即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的“圈翼”地区差距缩小到2:1左右,力争全市基尼系数降到0.35左右。在措施上,《纲要》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二次分配改革,通过补贴、补助等措施增加贫困群体收入。

最强战略:自主创新成为核心,科技投入有了约束性指标

中国经济转型之路的实质,就是创新之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根本就在于能不能孕育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就是能否把最有效的资源向着这个方向导引。因此,地方政府怎样把工作重心真正转到调结构、转方式上来,真正加大研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是“十二五”实现转型的关键。对此,许多省市都把自主创新作为“十二五”期间的最重要战略作出部署。

作为世博会的直接受益者,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和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的带动作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努力争当全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尤其在指标设置上,《纲要》明确提出了约束性指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3%左右。在具体举措上,转化世博经验,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是上海“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点之一。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较大篇幅地对智慧城市进行了部署,提出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其中,在推进城市智能化管理上要实施数字城管、数字惠民和电子政务三大行动,并启动六大工程,即智能电网、数字健康、数字教育、数字气象、数字社区和电子政务工程。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首次将“创新驱动发展”单独成篇,并作为规划的总体目标后的第一部分,显示创新的分量。作为支撑,北京市在财政投入上提出了刚性指标要求,计划五年统筹50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另外,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相关制度,不断扩大采购比重和范围,五年采购总额超过300亿元。

江苏已经明确,“十二五”要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基础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着力构筑江苏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江苏把自主创新的重点放在新兴产业上,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计划将重点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3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确保超过15%,力争达18%。

与江苏类似,新兴产业被赋予了“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使命。其中,浙江提出了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千亿产值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天津市则要在航空航天、重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等多个领域建设国家级的产业基地。广东已选出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制药等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启动了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100个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金砖四省区”急探转型路

根据各省份近期公布的2010年GDP,湖南、湖北、内蒙古和陕西展现了新兴经济体发展之势,大有“金砖四省区”之架势。2010年,蒙陕湘鄂四省区的GDP总量分别达到了11620亿元、10021.53亿元、15902.12亿元和15806.09亿元,经济总量和2006年相比至少实现翻番。“金砖四省区”弯道超车令人欣喜,但并未完全摆脱粗放型增长老路,亟须在“十二五”时期探索新的转型路。

袁纯清:综改试验区先干起来再说

转型发展不是推倒重来,是对原有发展的扬弃,是一个整合、提升、深化、创新的过程,是发展的发展。具体到山西,就是要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一枝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2010年7月29日,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转型、跨越是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的具体体现,转型强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跨越强调快速发展、实现翻番,转型是“好”,跨越是“快”,转型跨越就是又好又快,两者统一于再造一个新山西的伟大实践。

――2010年11月5日,在山西省观摩检查总结座谈会上

“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是“转型综改试验区”的近期路线图。因为认识是一步步深化的,“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总体推进是复杂的,我们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先干起来再说,如果左顾右盼,黄花菜都凉了。简单地说,就是传统产业抓提升,新兴产业抓培植。

不能做井底之蛙,只看见头顶的一片天,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关键是要有新理念。转型跨越就是山西发展新的理念,就是要有决战决胜的信念,就是要再造一个新山西,要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

――2011年1月,在山西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

新山西“新”在哪里?概括起来说,“新”在把转型跨越发展作为山西的重大战略和主旋律,“新”在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新的发展理念,“新”在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翻一番的快速增长,“新”在把循环经济作为基本路径,“新”在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新的发展方式,“新”在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的美好生活,“新”在提高群众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水平、健康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的惠民举措。

――2011年1月24日,在山西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上

以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为核心的发展思路,集中体现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集中体现在转型综改试验区这一政策平台中。

――2011年2月10日,在山西省“十二五”规划暨转型综改试验区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

转型发展的核心是要做好煤炭这篇文章,利用好转型综改试验区这个平台,走好高端化发展的路子,打好循环经济这张牌。其中,循环经济是关键所在。

――2011年2月13日,在山西省“十二五”规划暨转型综改试验区领导干部研讨班总结会议上

上一篇:地方“十二五”规划的新指标 新内涵 新思路 下一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哪些地方搞得好